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画山绣水》教学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课人
教学目标
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3.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重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难点
方法
多媒体课件
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四、巩固提高
说出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两幅画面?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一幅是静态的漓江水色图,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前者静,而后者动,动静结合,富于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
“泛滥”更恰当。因为它有“多得向四处漫流”的意思,这与写水非常贴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而“表现”“洋溢”“充满”程度没有“泛滥”深。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对山水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教材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的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同时能够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难点:如何运用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来解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主体部分阅读《画山绣水》这篇文章,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介绍青年艺术家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过程。

②描述艺术家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了解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③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并讨论艺术家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何启示。

(3)巩固与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绘制一幅山水画,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二、教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阅读、讨论、自主绘制等等,其中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能够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山水画进行解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上获得了一次集体体验的洗礼,认知上对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思考上也从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示。

在展示环节,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既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也融入了在本节课程上所学到的一些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总之,本篇教案成功将文化、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篇优秀的教案本教案通过介绍青年艺术家的山水画创作过程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魅力,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课《画山绣水》一、教学目标:1、领略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妙风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析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4、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其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析文章的诗意美。

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注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语文上册4 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语文上册4 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语文上册4 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画山绣水》课题《画山绣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具学具预习要求介绍作家杨朔的情况收集桂林山水图片板书设计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的:1.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2.能够非常熟练地研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研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教学计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生字词。

2.收集有关杨朔、桂林山水的资料。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制定教学目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读背、抄写、说仿写的句子)。

要求学生对之进行评价。

展示(背诵、交流等)、评价。

2 情境导入:“桂林山水甲天下”,她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尤其是漓江两岸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喀斯特地貌更是美仑美奂,天下无双。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让我们去看一看、听一听。

听3 请学生简介作者杨朔。

简介作者杨朔。

4 根据预习,说说《画山绣水》值得你学习的目标。

老师加以指导,民主集中,得出本文共同的教学目标。

说、听二.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请学生交流预习时圈点勾画的生字词(说出已经解决的有哪些,板书出没有解决的有哪些)交流、板书支架式教学2 请学生讨论解决板书的生字词。

讨论解决生字词。

3 请学生自选一部分,进行朗读表演朗读表演4 请大家对朗读进行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三.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交流收集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材料。

交流。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2 本文工于选材,桂林景区幅员广阔,可写美景很多。

思考:本文选写了什么?(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3 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听到的传说)结合运用,你认为哪一段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好在:丰富写作内容;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画山绣水》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品鉴文章的诗意美,了解本文间接引用材料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与用语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诵读欣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能对文章提出合乎理性的评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异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2、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作者巧妙把景与传说有机融合,不但内容丰富,情趣盎然,而且引人遐想,启人心智。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2、让学生在诵读之中揣摩感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明白文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笔墨凝练、句式工整的特点,能对精美语句熟读成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出示一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1、同学们,你能从图片上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景吗?(学生答)你还能不能说出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一些风景名胜或者相关的故事传说?(肯定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这就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画山绣水》。

(板书)2、同学们知道题目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析题.)解题:“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

绣活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

题目一下子揭示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二、了解作者:杨朔: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等。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制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闻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许多通讯、中短篇小讲,并著有长篇小讲«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颂扬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聪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制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咨询:作者漓江游要紧写了什么景象?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许多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创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受: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如此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如此泛滥着劳动人民的聪慧的想象。

只有桂林山水。

围绕那个总感受,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醉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显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味,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明白了专门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奇,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

作者由人之口讲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赶忙提出反咨询,什么缘故要改呢?从全文结构看,杨朔专门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纳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千变万化,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1.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2.字词积存
1褒贬峭拔嶙峋精髓
贮藏玲珑剔透恍惚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标题探究
[学生活动]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画山绣水”的意思确实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包蕴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点拨>引导学生能够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反思
本课要紧明白得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的精妙。杨朔散文时代印记极强,讲课过程中有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易明白得,教师须略加补充。语言的品味仍靠反复诵读来完成。本课让学生自己说用词的准确,说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设计人:韩维丽
备课组长
签名
包组领导
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年段
九年级
学科
语文主题单元散文源自课题画山绣水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2.复述文中所写的传奇故事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2、找出描写山水的诗句
4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5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景物描写:
传奇故事:
3.课文复述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爱好的传奇故事,复述给大伙儿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 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 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 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教具学具
预习要 求
介绍作家杨朔的情况
收集桂林山水图片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介绍作家杨朔的情况
收集桂林山水图片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 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 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 ,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 读,每位 学生读l一2段。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 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教后记
《画山绣水》
课题
《画山绣水》
第一课 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 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后记
课题
《画山绣水》
课时
2
主备人:
孔凡忠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