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答案1.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2.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篇一: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017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记承天寺夜游》

2017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记承天寺夜游》内容预览: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一、文学常识选自《苏轼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1),欣然(2)起行。
念(3)无与为乐者(4),遂(5)至(6)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7)未寝,相与(8)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9)交横,盖(10)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11)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
三、注释(1) 户:门。
(2) 欣然:高兴的样子。
(3) 念:想。
(4)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 遂:于是,就。
(6) 至:到。
(7) 亦:也。
(8) 相与:一同,共同。
(9) 藻荇:泛指水草。
藻:水草总称。
(10) 盖:表示推测,原来。
(11) 但:只。
(12) 耳:罢了。
四、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二人)一同走到庭院中。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字词1.字音遂寝(qǐn)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2.一词多义寻: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② 未果,寻病终(不久)3.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但只是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相当于“而已”“罢了”名词,耳朵闲人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人户多指门窗户、人家念想到纪念,想念六、理解性默写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今义与事无关的人4.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5.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8.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夜游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句式⑴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⑵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⑶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⑷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创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分层赏析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1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
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画龙点睛。
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记承天寺
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
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
2.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
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
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