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课堂设计感悟点滴
山玉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李清照词两首》观课感悟

山玉花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李清照词两首》观课感悟上午,我和杨生福、景茂德、李生梅、李敏言五位语文老师到高一①班观摩山玉花老师指导的自主学习课,这节课学生对照教学课件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下面从课堂实录和观课感悟两个方面对本堂课做一记录和评析:一课堂实录1导入课文打开课件,主持自主学习课堂的学生板书课题《李清照词两首》并书写郭沫若关于李清照的名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2预习检查①学生完成导学案性质的《十题规范练》,解释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②两个学生分别朗读李清照词两首。
3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和和词作相关的背景;2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两首词表达情感的区别;3背默这两首词。
主讲学生由黑板上郭沫若的两联词句入手,引入对《李清照词两首》的学习。
4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一作者简介,要求学生识记重点内容(对照课件识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代表作等内容)。
5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目标二课堂探究合作学习:对比赏析《醉花阴》和《声声慢》中相同的意象,各有何特点,所表达的“愁”情有什么不同?6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分析语言特点,进而分析意象特点,并解读意象蕴含的含义,这是很有必要的。
重点解读了“酒”“雁”“风”等意象。
二观课感悟1自主学习课堂环环相扣,基本遵照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展开,授课思路比较清晰。
2理解并感悟李清照词两首中的名句这个练习设计得较好。
3没有课堂小结,缺乏课堂检测,没有及时布置作业或后面的学习任务,课堂结构不够完整。
4容量不是太大,学习两首词花一节课时间足够,但是没有完成,尤其没有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背诵默写《李清照词两首》,这对学习古诗而言,无疑是一种失败。
5学生讲解得比较浅显,不能剖析得更加深刻。
关于作者只是简单地交代要点或关键词语,不能做到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学生对这样学习的结果难以巩固得深刻久远。
6学生在展示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归纳得很好,但是纵观各小组讨论学习的状况和预先写在教材中的文字来看,这些不是合作学习得出的结果,大都在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合作学习有什么意义呢?7“大家说对不对?”这种问句成了自主学习课堂中司空见惯的用语,有必要引导学生舍弃。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第二轮课《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反思

第二轮课《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反思今天,第二轮课上课结束。
这次上课,我们放弃了多媒体。
馆陶一中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在综合楼五楼,教室非常大,能容200多人。
上次上课的一班,只有不到50人。
坐在教室中间,显得特别空旷,且这个教室座位连排个数特别多,十二个座位在一起,只有两边各有一个过道,还是阶梯式的。
我们这个课题是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问题探究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教室不便学生讨论,更不便教师巡回指导,和学生交流。
所以,这次上课我们在普通教室,放弃了多媒体的辅助。
总体上来说,上次上课出现的问题大多有了良好的改进,中心也要明确一些,紧凑,比较切合我们的课题。
虽然有了进步,但是任然暴露出了好多不足:首先,浅显的一点,教师教态要合理,讲课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授课大多数时间是面向南边排,目光照顾全班不多,给北边一排学生冷清感。
教师目光环视全班,会给每位同学以被关注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其次,预设不足,课堂环节安排不合理,时间分配不合理。
一、这节课为了紧扣文本,比上节课加入了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环节,不仅花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而且效果不佳。
疏通文意可以运用于先秦散文,文言文,可以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然而诗词不能这样,尤其是宋词,会破坏美感与意境,甚至完全按字面意去扣有时候还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这节课的疏通文意环节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诗词的美感,不宜引导学生走入诗词意境。
二、知人论世讲解环节处理顺序颠倒。
上课伊始虽然引入了主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但是,对知人论世内涵的解释却没有紧接着讲解。
而是让学生带着一个不太明白的方法去鉴赏诗词。
这就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向。
所以,应该把知人论世的内涵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候就给学生明确一下。
可以用李煜来做一个例子,学生便会豁然开朗了。
这不失为一种妙法。
三、备课不充分,课堂环节遗漏、脱落。
疏通文意环节浪费了大多时间,其他环节时间被压缩,以至于教学设计中的“品读”环节未能安排在课堂,而是被当成了课下作业。
品读李清照词的点滴体会

品读李清照词的点滴体会李清照的词以清新细腻的笔触,真实大胆地反映了女性自身的心理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心理态势,委婉含蓄地传达了她们的喜怒哀乐。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短短的小令,可以说是李清照的一个名篇,寥寥数语就将惜花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每一个读者读完之后,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小令所描述的那幅生动画面,在雨后的一个情景:一位贵妇因昨夜饮酒尚未完全清醒,只是在朦胧中感到天已经亮了,便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怎么样?那个粗心的侍女哪里知道女主人的心事,简单的回答,没有什么变化,海棠花还在开着。
不料,女主人却急不可待的提醒和纠正她说:“不,不,你知道吗,那绿叶渐大,绿色渐浓,红花之色就要消褪,红花也就要飘落了。
”词中女主人惜花惜春的心理跃然纸上,虽未见其人,却可以貌其声,见其心,而想其神。
可以说,作者在这里采用了遗貌取神之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并不能取决于作者性别,但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坛上,出现这样一位以我笔写我心,写所爱,写所想,写所悟的女性,而且艺术手法之高超,足让须眉低首的女词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在对妇女有着种种桎梏的封建文化氛围中,作为一个妇女作家,李清照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教条,因此,她的词在当时就被斥为“无顾藉”“无检操”。
但今天看来,这也正是李清照词高超的价值所在。
也正是其一股清泉长流的原因之一。
李清照的词并不只局限于闺房之中,她勇于涉及闺房以外的事情。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赵挺之因攀附蔡京而升任丞相,李清照写诗予以讽刺:“炙手可热心可寒。
”南渡后,她更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设计及点评

设计意图 : 回 忆 学 习 古 诗 词 最
重要 的方 法 。
星 。这 一 年 , 国 际天 文学 会 命 名 了 水星上面的 1 5 座 环形 山 , 而他 们 都 是 由1 5 个世界名人名字来命名的 。 她 就 是 其 中 一位 。
今 天 这 道 独 特 的 风 景 又 一 次
易懂 、 明 白 晓畅 。 学 生 在解 渎 时 , 容 易 理解 , 难 点 是教 师需 要 在 重 点 个 别 字 词 上 进 行 适 当 点 拨 、拓 展 延 伸 。要 从 意 象 人 手 “ 物 皆着我色” ,
当青 州 十 年 刚 过 , 3 3 岁那年 , 丈夫 赵 明诚 重 返 仕 途 , 他 们 结 束 了 长达 十 年 的青 州 生 活 。 这 时 闺 房 中 就 只剩 下 李 清 照 一 人 ,闲 来无 聊 ,
导入 :
设计 意 图 : 由远及 近 , 拉 近 学
生 与作 者 的 距 离 。 “ 生当作 人杰 , 死亦 为鬼雄 ” , 八百多 年前 , 她 发 出 了一 种 “ 士 可 杀不可 辱” 的壮志 豪情 ; 在男 性 占 主 导地 位 的传 统 社 会 里 , 她有着 巾 帼 不 让 须 眉 的骄 人 成 就 ; 在 世 人 的 眼里 , 她 是 中 国古 代 最 杰 出 、 最 有 才 华 的 女 文学 家 、 女作家 。 1 9 8 ' 7 年, 她 的 光 芒 再 次 穿 越 时 空, 成 为 太 阳 系 中一 颗 最 亮 丽 的行
学 教 育
《 李 清照 词两首》 的教 学设计及点 评
回 罗丹 事
内容摘要: 高中人教版第4 册第2 单元主要学 习的是宋词。其 中宋词发展 史上 的一位 奇女子一 李清照 , 她在 男性 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 里, 却有着 巾帼不让 须眉 的骄人成就。现对《 李清照词两首》 做 了一课时独特 的教 学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讲课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通过备课、讲课、讲课后的思考以及评委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心中感慨颇多!一、备课1.根据自己对于李清照的理解和汤老师对我的一些提示,确定了讲解这两首词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思路。
2.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关于李清照的所有讲座视频,颇有心得。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完成了本课的教案和课件。
4.请教汤老师,他对我的教案和课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思路清晰,思维跟着课件走;课件美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看清楚明白等。
二、上课(一)优点1.以李清照两首词为中心,并通过同时期作品的分类拓展赏析其他作品,把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穿插其中,线索清楚,框架结构完整。
2.通过复习学生较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导入,可以吸引、感染学生。
3.诗歌教学注意到了读和讲的结合,以读促讲。
寓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等各种方式的读于讲解中,效果较好。
(二)缺点1.完全把备课内容搬到课堂上,怎么备的就怎么讲,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差,和学生交流互动少,课堂技巧缺乏。
2.课堂提问问题设置不清晰,令学生迷惑,难以回答,以后应多钻研课堂提问技巧,让问题的设置更为明晰化、科学化。
3.赏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提问人数太少,如果能多找几位同学回答可能会有更出彩的回答。
4.有些低估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对词作的赏析较浅,如能把作者前后期作品和同时期作品纵横结合讲解会更好。
三、课后此次汇报课,让我学会了很多,不仅仅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包括和学生交流、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如何让上课的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等实际问题。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第一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
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
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
《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
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
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教学反思《《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
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
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这是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想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两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学生读课文题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词集有《漱玉词》。
2、我们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复习)(读或背)《如梦令》和《武陵春》。
3、介绍李清照人生遭遇和前后不同风格上面这两首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一首相对轻松、活泼,一首相对愁绪满怀,比较沉重。
)这是为什么?这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结婚后与嫁给赵明诚,与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但也开始有丈夫在外做官、自己独守空家的孤独和寂寞;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后来受过骗,坐过牢,没有子嗣,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学习新课,感受经典。
(一)学习《醉花阴》1、初读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囹
《 李清照词两首》 课堂设计感悟点滴
圃 唐 启 明
内 容摘 要 : 在 我校 第 四 届 新 课 改 开 放 周 活 动 中 ,我 同全 国课 改名 校— — 山西 泽 州 一 中张 楠 老 师 同课 异 构 ,
成功施教 了 《 李清照词两首》 。现从教 学总结反 思的角度 ,谈谈课 堂设计 的点滴感悟。
课 堂 设 计 时 ,教 师 预 设 问 题 的指 令 明确 与 否 ,直 接 关 乎 学 生
我 从张卓 玉先生 的论述 中受 到启发 , 在《 李清 照 词两 首》 一课
设 计 中 ,特 别 注 意 课 堂 环 节 逻 辑 思 维 的 严 密 性 和 连 贯 性 。比如 “ 探 究 展 示 ” 环 节 中 的 四个 问 题 的设 计 就 体 现 了这 一 特 点 。 1 . 《 醉花阴》 《 声声慢 》的 “ 词 眼” 是 哪 个 字 ? 说 明理 由 。 2 . 《 醉花 阴》 《 声声 慢》呈现 的 各是 一 种 什 么 样 的 “ 愁” ? 3 . 作 者在 《 醉 花 阴》 获得 了 整 体 的认 知 , 同 时 也 使 得 课 堂 流 程顺畅 , 一气 呵成 , 严谨高效 。 教无 止境 , 学 无 止 境 。我 们倘
者的生活经历 、 写作背景 不 同, 导 致 了 愁 情 的 内 涵迥 异 。 不难 看 出 , 四道 题 是 以“ 愁”
为 思 维 线 索 ,找愁 一 一 问愁一 一
意 象 和 知 人 论 世 来 把 握 作 品情 感” 的方法 , 达成 了预期 目标 。
二. 课 堂设计 , 教 师 指 令 要 明
确
这一 观点来看 ,课 堂设 计最忌讳 把 完 整 的知 识 体 系 分 解 成 单个
的、 独立 的知识点 或训练点 , 让 学 生进行 “ 碎片化” 学 习。
析愁 一 一 升华愁 ,四者之 间环 环 相扣 , 层层 深入 , 内在 逻辑关 系密
切 。这 样 的设 计 , 为 学 生 提 供 了完 整 的 思 维 线 路 和 广 阔 的 思 维 空
会 知 人 论 世 、结 合 诗 人 经 历 身 世 把握情感” 两 个 子 目标 。然 后 紧 紧
熟练应 用 。整体 化学 习追求完 整 的心 智 与 完 整 的 学 习对 象 共 同参
与, 追求 价值确立 、 能 力 培 养 和 知 识 习 得 的水 乳 交 融 ” 。他 认 为 “ 碎 片 化 ” 学 习 把 学 生 当 做 零 碎 知 识 的 记 忆 工 具 ,难 以 培 养 学 生 的逻 辑 思 维 素 质 和 逻 辑 思 维 习 惯 。从
山西 省 教 育 厅 副 厅 长 、全 国
呢?回答 是《 醉花 阴》 流露 的是 离 愁、 闲愁 、 相思 之愁 ; 《 声声 慢 》 抒 发 的 是 家 国之 愁 , 是丧夫 之痛 、 孀
居之 悲 、 颠 沛之 苦 、 故 国之思 、 亡 国 之 恨 。然 后 继 续 追 问 , 作 者 义 是 怎 么 表 现 愁 的 呢 ? 回答 是 通 过 有 特殊含 义的酒 、 黄 昏、 西风 、 黄花、 梧桐 、 细雨等意象 来表 现愁 。最后
著 名 的 新 课 程 改 革 专 家 张 卓 玉 先
生《 学习: 从 碎 片化 到整 体化 》 一 文指出 , “ 碎 片 化 学 习 从 尽 可 能 小
的 知 识 点 和 技 能 人 手 ,关 注 学 生 对知识 点的准确 记忆和 对技能 的
“ 把握 诗歌情感 ” 上, 只设 置 了“ 学 会 通过 品赏意象把握情 感 ” 和“ 学
再追 问 ,为什 么用 同样 的意象 写 “ 愁” , 但“ 愁” 的含义 区别 却 很
大 呢 ?回答 是 意象 的特 征不 同 、 作
围绕 目标设 置 了 自主学 习题 、 合
作 探究 题 和 当堂检 测题 来 训 练 、 强 化 和 巩 固学 生 的 能 力 。从 课 堂 效果 看 , 由 于 目标 集 中 , 一 节 课 下 来, 学 生基本上学 会 了“ 通 过 品 赏
师 的命 题意 图 ,就有 可能 出现 或 者 茫 然 不 知 所 措 ,或 者 按 照 自己
的想 法 自行 其 是 ,或 者 似 是 而 非 地“ 遵 照执行” 等 等 不 良情 况 。 由 于 老 师 和学 生 没 有 朝 一 个 方 向努 力, 最 终造 成 的结 果必 然是 “ 学” “ 教” 分离 , 课 堂 效率 低 下 。 三. 课 堂设计 , 思 维逻 辑要严
关键词 : 李清照 诗歌鉴 赏 课 堂 设 计
一 .
课 堂设计 , 学 习 目标 要集
可 ,学 生 不 能 迅 速 准 确 地 弄 懂 老
由
诗 歌 鉴赏 的知识 体 系冗 杂 ,
意象 、 意境 、 语言、 表达技巧 、 思 想 情感 、 观 点态度等 内容繁多 , 面 对 高 一 年 级 学 生 ,想 在 一 节 课 里 面 面俱到 , 就难免 眉毛胡子 一把抓 , 结 果只能是 挂一漏万 , 贪 多必失 , 浅尝辄止 , 形 成知识 和能力 的“ 夹 生饭 ” 。倒不 如舍多求 精 , 只选定 某 个 内容 , 别 无旁骛 , 攻 其 一 点 不 及 其 余 。鉴 于 这 种 考 虑 ,在 确 定 《 李 清 照 词 两 首 》 的 学 习 目标 时 , 我 坚 定 地 把 本 堂 课 目 标 锁 定 在
密
中 各 选 取 了 哪 些 意 象 来 抒 发 愁 情? 4 . 同是 李 清 照 , 用 同样 的 意 象
写“ 愁” , 为 什么 “ 愁” 的 含 义 区 别 很 大呢? 首先是找 两首词 的 “ 词 眼” ,
“ 词 眼” 是 什 么 呢 ?学 生 回答 是 愁 。 然 后 追 问 ,那 么 愁 的 内 涵 是 什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