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

合集下载

神经症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神经症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
❖.
主要症状 焦虑情绪 主要特征 广泛和持续性 焦虑 \ 反复发作的 惊恐不安 伴随症状 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运动型不安 临床分类 广泛性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
❖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中国12个地区(1982) 1.48‰,
男:女=1:2; 美国(1994) 广泛性焦虑症:男 2%,女 4.3%: 惊恐发作: 男1.3%,女 3.2% 。. 发病年龄: 20-40岁
广场
人多的场所,如商场、 超市、各种公共交通 工具;或一人独处
害怕难以逃离或得不 到帮助,也害怕自己 会失去控制或晕倒。
完全或有限症状惊恐 发作
第三节焦虑症
❖ 指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 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 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 型不安,临床分为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和惊恐 发作(panic attack)
④其它抗焦虑药:丁螺环酮(buspirone)
☆三、癔症(Hysteria)
1.特点: 精神创伤或暗示而急起 躯体障碍或精神障碍
无器质基础 症状有做作、夸大、情感色彩
2.性格特征: 情感丰富 暗示性高 自我中心 富于幻想
3.发病原因:
委屈 痊愈女病人嫁给了单眼人 联想 病人每次过桥而发病…… 暗示 学生运动会感到腿无力而瘫痪 自我暗示 病人踏缝纫机而腿无力
药物治疗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吗氯呗胺; ❖ 三环类抗抑郁剂:如米帕明、氯米帕明; ❖ SSRI类:如帕罗西汀、氟西汀; ❖ 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 ❖ 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
心理社会治疗
❖ 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和暴露冲击疗法。 ❖ 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 ❖ 对抗回避反应。

精神病学总复习(人卫第六版)

精神病学总复习(人卫第六版)
衰退及痴呆。
(四)犹豫不决:反复思考,不知如何是好。见于精神分裂症。
九、动作与行为障碍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
2.蜡样屈曲: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缄默症
4.违拗症
(三)刻板动作
(四)模仿动作
(五)作态
假说、社会环境。
四、临床表现:知、情、意各自分开。
(一) 前驱期症状:情绪改变、认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
体改变。
(二) 显症期症状:
1. 感知觉障碍:听幻觉最常见,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或
命令性幻听常指向精神分裂。幻视亦较常见,而幻嗅、幻味和幻触不常见。
八、治疗与康复:
(一)药物治疗
1.原则:系统而规范,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小剂量逐渐
到有效推荐剂量。
2.选药:神经阻滞药(氯丙嗪、氟哌啶醇),非经典药物(奥氮平、氟氮平、利培酮、奎
硫平)。既往治疗有效的药物,本次治疗仍有效。
3.疗程:急性治疗期(至少6周)、巩固治疗期(3~6个月)和维持治疗期(一年以上)。
2.部分性痴呆:人格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自知力。包括刚塞综合症、童样痴呆、
抑郁性假性痴呆。
六、定向力: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七、情感障碍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1.情感高涨
2.情感低落
3.焦虑
4.恐惧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4.合并用药、;苯二氮卓类、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
5.安全原则。
(二)心理与社会干预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

精神病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3、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妊娠期和分娩,脑损伤、感染和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个体心理特征,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4、精神医学:其一,研究各类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和康复。

其二,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作用的影响。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精神病理学定义:研究精神症状(对症状进行描述、命名、归类)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精神症状是人脑功能紊乱在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病理表现。

精神活动是通过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

2、精神症状的判定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谈症状,离开现实无症状可言。

其次可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如性格改变。

②横向比较:与大多精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如偶尔的入睡前幻觉。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3、精神症状的特点:⑪症状的出现不受意识控制(故意就不是精神症状)。

⑫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⑬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⑭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4、精神症状间的关系及鉴别当确定某精神症状存在时,应注意:⑪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如幻觉。

⑫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⑬注意各症状间的鉴别,如内脏幻觉与内感不适。

⑭分析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石大精神医学习题附答案09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

石大精神医学习题附答案09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

第九章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多选题】(一)A型题1.关于神经症的的流行病学情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国外报道在3%左右B.国内1982年流调资料报告为2.2%B.男性高于女性D.以20-3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E.不属于高发疾病2.关于神经症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A.精神因素是主要的B.内在的素质因素是主要的C.已发现有可疑的器质性改变D.神经症具有遗传性E.外在的精神应激因素与内在的素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神经症的神经质理论由下述哪位学者提出A.弗洛伊德B.克雷丕林C.A.BeckD.森田正马E.罗杰斯4.神经症性疼痛,以什么部位最为常见A.头颈部B.腰背部C.胸部D.四肢E.上腹部5.在神经症的症状中,不包括A.情绪症状B.感觉过敏C.妄想D.躯体不适症状E.精神易兴奋6.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焦虑症时,下述哪项说法不对A.一般从小剂量开始B.达最佳有效治疗量后维持6-8周后逐渐停药C.停药过程不应少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D.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E.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考虑有无哮喘史等禁忌情况7.治疗强迫症时,氯米帕明的每日治疗量一般为A.100-200毫克,分2次服用B.150-250毫克,分2次服用C.200-400毫克,分2次服用D.150-300毫克,分2次服用E.300-500毫克,分2次服用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恐惧症患者的恐惧对象包括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B.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疑病障碍C.所有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存在,故其求治要求都十分迫切D.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且疗效持久E.在神经症的等级诊断中神经衰弱应优先考虑9.关于神经症的药物治疗,以下哪项说法不当A.控制靶症状起效较快,可促进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遵医行为B.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促大脑代谢药等可用于神经症的治疗C.不要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向患者说明,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暗示D.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E.早期与心理治疗合用,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10.神经症,旧称A.神经官能症B.神经质C.歇斯底里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E.神经病11.以下哪种疾病可出现意识障碍A.神经衰弱B.强迫症C.疑病症D.癔症E.焦虑症12.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适用于A.躁狂症B.精神分裂症C.焦虑症D.疑病症E.儿童多动症13.美国心理学家Beck认为一些神经症患者有许多不适当的认知方式,下述哪项不正确A.焦虑症——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B.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C.强迫症——总是不放心、怀疑、唯恐不恰当,穷思竭虑D.疑病症——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E.恐惧症——认为某些实际无危险的环境有危险14.神经衰弱最主要的症状是A.睡眠障碍B.情绪易烦恼C.易疲劳D.头痛头晕E.肌肉酸痛15.某神经症患者在看见或听到“和平”二字时,马上想起“战争”二字;看见或听到“安全”二字时,便想到“危险”二字,此症状称之为A.强迫性穷思竭虑B.牵连观念C.强迫意向D强迫性对立观念E.以上均不对16.关于神经症的睡眠障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失眠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入睡困难、易惊醒B.早醒是抑郁症的症状,而不是神经症的症状C.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或质量差,或者是对睡眠缺乏自我满足的体验D.神经症患者以易惊醒为主诉最为多见E.应用地西泮治疗神经症的失眠,疗程3-6个月为宜17.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中,其病程标准是(除了惊恐障碍另有规定外)A.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B.符合症状标准至少1个月C.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D.符合症状标准至少12个月E.符合症状标准至少4个月18.在CCMD-3中,关于广泛性焦虑症的病期要求是A.至少6个月B.至少3个月C.至少1个月D.至少10个月E.至少1年19.有关癔症性瘫痪,以下何种说法正确A.为紧张型硬瘫B.病理反射阳性C.病程再长也无肌肉萎縮D.暗示治疗一般无效E.以上都不对20.关于惊恐障碍的叙述,以下哪项不对A.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B.每次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C.诊断要求1月内至少有3次发作或首发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1个月D.症状不是继发于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E.发作期间大多意识清晰21.以下哪种疾病较少出现焦虑症状A.心脏疾病B.甲状腺疾病C.药源性焦虑D.精神疾病所致焦虑E.慢性精神分裂症22.当抑郁和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优先考虑A.抑郁的诊断B.焦虑的诊断C.抑郁和焦虑同时诊断D.其他诊断E.暂不诊断,观察23.关于强迫症的描述哪项不对A.强迫观念B.强迫意向C.强迫行为D.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E.病前癔症性格多见24.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与强迫症的强迫症状的区别哪项不对A.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不为强迫症状苦恼,无主动克制或摆脱的愿望B.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症状常无自知力,无明显治疗要求C.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内容多荒谬离奇D.最主要的特点是分裂症患者具有其它精神病性症状E.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持续时间长25.用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1-2周开始显效B.一般治疗时间不宜长于3-6个月C.效果与SSRI类抗抑郁药相似,但其副作用较少D.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E.对难治性强迫症,合并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6.恐惧症中最常见的是A.场所恐惧症B.社交恐惧症C.单一恐惧症D.强迫性恐惧症E.以上均不对27.关于癔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癔症又称歇斯底里B.一般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C.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经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D.一般认为癔症的预后较好E.起病常与心理应激有关28.癔症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A.行为治疗B.镇静药物C.抗精神病药物D.暗示治疗E.抗抑郁药物治疗29.癔症性痴呆中,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回答,称为A.Ganser综合征B.童样痴呆C.诈病D.病理性说谎E.Cotard综合征30.患者女,30岁,已婚,教师。

精神病学:神经症性障碍

精神病学: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症共同特征
有一定人格基础 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 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 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喜欢诉苦是神经症病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病程多迁延 人格大体保持完整,社会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 没有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鉴别诊断
通常需要鉴别的精神疾病有:恐怖症、抑郁症、癔 症等;
常要注意鉴别的躯体疾病有:癫痫发作、心脏病发 作、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必要时可请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医师排除 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疾病。
四、治 疗
一、药物治疗 高效苯二氮卓类药物(BZD) :80年代以后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90年代以后 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70~80年代 BZD+抗抑郁剂 维持治疗至少1年
二、认知行为治疗步骤
让患者了解惊恐发作、发作的间隙性及回避过程; 内感性暴露
害怕感觉:过度呼吸引起的眩晕、脸上发热、麻刺感、 摇头引起的眩晕或非真实感、心慌、胸闷;
害怕境遇:拥挤、在公共汽车和路途上;
认知重组
第三节:恐惧症
是一种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某种客观 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 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紊 乱的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 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生 活。
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出现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 的、强烈的恐惧体验,往往伴有心悸、急促、头晕、 震颤及出汗等多种躯体生理症状,有时伴有濒死感或失 控感。发作常无明显诱因,可以突然出现和消失,持 续时间较为短暂,症状约持续5-20分钟,常突然发生, 自行缓解,并可在短期内反复发作多次。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章 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障碍)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章 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障碍)

第十章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障碍)第一节概述一、概念——P1131、神经症性障碍是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

2、各种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症状常可见于多种疾病。

二、共同特征(考点30)——P1131、患者自觉其精神活动能力受损,即有痛苦感。

2、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3、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4、自知力大都良好。

5、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

6、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第二节惊恐障碍(考点31)一、概念及病因——P114-1151、概念: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2、病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乳酸盐)、心理等。

二、临床表现——P1151、惊恐发作:患者突然感到心悸、胸闷、胸痛或呼吸困难,有即将窒息的感觉。

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因而惊叫、呼救。

可出现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

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5-20分钟。

2、预期焦虑:发生在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担心再次发病,可出现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情况。

3、求助和回避行为:发作期中,患者因强烈的恐惧感而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

在间歇期,患者可因为担心发病时得不到救助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

三、诊断与治疗——P115-1161、诊断:无明显原因起病,有多种自主神经症状,症状强烈,有强烈恐惧感,持续时间短,可呈反复发作,重点排除其他精神障碍。

2、治疗:(1)治疗目的: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和引起恐怖障碍。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应用。

(2)药物治疗:起效较快,适合快速控制症状。

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3)心理治疗:起效减慢,适合预防再发。

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呼吸行为训练、暴露疗法、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等)等。

历年试题21(单选题)惊恐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为( )A.对某个客体的强烈恐惧B.担心的等待C.惊恐发作D.自由浮动性焦虑【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对惊恐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的掌握。

精神病学(第8版)第十二章 分离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第十二章  分离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来自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落后、经济状况差患病率高,文化程度低,生活在封闭环境者易患病。 • 特殊文化环境中特殊表现:我国南方发生的缩阳症(Koro Syndrome)。 • 文化程度及生活环境: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比文化程度高的个体更易患病;生活在封闭
环境(如边远地区)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如大都市)中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分类及临床特征
(一)临床分类
DSM-5分类
1. 分离性身份障碍 2. 分离性遗忘症 3.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4. 其他特定的分离障碍 (1)混合性分离症状,慢性和反复综合征 (2)长期和强烈胁迫性说服所致身份紊乱 (3)对应激事件的急性分离性反应 (4)分离性恍惚
觉障碍(dissociative motor and sensory disorders)。 2. 重要特征
临床症状类似神经系统损伤,但查无实据。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第一章
绪论
作者:郝伟
第十二章
分离障碍
作者:许秀峰、沈宗霖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第三节 分离性遗忘 第四节 人格-现实解体障碍 第五节 分离性身份障碍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惊恐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 ▲惊恐障碍的单卵双生同病率5倍于双卵双生的同病率; ▲惊恐障碍的遗传倾向比广泛性焦虑障碍显著。 ▲非遗传因素对惊恐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
▲ CO2超敏学说:可能存在CO2感受器的超敏。 ▲神经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能NE 、多巴胺能DA、5-羟 色胺能5HT、 r-氨基丁酸能等神经递质系统和焦虑有关; ▲神经影像学研究:急性惊恐发作和蓝斑密切相关;恐惧回 避和脑皮层的认知、意识活动有关;预期焦虑和边缘叶有关。 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精神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 。
第四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概
精神障碍分类

核心部分是失去 现实检验能力 神经症性疾病,
如焦虑、抑郁 一些人格、适应不 良问题
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 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 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神经症(neurosis)概念的演变
神经系统 的疾病
17世纪是 指神经系统 的疾病。 18-20世纪 中叶,描述 “没有发热 和局部病变 的感觉和运 动病”
第二节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
焦虑障碍):主要特点 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 测的、反复出现的、强 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 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 个小时;伴频死感或失 控感,患者常体验到濒 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 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 失调的症状。 焦虑,躯体不适,痛苦。
ICD-10中描述: 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不局限于 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环境,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同其 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因人而异,但突然发生的心悸、绞 痛、哽咽感、头昏、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是常见 的。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继发有害怕会死,失去控制或发疯。 一次发作一般仅持续数分钟,但有时长些,发作频率和病程都 有相当大的变异性。处于惊恐发作中的患者常体验到害怕和植 物神经症状的不断加重,这致使患者十分急切地离开他或她所 在的场所。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境,如在公共汽车上或 臵身人群中,患者以后可能回避这些情境。同样,频繁的、不 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可导致害怕独处或害怕进入公共场所。一次 惊恐发作常继之以持续性地害怕再次发作。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伴随显著的社会功能损
害,其日常功能甚至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如糖尿病、关节炎等。 15-59岁人群中发病率0.148%。 女性中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8%,比男性多2-3倍。
起病年龄呈双峰模式,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45-54岁。
儿童时期发生的惊恐障碍不易被发现或表现出与教育相关 的回避行为。
F45 躯体形式障碍
F48 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F48.0 神经衰弱
第十章 躯体形式障碍
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2.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基础:如有强迫型人格特征者 易患强迫症,有A型行为倾向者易患焦虑症等。 3.起病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起病不与严重的精神创伤有联系,发 展也不取决于精神应激的程度; 4.病人的症状与现实处境不相称,感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但一般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5.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6.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有无自知力却不能作为判断精神病 与神经症的唯一或特别的指标; 7.病程迁延,需至少持续3个月方可诊断(惊恐发作除外)。
①心脏症状: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 ②呼吸系统症状:喉部堵塞感,气短,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昏、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
▲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 ▲惊恐发作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很 少超过1小时。但不久可突然再发。 ▲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楚。
2.预期焦虑:间歇期仍有心悸,担心再发,焦虑体验不再 突出,但虚弱无力,需要数小时到数天才能恢复。 3.回避行为:60%的患者对再次发作有持续性的焦虑和关 注,害怕发作产生不幸后果,并出现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 如回避工作或学习场所等。 不伴有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 伴有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
非器质性 精神障碍
20世纪中 叶,1978 年ICD-9, 神经症定 义为“一 种非器质 性精神障 碍”
抛弃 神经症
ICD-9, 1992年 以后
目前神经症性障碍的描述性定义: 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 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 (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与病人 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病 程多迁延。 按CCMD-3,神经症含以下几种类型:焦虑症、恐惧症、强迫 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伴随于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出现的各种神经症症状只能 诊断为“神经症样综合征”,如感染、中毒、内分泌或代谢疾病和 脑器质性疾病。
表9-1 神经症性障碍在ICD-10中的编码和对应章节 ICD-10分类 F40 恐怖性焦虑障碍 F41 其他焦虑障碍 F41.0 惊恐障碍 F41.1 广泛性焦虑障碍 F42 强迫障碍 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F44 分离(转换)性障碍 本教材 第三节 恐惧症
第二节 惊恐障碍 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五节 强迫障碍 第十一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章 分离性障碍
43 神经症[F40-F49]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 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 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 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 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 病及心境障碍等。
临床表现:惊恐障碍的症状特点是莫名的突发惊恐、随即
缓解,间歇期有预期焦虑,部分患者有回避行为。 1.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极度的紧张、害怕、恐惧感, 甚至出现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精神失控感、 濒临崩溃感。患者宛如濒临末日,或奔走、或惊叫,惊恐万状、 四处呼救。 ▲典型的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