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德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孔子德育思想中寻找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培养人的人文素养。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人的自由、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倡导尊重个体多样性、包容差异性、培养关怀社会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和个人行为是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的,要求人们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培养和改造。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样是一个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需要通过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熏陶和督促。

因此,大学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品德、人文素养的培养,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高度道德品质的人才。

孔子的德育思想还提出了“诚信”、“廉洁”的要求,认为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社会,诚信、廉洁已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必须注重扩大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形成诚信、廉洁的品质,使他们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孔子重视以学为本,提出了“礼仪之邦”的口号。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吸取精神养分的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育者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实践与实际,认为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论述社会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这需要大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总之,孔子德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应该深入研究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作者:姜泽晓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9期姜泽晓(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得到世界瞩目,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瑰宝。

深入研究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运用“以生为本、因学论教”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发掘“贴近生活、养成习惯”的德育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9—0012—02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和政治伦理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

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瑰宝。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有何启示呢?一、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入门条件是德性,教育的最高目的乃是提高、巩固德性的修养,进而成为贤人、圣人。

因此,孔子教诲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将道德知识的学习放在其他知识之首。

不仅如此,孔子还把道德情操的高下作为评价弟子优劣的标准。

如:孔子曾夸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是夫!”在颜回死去时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什么喜欢和赞赏颜回呢?原因在于颜回的品质高尚,“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另外,孔子还告诫弟子要注意道德修养,做有修养的儒者。

如: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21世纪中国面貌。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道德教育提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深入研究和发掘孔子的德育思想,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教育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

他首开了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他的德教思想曾对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对人们高尚品德的形成,对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孔子的德教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道德教育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论语》里多次提到自己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在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服从道德教育的统领。

孔子在“德”和“才”两个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

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

因此,“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

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家。

当代高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应从“孝弟”抓起,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德育思想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维护个人和社会正义,培养良好心态,推动中华民族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单纯的培养行为规范,而是要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在道德概念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指导,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在性”,使道德教育从“管理式”进化为“熏陶式”,增强学生的改变本身的动机,主动掌握道德知识技能,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

孔子提倡“以德为本”,认为“礼以明道”,重视/// ,主张以德治国,让人们把自身道德行为作为最终自我实现的基础。

高校道德教育要将孔子的德育思想贯彻到课程教学中,将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将礼仪、正义感和美德纳入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根据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的文明水平,用孔子的理念来认识道德,理解和体验更大的社会文明精神。

孔子还强调“克己复礼”,主张智慧人格的组建,要求学生在社会发展中“以身作则,以德辅仁”。

高校道德教育要使学生在认知、训练和实践三个阶段,在宏观层面理解德育的内涵,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和掌握克己复礼的道德文明,在自我训练的过程中,用肢体语言的行为来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公德心,完善自我素质。

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潮流,应纳入课程,用以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主观改变,把孔子的人格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发展中,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改变方式,培养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孔子,名丘也,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人。

他的德育思想被奉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礼仪仪表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孝道敬老、以忠诚守信。

他认为,德者,本也;德行篆也;德修华也;德谟洁也。

孔子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个体修身养德的重要性,认为德行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

他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克己复礼”,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古代智慧,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认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观念的泛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功利化、唯利是图的思想,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一些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出现道德观念模糊、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道德熏陶,导致道德品质较为低下。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2. 正文2.1 传统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首先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待人以诚、宽容、仁爱之心,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是义,义指的是做人要讲究正义和良心,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 等一 些令 人尴 尬 的 不 文 明行 为 , 高校 德 育 工 作 者 应 思考 如何 加强 大学 生 的德育 工作 。面对 高校大 学
生 思 想意识 中普 遍 存 在 着 道德 危 机 的这 种 情 况 , 高
人, 己欲达 而达人 ” 。对 己 , 要做 到 “ 修 己以敬 ” , “ 刚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 并在其后 的发展 中演进成为 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 内容 。对孔 子教育思 想及方法 的学 习研 究, 对于我 国当前 高校德育 工作 具有 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关键词 : 孔子 ; 德育思想 ; 高校德 育工作 ; 启示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4 1 文章编号 : 1 0 0 8— 7 7 7 X( 2 0 1 5 ) o l 一 0 0 9 0— 0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2— 0 6
作者简介 : 张舒扬 ( 1 9 9 0 一) , 女, 河南 开封人 , 延安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课 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 杨文军 ( 1 9 6 9 一) , 男, 陕西延安人 , 延安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
毅, 木讷” 。对事 , 要 坚持 真理 , “ 当仁 不 让 于 师 ” , 甚
至“ 无 求生 以 害仁 , 有 杀 身 以成 仁 ” 。 _ 2 孔 子 道 德 教 育 思想 的基 本 内容 就 是 以 “ 仁” 为核 心 。 在 《 论语 》
校 德 育工作 者 有必要 重新 审视 并 运用孔 子 的德育 思
依据 一定 的道 德 准则 和 要 求 , 对 他 人 有 组 织 有计 划
面, 并对 比思 考其 对高 校德 育工 作 的借 鉴 意义 。
( 一) “ 仁、 礼” 的德 育 思想及 其启 示
地施 加影 响 的一 种 活动 。 】 当代 我 国大 学 生 所 受 的 道 德教 育 , 主要是 以思 想政 治课 为 主的教 育模 式 , 而 这 种德 育 课程 的成 效 却 不 甚 理 想 。 当下 , 随着 经 济
第1 8卷第 1 期
【 教 育教学研究 】
孔子 的德 育思想对 当前高校德 育工作的 启示
张舒 扬 , 杨 文 军
( 延安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院 , 陕西 延安 摘 7 1 6 0 0 0 )
要: 孔子是我 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 , 在其长达几 十年 的道 德教育实践 中, 形成 了以“ 仁义礼智 信”

社会 转 型与 经济 的发 展 , 将 孔 子 的道 德 教 育 思想 精 髓 应 用于 当前 高校 德 育 工 作 中 , 对 于 改 进 当前 高 校

子 L 子 的德 育思 想对 当前 高校 德 育工
作 开 展 的 启 示
孔子 的德 育思 想 是 以培 养 理想 人 格 为 目标 , 以 实现 对社会 的“ 德治 ” 为 最 终 目的 出发 , 其 德 育思 想
校德 育工作 无疑 正 面 临 着 新 的考 验 。 目前 , 当代 大 学 生 的道德 行为 缺失 是高 校德 育工作 者 必须 重视 的 现 象 。 比如 在 校 园 中充 斥 着 一 些 所 谓 “ 课桌文化”
“ 厕 所 文化 ” , 在 校 园中 的公 共 场所 个 别 男 女生 的亲
以孔 子 为代表 的儒 家 思 想 文化 , 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文 化 的核心 内容 , 在 其 后 的两 千 年 中深 刻影 响 了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 心 理 、 民族 文 化 与 民族 性 格 。 随着
想 和方法 , 探 索传 统思 想 文 化 对 当前 高 校工 作 的启
示, 进 而促 进 高校德 育工 作发 挥其 应有 的作 用 。

9 0.
中谈 到“ 仁” 的就有 五 十八 章 , “ 仁” 字 共 出现 一 百零 五次。 可见 , 在 孔子 的德 育思 想 中 , “ 仁” 就 是道 德
对 于处 理好 人 际关 系 , 形成 和谐 友爱 、 共 同进 步 的同
伴 关 系具有 十分 积极 的意义 。
教育的核心 。“ 君子去仁 , 恶乎成 名?君 子无终食 之 间违 仁 , 造 次必于是 , 颠 沛必 于是。 ” 孔 子 认 为 无
2 0 1 5年 2月
西安文 理 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X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F e b. 2 01 5 Vo 1 . 1 8 No .1
涉及 范 围广 泛 , 内容 丰 富 , 主 要 可 概 括 为 以下 几 方
德育工作的成效 , 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 , 构建和谐 校 园, 具有 重要 的价 值 和意义 。
罗 国杰 先 生 认 为 , 道 德教 育 是 指 生 活于 现 实 中
的各 种社 会关 系 中有 道 德 知 识 和 道 德 经验 的人 们 ,
转 型带来 的社会 、 文化 的转 型 和思想 观念 的转 型 , 高
孔 子所倡 导 的“ 仁” 的思 想 , 曾经 陶 冶 了一 代 代 志 士仁人 , 是 中国传 统 知 识分 子 安 身 立 命 的 精 神 家
园。孔 子所 谓 “ 为仁 由 己” , “ 我 欲仁 , 斯 仁 至矣 ” , 实 际上体 现 的是一 种 有关 道德 境 界 的追 求 , 是 一 种 根
源 在人 的本 心 , 并 通过 人 的 内心 体认 来实 现 的超越 ,
是 一种 内在 超 越 。 _ 2 _ ‘ ‘ 仁” 的思 想 , 启 示 我 们 做 人 之
本, 应体 现 于 日常人伦 的一 点一 滴之 中。对别 人 , 要
“ 爱人” , 做 到“ 己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 “ 己欲 立 而 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