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评所谓“国学热”-精品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文学院1002 陈建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经过长期(近代)发展和短期隐没。

时至当前,又掀起的一股不小的国学热潮。

那么,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下面,我浅谈下我的看法。

一、当前的“国学热”是对当前新的西学东渐的自觉抵制。

自近代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

在我看来,这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自觉抵制。

虽然结果是重思想的国学在重器物实际的西学面前捉襟见肘。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而中西文化的的碰撞融合似乎总没停过。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代直到现在,西方的许多东西都优于我们。

因此我认为新的西学东渐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在继续。

西方的科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都在被国人吸收模仿。

在这种国人对外来文化的热情远远高于对本土文化的境况下,似乎又出现了明清时期的中西论战,只不过更加隐秘和文明了。

两种文化的融合总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改革开放后,中西交流更加频繁。

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相对于我们本土文化显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外语和西式服装日趋时髦,百家经典和中式服装被束之高阁。

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自觉地展开了文化的自卫反击战:国学热为代表的“崇中”思潮应运而生。

所以我认为,国学热不是单纯的几个文人,几家组织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入侵”的自觉抵制。

这种抵制由来已久,如果本土文化再弱于外来文化,则还会继续。

二、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土人们在精神方面对本土文化的渴求。

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

谈谈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

谈谈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

谈谈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1)“国学热”释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这些既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2)“国学热”产生的原因①经济等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高“国学热”的出现与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②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努力“国学热”的兴起与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当代新儒学家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在大陆出版并广为流传,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③海外华人的推动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祀伏羲、祭祀黄帝、祭祀大禹、祭祀孔子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也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这次国学热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看到“热”的背后所出现的问题。

一、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

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明显占据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乎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

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也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时间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迷茫。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所需要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上海市委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

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把文化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位子。

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先人先哲积累,创导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在清朝以前,传统文化的推进下的四大发明使中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第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

其一是以象形文字的基础的汉字,汉字使用者一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是独特的。

其二从家庭,家属乃至国家而构成的社会形态,由此发展的儒家伦理和意识刑态,是中国独有的;其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理念、信仰可以交叉;其四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想象世界,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其五中国文化有一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观念,技术和信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推进。

构成了一个时代的中国。

第二,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而且影响很深。

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都是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归属和认同;具有共同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

所以,这些海外华人认为,不管他们在外漂泊多久,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他们会非常强烈的表现出对根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支持祖国的发展。

列如: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着。

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国学热”

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国学热”

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国学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对民族魂的记载。

而今,掀起国学热,让中小学生学习《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弘扬,一种唤醒,也是我们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这样的国学,能够“热”起来,是因为它值得热。

一是精神美。

团结友爱、明礼诚信、感恩谦善等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在《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中均有体现。

如果我们细心对比,会发现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主义价值观”也几乎在里面有彰显。

二是内核美。

《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多为启蒙读物,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读这样的国学经典,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

三是音律美。

“人之初,性本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读起来多么朗朗上口。

而且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这叫大家怎能不喜欢!四是结构美。

一溜的对偶、比喻,隐晦表达,直白抒情。

这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读多记,日积月累,文学素养定能提高。

但基于历史原因,部分国学经典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在学习的时候、在对学生教授国学知识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地传承和发扬。

那怎么才能让国学中的经典“热”起来呢?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思考。

社会层面,可以利用国家的多种媒体平台,以符合时代特色的弘扬方式,引领好热国学的潮流。

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让传唱人传唱各类经典,让经典在歌曲中变得更加动人心弦。

各行各业创造性地传承国学经典,赋予国学经典新的生命。

如歌唱家谭晶的一首《墨梅》拨动了经典的旋律。

学校层面,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让孩子从小在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举办国学体验周,让孩子在国学经典中润泽心灵;在延时服务课上,把传统手艺人请进课堂,讲授传统艺术背后的文化故事。

还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历史课,在书本中深度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理性看待国学热

理性看待国学热

理性看待国学热
“国学热”当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我认为是很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得客观理性的对待它。

(1)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不应当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的现象,而应该是长期持久的。

“国学热”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

在国际方面, 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 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大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孔子学院的创建, 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

在国内方面,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民族意识勃兴, 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 就成为传承的重点。

所以“国学热”的兴起, 是历史的必然。

(2),我们应对当前国学热仔细辨析,加以引导,不能让国学走向庸俗化。

如有些地方高校办国学班,把学员瞄准老板、总裁,平均一天花费在千元左右也有些地方官员大力鼓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现在国学方面出版物中,大部分都是泥沙俱下,谈的大都是权谋风水之类;再如央视运用现代传媒,造出了一些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在网上被冠以“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等名号,颇有选秀的意思,注入了娱乐化的因素
(3)“国学热”相关运动的展开应主要面向广大年轻人。

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往往漠视祖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国学更是缺乏自觉的文化认同,这是个不好的现象,也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他们不能清晰的掌握传统国学的文化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学习和传播国学上缺乏自我觉醒的意识。

因此,从心底唤醒年轻人对国学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国学热”现象在近年来越来越普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接纳并重视其价值。

那么从文化自信的视角看,“国学热”现象是怎样的一个现象呢?“国学热”现象可以看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认同和自信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内外联动的心态,既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爱,也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开放。

而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征。

“国学热”现象的兴起是文化自信在普通民众心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崛起的不断向前,全民族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自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文化精髓,重视其中的价值。

当然,“国学热”现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学热”现象面前,有些人过于崇拜国学,忽略了现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有些人过于简单化了国学,盲目跟风。

这些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对国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上,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现象。

如果说“国学热”现象在文化自信方面有积极的价值,那么应如何推广和发扬这种价值呢?首先,应从教育入手,加强对国学知识的传承和教育。

其次,在大众文化传媒方面也应加强宣传和传播国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影响。

这样可以增强国学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国学热”现象作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其背后蕴含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开放,这也正是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

品评当今国学热现象

品评当今国学热现象

品评当今国学热现象一、什么是国学首先我们可以对“国学”做一个定义,其是指中国五千年来各个民族共同积累的优秀中国文化的“学术”。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当前出现了国学热。

对这个“热”字,需要给予适当的界定。

什么叫国学热?国学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其实在我看来,国学热应该不是偶然出现的,这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惊醒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三、在“国学热”兴起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见解和争议1、国学热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历史上,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可能不会使古代文化达到那种繁荣繁荣。

如果今天能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开展国学的争鸣,毫无疑问对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一定会起到推进作用。

但是,在“国学热”的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发高烧”,要掌握一个“度”;更要对症下药,不要乱开药方,避免误导。

就是说,学习古代文化,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要随意解说,简单从事;也不要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迷信和复古。

因而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都有进一步研讨的必要。

2、我觉得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所谓“国学热”
季羡林教授有一句名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意思是说,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永恒不变地主导世界:它总会衰落,让位、退休、靠边站,从文化的一号位置滑向配角位置。

这不,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的年月已经够悠长的了,从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它应该向我们东方文化--而且特别是向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让位了(详见《"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化》1993年第1期)。

季羡林教授形象生动的论断引起不少争议。

有人说这是文化循环论,有人则谓之曰一厢情愿想当然。

然而,大家不能否认的却是,季教授的论断确乎反映出一种文化思潮的变动,是这种文化变动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变动,就是与八十年代文化思潮迥然相异的“国学热”。

让我们回忆一下八十年代的情景吧!假如不健忘的话,人们当还记得,那个时候,你绝对看不到季羡林先生这样的论断。

即使这样的论断存在,你也听不到。

因为,它被另一种声音盖住了。

这种文化的声音非常高亢,格外激昂,容不得别的声音存在。

这种声音,让我们想到世纪初的新文化、五四,仿佛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又转世重生了。

他们高喊着“打倒”、“打倒”,“拿来”、“拿来”,举着“”、“民主”、“西化”的大旗,披荆斩棘,前驱先路,做着“启蒙”、“教化”的工作,创造着崭新的。

这样的文化声音,人们喜欢给它戴上一顶极端化的帽子:激进主义。

激进主义的极端化主张,是全盘西化。

它可以讲出这样的极端化的语言:搞上一百年殖民地,保管中国现代化。

甚者至曰:干嘛打跑日本鬼子?保不准鬼子能使咱看上彩电呢!至于老祖宗孔子、儒学、东方的“黄色文明”等等,只能是渣滓、糟粕,只有让我们唱挽歌的份儿:河殇!
然而,曾几何时,不过十年的工夫,风气又变了。

八十年代的文化激进主义、全盘西化,早已让位于九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东方价值。

笔者清楚地记得,学者们戏称为老板的沈昌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地说,他们《读书》杂志的基调要变了,要亮出保守主义的旗帜了!回头再看,当年盛极一时、令众多青年学生趋之若鹜的新老“三论”云云(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计量学、心理史学等,说法不一),而今安在哉!于是,季羡林教授的论断倏然出现了!一股文化的风,有别于《圣经》所谓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风,仿佛吹在冬日的林野,碰到一粒小小火星,便蓬勃燃烧起来,汇聚成九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国学热”。

到底有没有一个"国学热"
说起“国学热”,有人根本就不承认其存在。

特别有趣的是,这些不承认的人,又大都是发动“国学热”的人(参看《孔子》1995年第5期)。

有位搞国学的中年教授甚至说:现在的大学生连古文都看不懂,更别说读“十三经”了,夫复何谈“国学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