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导游词

合集下载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五篇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五篇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一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

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

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

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

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

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

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

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

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

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

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

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

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

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

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

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

”才没被迁走。

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6篇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6篇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6篇南京明孝陵导游词6篇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南京明孝陵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1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

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

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

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449)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

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

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一】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

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03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

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

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

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

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江苏的明孝陵导游词(2篇)

江苏的明孝陵导游词(2篇)

江苏的明孝陵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____多年的历史。

朱元璋,13____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____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____年带兵攻下南京,____年当他____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____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

____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

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

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

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

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

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

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

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____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____公里,纵深达____公里。

可见孝陵规模之大。

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____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____余头。

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

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

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

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范文3篇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范文3篇

(一)江苏明孝陵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明孝陵,这是一座明代皇陵,也是中国最大的石质构筑物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明孝陵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价值。

明孝陵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

整座陵墓占地面积达274.8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大道、前院和陵墓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大道。

大道是连接南北两门的主道,长约1.2公里,宽70米,分为五段,并设置了奇妙而庄重的石雕动物、瑞兽、文人画像等四十个景点。

其次我们来到前院。

前院是陵墓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包括三重宝阙,四十各臣和六十四个华表。

三重宝阙建筑风格独特,细节精美,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感觉。

所有的华表全部用明净石雕成,美丽的花纹和真实的动物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最后我们来到陵墓主体建筑。

明孝陵主要建筑由跋涉碑、山门、宫城、碑亭、魁星阁、双松门、石阶、金水桥、大成殿、御穹殿、永陵塔、养心殿等组成。

这些建筑都具备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成殿和御穹殿。

大成殿没有雕刻和绘画,但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极高的建筑风格和气势磅礴的形象。

御穹殿的面积达到905平方米,是纯木结构,没有铁钉和螺丝。

在内部,你可以看到一系列精彩而详细的木雕和彩绘壁画。

明孝陵不仅是一座古代陵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所显现出的国家盛大的建筑风险、巧夺天工的工程技术、楚国王朝的豪华和艺术胸襟都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明孝陵周围的自然景观也非常美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如果你来到南京,一定不能错过这座美丽的陵墓。

(二)江苏明孝陵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明孝陵,这座陵墓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之一。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明孝陵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价值。

明孝陵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陵墓占地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主建筑包括跋涉碑、山门、宫城、碑亭、魁星阁、石阶、金水桥、御穹殿、大成殿等。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篇一】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0xx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

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

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

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

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

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南京明孝陵解说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

下面是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一】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

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03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

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

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

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

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关于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2篇)

关于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2篇)

关于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已有____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

____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____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

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

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

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

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____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关于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明孝陵,我将为您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陵园。

明孝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太祖)和其妃嫔的合葬陵墓,也是明朝皇家陵寝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寻这座陵园的历史、建筑和文化。

一、历史背景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始建于公元1381年,历时四年建成。

它是以太祖朱棣为主,妃嫔共葬的陵墓,共有13座,分别是太祖墓、孝悼皇后墓、景王墓、忠献太子墓、毅定王墓、恭和太子墓、昭武王墓、武献太子墓、端悼王墓、哀恭太子墓、哀懿皇后墓、献懿王墓和灵谷寺。

明朝共有16座皇陵,而明孝陵作为明朝第三座皇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所在地。

这里不但景色优美,而且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所以,每年节假日,都会聚集许多游客。

明孝陵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
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

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

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

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

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

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
特别粗大。

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

我们常
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

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
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

可见孝陵规模之大。

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

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

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

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

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

“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尊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

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

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

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

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

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

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

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