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合集下载

传统建筑五散房

传统建筑五散房

五散房之管理建筑
•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建筑为原 型,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 蜿蜒曲折的手法,用一个“ 之”字形的异形结构围出两 个院落。通过“设立”制造 外向性空间,通过“围合” 制造内向性空间。从收敛到 开放,强烈对比衬托,空间 特点鲜明。建筑立面开窗自 由开窗和混凝土隔栅的落地 窗相结合。建筑不仅在平面 上蜿蜒曲折,在里面上也随 地形起伏,表达了建筑师对 建筑和地形的结合的思考。
五散房之画廊
•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 ,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 的气候特征。建筑屋顶意象化 地使用中国传统坡屋顶的元素 ,建筑的外墙使用了钢筋条做 的垂帘和回收的旧砖瓦重现了 宁波传统建造工艺“瓦爿墙” 。这些建筑元素和建造手法也 频繁地出现在王澍的其他建筑 如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的设计中。
五散房
• 五散房是王澍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 期项目做的一次小实验,它由五个小的建 筑组成,但每一个都是对中国传统民居建 筑的元素的吸收和运用,建筑手法包含“ 瓦爿墙”、异形结构和传统的夯土技艺, 体现了王澍的“新乡土主义”风格。五散 房位于宁波鄞州公园内,它们的功能分别 是茶室、咖啡厅、画廊、管理用房。
五散房之咖啡厅
• 五散房的设计中不仅吸收了 传统建筑的元素,更贴合地 形。咖啡店地面顶面均为曲 面,柱子稍稍倾斜,桌椅均 根据地面的变化作特殊设计 ,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场地的 互相融合。主入口的坡道穿 过建筑前面的水塘到达建筑 屋顶,各种通道的结合,将 中国园林中蜿蜒曲折手法与 西方建筑中流动空间相结合 。
五散房之茶室1
• 茶室1采用四合风移动。建筑的外墙还 运用江南园林中经典的冰纹漏 窗图案,使整个建筑很有传统 建筑的味道。建筑室内因为漏 窗花纹的应用,呈现出独特的 光影效果。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

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一、古镇民居建筑的线形美(一)直线美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

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

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

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

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寓意深刻。

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

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

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

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

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

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

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

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宁波天一阁,探寻古老文化的源头

宁波天一阁,探寻古老文化的源头
·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 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 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 钦主持建造。许多的展厅都陈列着范家走遍五 湖四海收集的书籍。
·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 等多种传统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的集大 成之作。
• 天一阁里的建筑和园林相得益彰,在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 中,园林艺术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园中漫步,颇有一种“深深 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园中假山环绕,古树成荫, 让整个园林显得幽深而宁静。房屋雕梁画栋,墙上各种浮雕,栩 栩如生。如今的天一阁景区包含了相邻的秦氏、闻氏、陈氏祠堂, 更能体现明清时期民居的特点。
“尺双桥脉脉长,天边一阁是仙乡。凭栏望月添知己,缥缈笙簧入酒香。”
遥望阁中,万卷楼书香霭霭,千晋斋杨柳依依,百鹅池夕阳新坠,云在楼曙日又升。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 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 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 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 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 天一阁于宁波,就相当于故宫于北京般的存在,是到宁波必看之 处。古有“天一生水”之说,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 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它的主人是明朝 的兵部侍郎范钦,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副部长(尚书为部长), 高官的府邸面积自然不小,装饰当然不凡,但这并不重要。我们 要记住的是: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最多时藏书 七万余卷,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 图书馆之一。如今,有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已经成为博物馆, 寓示着宁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书香之城、文化之都。
·天一阁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麻将博物馆,成 为众多人拍照留念的热门之选。

宁波南塘老街:走进传统建筑,领略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波南塘老街:走进传统建筑,领略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干净呢。
• 到了南塘老街让我突然
想起了嘉兴的月河老街,
感觉包邮区很多地方都
有一条这样的老街。老
街呈南北走向,以祖关
山路为界,分南北两街。
我是从中间岔路进入老
街的,刚进老街的时候
一脸懵,好在路上会有
很多地图打印机,不要
错过一定要先打印一张。
• 街上有很多费地图领取
机,微信扫码立刻能取。
地图在手,南街北街任
后裔世居于此,区域内现存的袁氏
家族居宅建筑群规模最大,类型包
括居住院落、祠堂、学校等,其他
还包括甬水桥、永善亭和关圣殿等
文保建筑。北街以传统文化为基调,
以商业为内容,以城市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发展
方向。南街主打“城市休闲”概念,
突显休闲生活。
南塘老街,位于 浙江 省 宁波 古城南门外,曾经是旧 宁波 商贸文
化聚集地的“南门三市”,呈南北走向,以祖 关山 路为界,分为
是不错的小吃。老街上有民宿客栈,住在这里是再好不过了。
• 无需门票,但是有一点,如果大家要买油赞子,建议还是去鼓楼
买。鼓楼的比南塘老街的还吃,虽然是同一家,但是味道还是有
差别的。这是一个在宁波生活了8年的吃货的总结。
宁波南塘老街由宁波城旅投资发
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位于浙江
省宁波古城南门外,曾经是旧宁
宁海 的五丰堂, 余姚 的黄鱼面、 慈
城 的水磨年糕,油赞子等等。
还有蛮有地方特色的,能够品尝到便
宜实惠又美味的 宁波 特产。
• 南塘老街位于宁波市市区,距离火车站比较近,是宁波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宁波文化的窗口,再现了
宁波商人经商、日常生活的场景。南塘老街保持着江南水乡特色,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浙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建筑传统。

在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融合了山水自然以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从空间布局、材料使用、装饰艺术、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空间布局方面1. 骑楼式布局:在浙江地区的市区或商业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骑楼式布局,即在一层民居的门厅前设置一排悬挑式的廊道,从而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

骑楼的设置不仅使得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方便人们在下雨天进出房屋。

同时,在骑楼下方开设店铺,也可以增加房屋的商业价值。

2. 坊制布局:在乡村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的坊制布局,即把若干房屋砌成一排,形成一条街巷。

每个房屋之间有一条小巷相连,巷子两旁的房屋都开设房门。

坊制布局不仅方便村民居住,也方便繁荣村镇的商业活动。

3. 开敞式布局: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民居建筑中,采用开敞式布局,即在房屋中央设置庭院,房屋面向庭院开放。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融合。

二、材料使用方面1. 石木结构:浙江地区的山地居住条件恶劣,常常受到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在古代,人们采用了石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以提高房屋的抗震和防水能力。

2. 砖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在宋代,砖木结构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主流。

在砖木结构下,房屋的更换和维修也变得更加容易。

3. 素色瓦片:在屋顶上,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采用的是素色瓦片,常常是灰色或者深色的。

这种瓦片颜色简单,不会显得过于耀眼,也不会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感。

三、装饰艺术方面1. 南屏风:南屏风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特殊装饰件。

通常是石雕或者木雕的,用于屏风与房间之间的隔断。

南屏风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工艺,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猫眼门:猫眼门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特色,即门上设有小窗户,窗户形状呈长条状,如同猫眼一般。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阁(五)范⽒余屋天⼀阁在浙江省宁波市,建于明朝中期,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家族图书馆之⼀。

书藏古今,数百年来⼀直是⽂⼈墨客的圣地,却⼜紧闭⼤门。

⾃古以来,能登阁拜读的不过寥寥数⼈,皆是盛有名望的学者。

从司马第西侧⼩门⾛过去⼩门背⾯司马第之西有六间平房,砖⽊结构,前有廊和庭院,俗称“范⽒余屋”。

范⽒余屋原为范⽒家族附属⽤房,建成于明代后期,清⾄近代多次修缮。

该建筑坐北朝南,六间⼀弄,进深五椽,单檐硬⼭顶,梁架为穿⽃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是较为典型的宁波民居建筑。

2001年修葺后辟为“天⼀阁发展史陈列”。

范⽒余屋前是南园的⽔北阁建筑院落⾥有⼀组雕塑,展现的是范⽒族⼈晒书查蠹的场景。

晾晒藏书雕像表现的是当时晾晒藏书的场景。

古时藏书为了防潮防蛀,需要定期晒书。

(⽹络下载图⽚)晾晒藏书是天⼀阁⼀项传统的古籍保护措施,每年伏季到来时,将藏书从柜中取出,通风晾晒,除去⾍⼦及⾍卵,可以有效地防⽌书籍发霉和⾍啮。

院中的铜雕⽣动展⽰了范⽒家族过去400多年夏季⾟勤晒书的画⾯。

古时候藏书楼的防潮措施很有限,为了延长书籍的寿命只能定期晒书。

过去每年的梅⾬季后,范家后⼈就要把藏书楼⾥的书⼀批批拿出来晾晒。

由于天⼀阁的藏量⼤,这个⼯作往往需要持续⼀个⽉。

天⼀阁每当梅⾬季节时须密封书库,直⾄天晴再通风晾⼲。

除此之外,天⼀阁还有晒书的规定,就是把⼀本本书籍拿出来晾晒。

据说每到晒书的⽇⼦,范⽒各房⼦弟须尽数到场。

同时,为防⽌⾍蛀带来的损失,范钦在书中夹放芸⾹,其⾹味能杀死囊⾍。

还制订了⼀系列的防⽕、防⽔、防⿏、防盗等各项措施。

范⽒余屋东边范⽒余屋东廊柱上对联:松罅尚闻舂药杵;柳荫深护读书堂。

落款:任堇。

任堇,字堇叔,绍兴⼈,清末著名书画家任伯年长⼦。

范⽒余屋西边范⽒余屋西廊另有⼀付对联:书不出阁藏天下;代不分书泽万年。

落款:谈锡永。

谈锡永,⼜名王亭之,1935年⽣于⼋旗世家,⼴东南海⼈。

“浙派美丽乡村建设”下宁波传统村落肌理的形态及保护研究

“浙派美丽乡村建设”下宁波传统村落肌理的形态及保护研究

“浙派美丽乡村建设”下宁波传统村落肌理的形态及保护研究作者:王伟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建设“浙派民居”热点下,选取其代表性浙东宁波地区,沿湖沿线且相对集中保存完好的东钱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韩岭村)作为案例村落。

并通过写生过程中所见村落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从绘画视角,以实地写生作品为实例,用构图、肌理等概念去分析传统村落肌理的特点,希望对后续传统村落修复和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村落肌理;绘画视角;浙派民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有因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肌理的形态,导致传统村落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因变异消亡的问题。

笔者在东钱湖写生过程中发现,村落修复墙面项目对比图如下。

虽美感不能一概而论之,有人喜欢干净整洁白房黑瓦,有人喜欢岁月流逝的漏雨痕迹,但我想村落的修复不应只是简单的粉刷。

小到地面墙面的肌理,大到村落街道纹路布局的整体肌理,都反映了当下传统村落的特征和形态。

(东钱湖陶公村东北沿湖民居前后对比图2015年)故结合写生历程,以绘画视角作为研究点切入,从村落肌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以宁波东钱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韩岭村)作为研究的案例。

通过实地写生,比较作品图例中村落肌理的特征与绘画的特征及内涵相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传承和保护的思路。

一、村落肌理的概念村落肌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俯视所呈现的图形来看,在不同尺度不同比例的观察范围下,表现出的组合图形规律、清晰度与质感完全不同。

在本研究中,对乡村聚落肌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体系:宏观街道体系:村落中自然形成的或者规划的河流与街道体系构成的村落肌理,细小街道组织划分,村落的肌理脉络形成肌理走向。

----面。

院落布局:人们在区域中通过建造房屋院落,形成村落的肌理形态,如建堂前排屋的形式、屋前长廊的样式等。

---线。

微观局部肌理:微观墙面漏雨痕、街道鹅卵石、瓦片纵横门前溪流等呈现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质感的肌理。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慈城调研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

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体验日记:清早,我们调研小组来到慈城。

千年古城慈城,处处弥漫着古朴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宁波市唯一的省级古建筑群保护区,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镇。

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县城。

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悠久的人文历史,而且表现在钟灵毓秀的独特风貌。

全城山水相映成趣,其中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脉丘陵构成“九龙戏珠、四灵围合”的朴素形态,姚江、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归堂”的水系格局,城区穹隆起顶,街衢坤龟成形,生态环境秀丽清幽,凝聚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杰地灵”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

(一)总体布局:慈城地理形式和山水格局颇为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城址选择原则。

慈城地形历来为阴阳家所激赏,其地势“凭高原,面广野,九岭腾骤,二江吞吐,东据鹏鹤之浦,北枕黄牛之山”。

从阚山山顶极目四眺,城北群山连绵,山势高平如屏风横立,东山如龙旋延至南,西山如虎,雄居城西,南则平野十里,慈、姚两江襟绕其前,极目南望,古县治——城山渡清晰可见,河姆渡前隐青山,四明山遥列西南,双顶山、赭山几立平野,狮子山与清道山遥相唿应;城北为慈湖,是唐代开元间房琯所开,与东钱湖、月湖合称为明州三湖,风景清幽。

沿湖四周,旧时多有亭轩阁楼,县志载亭有名者十余个,今存师古亭。

湖中一堤,堤分湖东西两半,彩虹桥在堤上,与师古亭交相辉映,是为慈城依据传统风水说与天人合一之思维模式的体现。

古城规划特色,即路网格局,水系与路网共同形成双棋盘格局。

以孔庙、冯俞宅、甲第世家、师古亭等古建筑为标志,古城内留存学宫书院、祠堂牌坊、官宅和各式民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摘要:民居特征包括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

社会特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

居住特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宁波传统民居体现了宁波当地的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是宁波人千百年来长期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多年来对宁波传统民居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来概括、提炼出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主题词:传统民居建筑研究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dential living characteristics. Social features refers to the residenc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customs and ideas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Live features refers to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plane layout, structure form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chitecture image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Ningbo traditional residence reflects the loc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ningbo liv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 ningbo people in one thousand to long-term experience and wisdom crystallization, has the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writer’s many years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ningbo surve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out ningbo traditional hous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Keywords: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research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宁波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寺、观、庵、庙,还有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

其中民居是最基本的、数量最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某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一、布局讲究,注重风水传统民居布局,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体现“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并由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性爱好,家庭成员结构,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的平面布局。

天井院落式民居,是三面房屋一面墙,或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中间留出天井,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

正屋有三间或五间,如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

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分前院、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有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正屋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有廊弄相接。

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设假山、亭廊、水池等,布局精巧。

住宅的门窗都朝向天井,对外开窗很少,一般在二层两侧山墙上开窗,好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高墙窄巷、四水归堂”的基本特点。

宁波居民户与户之间用山墙界定建筑的范围,为利于防火、防盗,提供了私密性空间。

围墙高度一般4米以上,通道称为墙弄或巷,为节约用地,宽度以轿子或马车能通行即可,一般2-3米之间,如宁波的桂井巷、大书院巷,分别均宽为2.5米和3米。

下雨排水,在形式上通过屋面,实际是地面聚集排放,表达了“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之意。

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

从文化背景看,民居朝向与“向明而治”的思想有关。

《周易说卦》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说:“雍也可使南面。

”“向明而治”实际上是“向阳而治” 。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

因为,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而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以直接获得充实阳光为前提。

这样,决定了人们采光必然是向南朝向。

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面南而居”的风水观念。

“坐西朝东”则是尊日东向,紫气东来的体现。

功能明确,序列感较强。

平常人家功能相对简单、占地面积也有限,通常有:门厅、正厅、偏房;牌楼门、正厅、后厅等组合形式。

大户人家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人员构成有家庭成员、佣人、家丁等,室内功能分类也较多,通常有:门厅、仪门、正厅、后厅、厢房;门厅、仪门、轿厅、正厅、后厅、厢房、偏房等组合形式。

但都讲究中轴的序列感,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那么依据功能的重要性往往知道最主要的建筑,那么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所在,如:正厅,一般是民居中最主要的建筑,往往把正屋做成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主从关系明显。

在轴线和通道的布置上,也有主次之分。

主要通道,从主入口大门按中轴出入,供主人、宾客通行。

佣人等只能从边上的避弄进出。

如:青石街洪宅、紫金街林宅、镇海后大街林家大屋、戴荣坊等。

在建筑开间、举架上也有讲究。

明代建筑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色。

所以,宁波保留的明代建筑都符合这样的规定,如余姚朱家大厅、宁波张苍水故居、范宅等。

清代和近代住宅规定虽然不象明代这样严格,但在开间、举架等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没有突破。

讲究大门定位。

对门和对冲邻家屋角,在风水上属忌讳。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方便,缺少私密性和对角的安全性。

大门对面一般不宜设正屋,道路方向不宜正对住宅正屋。

如果道路正对住宅正屋,大门对面设正屋,那就是“冲”,一般都会设照壁遮挡,化解风水上的缺陷。

如宁波郁家巷盛宅、惠政巷民宅就是用这种方式处理。

二、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宅基地方正的,建筑平面结构自然好安排,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地基往往弯斜不规则,这就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周密规划。

如月湖西区的延寿堂,地形非常不规则,由于主人布局得当,让人感到非常精致。

惠政巷民宅,地基梯形状,还有转折,主人合理安排了各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人感到别有特色。

莲桥街胡宅,地基狭长,经过主人精心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院落有机组合,结构令人叹服。

建筑材料各地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四明山区、塘溪等地山村,住宅采用溪坑石做墙基,地面采用卵石铺装。

有的还用卵石铺成铜钱纹、荷花等吉祥图案,在仅有的材料中寻求变化,表达普通百姓的愿想。

象山蔡家、宁海许家山等山村,采用当地大量石头构筑墙体,被称为“石头村”。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在民居的装饰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系列图像经常出现。

郁家巷杨坊故居东厢房檐下保存了古代《二十四孝图》人物彩绘,共有三十余米长,于清光绪丁未年所绘,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扼虎救父等故事。

近代宁波帮人士的慈善义举,有保存完整的鄞州钟公庙严康楙慈善建筑群等。

在建筑装饰图案上有表现桃园结义故事的彩画、雕刻、堆塑等。

六、勇于突破,推陈出新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随之出现了独特的中西合璧近代洋风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类型和发展阶段。

近代洋风建筑外墙大部分采用实砌清水墙做法,如海曙府桥街周宅,外墙用青砖砌成,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轮廓线边饰,正立面罗马石柱和拱劵,可谓近代洋风民居之最。

外墙也有抹灰的,如江北新马路建筑石库门建筑群,抹灰做法也有多种式样,麻刀灰、混合砂浆、水磨石、水洗石、水泥砂浆面拉毛等。

同时各种新材料如水泥地、地砖、马塞克广泛应用,各种式样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也应运而生, 如江北生宝路金宅,德记巷严宅等。

深入分析宁波近代洋风建筑,虽然具体式样和做法上融合了很多外来的文化和建筑材料、工艺,但是没有完全改变和抛弃传统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有机的结合。

如鄞州严康楙故居外看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但明间屋架采用了人字架形式。

莲桥街姚宅,外看是洋风浓郁的西式建筑,但屋架采用了传统的穿斗抬梁式。

毛衙街陈宅,主要在栏杆、挂落、雀替等装饰构件的式样采用了西式风格,但梁架结构及做法还是按照传统的。

当然,这种勇于突破,推陈出新的精神,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

那就是宁波是阳明心学说和浙东学派的发源地,宁波人也深受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浙东学派,以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 思想特点是: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文史汇通、自成体系。

从保存的传统民居分析,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已深入人心,特别在近代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居者,居其所也。

所处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因素形成的民居,是物质与精神、意识的紧密联系,对如何把握和了解宁波传统民居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1月.[3]刘大可编著,《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4]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