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概述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一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讲:小组社会工作概述讲座一: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的、复杂的而又快速多变的社会里,社会工作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知道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专业,不仅开始服务于贫穷和边缘人群,也开始赋予那些更加广泛的对象和实践环境。
在它诞生后的一百多年中,它今天所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百年前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
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
在讨论小组社会工作之前,我们在本讲座中,仍需回顾一下社会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势,这对小组社会工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一、重视环境系统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产生的社会工作就强调人-环境的关系。
认为人类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但当时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限制作用。
没有以一个发展的优点视角来看人。
而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风靡欧美的时候,整个的社会工作都表现出了临床化,环境因素在社会工作理论中逐渐下台。
直到70年代,随着系统理论、家庭治疗理论、生态理论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工作者开始关注“人在环境”中了。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更看重一个人他的内在的心路历程,是伤痕累累,丑态百出的历程。
可“人在环境”中的理论,却把人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也开始把人当人看了,认为环境因素影响一个人至少同内部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
在新一轮的理论席卷社会工作领域时,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在所有理论中脱颖而出,给社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成为当今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导理论趋向。
在美国,最近一些年,社工越来越多地重视系统理论的运用。
所谓系统理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定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讲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一、传统音乐的概念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
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信息化战争概论

信息化战争概论第一讲概述1、信息化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战争: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机械化战争:主要使用机械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
具有机动速度快、火力毁伤强、战场范围广、战争消耗大等特点。
是工业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战(信息作战):综合运用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形式打击或者抗击敌方的行动。
目的是在网络电磁空间干扰、破坏敌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影响、削弱敌方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利用和决策能力,保证己方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信息安全和正确决策。
主要包括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谨防2、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动因社会形态的转变,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发展战略需求的牵引,现代战争实践的催化3、信息化战争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阶段代表性事件标志性技术数字化野战数字化炮兵主要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谋求作战指挥、时期电子计算机机动、打击、保障等的精确性。
网络化网络集成为核心谋求作战的精确性和一体性。
时期智能化智能化技术时期由体能化、物能化(化学能、机械能、电气能)向智能化转变。
4、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点信息资源主导战场空间全维战争力量一体指挥行动实时信息对抗全域精确作战普及5、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6、进行信息化战争的指导思想7、进行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原则1、什么是战场环境?有哪些环境构成?战场环境: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有影响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统称。
包括地形、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人口、民族、交通、建造物、生产、社会等人文条件,国防工程构筑、作战设施建设、作战物资储备等战场建设的情况,以及信息、网络和电磁状况等2、战场自然环境包括的内容,战场人文环境包括的内容。
战场自然环境: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太空站场战场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战场信息环境包括的内容,电磁环境具体包括的内容。
第1讲—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概述(1)

3
● 参考书籍
● 参考书籍
《多媒体计算机 技术基础及应用》 技术基础及应用》 钟玉琢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 林福宗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 课程概述
第1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 第2章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第3章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第4章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第5章 动画与数字视频处理技术 第6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10
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 多媒体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 多媒体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 80年代初 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准备阶段(1985年以前) 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准备阶段(1985年以前) 年以前 ●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Amiga ● 基本 基本CD—I系统 系统 ● 数字视频交互 数字视频交互DVI系统 系统 (Digital VIdeo Interactive) 多媒体的建立阶段(1985——1991) 1991) 多媒体的建立阶段(1985 1991 ● 图形化用户接口(GUI)的出现 图形化用户接口( ) ● 一系列多媒 02
FRAME 03
FRAME 04
FRAME 05
FRAME 06
FRAME 07
单画面矢量动画、 单画面矢量动画、多画面帧动画
19
● 音频对象 文字 图形 图像 动画 音频
● midi音频 音频
● wav音频 音频 ● mp3压缩音频 压缩音频
音频数字信号、压缩音频信号 音频数字信号、
● MPC标准的提出 标准的提出
多媒体的发展阶段(1991 现在) 多媒体的发展阶段(1991——现在) 现在 ● 迅速深入到各个应用领域 ● 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01第一讲__休闲学概述——【休闲学与经济产业】

• 基督教徒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 古典标准的休闲论。
• 在中国的先秦文化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其独特而深 邃的理解极大地丰富现代休闲学的内涵。
•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亦劳止》中的“民亦劳止,汔可 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以定我王”,“民亦劳止, 汔可小休”,直接阐述了休闲、小康和国家安定兴盛的重要性。
• 20世纪80年代是人们满足生理欲望的时期。其 特征是人们对衣食及最简单的基本生活资料的 追求获得满足,商品的数量、花色、种类增多。
• 1993~2005年是人们满足物质欲望的时期。其特征是人 们对耐用消费品,个性化产品得到认同。其中最主要的 是与住宅相关的物质资料及环境设施的需求。人们开始 购买宽敞的住房、别墅,在室内进行个性化装修,安装 空调,购置多台彩电、电话和音响,养殖、种植观赏动 植物等。
• 《休闲宪章》概括了休闲在当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 一是补偿消耗;二是丰富生活;三是激发才能;四是体现人的价值。
• 1998年10月30日,世界休闲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了 第五届世界休闲大会,大会通过了《圣保罗宣言》。 • 《休闲宪章》的颁布和《圣保罗宣言》的发表,是休 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休闲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对休闲问题展开多层次和多角度 的探讨。尽管东西方休闲思想同样源远流长,但休闲 学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由西方逐渐传 入中国大陆的,而且直到21世纪初才受到人们的关注。
• 我国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 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 日。
第1讲 融合教育概述

(二)融合教育的原则
Sailor等人(1996): (1)零拒绝(zero reject); (2)就近入学(home school); (3)以合适的比例安排特殊学生在普通班(natural proportion); (4)在与自己年龄相近的班级中接受教育(age appropriate); (5)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共同合作(collaboration); (6)教育服务是建立在了解学生能力的长处,并从长处来进行教学( ability awareness)。
3.法律保障的发展阶段 1990年通过、2008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 第二十五条: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 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 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 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其亲 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第五十四条: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 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
“正常化原则”由丹麦Bank-Mikkelsen在1950年代提出,再由瑞 典Nirje 和美国Wolfensberger的倡导而逐渐形成,它包含三方面的 涵义:均等;生活品质;人权。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化”指的不仅是为身心障碍者提供参与的 “机会”,还包括对他们抱有持正向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期望” ,它强调“反标签化”(anti-labelling)。 Nirje把正常化原则引入到提供的服务模式之中,主张社区本位( community-based)服务。 Haring 和McComick又将其意涵扩展为身心障碍者的教育、住宿 、就业、社交、休闲的形态。 正常化原则的发展动态: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运动 的产生,即社区家园的形式取代大型教养机构;支持性就业取代庇护 性就业;回归主流和一体化(integration)运动的产生。
第一讲 毒品概述

第一讲毒品概述“毒品,是魔鬼用来汲取人类灵魂的毒药,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一大公害。
”I7自20世纪以来,滥用毒品如同瘟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极大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文明,由毒品所引发的各类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军火买卖的,困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严峻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鸦片大约5000吨、海洛因约1000吨、可卡因约10万吨。
根据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负责人赫尔波特介绍的数字,全世界毒品的年销售额达8000亿至10000亿美元。
1994年全国可卡因的产量约850吨左右、鸦片4000吨左右。
毒品滥用的范围逐歩扩大,并己遍及了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有5000万瘾君子,整个吸毒人数已达2亿之多,而因吸毒死亡的人数己达10万人。
”我国的毒品犯罪更是不容乐观,准确把握毒品犯罪的概念、构成和类型,对于从法律上界定毒品犯罪具有前提性意义。
一、毒品的概念“毒品”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是指用来注射的麻醉药剂,在英文中即“drugs”。
英文语境下的“drugs”本身并无“毒物”的含义,也并非用以吸食。
后来由于这类药剂具有使人产生药物依赖而导致大量滥用,进而危害人体并引发犯罪,欧洲的一些国家才把“吸食麻醉品”的行为视为“吸毒”。
因此,才有了大量对“毒品”的重新定义。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对“毒品”有了全面的解释和界定。
从词义上看,《现代汉语大辞典》将“毒品”解释为,作为嗜好品的鸦片、吗啡、海洛因等,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理解的毒品含义大致相同。
在医学概念上,毒品是在合理生产、管理和正确使用前提下的一种用来治病和缓解病痛的物质。
而在法律概念中,毒品被理解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严重危害性的一种特殊物质,是受国家和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使用的违禁品。
国际禁毒公约中对毒品做出了统一释义:所谓“毒品”,是指国际公约规定受控制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y” vs “Research”
• “study”——研究,表示:研读与慎思(思辩性研
究)。 1) To devote time and thought for getting knowledge of a subject especially from books; 2) To give care and consideration to something. eg. A Study of History《历史研究》 • “research” ---研究,具有“调查”、“寻找”“探 索”的含义 (实证性研究)。 1) To undertak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facts; 2) To look carefully through sth.or go deeply into sth.in order to find sth out. eg. They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SARS.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 肾。《身心相契》马震平,2000 • 《让奇迹在你的生命中发生》,美.约瑟夫. 墨菲,海天出版社,2003
导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 为什么学?
• 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个人目的
• 学什么?
• 学有关方法的理论、学如何运用方法进行 教育科学研究、学一些研究规范等
二、方法
从语义学上解释,方法指的是为了达 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 的说明。 一般意义上来说,方法是作为一般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问题的一 般程序和准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 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 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 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 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从“六五”到“十五” 的投入经费和立项课题数一览表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1次 124 1次 457 2次 864 十五 3次 2840
年份 评审次数
课题个数
1次 36
经费 (万元)
50
278
670
1049
3000
教育投入实现4%
据新华社电 中国政府网11年7月1日全文 刊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采取有力 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的历史发展
1. 直觉观察时期(古希腊——16世纪) 2.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何在?
• 作秀 • 促进教师成长 • 促进儿童发展、培养人才
什么是人才?
• 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一技之长,能 够从事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工作,并 体现自我实现要求的人,都是人才。 • 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再做职业 人,人立得住,才自然成。
人才是树,身心是根,脑是结果 • 心灵手巧
研究类型
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研究 预测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 /
教育科学研究类型特点
基础研究 目的 计划 成果形式 成果转化 成果价值 发现规律,建立理论 比较自由 学术论文、著作 间接 周期长 不能预测 丰富理论,影响科学 应用研究 创新技术、新模式 比较有弹性 专利或论文、著作 中介 周期短 大致预测 形成模式,影响特定领域
• 怎么学?
• 讲解、运用、实践、讨论
知识回顾?
1. 2. 3. 4.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不是一门科学? 什么是研究? 什么是方法?
一、研究
• 在汉语中“研究”的含义是:探求 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等等。
• 从词义学上看,在英语中“研究”可以 用两个词来表示。它们是“study”和 “research”。而这两个词,都包含有 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研究人员
工作方式 风险系数
理论家
个人创作 高
教研员、校长、教师
集体合作 中
管理特点
实例
自由创作,组织松散
人的发展理论
强调管理,组织有序
素质教育
1. 基础研究
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 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 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 什么”的问题。
2. 应用研究
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 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实际 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它回答的是 “是什么”的问题。
研究什么?
• 教育现象 • 教育问题
地道上下学很拥挤、气味难闻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使 用、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培养……
当代教育宏观问题诊断
教育不公平问题仍普遍存在 教育投入不足仍困扰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仍很不均衡 教育结构失衡 教育泡沫、教育腐败,教育浪费 德育低效、教育目的异化 教育改革的西化倾向与人本倾向 教育科研的功利浮躁 教育体制上的求同去异、扼长补短等等
当代教育微观问题诊断
择校;差生;厌学;官瘾;早恋;不当惩罚; 学生身心素质被割裂,学习负担重,体质下 降;学生创造性缺失;厌恶劳动;家校联系 薄弱;等等。
各级教育中的问题
• 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 • 中小学教育:拔苗助长普遍,人的割 裂严重 • 大学教育:大学精神缺失沦落,大师 不再涌现,近亲繁殖严重。思想、人 才、成果不多。
3. 发展研究
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 ,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4. 评价研究
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 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 判断的过程,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样 ”。
5. 预测研究
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 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 基础研究:也谈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权力理解的中西检视及教育学价值 也谈教育管理学科体系问题 • 应用研究:教育收费困境:概念与政策的解读 教师专业化取向中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知识体系研究 • 预测研究:信息化教育行政研究 教育督导法律实体化研究 公民社会理念下的校长权力与学校治理 • 评价研究:十年来我国教育硕士学术成效的调查研究 从两类不同的学位论文看研究生培养 • Hale Waihona Puke 展研究:教师流动研究:历史、现实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