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对面的同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精品课件)

相关史事
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 明显增多。
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 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 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台湾台西丁氏宗亲组团回乡谒祖
2006年赠台熊猫“团团”“圆圆”
课堂小结
推进祖国
海 统一大业
峡
两 岸
的
交 日益密切
往
的交往
不同时期的方针 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表现
1.[2022·芜湖期末]《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
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
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 过百万人次。
相关史事
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 陆赴台旅游民众日益增多。
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正式 启动,两岸民众交往更加密切。
1988年1月,第 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 抵达北京,在八达岭 长城上,他们激动地 高呼:“到家了!”
相关史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台湾海 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3年,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 一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 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 识。后来,海协会和海基会还进行了多次会晤。汪 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段内容表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A )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所有中国人无不都殷切盼望着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台湾与中国大陆自1949年分离以来,已有半个世纪。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自当初的敌对,封锁,接触,合作到现在社会上间接式的接触与直接式接触,使我们看到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努力,也是台湾本土支持台湾回归祖国及世界爱好和平之人民的支持所向。
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现在的状态只是表面上的友谊接触,许多台独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联手与中国政府及世界爱好和平之人民作对。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股恶势力。
对此,再新的历史条件下,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解决对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明确的是这期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线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的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員往來、郵電交通以及科技、文化、體育、學術、新聞等方面,中國政府亦持積極態度,採取了相應措施,鼓勵發展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及有關民間團體建立聯系,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
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长期以来,我们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但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海峡两岸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应该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
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课 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四课海峡两岸盼统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的历史渊源,体会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会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2、知道两岸人民为了祖国的统一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台湾的问题的解决,感受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大屏幕、课件、图片、歌曲等。
2、学生准备:图片三、教学过程:(一)、回望角——期盼回归。
师:(出示图画)曾经有个孩子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位母亲一只手搂着两个孩子,另一只手焦急地呼唤着第三个小孩,这三个小孩分别是香港、澳门和台湾。
师:香港什么时候回归?澳门什么时候回归?生:(齐声)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师:孩子高兴地把香港澳门回归的日期写上,他会歪着小脑袋想什么?生:香港澳门都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不知台湾什么时候能回来?台湾,快点回来吧!我好把你回归的时间也写上去。
师:(导入揭题)同学们,宝岛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们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吗?当然希望,回归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去了解台湾的历史。
(四)、心之语——诉说亲情1、回顾台湾历史师:因为台湾既美丽、富饶,又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1895年又被新的侵略者霸占。
你知道这个侵略者是哪个国家吗,这场反侵略战争又持续了多久呢?师介绍:(1)1895年4月17日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
(2)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
师:(过渡语)如此美丽的宝岛却如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种思乡愁绪真的令人非常伤心。
师:(课件出示《乡愁》)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
海峡两岸同胞情

海峡两岸同胞情大海隔不断骨肉情谊,高山挡不住亲人团聚;鸿雁寄托了连绵思念,泉水唱响了两岸情谊。
——题记追忆台湾,我的心中不断激荡,历史脉搏似就在手心中跳动。
台湾已经离别大陆半百年啦!半百年来,人们盼望与彼岸同胞紧紧相拥,不必再望着海际,遥遥相望……又一次,来到蔚蓝的大海边;又一次,盼望彼岸同胞回归。
思绪飞散,脑海中回想起2008年的中国,海峡两岸的情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中国大陆,突袭而来的夏日的风呜呜叫着,时而紧贴地面,将街头的纸屑高高扬起,时而窜上天空,将一朵朵黑羊般的云絮赶到一块。
于是,天色迅即阴沉下来。
顷刻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死亡的阴霾笼罩着汶川。
自然灾害——地震,悄悄来临这个城市。
顿时,人们胆战心惊,面色惨白的焦急逃命,一栋栋高楼纷纷倒塌。
整个汶川到处是一片废墟,一片黑暗。
人们无助的呻咛,无助抽涕,一切都无济于事。
中国人民哀悼﹑捐款。
台湾一方为着华夏人民捐款﹑献爱心。
他们用钱用力去挽救大陆受灾人民,他们置生死于不顾,不畏惧地震的威胁,与汶川同胞在一起,紧紧相拥,心心相印。
在废墟中,在钢筋水泥板下,人们用顽强的信念生存,因为他们知道,台湾同胞在救助他们,两岸同胞一家亲……地震的阴霾还未消失,人们依然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
然而,8月8日,中国再一次面临危急。
烈日当空,张牙舞爪的太阳在台湾耀武扬威地卖弄着它的爪子。
没有一丝凉风,压得让人喘不过气。
恍然,狂风来袭,越来越大。
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被卷上天空。
山坡上的树被风拔起,,山坡上泥土松懈,山石滚动,台湾转瞬变成残亘断壁。
大陆人民为此担忧,甚至刚走出地震阴霾的人们也捧出自己所有的钱,全部义无反顾加入到救助同胞的行列中。
海峡两岸,一个震灾,一个风灾,灾难,将四川与台湾紧紧相连,在巨大灾难面前,两地民众紧握着手彼此感受对方的温暖,体验彼此的脉动。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将脸的民众紧紧凝聚在一起。
他们用信念去克服困难,去创造一个个不朽的奇迹。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为题,下面是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供参考: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日趋密切。
这种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岸经济社会的繁荣,也为实现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感情。
历史和文化使得两岸同胞有着许多共同的情感和认同,但长期以来,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和阻隔。
而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两岸同胞之间的交往和了解逐渐加深,使得彼此的亲情和感情得到了增进。
交流合作为两岸同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对方,共同探讨问题,增进友谊,这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两岸经济互补性强,两岸同胞在经济上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和机会。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两岸同胞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两岸交流合作也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两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两岸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交流合作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
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交流,提高双方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同时,两岸交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交流和借鉴,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繁荣。
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
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巩固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保障。
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制,通过交流合作,可以增进两岸同胞的了解和认同,减少误解和猜忌,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交流合作也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海峡两岸发言

海峡两岸发言篇一:关于海峡两岸的演讲稿海峡两岸地图上,那个四面环海的美丽岛屿,拥有一个古朴的名字——台湾。
呓梦中,他是蒙着面纱的神秘少女,在蔚蓝的海波之上,轻轻的向我招手!小时候,懵懂的我总是问妈妈,台湾在哪里呀?妈妈总是笑着回答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就在我们的心中。
那时懵懂的我并不能领悟,但想要前往台湾的愿望在在心中扎下了深根。
长大后,我才依稀明白,台湾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历史课本上,记载了这片原本安定静谧的土地开始动荡不安的战乱。
从17世纪初,因明末腐败沦为荷兰人的殖民地,到清军入关郑成功收服台湾,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遭受整整五十年的屈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
记得郑成功曾义正言辞的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是啊!那块遗失的拼图,散发着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独有的温热与豪迈,身体里同样流动的那一腔热血。
看那层层的海波是海峡两岸不变的情谊。
可是,陈水扁的统治阻拦了两岸同胞的来往,如此热爱祖国的台湾同胞,也只能日日夜夜遥望这片久别未阔的故土,七岁的我,也只能按捺住心头那波涛汹涌的憧憬与向往。
厦门的海边,洋溢着特有的气息,却湿润了眼眶,凉爽的海风拂动着我绵延的思念,吹向台湾同胞的心。
痴痴的望着,那其实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台湾。
5.12大地震在汶川人民猝不及防之时袭来,而身在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似乎也感应到了灾难袭来,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和医疗队来到四川地震重灾区,主动参与抢险救援和医疗救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
他,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唯有移植骨髓,才能使这朵垂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
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
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1999年9月21日,一场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大地人在余震的摇晃中。
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中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台湾青年,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把他的骨髓抽出来。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
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
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恙,没有人能够知道。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变,有一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满满的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枕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
但是利博士庄严的站着,青年人静静的躺着。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经过10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市,连夜为钱畅作了移植手术。
最后,钱畅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族分布和语言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 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 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 普查)。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 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 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 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 曹"、"排湾"三大语群,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 多个分支。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族 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 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 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 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 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 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 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 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 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高山族的生活习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 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 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 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 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 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 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 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 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 内草浆伴上盐即食)。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 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 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 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 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 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 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 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 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 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 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 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 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 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 无窗。
海峡对面的同胞 -高山族
班级:611231 学号:61123109 姓名:范俊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山族简介
高山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 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 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大陆民 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 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 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 局所谓“蕃人”、“高砂 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 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 原住民”的总和。据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 4462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 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 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 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的文化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 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 既有反映 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 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 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 时政歌,抨击时弊、 铿锵有力。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高山族 的神话内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 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 神话体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 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 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 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史载高山
高山族的组成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目前该词主 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 名词,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 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 、 排湾、卑南、阿美、达悟-邵族10个族群。 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 群为13个,新确认的有邵族、噶玛兰族、 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另有未 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 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 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 道卡斯族。
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顿足踏歌,摇头 闭目,极备媚态。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都具 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历史上有构屋笄居、琴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 鼻箫等吹奏悦耳的旋律。此外还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 乐器和弓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悦耳动听。 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 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台湾人的木雕最为突出。无论住宅、武器与生活器皿均 雕饰,刀法粗犷,造型古朴。图饰以蹲踞状人像为主题,还有图腾特征的人头、蛇、 鹿及几何形纹的组合,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 灵秀于朴绌。台湾人的木雕饰品为海内外乐于收藏。此外,达悟人的渔船也有别具 一格的雕饰,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