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角色的转化和重新定位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真正成为民主、动态、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职责---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中的教师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越来越多的激励和思考。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三个要求要求教师积极旁观。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de)一个最凸显(de)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de)支柱.以人为本,以人(de)发展为本.从尊重人(de)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de)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de)基本理念和灵魂.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de)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de)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de)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de)“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de)“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de)“终身发展”,人(de)发展才是完整(de),符合人性(de),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de)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de)“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de)价值追求.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de)论述:教育(de)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de)“传道、授业、解惑”(de)基础上把教育(de)价值上升到了生命(de)高度.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de)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de)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de)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de)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de)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de)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de)主任,他认为教育(de)力量应是:◆ 给无助(de)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de)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de)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de)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de)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de)人(de)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de)、以学习为义务(de)人.——肖川新(de)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de)潜力和多样性(de)统一,关注潜能(de)开发,把他们(de)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新(de)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de)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de)学生观.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de)不可替代和缺失(de)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de)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de)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de)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de)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学生(de)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de)◆ 缺乏理智(de)挑战◆ 打击和挫折◆ 群体压力潜在性人(de)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de)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差异性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de)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de)提高,各自(de)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de)发展.三、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de)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de)世界与火热(de)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de)联系,要求教师育人(de)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de)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de)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de)转变.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de)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 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有位专家对教师(de)角色作了更具体(de)描述:教师是学生成长(de)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de)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de)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de)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de)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de)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de)开发者.因此,有(de)专家说,不只要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自身也应成为“四有”人才:◆ 有灵魂——崇高(de)师风师德◆ 有智慧——先进(de)教育理念◆ 有专长——深厚(de)专业素养◆ 有特性——精堪(de)教学艺术有人把新时期(de)教师形象概括为以下几点:◆ 严正而宽容,深遂而单纯◆ 执着而潇洒,真诚而练达◆ 豪放而儒雅,平实而伟大司马迁说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四、教学观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de)关系,注重培养学生(de)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de)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de)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de)教育环境,激发学生(de)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de)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de)发展.——摘自纲要类似(de)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其表述(de)方式如对关于学生学习(de)一些问题(de)深究,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de)新(de)教学观,是需要我们细读(de),它是至今为止对“教学过程(de)最为符合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de)科学定位与理论描述.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目(de)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衡量呢肖川博士认为教学(de)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验(de)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de)精进◆ 知识(de)建构与应用◆ 情感(de)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de)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de)形成、巩固与熟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关注学生(de)学习状态,下面是学生学得最好(de)时机,让我们了解一下:◆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 当学生(de)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当学生受到理智(de)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de)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做重要(de)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de)自我期许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学得最好(de)时机,从而增进教学效果.这里有增进教学效果(de)策略,供大家参考:◆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de)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de)学习方式◆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de)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de)方向◆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de)关联◆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de)缺失或错误肖川博士总结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de)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de)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de)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de)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de)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de)内在化◆ 发现学生(de)潜能和性向。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的使命正如新课程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既是专家、校长、教师的日常用语,也几乎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三句不离本行的话题。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忙改变。
”对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谈点个人的想法:一、用心坚信教育的力量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说过:“没有好好地经过培植的葡萄是结不出好葡萄的。
”人心正如树木的种子,树木已实际存在于种子里面。
“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需使他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
”即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
“只要园丁用心,土壤就可以长出赏心悦目的植物。
”“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什么都能写上。
”狼孩由于没有受到人的教育而受了狼的环境影响,就养成了狼一般的习性,如果后来被人捉获,进行人的一番教育之后,就变成人了。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
”夸美纽斯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
可见教育的作用是如此巨大。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本身就是教育,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要用心。
关注优等生,只重视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俊遮百丑”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的教师也不乏其人。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引领、帮助学生在张扬个性、发挥智慧潜能、升华人格魅力等方面建立起高塔。
二、用心关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全面论证了教学、教育和个性的发展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依据是:教学和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活动与发展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教育过程应当统一履行教养、教育和发展的职能。
如果不充分履行哪怕是其中的一个职能,则不能称之为最优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观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观西充中学多扶校区贾伟新形势下的教师发展是多方位、大角度、立体化的,教师的自身发展,依赖于教师的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和主动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能够有一个真正切实有效的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各地推行之后,教师应如何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准确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所创新,其根本点应是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观、教学创新观、教学效果观、人本主义观、继续教育观和教材资源整合观。
一、职业道德观新形势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决定教师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高尚的师德,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生命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几千年来人们对教师及其职业特点的概括,古圣人的观点,就是在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我们只能由此发扬光大,而不可对他轻视怠慢。
古人尚且对教师都提出了职业上的要求,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施行,则更加能够有利于教师、学生、以及整个学校的进一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全体教师必须切实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认真学习《教师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准,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价值做一番扎扎实实的奠基。
二、教学创新观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否生存的灵魂。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
”(蔡元培语)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按新课标精神,教给学生领会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不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古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有名言:“愚蠢的教师奉送真理,聪明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因此,要想培养创新型学生,教师自己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否则,“创新”一词只会成为漂亮的花环,而不具有内在意义。
新课程的教学观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促进知识与 经验的共享。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共 同解决问题。
评价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
多元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 录、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表现。
关注过程与结果
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及时反馈与指导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提 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更加彻底,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成长。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教学观和教师角色转变将 为此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新课程教学观和教师 角色转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效率。
教师角色转变对学生发展影响
教师角色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03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定位与 职责
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 师处于主导地位,学 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 性。
新时期教育背景对教师角色要求
新时期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 创造性,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成 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 整合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
04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途径与 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1 2
新课程的教学观

终结性评价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01
终结性评价通常在学期末进行,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
师的教学效果。
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02
通过比较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和学生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
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改革的成功案例
01
案例一:表现性评价
02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03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成果。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 指导。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确保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线课程与平台
在线课程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的课程,具有自主性、互动性 和开放性等特点。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 以及在线学习环境的营造和管理。
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案例
要点一
要点二
案例二:翻转课堂
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 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要点三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它 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在 课前自主观看视频、阅读文章等方式 来完成,而课堂上的时间则用于进行 师生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这种教 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习新课程的点滴体会永定区西溪坪彭家巷小学——吴悠红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和主体回归的人文时代,这是高度重视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时代,这更是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教育者权威削弱,教育更趋向于民主理性为特征的后喻文化和网络教育时代,这样一种恒古未有的崭新时代呼唤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就新课程新的“教育观”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不再是唯一知识的拥有者“传递,授业,解惑,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功能定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学习文化的社会,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明确,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因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存在着如下缺陷:过分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的劳动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新课程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新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想到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与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叠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从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新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
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为此,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
另一方面,要激发教
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员掌握原理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