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谷疸病的认识改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

谷疸名词解释

谷疸名词解释
谷疸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的是位于腹部深处的胰腺导管被阻塞,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流入小肠,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常见的谷疸原因包括结石、炎症、肿瘤等。
谷疸的症状包括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谷疸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感染等。
谷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手术治疗包括胆管结石手术、胰头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康复,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谷疸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
饮食调整方面,建议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的摄入量。
体育锻炼方面,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心肺功能。
定期体检方面,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谷子病虫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谷子病虫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1. 病原菌感染:谷子种植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病原菌感染,如灰霉病、纹枯病、稈
秆腐烂病等。
这些病原菌会侵入植株,通过破坏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叶片凋萎、苗势减弱、产量下降等。
2. 病毒感染:谷子也会受到各种病毒感染,如谷子花叶病毒、谷子迟缓病毒等。
病
毒感染会导致谷子植株的叶片变黄、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3. 虫害侵袭:谷子生长期间,会受到一些昆虫的侵害,如谷螟、尺蠖等。
这些昆虫
会以植株叶片和茎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严重减少。
针对谷子的病虫害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来减轻其危害:
1. 合理选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2. 种植间作:谷子的间作配套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
3. 土壤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改良土壤质量,提高植株
的抵抗力。
4.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和植物的需求,进行适当施肥,提高植株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5. 早期防治:在谷子生长初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采取化学及生物防治手段
进行喷药或施用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侵害。
6. 生物防治:利用益生菌、杀虫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提高谷子的品质和安全性。
7. 病虫害监测:定期对田间谷子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了解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
措施进行防治。
谷子的病虫害是谷子种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谷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保障谷子的产量和质量。
黄疸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黄疸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黄疸一、概述1.黄疸的定义黄疽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睛发黄最为突出。
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故其义相同。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夹毒、内陷心营之候。
2.黄疸的源流《内经》即有关于黄疽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疽分为黄疸、谷疸、酒疽、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疽的重要方剂。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论述了黄疽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
《景岳全书·黄疸》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疽)对黄疽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3。
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黄疽、皮肤瘙痒、脂肪泻等,诊断时首先确定胆汁淤积的存在,临床生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胆囊炎:见胁痛。
二、病因病机1.黄痘的常见病因(1)感受时邪疫毒时时邪疫毒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若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严重现象,称为急黄。
(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发黄。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亏损,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汁外溢。
金匮要略59:黄疸、谷疸、女劳疸。

金匮要略59:黄疸、谷疸、女劳疸。
“概要:黄疸(鲜黄、暗黄),黄疸的内因与外因(均为脾湿太盛),谷疸(内因黄疸,肾阳上行胃快脾缓,为浊水下行小便浓稠),女劳疸(胃气伤,手足热微汗小便不能控暮发,重病)。
”01—第十五章黄疸病并治黄疸,即黄色的病,黄汗非黄色病(不流汗时不黄)。
黄分两种:•(1)阳黄:鲜黄,橘子一样的鲜亮,好治,十天。
•(2)阴黄:黑黑暗暗的,难治。
02—条辨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
寸口为阳。
两种黄疸的成因:外来和内发,但都是胃过快、脾过慢,湿积在脾,脾会肿,顶到胆,胆汁逆流入肝,再跑到全身。
外因:脉浮有表证,正常人表证中风用桂枝汤即愈,有湿积累的人与风邪束表则黄。
•(1)脑力劳动者,空调房工作者,养尊处优的人,若出汗没透发,容易积湿在身体里。
平时有湿,要通过按蹻、呼吸吐纳、练功等方法,把湿排掉。
•(2)湿一两天没影响,常年累积则发生影响。
•(3)水饮长时间不排出去就会变成湿。
•(4)风邪只是诱因,身体湿很盛的人,受表风而发黄疸。
•(5)湿盛脾大压迫胆,胆汁回逆而发黄。
内因:脾湿太盛,脾土克肾。
•(1)脾病(包括胰),引起腹水,土克水(肾),故没有小便。
(肝病引起的腹水,木克土,还会有小便,但量不大)小便可判断脾病还是肝病引起的腹水。
•(2)脾湿压制肾阴,则肾阳上逆。
正常情况下,肾阳的作用:一方面肾阳到膀胱,湿尿液变热,小肠使尿气化;另一方面,肾阳支援胃,让胃蠕动,否则不能纳谷,若蠕动慢吃东西就会吐(尿毒症会吐)。
•(3)肾阳上逆,会头眩晕很重(冲到头部)。
•(4)此条辨中肾病没那么严重,仅脾湿影响到肾,肾阳让胃加速,脾速度慢,不平衡,产生黄。
内因、外因都是脾湿太盛。
脾湿产生的原因•(1)脾主思,思念、担忧过甚会伤脾,积累湿。
•(2)久坐,电脑前工作者,不运动,会伤脾,积累湿。
刍议仲景所论之谷疸病

刍议仲景所论之谷疸病
郭玮;陈国权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6(21)1
【总页数】2页(P2-3)
【关键词】张仲景;谷疽;《金匮要略》;因机证治
【作者】郭玮;陈国权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2003级;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仲景水气病诊治特色刍议 [J], 魏冬;梅尹钢
2.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 [J], 何乃举;季清华;谭长涛;邵爱华;张丽萍;李明松;朴武军;蔡文举
3.仲景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肾脏病治疗 [J], 沈峥嵘;沈庆法
4.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J], 朱宝琛;师帅;张菀桐
5.张仲景从饮食变化认识谷疸病的临证思辨特点 [J], 茹立良;权玉俊;刘贤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7年资料5 黄疸病的治疗观察

本病治疗的主药,首推茵陈蒿,神农本草经记载“茵陈蒿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梁,陶宏景所著名医别录云:“茵陈蒿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此药已有2000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均一致认为是治疗黄疸病的要药。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日本汤川、高野,三善等氏的实验报告,茵陈蒿有显著加强胆汁分泌的作用,为利胆药,对肝脏胆道诸疾病有效。其次为山梔,唐、甄权药性本草记载:“梔子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通小便”。据李希贤氏报告,山梔浸膏经动物实验证明,对血中胆色素之出现量,有抑制作用。上二药经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与历代医家的临症经验,是完全相符合的。
3.化验室检查
(1)黄疸指数的测定:经过黄疸指数测定的12病儿中,最低的为7单位,最高的为70单位,其中10单位以下的有3例,10-20单位的有2例,21-40单位的有4例,41-60单位的有2例,6170单位的有1例。
(2)凡登白氏定性试验:根据病理变化,本试验在病初以直接反应为主,后期以双相反应为主,恢复期则多数变为迟缓反应。病儿初诊时经过本试验测定的12例患者,呈现立即直接反应的有8例,双相反应的有2例,迟缓反应的有2例,此与一般文献所记载的相一致。
胆囊疾病健康教育ppt课件

急性胆囊炎
总结词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炎症, 通常由胆囊结石或其他原因引起 。
详细描述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 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 时可能出现胆囊穿孔、感染性休 克等并发症。
慢性胆囊炎
总结词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通常 由胆囊结石或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 引起。
详细描述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 饱胀不适、嗳气等。患者常常在进食 油腻食物后出现症状。
缩或扩张。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以降低胆囊炎和结石
的风险。
多摄入膳食纤维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 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
胆囊疾病。
适量蛋白质摄入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如鱼、瘦肉、豆类等,
以满足身体需要。
适量运动
01
02
03
有氧运动
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 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代 谢水平,促进胆汁排泄。
力量训练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 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 力量,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
适度运动量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合 适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 劳和损伤。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
避免肥胖和超重,有助于 降低胆囊炎和结石的风险 。
定期监测体重
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及时 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保 持健康体重。
减重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了解肝功能和炎症指标 ,有助于诊断胆囊炎等疾病。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
对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 可采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
保持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减轻压力 ,有助于预防胆囊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杨敏
班级:中西临床11202
学号:201207464
课程:《金匮要略》
浅谈对谷疸病的认识
【摘要】谷疸是黄疸病中的一种,分为“湿热发黄”和“寒湿发黄”两类,胃中有热,胃热消渴善饥;脾有寒,脾寒失健运功能,食入胀满而湿生,脾湿胃热相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与肝胆、胰腺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Abstract】Cereals jaundice is a pype of jaundice, divided into “hot and humid yellow”and “cold and humid yellow”categories, stomach heat, easily digested food; the spleen cold, cold spleen lost movement function, Ingestion fullness and wet, wet spleen and stomach hot knot each other to form a cereals jaundice.Modern medicine consider jaundic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liver and gallbladder, pancreas diseases。
【关键词】谷疸发黄寒湿湿热肝胆胰腺【Keywords】cereals jaundice cold and humid yellow
yellow hot and humid yellow
liver and gallbladder pancreas
谷疸,顾名思义,是因“谷”所致,说明谷疸的发病与饮食所伤有很大关系。
“疸”在《说文解字》中释曰: “疸,黄病也。
”黄为土之色,土病则能见之,土属脾。
《内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下输膀胱”,谷气入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皆依赖脾的运化。
清代刘国光言:“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
”可见谷疸发病的根本病因就是湿。
《金匮要略衍义》云: “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应脾胃。
”而脾为太阴湿土,湿内应于脾,故谷疸的病位主要在脾。
饮食不节加之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影响脾胃的功能波及血分而成。
清代以后的医家偏重认为谷疸发病是由于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故谷疸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其发生还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
发病与否关键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金匮要略》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来概括黄疸病的总病机,而谷疸为黄疸病的一种,所以谷疸的发病亦不离“瘀”病,邪不入血分则不能发黄。
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
而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阴被其寒”,这是太阴脾寒湿证。
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食,所以腹胀更甚(应该是按之柔软,与实热拒按者不同);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寒湿下注,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
脉迟无力,舌淡胖,皆虚寒的表现。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
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侯脾胃,脉数是胃中有热,胃热则消谷善饥;趺阳脉紧主脾有寒,脾寒则失去键运功能,故食后感觉胀满;满则生湿,于是脾湿胃热相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由于湿热交蒸,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但并非表证;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失常,则不欲食。
勉强进食,食入不化,反助湿生热,湿热上冲,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由于湿热内蕴,淫于肌肤,发为黄疸,往往有一个郁蒸过程,故说“久久发黄为谷疸”。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
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溺。
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
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
浊气熏蒸,恶心欲吐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恶闻谷气。
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
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仲景在黄疸病机中只言脾,并未提及肝胆,但我们当读于无字处而明晓之,仲景有“见肝之病,只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明训,也当知脾病及肝之理。
如黄元御日“黄疸者,土湿而木郁”。
故黄疸有脾病,自然也及肝胆,仲景略之也。
”黄疸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因为湿,与脾胃、肝胆关系都很密切。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认为阳黄是湿热交结的结果,但湿热一是到人的肝胆,二是到人的脾胃。
有解剖研究发现胆管壁内并无产生蠕动的肌层及可能的结构基
础,推测胆管在胆汁流动中的变形可能是被动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常同时伴有胆道与胃肠道运动的异常。
实验研究显示结扎胆总管后靛氰绿通过肝细胞膜转运至肝细胞内,在肝细胞内的滞留以及自肝细胞向胆管的转运等过程均出现损害。
现在医学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个胰腺,这一点我们古人是论述比较少的。
现代医学认为认为《金匮》里“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这个谷疸就是胰腺,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胰腺的位置在十二指肠小弯处,开口于十二指肠,胆管又从开口处经过,所以胰腺的热病会导致肝胆气机的不降,这就是肝胆热病的根源。
肝胆气要往下降,但胰腺已经水肿,炎症了,胆气怎么往下降?胆汁的排泄也不正常,这是一种长期携带的状态。
未必在检查的时候能明显的发现胰腺有炎症水肿,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思考,以解剖位置来说,胆管开口离胰腺最近,他把守胆管往下,往十二指肠输入的一个关口,肝胆疾病,胰腺疾病,十二指肠的疾病,都可以找到他的来源。
另外像肝硬化,胰腺结石,胆结石,各种肝炎,肝癌,胰腺癌,十二指肠等的一些疾病,在人体中焦的这个位置,这一点对提高我们整个中医学的认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范永生,姜德友.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 武刚.谷疸病研究思路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
[3] 邢玉瑞.黄疸病致病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