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抗H1、H2A、H2B、H3、H4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SSA、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1)健康人:

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5)慢性感染: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6)其他:Ⅰ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20-30,≧1:8010-12,≧1:1605,≧1:320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Syndr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

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10、ANCA:是指一组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中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其抗原成份包括:丝氨酸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酶(MPO)、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PBI)、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乳铁蛋白(LF)、组织蛋白酶G(CG)等。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分布可将ANCA主要分为胞浆型

ANCA(c-ANCA)和核周型ANCA(p-ANCA),前者的主要靶抗原成份是PR-3,后者是MPO。非典型(A-ANCA 或X-ANCA),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型。

(1)c-ANCA(PR3):此种抗体主要与Wegener’s肉芽肿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结节性多动脉炎也可阳性。

(2)p-ANCA(MPO):特异性较差,此种抗体与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相关,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平行。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Churg-Strauss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等有关,在SLE患者可有10%~15%阳性,RA 患者存在关节外损害及血管损害时也可呈阳性。也与之有关。

注意:对于小血管炎的诊断来说,ANC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PR3和MPO很有必要。有约10%的ANCA 相关性血管炎,ANCA阴性。

二、抗磷脂(Phospholipid)抗体(APL)

APL主要包括狼疮型抗凝物(LA)和抗心磷脂抗体(ACL),在国外是最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组相关的临床征候群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APS,如SLE、感染、药物等可诱发。

很多APS有类似多发性硬化、癫痫、中风等表现

1、APL阳性:

血栓发生率:约30~40%

静脉血栓危险性:比正常人高约10倍

血栓类型:VTE(DVT+PTE)约占70%

动脉血栓:缺血性脑卒中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周围动脉闭塞

出血:出血性紫癜,或溶血

多见于SLE(70%),SS、白塞病、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真性红细胞增多、免疫性血管炎、习惯性流产、恶性肿瘤、多发性硬化、传染性疾病、肾上腺出血和Addison病均可阳性。

现有的APS诊断标准,ACL必须是中高滴度,包括(IGG、IGM、IGA),ACL阳性必须至少间隔6周复查2次以上阳性才能确诊。注意其中ACL-IGG主要与血栓形成有关,IGM阳性与药物感染有关。

2、检测:

包括:LA;ACL,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β2GP1(载脂蛋白)与磷脂结合,使其改变表面结构,暴露中被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而呈现磷脂抗体特性。β2GP1是必需的辅助因子,测β2GP1可能比测ACL更有意义。β2GP1,一般在高度怀疑APS而ACL-IGG、M阴性时才查

3、APS的诊断:

(1)APS主要临床表现:反复流产,静脉血栓,动脉闭塞,下肢溃疡,网状青斑,溶贫,血小板减少(2)高水平APL加一项表现,或低水平APL加2项或2项以上表现则疑似APS

继发性APS:合并SLE,SS,CTD,肿瘤,药物,感染等

(3)诊断APS应排除血流阻滞,血凝等其他因素,排除肾病,糖尿病,高血脂,肿瘤及血管炎;流产原因可为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药物,感染等因素

在临床上遇到中风等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要注意想到排除APS、血管炎等CTD可能,必要时可使用激素往往立杆见影!正所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三、补体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发病及疾病损伤中,起着所谓“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补体系统功能的正常,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运送及清除:另一方面,补体系统功能的缺陷,包括组分的缺失或功能的失常,又会参与对组织的损伤。

1.在临床上同时测定总补体活性CH50以及补体成份C3、C4可以反映补体功能、筛查补体缺陷并且评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的活性。

2.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补体由经典途径激活时CH50、C3、C4均下降,而补体经旁路途径激活时CH50、C3降低,C4水平则保持正常。

3.血清中补体C3含量最多,C3活性增高或减低与CH50相似,但更为敏感。

4、临床意义:

(1)与低补体血症有关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主要是SLE,尤其是急性SLE、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中枢狼疮等,以CH50以及C3水平最为敏感,病情控制后补体可逐步回复到正常水平。

(2)有关节外表现或类风湿因子滴度很高的RA、冷球蛋白血症、系统性血管炎(尤其是结节性多动脉炎、荨麻疹性血管炎)等亦可出现低补体血症。

(3)其它与低补体血症有关的疾病还有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感染性疾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脓毒症(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血症(尤其是乙型肝炎)、寄生虫感染等。

1、概念:

系统性血管炎(Systemic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异。其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也可局限于某一脏器。系统性血管炎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肾脏、肺、神经系统等。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大多数属疑难杂症。

2、分类

区分原发血管炎和继发血管炎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很多病人是合并有肿瘤、感染。有些是应用抗生素、抗甲状腺药后、尤其是丙基硫氧嘧啶。一般继发性,找到原因,大多血管炎很快就可治愈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认识

目前一般多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及原发和继发性进行分类,一般我们临床上说的的系统性血管炎是指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结合1993年ChapelHill及1994年GAY分类

原发性血管炎

(1)大血管性血管炎:巨细胞(颞)动脉炎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OGANS综合症

(2)中等血管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KawasakiDisease)

(3)小血管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granulomatosis)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显微镜下血管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紫癜)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4)累及各类血管的血管炎白塞病(Behcet'sdisease)继发性血管炎肿瘤、感染、药物、CTD、器官移植、系统性疾病

3、血管炎的发病特点

了解血管炎的发病谱,如好发年龄、性别等会有助于我们对其的认识,有时会对诊断有很大的作用

(1)年龄、性别分布

系统性血管炎性别分布随疾病不同而不同,总规律是除多发性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以女性多见外,其他疾病均为男性略多于女性,或无明显性别差异。总的分布是50岁以上的患者患病率为50岁以下患者的5倍。

A如PAN、CSS、WG及超敏性血管炎等发病高峰期在50多岁;

B川崎病则均发生于儿童期;

C多发性大动脉炎以青年发病为主,40岁以上很少发病;

D过敏性紫癜绝大多数发生于4~7岁的儿童,成年发病的较少;

E巨细胞动脉炎(又称颞动脉炎,TA)均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随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亦增加,80岁以上TA发病率是60岁的6~30倍。

注意:老年患者尤其注意TA,年轻患者的中风大动脉炎要注意

(2)相对构成比巨细胞动脉炎占21.4%结节性多动脉炎(包括经典型PAN和MPA)占11.8%

过敏性紫癜占9.3%韦格纳肉芽肿和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各占8.5%多发性大动脉炎占6.3%

川崎病占5.2%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占2.0%其他(包括其他类型血管炎和未分类的血管炎)占27.0%4、诊断

(1)首先区分原发与继发性

(2)ANCA,以上已对ANCA的意义进行了说明,这里主要强调下其在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近来研究表明联合使用IIF法检测ANCA和ELISA方法检测PR3和MPO抗原,对于ANCA相关的血管炎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ANCA相关血管炎:WG、CSS、MPA,这三种疾病在病理、临床、实验室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三者被归为一类。

1)它们合并的肾小球损伤(如灶性坏死、新月体形成、无或寡免疫球蛋白[Ig]沉积)相似;

2)有时还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肺肾综合征。

3)这些疾病的组织学特点都是小血管(如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易受累;

4)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ANCA阳性。

注:1、PR3-ANCA和MPO-ANCA只能在几种疾病检出,包括三种小血管炎和肾血管炎:特发性坏死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对于这些疾病,ANCA的敏感性波动于50%~90%。一项大型多中心合作的欧洲实验总结。其结果强调大量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病人ANCA阴性,因此阴性结果无法排除高度可疑血管炎的病人。

2、ANCA相关疾病:结缔组织病的病人如RA、SLE和肌炎,偶可表现出ANCA阳性,但大多是非MPO-ANCA,和非PR3-ANCA。胆囊纤维化、心内膜炎感染、HIV感染,偶尔会出现ANCA阳性。这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因为感染可以出现酷似血管炎的症状。CTD出现的ANCA阳性和大多感染性疾病的ANCA阳性都是非-PR3-ANCA和非-MPO-ANCA。ANCA经常出现于炎症性肠病(IBD),溃疡性结肠炎比克隆病常见。抗原靶点是非-PR3和非-MPO的,一些抗原已经报道,如组织蛋白酶G、乳铁蛋白、弹性溶菌酶和BPI,但大部分还不明确。其它消化系统疾病(GI)如硬化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报道ANCA阳性(多种非-PR3-ANCA,非-MPO-ANCA)。ANCA假阳性反应的重要因素是药物,特别是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

D-penacillamine、二甲胺四环素可引起高-滴度MPO-ANCA阳性,相关的血管炎症状可有可无。二甲胺四环素还可造成可逆性自身免疫病症状和MPO-ANCA阳性。

ANCA只在临床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有价值

(3)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可见于WG、MPA、大动脉炎、川崎病,以及伴有血管炎的SLE和RA.AECA

的检出率约在59%~87%之间,其中以川崎病的检出率最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却很少检测出此抗体。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4)病理诊断:

血管炎可以累及体内任何血管,根据侵润细胞的种类与病理特点可分为:

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淋巴细胞肉芽肿性动脉炎;

巨细胞血管炎;

坏死性血管炎。

这些病变构成血管狭窄或管壁瘤样变,使局部组织缺血。

(5)血管炎的影像学诊断:

很多影像学检查有利于相关血管炎与其他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与大动脉炎可通过彩超来鉴别: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二维超声显示动脉内膜增厚、毛糙,闭塞腔内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强回声斑块堆积,部分显示为局限的低回声,形成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CDFI显示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闭塞动脉周围可见侧支循环血流。大动脉炎超声显示血管壁长堤状增厚,呈中低回声,正常结构消失,管腔呈连续性狭窄或闭塞。重度狭窄时CDFI表现为颜色变暗的纤细状血流,闭塞段显示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大动脉炎血管呈向心性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呈偏心性变化。

(6)血管炎的特殊表现

脑梗、心梗、喀血::大动脉炎、GCA、WG、CSS、MPA、BD

动脉瘤:大动脉炎、GCA、PAN、BD

肺毛细血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WG、CSS、MPA

肺出血、肾炎:GOOG-PASTURE‘S

(7)诊断标准:

1)系统性血管炎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见与感染、肿瘤等疾病,但用常见疾病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尤其是多个系统受累,反应急性期炎症反映的指标(血沉,CRP等)异常时,应高度怀疑血管炎的存在,进一步做相应的检查以确诊。

SKLEN临床表现

S表示皮肤(skin)

K表示肾脏(kidneys)

L表示肺(lungs)

E表示耳鼻喉(ears,nose,andthroat),

N表示神经(nerve)

如有以上3个系统受累应考虑血管炎诊断

2)注意目前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只是分类标准,具体大家可参照中华风湿病学会诊疗指南即可。

3)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X胸像、血管造影、CT/MRI等综合判断,以确定血管炎的类型及病变范围。

如出现无法解释下列情况应考虑血管炎的可能:

多系统损害;

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或血Cr及BUN升高;

肺部多变阴影或固定阴影/空洞;

多发性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

不明原因发热;

缺血性或淤血性症状和体征;

紫癜性皮疹或网状青斑;

结节性坏死性皮疹;

无脉或血压升高;

ANCA阳性;

AECA阳性;

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是在治疗上相对比较单一,有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气势。目前治疗血管炎最有效的药物还是糖皮质激素,在很多时候高度怀疑,而依据又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在排除禁忌后试用下

激素,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

1.定义:

RF是指针对人或动物IgG分子Fc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RF包括IgM,IgG,IgA或IgE型,其中IgM-RF是RF主要类型,也是临床上常规开展检测的RF。

2.检测:

IgM-RF的常用检测方法是半定量的乳胶凝集试验,一般认为RF滴度 1:80~1:160具有临床意义。目前许多实验室已开展应用比浊度法或ELISA法定量检测IgM-RF,前者的正常值范围约为<20IU/ml。

3.RF临床意义评价

(1)是诊断RA的标准之一,不是唯一标准,并非RA特有;作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区分标准;正常人2%阳性,老年人可达5%阳性,而且随年龄的增长RF阳性率可增高;RF与其他蛋白、半抗原有交叉反应;病后半年才产生,有关节外表现者,滴度高。持续高滴度RF预示疾病严重,预后差。

(2)RF与多种疾病相关,可概括为“CHRONIC”(见下):

CH(Chronicdiseases)慢性疾病,尤其是肝脏和肺的疾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R(Rheumatoidarthritis)RA;

O(Otherrheumaticdiseases)其它风湿性疾病,如SLE,硬皮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症(SS),多肌炎/皮肌炎(PM/DM)等;

N(Neoplasms)肿瘤;

I(Infections)感染,如AIDS,单核细胞增多症,寄生虫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细菌感染(结核、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其它);

C(Cryoglobulinemia)冷球蛋白血症。

五、其他RA诊断指标

1、抗核周因子-(APF):靶抗原位于人颊粘膜细胞的核周颗粒中;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对RA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0%以上;APF阳性与病情相关,往往提示预后欠佳(尤其对RF阴性的患者);

2、抗角蛋白抗体-(AKA):对RA诊断的敏感性44.13%、特异性89%;

与RA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预后不良;

3、抗Sa抗体:HLA-DR4相关是慢性、严重RA的早期标记;RA的滑液中也有高浓度的抗Sa抗检出,提示在滑膜可能发生原位免疫反应;

4、抗RA33/36抗体:对RA诊断敏感性35.8%、特异性99.6%;

5、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对RA诊断高度敏感和特异,报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为63.1%,特异性为97.3%;阳性者骨破坏较阴性者严重;对RA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都很有意义,抗CCP抗体联合RF的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其对RA诊断的特异性,抗CCP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指导早期积极治疗。总体来说,对于有些RF阴性或早期难以确诊的RA,上述指标有利于诊断及预后的判断。目前,临床用的较多的如CCP抗体联合RF用于早期及RF阴性RA的诊断治疗!

六、ESR和CRP

ESR、CRP有时对于疾病的诊断、活动性、疗效等都有极大的意义。在CTD中,很多情况下,不同疾病的表现并不一样。

1.CRP与ESR均属于非特异性指标,在临床上对于评估一般炎症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影响ESR测定的因素较多,因此有时其结果并不精确;而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其测定结果不受年龄、性别、贫血、妊娠、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CRP升高和恢复比血沉快,此外,CRP升高幅度较大。总之,CRP较血沉更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更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

3、很多CTD的活动期ESR、CRP可高,如RA活动期可有ESR、CRP高,而稳定期一般正常;但也有一些CTD,CRP不高,如在SLE中ESR可高,但如没有合并赶感染,CRP一般应正常。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练习 14

2019 第十四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一、A1 1、CD8抗原存在于 A、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 B、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 C、吞噬细胞表面 D、所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 E、B淋巴细胞表面 2、同时表达CD3和CD4分子的细胞有 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3、B淋巴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是因其表面有 A、CD2 B、CD3 C、CD4 D、mIg E、TCR 4、关于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错误的是 A、外周成熟的T细胞特有的标志TCR和CD3是重要的表面抗原 B、按CD分子表达不同将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C、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和调节性T细胞 D、外周血中成熟的B细胞特有的重要标志为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 E、目前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4-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5、将T、B细胞进行分离时所采用的尼龙毛柱分离法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如下特点 A、体积不同 B、具有黏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功能 C、形态不同 D、贴壁生长 E、具有吞噬性 6、何种细胞表面具有羊红细胞受体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T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7、利用E花环沉降法可分离 A、单核细胞和B细胞

B、浆细胞和粒细胞 C、B细胞和T细胞 D、B细胞和粒细胞 E、B细胞和吞噬细胞 8、下列哪种白细胞介素可刺激T细胞生长,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A、IL-1 B、IL-2 C、IL-3 D、IL-4 E、IL-5 9、检测T细胞数量的试验是 A、溶血空斑试验 B、SmIg荧光抗体染色试验 C、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D、E玫瑰花环试验 E、计算盘直接计数 10、Ficoll分离法分离PBMC时,理想的PBMC层位于 A、血浆层顶部 B、局限在血浆层 C、血浆与分离液交界处 D、分离液中部 E、分离液底部 1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 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2、将PBMC悬液倾于玻璃培养瓶中,37℃静置1小时,未贴壁的细胞主要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T细胞 D、PBMC中混入的杂质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3、膜免疫球蛋白为哪种细胞所特有 A、T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巨噬细胞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5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 5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单克隆抗体 2.沉淀反应 3.超敏反应 4.TAA 5.GVHR 6.包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与()的结构互补性与亲 和性。 2.当体内抗原量()抗体量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型超敏反应。 3.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有()和()。 4.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icoll分离液,常用密度为 1.077±0.001,其成分为2份6%

()蒸馏水溶液和一份34%的()生理盐水溶液组成。 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移植物细胞同种异型HLA分子可以通过()和 ()途径分别提供给受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识别。 6.流式细胞仪的数据参数中反映细胞体积大小的是()。 7.补体不参与()和()型超敏反应。 8.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包括()、()和()等。 9.本周蛋白是尿中游离的Ig轻链,此蛋白在PH5.0条件下,加热至40~60℃可发生(),继续加热至90~100℃又可发生(),故又称为()。 10.免疫电泳技术是将()与()相结合的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 方法。 三、选择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 内,选错或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注意:没有将答案写入答题卡者 .............. 不得分 ...。)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评价机体B细胞功能,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花环试验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整理)常用免疫学检查参考值

常用免疫学检查参考值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类Ig通常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应用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Ig分5类:IgG、IgA、IgM、IgD、IgE。 IgG:含量最多或最主要的Ig(75%),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 IgA:约占10%,SIgA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肠系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M:分子量最大,由5个IgM单体通过J链连接。是最早出现的Ig,是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 测定方法: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或免疫比浊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参考值 参考值:IgG:7.6-16.6g/L (RID法)IgA:710-3350mg/L IgM :0.48-2.12 g/L 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增高 多克隆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单克隆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隋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血清IgD测定 免疫扩散法:0-62mg/L 已发现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抗体和抗“O”抗体等均属IgD,但活性甚低。 血清IgE: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分泌,为亲细胞抗体,能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eR结合,产生I型变态反应。 ELASA:0.1-0.9mg/L 临床意义: 1. I型变态反应 2. IgE型骨髓瘤、寄生虫感染等 3. 慢性肝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清M蛋白测定(M protein,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s)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IgG分子或片段,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 参考值:蛋白电泳法,免疫电泳法:阴性 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MM),占35%-65%,其中IgG型占60%左右;IgA型占20%左右;轻链型占15%左右;IgD、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HCDs)。4.半分子病。5.恶性淋巴瘤。6.良性M蛋白血症。 血清补体测定 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种不耐热球蛋白,分3组:9种补体成分(C1-C9);B、D、P、H、I 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参考值试管法:50000-100000U/L 意义:增高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及妊娠。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严重烧伤等。

免疫学论文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十七世纪中叶,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图1-2,A)。这些方法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且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未能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其传播至世界各国,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 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 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图1-2,B)。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A1 1、关于挑刺试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滴于试验部位皮肤上 B、用针夹透过液滴在皮肤上轻轻挑刺一下,以刺破皮肤但以不出血为度 C、1分钟后吸去抗原溶液 D、同时试验多种抗原,不要将不同的抗原液交叉混合 E、主要用于Ⅰ型超敏反应,比皮内试验法敏感度高 2、使肥大细胞脱颗粒 A、膜辅助蛋白 B、促衰变因子 C、同源限制因子 D、C3b、C4b E、C3a、C5a 3、接触性皮炎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非超敏反应 4、发生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始动环节是 A、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B、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C、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D、补体激活 E、中性粒细胞浸润 5、新生儿溶血症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何种超敏反应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6、无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 A、重症肌无力 B、溶血性贫血 C、皮肤荨麻疹 D、类Athus反应 E、接触性皮炎 7、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致病机制属于 A、Ⅰ、Ⅳ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免疫缺陷病 8、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阶段的作用是 A、清除杀伤变应原 B、合成组胺 C、吸附IgE D、释放IL-4 E、以上都不是 9、溶细胞型超敏反应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速发型超敏反应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病 C、SLE D、过敏性鼻炎 E、溃疡性结肠炎 11、Ⅰ型超敏反应的非特异诊断试验是 A、皮肤试验 B、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C、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D、人白细胞组胺释放试验 E、以上都对 1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组织损伤最重要的因素是 A、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 B、CIC与组织结合的能力 C、补体的激活 D、局部血管的动力学 E、Ag在体内长期存在 13、挑刺试验主要用于检测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4、能够感染机体激发免疫应答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是 A、EB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军团菌 D、A型溶血性链球菌

皮肤病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 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 抗单链(ds)-DNA抗体 抗双链(ds)-DNA抗体 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 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 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 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 ≧1:80 10-12 ≧1:160 5 ≧1:320 3 如果临床上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概论 一、A1 1、不能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甘露聚糖 2、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B、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C、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D、巨噬细胞的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E、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3、IgE主要的抗体效应是 A、阻断中和作用 B、调理作用 C、裂解细胞作用 D、ADCC E、参与超敏反应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应答产生最早,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Ig是 A、IgG B、IgM C、sIgA D、IgE E、IgD 5、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是 A、补体 B、抗体 C、免疫球蛋白 D、细胞因子 E、白细胞介素 6、补体的特点不包括 A、补体的性质不稳定 B、不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C、在0~10℃活性保持3~4天 D、加热56℃30min灭活 E、标本保存冷冻干燥 7、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患 A、移植物排斥反应 B、免疫缺陷病 C、超敏反应性疾病

D、自身免疫病 E、恶性肿瘤 8、产生IFN-γ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B、B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9、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关于免疫的概念,正确的是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过程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过程 11、较其他Ig更易透过胎盘的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12、关于外周免疫器官,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13、T淋巴细胞区定位在 A、脾红髓 B、胸腺皮质 C、淋巴结副皮质区 D、淋巴小结 E、脾小结 14、T细胞的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是 A、CD4 B、CD3 C、CD2 D、CD8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免疫学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和抗角蛋白抗体(AKA),免疫球蛋白G(IgG)、C3、C4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RA患者(RA组)、130例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非RA组)、60例健康人(对照组)同时进行RF,抗CCP,AKA,IgG,C3、C4检测。结果RA组抗CCP、RF、AK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P<0.05);RA组Ig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A组C3、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联合检测免疫学指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障碍、甚至残废。早期诊断和应用抗类风湿病变的药物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故各国学者一直以来对该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相当重视[1]。本研究将免疫学指标纳入到RA诊断中,以探讨其对RA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RA患者12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协会(ARA)在1987年重新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20~50岁,平均35.3岁;非RA组:130例非RA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均符合各自疾病的最新国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83例,年龄23~54岁,平均37.2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A)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7例、干燥综合征(SS)18例、系统性硬化病(PSS)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29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UCTD)4例、皮肌炎(DM)7例、结节性多动脉炎2例、多肌炎5例;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25~52岁,平均(33.6±6.9)岁。 1.2 标本采集 所有入选者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2 h内进行3000 r/min,离心20 min后,分离出血清,置入-40℃冰箱保存,待检。 1.3 检测方法 1.3.1 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RF测定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

实验诊断学习题2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一、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见于、、 、 和。 2、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和 3、血清中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为 含量最多的为 二、是非题 1、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为IgE。() 2、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血清可以出现IgM降低。()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 四、选择题 A型题 1、IgG降低见于:() A.病毒感染 B.肺结核 C.链球菌感染 D.慢性肝炎 E.淋巴瘤 B型题 问题3~5 A、IgG降低 B、IgE增高 C、IgD 降低 D、IgG升高. E、IgE 降低 2、各种过敏性疾病() 3、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4、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C型题 问题5~6 A、M蛋白阳性 B、IgG增高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5、多发性骨髓瘤() 6、各种慢性感染() X型题 7、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 A、体液免疫缺陷病 B、慢性肝病 C、寄生虫病 D、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E、多发性骨髓瘤 五、问答题 免疫球蛋白G增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半分子病 2、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3、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二、是非题:1、√;2、√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通常是指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四、选择题:1D 2B 3C 4A 5C 6B 7AD 五、问答题: 答:①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肺结核、链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②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 【王彦平】 第二节血清补体的检测 一、填空题 1、总补体溶血活性主要反映,它的降低很有意义,见于、 、、、。 2、补体C3的增高主要见于、、和。 二、是非题 补体C3、C4的水平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 三、名词解释 补体 四、选择题 A型题 1、血清总补体活性增高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病毒性肝炎 C、组织损伤 D、皮肌炎 E、狼疮性肾炎 B型题 问题2~5 A、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 B、补体C3增高 C、补体C4降低 D、AP-H50 E、C3SP增高 2、主要反映补体传统途径活化的活性程度() 3、反映体内补体被活化() 4、反映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情况() 5、反映排异反应() C型题 问题6-7 A血清C3降低 B血清C4降低 C两者都有 D二者都无 6、急性肾小球肾炎() 7、恶性肿瘤()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一)天花的危害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 1.人痘苗接种实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 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试题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50,分数:50.00) 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 ?A.IgM/IgG ?B.补体 ?C.NK细胞 ?D.吞噬细胞 ?E.T细胞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的原理是因为SRBC可与( ) ?A.B细胞的BCR结合 ?B.Th细胞结合 ?C.TC细胞结合 ?D.与所有T细胞结合 ?E.与人外周血表达CD2的T细胞非特异性结合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病人的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其特点为( ) ?A.动脉壁有Ig和补体沉积 ?B.表皮坏死

?C.水肿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 4.可用于检测外周T细胞总数的CD分子是( ) ?A.CD1 ?B.CD2 ?C.CD3 ?D.CD4 ?E.CD8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属于TCRγ链可变区的编码基因是( ) ?A.D基因 ?B.Cμ基因 ?C.J基因 ?D.Cγ基因 ?E.Cδ基因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BI-B细胞抗体应答的特点是( ) ?A.可针对TD-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B.针对TI-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C.诱导产生抗体为IgG ?D.具有免疫记忆 ?E.作用时间长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7.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有关抗体正确的是( ) ?A.第1抗体为羊抗人Ig ?B.第2抗体为人Ig ?C.第1抗体兔抗人Ig ?D.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羊抗人Ig ?E.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荧光或酶标记的羊/兔抗人Ig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8.乳糜泻病人与下列哪种HLA抗原呈关联( ) ?A.HLA-B17 ?B.HLA-B8 ?C.HLA-DR2 ?D.HLA-DR3 ?E.HLA-B35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范文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1/ 6

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提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新的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指标有蛋白类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正五聚蛋白 3(PTX3)、葡萄糖-6 磷酸异构酶(G6PI)、脑信号蛋白 7A(Sema7A)、免疫球蛋白 G4(IgG4)和各种细胞因子类如白细胞介素(IL)-20、IL-21、IL-33、 IL-34、IL-35 等。 这些指标可能与RA 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也可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思路。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 RA 疾病的活动期一般有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补体水平升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proteinantibodies,ACPA)及抗核抗体阳性等表现。 最新的 2010 年RA 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纳入了新的炎症标志物指标,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1]。 同时,除了经典的免疫学检查外,随着RA 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更多的免疫学指标被发现及应用,本文对RA 的主要免疫学指标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蛋白类

1.1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amyloidA,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产生,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 HDL 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 既往许多研究表明 SAA 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升高,尤其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相比时,SSA 在RA 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并且与疾病活动度、CRP、血沉呈正相关[2]。 研究表明,SSA 在RA 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 P38 有丝分裂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来影响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的生成[3]。 还有研究显示,SAA 比 CRP 更能反映RA 的疾病活动度[4]。 提示 SAA 可能是与RA 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更高的生物学指标。 1.2 正五聚蛋白 3 正五聚蛋白 3(pentraxin3, PTX3)在 1992 年被发现,它含 381 个氨基酸,属于正五聚蛋白超家庭。 PTX3 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以外的多种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备用形式储存在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中,当出现组织损伤及微生物感染等炎性反应时才释放出来,发挥其组织修复及重构作用[5-6]。 因其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但最近研究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小血管的血管炎等疾病中呈高表达[7]。 3/ 6

(整理)17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M蛋白2.ASO 3.肥达反应4.类风湿因子 5.抗核抗体6.肿瘤标志物7.C-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可见于、、、重链病和半分子病等。 2.血清中最多的一种Ig为,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为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为。 3.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4.检查梅毒抗体的定性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VDRL法为WHO推荐使用,这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 5.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是孕期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T代表,O代表,R代表,C代表,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6.确有溶血型链球菌感染,但ASO不见增高可因该溶血型链球菌株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联合检查或以提高阳性率。 7.类风湿因子检测主要用于的辅助诊断,但并不是该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等亦可阳性,还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8.某30余岁女青年,面部及手部出现不规则形红斑,并有严重关节疼痛及胸闷,做ASO检测,阴性,?RF阳性(中等滴度),抗核抗体阳性,可初步诊断为。 9.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其中型别是否相符起关键作用。 10.传统的方法和细胞学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科技的进展,技术已经成为HLA分型的主流。 三、判断题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呈多克隆性增高。() 3.补体C3、C4的水平可用于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在活动期增高。()4.AIDS患者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甚至倒置(<1)。( ) 5.T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CD),例如CD3代表总T 淋巴细胞,CD4代表T抑制细胞(T S),CD8代表T辅助细胞(T H)等。( ) 6.由于A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ASO持续数月到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故一次测定结果偏高,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佐证。( ) 7.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伤寒沙门菌感染时,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阴性。() 8.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较差,动态观察对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意义更大。() 9.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可用于观察判断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