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研究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国外大学开课情况
• Essex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有三个:大陆哲 学、哲学与精神分析、伦理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 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有:大陆哲学专题研究、尼采 哲学研究、康德哲学研究、哲学与权利、哲学与精神 分析、伦理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本科生的课程根 据三个年级而设置不同的主干课程:大学一年级的基 本课程有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二年级的主干课程 有:理性与经验、哲学与社会批评、形而上学问题、 哲学与文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与权利、哲学 与宗教、伦理学。三年级的主干课程有:哲学、社会 学与政治学,哲学与法学、哲学与文学、康德在哲学 中的革命、当代政治哲学、黑格尔、尼采、维特根斯 坦、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哲学。
思考与研讨
• 一、你如何理解人本主义? • 二、你如何看待相对主义? 三、近代思想与现代思想有什么关系? • 四、现代文明与现代 思想又有什么关系?
• 从法国哲学会所总结的内容来看,当代 法国哲学所开展的思想革命,仍然环绕 着:(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 的思想心灵的内在逻辑;(三)人的政 治、经济、文化创造以及伦理道德行动; (四)宗教与科学的问题。这些论题, 大致与西方各国哲学界在最近十年的理 论探讨主题相符合。
当代西方哲学特点
• • • •
哲学是一种方法论
• 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 方法论。 • 正如普特南指出的,实用主义是“一个开 放的问题”。我们对实用主义的评价也应当采 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就是说,不是仅仅抓住实 用主义者的某个说法或结论就给出断然的评判, 而应考察产生这个说法或结论的整个语境或背 景,把握由此提出的哲学问题和基本思路。这 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从实用主义的思想中 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美 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目的所在。
研究和探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创 ,但是都是来 自心理 的。心理学派的蓬勃发展 ,使 的理性经验主义 有 了最佳的反驳证据。按 照认知科学的意见 ,哲学家 的头脑绝对不是 个 白板 ,通常最简单 的看法也会对人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 ,各界对 于图像 的存储和检索信 息变得更加繁杂 ,经验论者设 想的那种纯粹 的 经验或观察并不能够使用 , 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意识 , 认知模式或范 式对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 。新的物理批评 反对经 验主义 的实验结果 ,同时对于理性理论 的复兴提供 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经验 主义或理性 的灵魂被严 重的忽视 , 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的存在 ,为现 实的观察提供 了便利。最科学的现实 主义者反对经验主义 ,但是很 多 的现实主义者也提 出了不同的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 ,这个理论的对象 可以有效果 ,即使他们是无法观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现代西 方哲学的地位 的变换是科学发展 的必然结果 。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 ;基本特征 ;研究和学习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 自1 9 世纪 中叶之后 ,在西方资本 主义 国家流 行的各种哲学流派统称 。 在1 9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才 最终确立 。 1 9 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开始 由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阶段 向 垄断阶段进行转变。 2 O 世纪前页 ,随着俄 国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 这也就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 的社会 主义革命时期。第二 次世 界大战之后 ,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暂 时出现 了比较繁荣的现象 ,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 ,同时相应 的各种社会 矛盾和 精神危机也开始逐渐加深 。一般而言 ,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 会的各 种矛盾 和危 机都直接或间接地 在 现代 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 中反 映出
程。
(2 ) 科学主义 和人文主义两 大趋势在现代 西方哲学 流派中并 存 。现代西 方哲学的各 个流派都是从 十九世纪 的古典哲学 中分化而 产生 出来 的,不同的哲学流派 , 虽然其 内部派系很多 ,更换频繁 ,但 由于各种现代西方社会的时代特 点 ,因为古希腊思想肆万影 响和西方 古典哲学 的影响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科学主义和人文 主 义, 这样就形成 了两个主要趋势。同时这种划分也并不是绝对 的,通 过这两个 大趋势之 间的对抗和辩论 ,两大体系也在进行相互渗透 ,相 互转化 ,并 且还会 出现融合 的现象 。所 以 ,这种划分 只是为 了更好 的掌握现代西方哲学 的总体发展趋势。上海社会科学 院在 1 4 个 国家中
浅谈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长江丛刊》2018.07161浅谈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刘 畅/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罗素,当代西方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之一,《哲学问题》是他1872—1970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罗素阐述的很多关于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感觉材料和物客体的区别以及如何去认识事物等等。
关键词:现象 实在 归纳法罗素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著于《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这本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
在这本书中,罗素没有详细的讨论每一个哲学问题,而是分析和讨论了他认为有一些建设性的问题。
一、现象与实在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个疑问:自己看到的世间万物一定是真实的吗?很多人对世界都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常常困惑于过去被人们称之为真理的法则会很快被新的发现所取代。
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节里就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并对其做了阐述,罗素首先以一个桌子为例对表现与实在进行了区别,“桌子好像是什么”就是“现象”,“桌子究竟是什么”就是所说的“实在”。
这也就是罗素对“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区分。
罗素并没有在书中给这些藏在背后的“实在”下定义,也没有确切的把物质的特征告诉我们,但是罗素教给了我们如何分析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即“感觉材料”。
在这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通过感官听到、看到、摸到、闻到的都是事物展现给我们的现象,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是多变的在罗素看来,无论我们怎么把握感觉材料而这都不是事物的实在,罗素所说的感觉材料就是现象,而实在则独立于感觉材料之外。
二、关于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罗素在他《哲学问题》一书中的第四章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唯心主义的问题,并清晰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唯心主义到底是什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与此同时,罗素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分别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唯心主义是相对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名词,通常我们这样理解唯心主义,一切为人所认知为存在的甚至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精神上的。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对社会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进行了综述分析。
当前的研究现状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分别是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演化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传统和流行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关注事实和数据的量化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定量方法和实证数据,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假设和推断结论,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认识。
不过实证主义的弊端是无法涵盖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主观经验,很难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本质。
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与人的意识和谋略密不可分的。
批判理论主张揭示社会现实的结构和力量,揭露不公正和剥削,并通过社会变革和民主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批判理论常常也被指责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对现代主义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由权力、语言和文化建构的,批判规则和权力关系,关注记忆、词汇和故事的纷扰,强调个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乏一致性和普适性,其批判和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有争议的。
演化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一种新兴方法和研究领域,它基于生态遗传学原理,探讨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感受、决策和偏好都具有遗传基因和进化适应性的特征。
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视角,它的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
当前的研究趋势当前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趋势是接受和融合多种方法和立场,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西方当代哲学原理著作:类型与特质——西方当代哲学原理著作研究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 文科学版 ) 人 Junl f inhnU i rt( u nt s c n e) ora o a ga nv sy H maie S i cs J ei i e
Vo . 9 NO. 12 4
Au . 2 0 g , 01
在 1 9世 纪 , 有文 德 尔班 ( W.w n e ad 的《 学 概 id l n ) 哲 b 论》( n It d c o oP i sp y, 8 5 ;0世 纪 A nr u t n t hl o h 19 ) 2 o i o
这 些 问题 就 是 问题 型哲 学要 讲 的基本 问题 。还 要进
题 进 行 介 绍 , 是 以 观 念 为 基 点 对 哲 学 的 范 围 和 问 二
问题 的方 式讲 , 以不讲 学 科 的历 史 , 可 直接进 入 问题 本身 , 目标 只是要 把这 一 问题讲 清楚 ; 意义 型原 理不
从 学科史 开始 , 不从概 念 开始 , 也 而从哲 学得 到 出现 的基 础 ( 比如 对 “ 是 谁 ” 询 问 , “ 必 然要 死 ” 我 的 对 我 的询 问… … ) 始 。三 种 哲 学 原 理 的 同与 异 , 道 开 一
纪 中期 , 伊 文 ( .C wn ) 《 学 基 本 问题 》 有 A .E ig 的 哲
( h u d m n l u so so P i sp y 15 ) 哈 T e n a e t et n f hl o h ,9 和 f aQ i o 1
分 支学科 进行 专 门讨论 的 。虽然 它基本 上不 从学 科
它具 有 四 大特 质 : 是 以人 性 为 基 点 进 行 思 考 , 是 对 自我 的 追 f 三 是 理 性 的批 判 性 和 谦 卑 性 , 是 上 帝 在 哲 学 一 二 * 3, 四
20世纪十大哲学问题

20世纪重大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深化,主要动因是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猛烈动荡和急剧变革,对上世纪乃至几千年哲学发展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各哲学学派之间,哲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借鉴。
20世纪哲学以新颖性和多元论为特征,阅读和理解现代哲学,比学习古典哲学要困难得多;康德、黑格尔的庞大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家各派都在一定范围内独领风骚。
本文不拟教科书式地罗列介绍各种流派和观点,而是论列最具普遍性和争议性的十大问题。
显然,如何遴选是见仁见智的事,本文的考虑既包括问题在学理上的份量,也兼顾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反应,以及对于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启发意义。
可以将此十大问题视为未成定论的坐标,考察中国哲学界对世界哲学研究熟悉和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问题时借鉴利用外来资源的能力,以及参与共建人类精神文明最有希望的切入点。
一、反形而上学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就西方哲学传统而言,不是机械观的对立面,而是超验玄想的同义语。
除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带“新”字号的哲学,几乎每家每派都以反形而上学相标榜,都以破除形而上学为开辟新说的前提。
问题在于,对于不同派别而言,作为对立面的形而上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某家某派所欲破除的形而上学,正是另一家另一派立论的精髓之所在。
最早亮出反形而上学旗号的,应属活跃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尼采。
他自称反形而上学家,宣称要向形而上学开战,他以自己的透视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抽去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块基石——道德和逻辑,宣称传统形而上学自以为把握了世界的终极本质,实为一厢情愿。
不过,当他用强力意志对世界的根源和本质作概括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在二、三十年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他们的出发点是逻辑和语言分析。
罗素批评说,黑格尔那庞大而堂皇的思想体系,不过是建立在传统的主谓辞逻辑的基础上。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新生与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新生与发展“哲学”这个词汇是由希腊语“philosophia”演变而来,其本义为“对知识和智慧的爱好和追求”。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身份等人类学、伦理学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哲学思想也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一、反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上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社会政治的一系列变革,一股反思主义思潮兴起。
反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认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揭示人类的存在本质。
反思主义旨在反思现有的制度结构,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解读。
其中代表人物包括德里达、福柯等。
在福柯看来,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处于不同地位和位置的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他关注的是现代话语的权力效应,认为话语权力关系决定了社会结构的运行方式和历史的进程。
而大量的话语建立在寻求对抗的方式上,使得一些群体、话语、文化等被扬弃或遭到摈弃。
福柯认为,当下应该对话语权力关系进行反思,承认话语也是一种权力的表现形式,对于所谓的话语真理应该怀疑和深入分析。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怀疑传统现代主义的反思型思维,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着从“主体”到“没有主体”的转变。
代表人物有巴塞尔德、林斯、达鲁达等。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主义的“大故事”或者“进步主义”的概念,拒绝对于历史和物质世界的单一解释。
同时,它反对故事的消失,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而民主、多元文化和自由则是大故事的多种形式。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多样性,认为知识、文化和权力是相互映射和交织的。
后现代主义认为,相对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观念。
人们需要适应这个多元化世界,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三、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起,主要是对理论和逻辑的关注变得更加针对问题解决。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篇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于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与我们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库恩“范式”的现实意义
摘要:范式就是一种工具和行为规范,一部分人通过对这一工具和规范的掌握,
具有了共同的信念,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基本前提或是根本性问题有着一致的
见解,在领域内的基本问题和方法上不存在分歧,而形成共同体。
范式即是一种
概念,又是一种方法论,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具有指导意义。
在科学领域,常
规科学时期,范式指导科学家进行实践,对范式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对部分常
数进行精确化。
在危机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范式通过新旧范式的转换,转变视
角来解决新的问题和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将范式概念
引进到生活各领域,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库恩、范式、共同体
“范式”概念的提出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这样写道:“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这些著作和其他著作,都在一段时间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们暗暗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这些著作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库恩提出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我此后便称之为“范式”。
库恩讲到“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这些传统就是历史学家们在‘托勒密天文学’(或‘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动力学’(或‘牛顿动力学’)、‘微粒光学’(或‘波动光学’)等等标题下所描述的传统。
研究范式,包括研究许多比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名称更加专门的范式,主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
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的,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亦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
”
教科书只会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出现,它们是一个新的常规科学传统的基石。
共同体成员最初都要接触教科书,教科书把关于某个领域的基本的概念、理论、定律传达给学员,这一部分人通过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对某个领域的传统规则达成某种共识,进而拥有共同的范式,成为共同体成员。
范式就是一种工具和行为规范,不同的共同体拥有不同的范式,不同的人通过接受不同的教育和训练,结成不同的共同体。
范式的功能意义及其转换的难度思考
范式的功能意义:就一个从事常规科学的人而言,研究者是一个谜题的解答者,而不是一个范式的检验者。
在寻找一个特定谜题的解答时,虽然他会尝试许多不同的途径,放弃那些没有产生所要求的结果的途径,但他这么做时并不是为了检验范式。
毋宁说他像个弈棋者,面对一个棋局,他尝试各种不同的弈法以求解此局。
这些尝试,无论是对弈者或对科学家,都只是试验他们的能力,而不是试验比赛规则。
因此可以看成,范式是一种规则或是对研究者的一种范围限定。
研究者只能在自己的问题域内从事研究和探索,跨出这个领域,不是不能进行探索,而是有另外一套范式指导这一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活动。
范式是可以而且应当转换的,一种范式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活动的指导意义不是永恒的,范式在时间的维度上,有一个发展和更替的变化过程。
一个范式是否能肩负起职责,需要实践的检验。
范式检验是作为两个敌对范式之间为争取科学共同体的忠心而竞争的一部分而出现的。
经过检验,落伍的范式就要被淘汰,而新的更完善和更理想的范式有开始被一部分人追捧。
但范式的这种转换并不是简简单单,轻而易举完成的。
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对于候补范式所应解决问题的清单看法不同;因为新范式由旧范式产生出来,所以它们通常都收编了许多传统范式以前使用过的语汇和仪器,既有概念上的也有操作上的;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
范式之间的转换就像格式塔转换一样,它要么必须立即整个地变,要么就根本不变。
那么科学家是怎么完成这种转变的呢?部分答案是:他们经常不能。
在哥白尼死后近百年,哥白尼学说几乎没有赢得几个信徒。
《原理》一书出版后半个多世纪,牛顿的研究尚未被普遍接受,尤其是在欧洲大陆上。
①马克思·普朗克在他的《科学自传》中回顾自己的生涯时,悲伤地谈到:“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使它的反对者信服和领悟,还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终于都死了,而熟悉这个新科学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②终生抗拒,尤其是来自那些其研究生涯使得他们承诺一个较老的常规科学传统的科学家,并不是对科学标准的违背,而正是科学研究自身本性的一种标志。
这种抗拒来自于确信旧范式终将解决它的所有问题,自然界终可塞进那范式所提供的盒子之中。
通常新范式的反对者能够正当地宣称:即使在旧范式遇到危机的领域中,新范式也不比旧范式优越。
当然,某些问题新范式处理得较好,它也揭示了某些新的规律性。
但是旧范式仍有可能再加以精炼来面对新的挑战,就如它以前成功地应付了其他挑战一样。
第谷·布拉赫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学系统以及后来的各样燃素说翻版,都是对新范式候选者的挑战的反应,而且都相当成功。
③我们可以看到科学革命,范式的转换是如此的艰难,不仅需要新范式具有强大的优越性,解决更多的难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手段,而且需要时间,需要老范式的支持者老去,新范式的支持者成长起来。
这是一场认识工具的革命,这是人类认识的革命,是没有硝烟,但异常艰难的革命。
“范式”概念及其转换对现实的启示
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
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用着一套范式去处理我们所遇到的
一切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在一种范式的作用与指引下
去做事情的,但我们确实是受其影响的。
生活的范式是如何形成的呢?早期的教育以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
研究发现,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有着相似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人,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与态度有着很多的共同性。
一套有效的范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生问题,升学、就业以及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搞好早期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强人生指导。
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呢?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浮躁,做事情的方式趋于极端化,导致社会稳定系数下降,人们安全感丧失。
生活于现如今的社会,危机感很严重。
社会不是一个人搞坏的,也不是一群人搞坏的,而是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层次的人们在不良范式指导下搞坏的。
新的、好的、正确有益的范式取代不良范式来指导人们的生活。
但是正如在科学界,一种新范式取代一种旧范式会遇到巨大的阻碍,甚至某些科学家终生抗拒新范式。
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可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可能是在其还无理智或是判断力时就已经被其接受,以后更改很困难。
因此,社会风气的改善不是一种新的范式,一种更合理、更友善的规范就能解决的。
不仅社会风气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以及行政问题都面临着问题,而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范式,并不能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范式的变革在生活领域同样面对着巨大阻力。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旧范式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仍有可以变通的地方,没有遇到生死存亡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者是在人文社科方面,一个新的合理的能更好解决问题的范式是不容易建立起来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在人类有限的历史时间里。
①I.B.Cohen,Franklin and Newton :An Inquiry into Speculative Newtonian Experimental Science and Franklin’s Work in Electricity as an Example Thereof (Philadelphia, 1956),pp.
93-94.(注释转引《科学革命的结构》)
②Max Planck ,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 trans . F . Gaynor (N . Y . ,1949) ,pp. 33-34 . (注释转引《科学革命的结构》)
③关于布拉赫的体系,它同哥白尼体系在几何学上是完全等效的,见J.L.E.Dreyer,A History of Astronomy from Thales to Kepler (N. Y. ,1953.3rd ed),pp. 359-371. 关于燃素理论的最后几种版本及其成功,见J.R.Parrington and D.Mckie ,“Historical Studies of the Phlogiston Theory,”Annals of Science , IV ,(1939), pp . 113-149 . (注释转引《科学革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