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设计第1课时【引入新课】1.从复习提问入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3.设问引入。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整体性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别性和整体性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划分异规律2 、运用景观图片和地理散布图等,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地划分异的形成。

3、说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互相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运用表示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互换和物质运动过程。

重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划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差别性 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 及其上的差别2.自然带的形成:纬度地点→差别→ 水热组合→代表性植被→自然带海陆地点→3.差别土壤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4. 地理环境的地划分异形成 形成 表现散布例子地划分异图示基础因素沿 方向延长,非洲沿 水沿 方向更替和东经 20 由赤道 沿 在平方向延长,度南北 到两极 沿 地区表现显然地 方向更替 方向自 的分异沿 方向延长,带然带性 沿 方向更替地 沿 方向延长,我国沿 带 沿 方向更替北纬 40 从沿海 沿 方向延长, 在 表现性 度纬线 向内地沿 方向更替显然规 从沿海 的分异沿 方向延长,律向内地 沿方向更替垂喜马拉直 沿 方向伸展, 的高峰 雅山地地 地区自然带沿方向更替带性受非地 海陆散布沙 漠 中 带性因 地形 受非地带性因的非地带性散布自然带散布不呈带状南 半 球素影响洋流素影响的地区缺失 。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观点:地理环境是由、、等因素构成的。

五大体素互相、相互、互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事例剖析:厄尔尼诺现象近海区沿岸3.整体性表现和①②③①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样的现象。

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大批死亡,秘鲁沿岸沙漠地带出现灾祸,赤道西太平洋变得干旱少雨,世界很多地方变得天气异样。

与的协调一致;之间的互相限制,即“”;之间的互相联系。

一个地区变化会影响到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互换比如:大海与大气之间①大海对大气的作用是:经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大气运动,所以说大海是大气的主要源。

②大气对大海的作用:经过风将传输给大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提示]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构成了奇妙无比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因素作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并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

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把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0.5课时)[课标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生物的演化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三叶虫的出现在代;恐龙的繁荣在代;人类的的出现在代。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思考:有人说恐龙的灭绝与中生代末期的小行星有关,试解释这种说法可能的原因。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

高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知识点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点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的构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2.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①气候:地方(局部)气候区域干旱化;②地形: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③土壤:土壤受流水侵蚀,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土壤的肥力逐渐下降;④水文: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⑤生物:部分自然植被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

5.森林的作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自然带的命名规则:热量带+植被类型+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1)热带沙漠..带;..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案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差异很大,气候类型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案例: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地形形成基础:水热(水分、热量)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逐渐更替(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注意:①山麓自然带(基带)与该山地所处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差异性).

高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差异性).

A、52 0 —68o0 N B、52 0 —58 0N
B
C、50 0 —54 0N
D、52 —62 N
6. 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 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 逐渐升高 B. 保持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变化无序
C
有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相关知识点的补充: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气候不同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气候不同
植被不同 土壤不同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气候不同
植被不同 土壤不同
陆地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气候不同
植被不同 土壤不同
陆地自然带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的变化甚 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既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 而动全身”。
非 独 立 变 化 性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考情分析
1、在近10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大,几乎每年的 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如2006年包括全国卷1、2和上 海、江苏、天津、湖南等12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都有 出现。 2、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分析题,以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居多 3、湖南2007、2008年文综试卷没有出现该考点。
主导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
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 与纬线平行 延伸方向 (东西延伸)
沿纬度变化
自然带 更替方向
(南北更替)
垂直 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 分布地区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纲要新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纲要新必修1

第五章知识纲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看五大地理要素,即: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主要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来实现的,各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相互作用使其具有两大功能----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而且其中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地域差异的。

其特点:(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2)体现在不同的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主要体现在: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1.具体表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水热组合状况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自然带。

(各种自然带的名称与气候类型名称之间的联系)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热量。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b.在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较为明显,而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水分。

(2)分异规律:平行于海岸线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线方向更替。

(3)表现: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植被从沿海向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规律变化。

6.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基础:水热状况的差异。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高度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相关练习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双选)()A.气候干旱、降水少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B.气候干旱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碱性土壤C.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会削弱太阳辐射和降低当地气温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B.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性之外C.环境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D.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甚至整个生态系统4.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主要体现森林的哪一种环境效益()A.吸烟除尘,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降低噪音,美化环境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6.下列人类活动不属于趋利避害目的的是()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C.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D.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7.下列自然带变化,反映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的是()A.热带季雨林B.阔叶林C.高寒荒漠D.温带森林漠8.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季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9.自然带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陆是()A.北美大陆B.亚欧大陆C.非洲大陆D.南美大陆1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D.南北纬40°~55°之间的大陆东部11.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2.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不同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13.关于下图山地所在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的温带B.南半球的温带C.北半球的亚热带 D.南半球的热带14.关于自然带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在水分条件下形成的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同时也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C.地形高低起伏是非地带性因素,所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是非地带性规律D.各自然带之间都以明显的界线分开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设计第1课时【引入新课】1.从复习提问入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3.设问引入。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5.6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课时【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

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

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完成粘图)[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

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

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5.6图分析)。

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

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

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

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

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

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概念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练习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A.北美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非洲大陆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赤道地区D.高纬地区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10.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二)综合题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