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学案1
【高一】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学案(苏教版)

【高一】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学案(苏教版)01物质的分类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自学目标]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2、学会从相同角度对常用物质展开分类。
[前检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碰触至以下物质: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恳请你将上述物质展开分类,并表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探讨。
1根据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2根据导电性能够分类3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4根据共同组成清澈物与否为同种元素5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情景设计]在上图中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无机化合物我们能否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情景设计1]先行写下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cuo+h2so4------go+hcl------so2+ca(oh)2-------co2+naoh------[概念形成]1、碱性氧化物:能够与____反应分解成_____和_____的_________2、酸性氧化物:能与____反应生成_____和_____的_________[友情提示信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关系?[科学知识开拓]1、两性氧化物:2、未成盐氧化物:3、酸酐:含氧酸失水后的生成物,如h2co3的酸酐是co2[情景设计2]hcl、h2so4、h3po4、h2s、hf、hno3若想进一步分类呢?[归纳][情景设计3]naoh、ca(oh)2、fe(oh)3、ba(oh)2若想进一步分类呢?[归纳]新标第一网[情景设计4]nacl、nahco3、cu2(oh)2co3、al(so4)2若想进一步分类呢?[归纳][典型例题]以下每组物质中都存有一种物质与其它物质在分类方法上相同,先行分析每组中物质的共同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它物质的物质找到,用横线划。
a、hclo3、clo3、cl2、naclo3b、空气、n2、hcl、cuso4c、铜、金、汞、钠d、h3po4、hno3、hcl、h2so4[当堂训练]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他们进行分类。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章-第2节-第3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Word版含解析[ 高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及操作和误差分析。
(重点) 3.了解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和稀释计算。
(重难点)一、物质的量浓度1.58.5 g NaCl投入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吗?为什么?【提示】不是1 mol/L,因为溶液体积不是1 L。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 NaCl溶液为例。
1.主要仪器:(1)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100_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容量瓶2.主要步骤(1)计算配制100 mL 1.00 mol·L-1 NaCl溶液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为5.85 g。
(2)称量准确称量NaCl固体5.9 g。
(3)溶解将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恢复到室温。
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4)移液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转移至100_mL容量瓶中(5)洗涤、振荡:将烧杯内壁和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都转移至容量瓶,轻轻摇动,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①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至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下1~2_cm。
②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
(8)装瓶: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指定的容器中,贴上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及浓度。
2.玻璃棒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作用?【提示】搅拌促进溶解,引流。
3.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在烧杯中刚好溶解,即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这样可以吗?若不可以,这样所配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提示】不可以,溶液未冷却,液体膨胀,故向容量瓶中所加的水偏少,这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1.判断(1)1 mol NaCl溶于1 L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
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通过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能画出其交叉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能提高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高一化学必修——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学案

H2 SO4
—
—
。
B OH)2 a( —
—
。
B 酸 、碱 、盐 和部 分金 属 氧 化 物 是 一 . C .非 金 属 氧 化 物 、大 部 分有 机 物 为 — —
。 。
( ) aC 3 — B C2 3 N 2O— aI
( 3)酸 、 碱 、盐 的定 义 ( 据 以 上 三 组 物 质 的 根
A、 化合 物 水 溶 液 的 导 电 能 力
相同点
电离 程度 同 方法 点
溶液q 1 存在状
态
都是 电 解质 . 在水溶液中都能
导电.与物质溶解性无关
B、 化 合 物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C 化 合 物 在 水 中 的 电 离 程度 、
电离
— — 电离
D 电解 质 不 一 定 导 电 ,导 电 的 物 质 不一 定 是 电 .
’
.
I ti s , A
Gx
A、 液溴 B 、液氨 C 、碳 酸钙 D 氯化钠溶 液 、
( )
电 离情 况 总 结 定 义 ) 酸 : 电 0 {
4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பைடு நூலகம்电。
根 据
将 电解 质 分 为 — — 和— —
( ) 电解 质 和 弱 电解 质 的 比较 1 强
D、导 电性 强 的溶 液 里 自由移 动 的 离 子 数 目一定
强 电解质
概念
弱 电解质
比导 电性 弱 的溶 液 里 自 由移 动 的离 子 数 目多 。 5 、下 列 可作 为 区别 强 弱 电解 质 的 依 据 是 ( )
碱 :电 离 时 盐 :电 离 时 3 电解 质 的分 类 、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_《氧化还原反应》名师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名师教案
反应概念
2、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特征1、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氢
气与氧化铜、碳与水(高温下生
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反应
2、分析上述反应的共同点,得
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
价的变化
3、学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
化还原反应
自主学习,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结合对初中所学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的分析,分组讨论学习,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反应
2Na + Cl
2
2NaCl
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
子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得出
H
2
+ Cl
2
2HCl
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共
用电子对的偏移。
2、通过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得
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
的转移
3、演示实验:利用原电池原理,
电流表偏转感受到微观电子转
移
实验视频
小组合作研讨
动画演示
实验验证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师启发(化学学科知识、分类
法、数学知识等),学生分组设
计示意图、展示示意图。
师生活动。
5、小结通过课堂学习,得出学习过程中
总结归纳,提升课堂。
的主要知识点
6、“补铁口服液与
Vc同服的原因”激
发学生继续学习氧
化还原反应的兴趣
7、课后巩固作业:
教材上和学案上的
题目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特征本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新人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化学(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1.C 2.C 3.CD 4.略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1.D 2.B 3.B 4.B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8.n(Ca):n(Mg):n(Cu):n(Fe)=224:140:35:2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1.C 2.B 3.A 4.BC 5.C6.(1) 不正确。
(标况下)(2)不正确。
(溶液体积不为1L)(3)不正确。
(水标况下不是气体)(4)正确。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7.(1)5% (2)0.28mol/L8.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1.②⑧①④⑤⑥⑦⑩⑨2.树状分类法略5.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溶液<1 nm 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胶体1~100 nm 较稳定,均一豆浆6.BD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3.C 4.C 5.C 6.B 7.D8.(1) NaOH=Na++OH-(2) CuCl2=Cu2++2Cl-(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9.(1) SO42-+Ba2+=BaSO4(2) 2Al+3Hg2+=3Hg+2Al3+(3) CO32-+2H+=H2O+CO2(4) 不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学习目标1.掌握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掌握化学计量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复习·回顾】金属通常可以表现出哪些化学性质?三、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观察·思考】(1)将铝片(已处理)放入NaOH溶液中(同时展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铝和NaOH 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2)请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验证你的推测。
【实验·探究】实验目的:对比铝片与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用品:6 mol·L-1的盐酸、30%的NaOH溶液、铝片、蒸馏水500 mL、小广口瓶16个、镊子16个、大广口瓶14个、大试管16支、单孔塞(带导管)14个、小烧杯14个、火柴14盒、250 mL烧杯9个、500 mL烧杯1个、剪刀1把。
实验步骤:(1)分别用镊子取出3片铝片,放入盛有6 mol/L的盐酸、30% NaOH溶液的大试管中(分2小组同时进行)。
(2)将带有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大试管,导管插入肥皂水中(广口瓶起试管架的作用)。
(3)有大量泡沫产生后,用火柴点燃肥皂泡并观察现象。
(4)观察完现象后取出导管,并将酸、碱溶液倒入废液缸,剩余铝片留在大试管中,仪器放回水槽。
现象及解释: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铝片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气体产物都是。
【交流·研讨】(1)试推测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另一产物中含有哪些元素?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2)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若是离子反应请写出其离子方程式:【迁移·应用】(1)你认为日常生活中在使用铝制餐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
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银色漆颜料⑤明矾净水⑥明矾与小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⑦易拉罐⑧用氢氧化铝凝胶制胃舒平⑨包装糖果和小食品A.③⑤⑧⑨B.①②④C.③⑤⑨D.③⑤⑥⑦⑧⑨【知识整合】(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你认为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共性是什么(从氧化还原的角度)?为什么会有这种共性?(2)由此你来推测一下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什么形态(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拓展·提升】两份铝粉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这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A.1∶2B.1∶3C.3∶2D.1∶1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交流·研讨】试根据反应2CO+O22CO2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推导出各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课标解读1.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
2.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及化学反应分类。
3.能够利用分类观点认识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学地位本课时从我们熟悉的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的分类入手,总结了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其中重点应放在对于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上。
、讲授新课:●新课导入建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况,当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拿出某教材或学习资料,有些同学顺手就可以拿出来,但有些同学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有些同学将自己所有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当然容易找到,而另外一些同学的资料杂乱无章的存放,所以难以找到。
那么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分类”方法促进学习呢?⇒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2.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方法,即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②举例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学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3.感受分类在科研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用交叉分类法或树状分类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重点)(2)树状分类法①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即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②举例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单质非金属(金属)1.(1)交叉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试用数学集合关系举例说明。
【提示】 交叉关系,如对Na 2SO 4进行的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用数学集合关系举例说明。
【提示】 有并列和从属关系二种,如物质的分类中: ①并列关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②从属关系:物质间转化关系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如:Ca ――→①CaO ――→②Ca(OH)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类型①2Ca +O 2=====点燃2CaO ,化合反应;②CaO +H 2O===Ca(OH)2,化合反应;③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复分解反应;④C +O 2=====点燃CO 2,化合反应; ⑤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⑥H 2CO 3+Ca(OH)2===CaCO 3↓+2H 2O ,复分解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得氧和失氧的观点认识(初步)
1. 2CuO + C
Cu
A .3Cl 2+6KOH===5KCl +KClO 3+3H 2O
B .CuO +H 2=====△
Cu +H 2O C .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D .2AgNO 3+BaCl 2===2AgCl ↓+Ba(NO 3)2 1、化合反应: 。
2、分解反应: 。
3、置换反应: 。
4、复分解反应: 。
尝试画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课堂练习2】
1.判断正误
(1)有单质参加或者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 (2)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成单质,该元素在反应中一定被还原。
(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反应 C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化学反应类型的关系图中正
确的是 ( )
(浓) 2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