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_宋宽锋

合集下载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¹2005年9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Sep.2005第26卷第5期INN ER M ONGOL I A SOC I AL SCIENCES V o.l26l.5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宋宽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的探究,是以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为前提的。

而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根本上既不是道统的传承和道统的现代复活,也不在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谱系的客观理解和如实叙述。

在以此为目的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要对西方哲学实施彻底的现象学/加括号0程序,或者说,完全排除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和不现实的。

但西方哲学的思想、概念和框架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把/尺子0;不过,把西方哲学作为/镜子0和/窗子0,对于我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却可能是有益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参照系;镜子;窗子[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05)05-0055-05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其作用方式又该如何等,是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以来就一直存在和争论的问题。

在近期国内学界由/中国哲学合法性0问题所引发的讨论中,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也贯串于始终。

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应该以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和旨趣为前提。

一、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和研究目的要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和旨趣,我们首先得确认和把握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

而在当代中国的大学制度和学术框架中,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化、专业化和学院化过程已经完成,换言之,中国哲学史已经事实上成为学院化的哲学系科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但是,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化、学院化、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学者们所说的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概念和思想框架的影响和作用所致,而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和结果。

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

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

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和思考模式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如果要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来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选择适合的西方观点和方法。

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包括纵向比较、文本分析、文化解构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思想,捕捉到不同文化的关键点和不同之处。

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西方和中国哲学史的差异性和相对性,避免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哲学,失之偏颇。

第二步,选定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悠久,包含了许多流派、学说和思想体系,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等。

在我们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来回顾这些流派的历史时,需要注意其内部关系和外部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第三步,查阅相关文献。

在研究某个哲学流派时,需要查阅其相关的古籍和研究文献。

在查阅文献时,需要把握好主旨和次要线索,不断追溯和挖掘其中的细节和深意。

第四步,进行研究和比较。

在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研究时,需要使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通过文本分析来研究某个学派的主张和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来探究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以及共通的思想特征。

第五步,进行解读和阐释。

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对所研究的哲学学派进行解读和阐释。

这需要我们理解相应的文化语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对性,找出其中的思想内核和特点。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应用西方观点和方法来写成中国古代哲学史。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做到既忠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顺应时代的潮流,突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特色和价值。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

哲学家的私人生活与其哲学的解读宋宽锋【摘要】In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history research,whether there is a kind of substa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of a philosopher’ s philosophy and consideration of his personal life is a question that is thought-provoking,but not easy to answer. Furthermore,exactly as the essentialis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philosophy”does notexist,there is no essentialis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Nevertheless,by appealing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philosophy,as well asthe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history into three stages,we can analyze the question more concretely and discuss it deeply.%在哲学史研究中,对哲学家之哲学的解读与其私人生活的考察之间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关联,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却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而且,正像对“哲学”这一概念的本质主义理解是不可能的一样,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一个本质主义的解答。

不过,借助两种哲学类型的区分以及哲学史研究过程的三阶段划分,我们能够相对具体而又深入地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本视角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本视角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
本视角
宋宽锋;郝娟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1)002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

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总页数】9页(P33-41)
【作者】宋宽锋;郝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
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BEING: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说起 [J], 赵敦华
2.《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 [J], 周嘉昕
3.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J], 金惠敏
4.对"意义世界"的一个考察——从现代西方哲学史的角度 [J], 郭继民
5.在科学和宗教之间──考察西方哲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视角 [J], 张西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研究

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研究

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研究中国思想史是一个宏大而庞杂的体系,其中既有古代的儒、道、墨等流派,也有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新儒学等思潮。

在现代化的初期,西方哲学进入中国,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西方哲学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近代思想的西方化近代思想的西方化是近代中国思想史影响的最重要的一方面。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被列强侵略的压力,学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已经过时。

为了强国富民,极力追求现代化的中国学者,他们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并且竭力传递给自己的国人。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史上,引进西方哲学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接触和学习西方哲学,并根据自己的国情思考问题,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

二、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到来,传统中国哲学逐渐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因为西方哲学里面的一些概念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不同。

例如,唯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种思想很难与西方哲学硬币两端合一。

由于科学思维和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些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合理性遭到了西方哲学观念的冲击,许多传统思想被认为是异端;另一方面,这些新思想和思路也对中国传统哲学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和挑战,承认了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提高了人们对理性思考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哲学不得不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三、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积极意义西方哲学思想的到来,使中国思想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创新能力。

这种变化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西方哲学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让人们的思考更加宽广,使我们知道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位置,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复杂、文化深厚的国家是好的,也有借鉴意义。

四、双向交流与融合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中国思想史中的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西方哲学

: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西方哲学

赵敦华: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西方哲学主讲人简况:赵敦华,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哲学分会主席。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西方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最近在努力促进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对话和交流,并试图探讨达尔文主义对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

著有《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基督教哲学1500年》、《当代英美哲学举要》、《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以及《西方人学观念史》(主编)等著作十余部。

多次获得"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3年获得教育部和人事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尊敬的李主席,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久负盛名的华南师范大学,来到年轻的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广州大学城,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岭南大讲坛上和大家交流思想。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西方哲学",这个题目原来是我一本书的题目,我那本书的题目就是"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那本书主要是对西方哲学的著作、文本做了一些解读,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没有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了,所以只能对中国人如何看待西方哲学、如何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对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原则性的理论,就是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西方哲学。

在讲这个题目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4年是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逝世两百周年,在全世界都有很多纪念康德的学术活动,北大也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了一些德国的哲学家跟我们就康德的哲学思想进行交流。

交流了一些时间之后,有一位德国同行有一点困惑,他就跟我说,他说你们中国人讲的康德和我们讲的康德怎么有一点不一样呢?后来我跟他就讲了,不一样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中国人讲康德和你们德国人讲康德完全一样,那反而就不正常了。

“西方哲学在中国”与“西方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西方哲学在中国”与“西方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西方哲学在中国”与“西方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研
究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韩秋红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已经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其中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人们力图还原西方哲学的本来面貌,如实解读西方哲学.但事实上,我们不但无法还原西方哲学,更因为西方哲学本身所呈现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辩证的理解.我们提出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命题,即将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视为一个“接受—辨识—认同—融通”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理论融通和实际践行的历程,或可以称为以西方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精神为原始素材,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基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发展逻辑为审视维度,力图推动中国哲学理论形态的自我发展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韩秋红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从“形而上学”到“形而上学”的“经”与“纬”——西方哲学的内求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契合
2.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学视域——从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融合来看
3.西方哲学形而上轨迹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
4.西方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研究百年反思之二
5.再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西方讲中国哲学

在西方讲中国哲学

在西方讲中国哲学作者:孙向晨来源:《文化纵横》 2020年第4期[文章导读]如何向世界诠释中国,是今天中国思想界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但如何在当代世界语境下确立中国思想的价值,却是一个难点。

中西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建立在相互尊重与欣赏基础上的中外交流对话,既要避免以“西方中心论”弱化自身的主体性,又不能陷入“中国中心论”的自说自话,这就需要一种新的“中国与世界”的哲学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的经历,对中国哲学如何在现代语境和西方思想框架中建立自身的叙述主体,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当“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两种常见策略都已不足以改变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哲学的困境时,作者提倡对中西哲学作“框架性的对比”,回归中国价值自身的根本框架,在坚守中国思想传统主体性的前提下,面对现代性,面向世界,从自身思想传统中发展出制衡现代世界缺陷、开辟未来可能性的思想力量,进而构建起当今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

孙向晨[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与世界思想主体性在欧洲,一般讲授中国思想的课程都只在汉学系或者中国学系(China studies)开设。

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近年来倡导“全球哲学”的理念,颇有前瞻地引进了“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非洲哲学”等课程。

2019 年 9月,笔者受德国 Cluster of Excellence SCRIPTS- Contestations of the Liberal Script 和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 Stefan Gosepath 教授与Hans Feger先生的邀请,在 2019~2020 年冬季学期开设了一个学期“中国哲学的现代阐释”课程。

这样一门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讨论课,究竟能有多少人来听课,笔者并没有把握。

毕竟在大学里 3~5 个人的讨论课比比皆是。

一个学期下来,听这门课的人始终保持在25 人左右,至少说明德国同学有了解中国哲学的热情。

尽管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在欧洲大学哲学系讲中国哲学,笔者还是有颇多感受:这其中既有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又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更折射出在现代语境下探寻中国哲学意义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宋宽锋内容提要/中国视角0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根源在于研究主体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是西方哲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只有立足这一现实基础对西方哲学进行/中国读解0,才能使西方哲学与我们具有真正的意义关联。

/中国视角0并非是蕴含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本之中的观点、思想和视角,而是当下的、属于我们的,是从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中生成的关切、视域和研究角度。

从/中国视角0出发来研究西方哲学,就是以现实的问题的探究为线索,以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为旨归,来对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的诠释和阐发。

这种对西方哲学的/中国读解0,既是克服失语症的途径,也是走向自主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创构的必要前提之一。

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视角理论创构1中图分类号2G04;B5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0447-662X(2004)04-0034-04/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0这一表述中暗含的主体承担者,乃是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

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认为,这一表述只有对于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才有意义,也只有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才有必要提出和讨论此表述中所蕴含的问题。

那么,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为什么要有中国视角呢?何为中国视角?突显中国视角的必要性和意义何在呢?一、为什么要有中国视角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是否应有中国视角,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现成的,也不是无须辨析的。

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分歧,根源于不同的学者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和研究目的的不同理解。

在既有的学科框架中,西方哲学研究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学科特性主要被理解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对象性的,其目的在于客观地把握和重述西方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和理论结构,在于在不同的层面对西方哲学思想的中文转述,或者说,研究的指向就是力图去说清楚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哲学是怎么样的。

依据这种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和研究旨趣的理解,对西方哲学的解释和论述应不受研究者自身因素及其视域的干扰和扭曲,一句话,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应该是/无我的0。

陈康先生对其西方哲学研究方法的自述,可以看作以上观点的典型表达,他所坚持的方法原则是: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 34 #的客观基础。

0/人我不混,物我两清。

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0¹若依据以上看法,则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就无从谈起。

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并不能因为自己置身于特定的生活世界和他的特定研究旨趣,而要求使自己的西方哲学研究具有什么特殊性。

因为依据这种观点,决定研究工作的特性和目的的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研究者。

我们以为,这种以客观理解和中文转述为目的的西方哲学对象性研究,自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它也可以依据客观性理想,在学院化和专业化的学术框架内为西方哲学研究的存在合理性提供辩护。

但如果将此看作中国学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唯一范式,则不尽合理,因为此种研究范式无法从根本上回答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学者为什么要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如果我们对西方哲学的诠释以悬置我们的关切和旨趣为前提,如果西方哲学研究与我们并无什么意义关联,我们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既不依据我们的历史性实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也并不想分享什么东西,如果西方哲学研究根本无助于对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哲学思考,那么,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还有什么必要呢?单纯的为知而知,或者试图在西方哲学的对象性研究中与西方学者一决雌雄的愿望,并不是中国学者有必要研究西方哲学的充足理由。

当然,今天从事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毫无疑问有了解和探究西方哲学的主观愿望,但了解和探究西方哲学的主观愿望及对其必要性的认识,正是根源于研究者的关切和旨趣,根源于研究者的关切和旨趣得以生成的现实基础。

换言之,脚下的/大地0乃是中国学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脚下的/大地0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研究西方哲学的视域和关切。

而悬置了研究者脚下的/大地0,悬置了由研究者脚下的/大地0所规定的研究视域,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也就被悬空了,西方哲学研究也就不再与我们自身及我们脚下的/大地0有什么意义关联了。

而如果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在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中,悬置主体脚下的/大地0及其特定视域和关怀,那么,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就自然有着自己的角度、关怀和取舍,一句话,有着研究西方哲学的中国视角。

º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之所以要有中国视角,其理论根源还在于哲学的性质和哲学的存在方式。

在通常的理解中,哲学被看作对普遍性和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哲学理论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哲学家仿佛只有超越和疏远特定的生活情景和具体的现实问题,才能进入真正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哲学思想无论古今中西都是相通的。

应该说,哲学无论中西,大多都具有一种普遍性的言说方式,但是,哲学思考和哲学的理论创构却从来都不是从什么普遍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出发,而是从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及其现实问题出发;不是先把自己抽象为普遍的人格,把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抽象为普遍的世界,再去研究什么普遍性的哲学问题,而是从特殊的生存经验和特殊的生活世界及其问题出发,才可能切实和有效地进行哲学思考,达到具有/形式的普遍性0的哲学言说,即哲学思考是由特殊上达普遍性的言说,而不是由抽象的普遍下贯特殊。

也正因为如此,任何看似普遍性的哲学言说和哲学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现实的针对性。

而且,要使以往的哲学思想与我们具有生命性的关联,也只能在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来解读和诠释它。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努力和历史演进,哲学思考的理路和哲学思想的分歧与争论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常态,是哲学存在和前进的基本方式,哲学思想也并非像数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那样,成为人们可以无分别地加以接受和分享的东西。

古今中西之争依然或隐或显地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之中,并构成它的场景和主线。

而哲学的古今中西之别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不同的哲学思想得以产生的生活世界基础及其现实问题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差异。

立足于当下的生活世界及其现实问题,对历史上的#35#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¹º参见叶秀山5中西智慧的贯通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

汪子嵩、王太庆编5陈康:论希腊哲学6/编者的话0,商务印书馆, 1990年,第2-3页。

哲学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批判性阐发是哲学存在的基本方式,而在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有其中国视角。

有些认可西方哲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式的学者,不一定反对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突显中国视角的必要性,但又认为我们对西方哲学的客观研究和把握已属不易,我们对西方哲学的客观认识和理解水平尚有待提高,又遑论什么中国视角。

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在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中是否有中国视角,与我们对西方哲学的对象性研究水平的高低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西方哲学对象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会自发地导致中国视角的出现,对象性研究的不足也并非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拒斥中国视角的充足理由。

中国视角乃中国学者所从事的西方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何为中国视角如果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应有中国视角,那么中国视角又何所指呢?有学者在讨论/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视角0时,认为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提出以中国哲学作参考系来研究西方哲学。

并指出以此种方式来研究西方哲学,不仅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了中国视角,而且与西方学者所进行的西方哲学研究相比,亦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了中国特色。

¹这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在以上的论说中,/中国视角0到底是什么含义?依据这位学者的看法,/中国视角0根源于研究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参考系,而这里的/中国哲学0就是指/中国传统哲学0,与此相关联,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0其实就是指蕴含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本之中的思想、观点和视角。

这样理解的研究西方哲学的/视角0无疑是/中国的0,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但它却并不一定有其现实的主体归属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当下的和我们的。

而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之所以会有/中国视角0,就是因为研究者生存于此时此地,所以,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0只能是,根源于、生成于中国学者的特定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的关切、视域和研究角度。

这样理解的/中国视角0当然不可能是抽象的和非历史性的,也不可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文本之中现成的东西。

这种当下的和我们的/中国视角0,又是与根源于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的问题相伴而生的,/中国视角0规定着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探究角度,而问题又是/中国视角0得以突显的切入点和入手处,/中国视角0与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历史性实存的思想体现。

因而/中国视角0的有无,取决于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是否有真正的源于此时此地的问题的引导。

如果研究西方哲学的中国视角根源于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那么,正像我们拥有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此时此地的生活世界一样,我们不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中国视角了吗?不然。

在哲学研究中,现实常常是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东西,中国视角也一样。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几种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的/中国读解0的考察,来达到更自觉的认识。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对西方哲学的/中国读解0的一种主要方式。

这种比较研究可能表现为,在对现实的生活世界实施了/加括号的程序0之后,文本上的中西哲学思想在不同层面的抽象排列组合,或者说,在虚悬的比较研究中对中西哲学思想的贯通和融合。

这种在比较研究中对西方哲学的/中国读解0,与/中国视角0是不相干的。

进一步,这种比较研究可能表现为通过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梳理,寻找重新肯定和认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西方哲学的学理依据,从而为自己的认祖归宗建立自信的心理基础,如发现儒学是/圆教0,发现儒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在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上如何接近和契合等等。

这种在比较研究中对西方哲学的读解无疑有其中国关怀,如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命运的忧虑,文化认同的强烈愿望等。

此种忧虑和愿望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依据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等的/重新发现0,以及与之伴随的虚幻的心理安慰,并不#36#人文杂志2004年第4期¹叶秀山5中西智慧的贯通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2-241页。

是忧虑和愿望的切合实际的实现方式;忧虑和愿望只是阐发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以及对西方哲学进行中国读解的必要前提之一,而不是它的充分条件和终极基础。

所以,我们以为在此种深层的比较研究中,读解西方哲学的/中国视角0依然是不到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