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介绍

合集下载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物价值,更是老南京生活的缩影,代表 了南京历史文化中民间文化的一面,在城 市面貌日新月异、民俗传统日渐湮灭的今 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虽然,旅游开发 中的一些做法也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 实性受到挑战,但是旅游业发展使甘熙故 居重获新生,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 在此基础上,更多更全面地发现其问题的 所在,再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改善,使甘 熙故居的旅游体系更加完善,这是至关重 要的。
2.4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民俗博物馆的介绍中心设置高科 技的多媒体演示设备,入口处设现代化的 多媒体解说设施,正常发挥其功能,方便 游客自行操作了解民俗馆的情况。引进 电子云播报、导览机等技术,通过GPS 定位引导游客参观整个博物馆.在导览服 务上,要没置更多的、可提供多种语言的 电子装置,随时为多国游客进行讲解。 在展示民俗文物的同时,利用现代化、 数字化、虚拟化的各种科技手段,将甘 熙故居的建筑过程和民居发展史,人文轶 事,皮影等向游客进行场景的再现和模拟。 在展馆里反复循环播放,增加游客视听感 受,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民俗文化遗产的魅 力。这类数字化产品反映的是地方民俗 文化的精华,是发展趋势,能够弥补博物 馆的静态陈列,让民俗文化更好地展示, 有着极大的开发市场,应是产品拓展的 主要方面。
故居与旧居
按《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 分类,故居、旧居属于建筑与设施类中的居住 地与社区类中的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FDD)。 “旧居”和“故居”从字面上看虽然都是“从 前居住过的地方(或房子)”的意思,但适用的对 象有所不同,而且习惯上有严格的区别。通常 “旧居”指健在者旧时的住处,“故居”则指已 故者旧时的住处。

甘熙故居导游词

甘熙故居导游词

甘熙故居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清代著名官员、学者甘熙的故居,也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传统四合院建筑。

甘熙,字子英,号拙庵,晚号绛云山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官员。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饱读诗书,精通经义。

后来考中进士,出任成都府推官。

他在官场上秉公办事,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甘熙的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

整个建筑群由前门、堂屋、正厅、后院等组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故居的建筑风格以朴实、大气为主,充满了传统的禅意和古典美。

首先来到故居的前门,大门两侧是石碑,碑上刻有甘熙的名言警句,传达出他崇尚道德、为政以德的思想。

进入大门后,就来到了一个宽敞的院落,院落中央是一个石砌的花坛,四周种满了花草,给人一种宁静、雅致的感觉。

走进堂屋,我们可以看到一排连接在一起的厢房,这是甘熙平日里起居的地方。

堂屋里摆放着一些陈设和家具,如桌椅、屏风、茶具等。

这些家具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雨,但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故居的正厅。

正厅是故居的主要建筑,是甘熙处理公务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正厅内部布置简洁大方,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字画,墙角处摆放着一些文房四宝,展示了甘熙的学者风范。

从正厅出来,我们来到了故居的后院。

后院是甘熙休息娱乐的地方,有一个小花园和一座假山。

花园里种植着各种花草,景色宜人。

假山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人赞叹不已,它象征着甘熙生活的“绛云山”,充分展示了甘熙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甘熙故居不仅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更是一座文化宝库。

在故居内设有甘熙纪念馆,陈列了甘熙的生平事迹和传世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熙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融汇了楷、行、草、篆等多种字体,书法造诣颇高,被誉为“天骄书法”。

除了书法作品,故居内还陈列了甘熙的文集、家书、手迹等珍贵文物,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甘熙的思想和人生境界。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
门外甘熙路19号,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

该建筑为明清两代南京文人名士的居所,曾先后居住了严复、张廷玉、龚自珍、唐才
常等多位文化名流。

甘熙故居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江苏省文物
保护单位。

甘熙故居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仿古门楼和联塔布局,石雕、砖雕、木雕、彩画等装饰极为精美,是江南地区卓越的传统建筑代表之一。

建筑面积共有40余个房间,内部设计精妙,在建筑和装饰方面都有独
到之处。

故居正厅高大宽敞,四周围以八个房间,厅内设有后厅、偏
厅和正房,为南京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故居外院有花园和假山等极具
景致的园林景观。

甘熙故居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名胜之一,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全世
界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春夏之际,还会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活动,
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为游客提供了领略南
京文化的机会。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甘熙故居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市政府曾在甘熙故居开办了南京市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此外,甘熙故居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重点,南京市政府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甘熙故居一定会更加美丽和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甘熙故居(津逮楼)

甘熙故居(津逮楼)

⽢熙故居(津逮楼)据资料记载:⽢⽒⽗⼦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阁”⽽建,天⼀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津逮楼语出《⽔经注·河⽔》“河⽔有层⼭,其下层岩峭举,壁岸⽆阶,悬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珍籍和⾦⽯⽟器等也随之付于⼀炬。

前⼏年修复⽢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

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

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前有⽢家花园,后有⽢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古⾹的⼩楼,门前有古⽼的榆树,该是昭⽰着年年有余吧。

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深为叹惋。

⽢熙精于堪舆风⽔之术,但未能像范⽒⼀样为藏书楼取⼀“⽣⽔”的名字以防⽕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失吧?在“津逮楼”,我意外地发现了《⾦⽯录》的介绍。

《⾦⽯录》三⼗卷,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隋唐五代以来,钟⿍彝器的铭⽂款识和碑铭墓志等⽯刻⽂字,是中国最早的⾦⽯⽬录和研究专著之⼀。

全书共三⼗卷,前为⽬录⼗卷,后为跋尾⼆⼗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书画也有相当⾼的造诣,《⾦⽯录》⼀书,实际是夫妇⼆⼈的合著。

李清照在《⾦⽯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取半千钱,步⼊相国寺,市碑⽂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谓葛天⽒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

赵明诚出仕后,⽣活好转,夫妇⼆⼈节⾐缩⾷,有“穷遐⽅绝域,尽天下古⽂奇字之志”,“每获⼀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他们⼀起搜集⾦⽯书画,⼀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神往。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占领汴京,河北、⼭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甘熙故居简介

甘熙故居简介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的建筑特点基本反映了南京清中、晚期及民国初年南京的民居特色。

简介: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总占地21000余平方米,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沿革:在南京南捕厅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经过一年多的维修,终于恢复原貌,一派古色古香。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逮楼。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贡三及其子女则以宏扬京昆艺术为一生事业。

今甘熙故居复原开放,同时也成立了京昆研习社,在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汪剑耘之女)的主持下,团结南京票友,开展艺术活动。

解放初期,以甘氏为主的新生社联合华社、中联社,成立了“友艺集”。

遂后,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陈振杓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在南京市政协和文联的领导下成立“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后来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苏省京剧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钟山业余京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参观甘熙故居观后感

参观甘熙故居观后感

参观甘熙故居观后感
(原创版1篇)
篇1 目录
1.甘熙故居简介
2.参观甘熙故居的感受
3.甘熙故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参观甘熙故居的启示
篇1正文
甘熙故居,位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群。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充满故事的故居,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进入甘熙故居,我被它的古朴典雅所吸引。

这座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甘熙故居的主人甘熙,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漫步在故居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甘熙生活的气息,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甘熙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园林的秀丽,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

在故居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它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技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故居内还陈列了许多历史文物,如书画、陶瓷、玉器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参观甘熙故居,让我认识到了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们。

同时,甘熙故居也启示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参观甘熙故居让我深感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京甘熙故居宅向考

南京甘熙故居宅向考

南京甘熙故居宅向考作者:潘彬彬范健泉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4期甘熙故居在南京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位于南京城内南捕厅历史街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其主人是被誉为“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

甘熙故居由三组坐南朝北(南捕厅15号、17号、19号)、一组坐东朝西(大板巷42号)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其内营造假山鱼池,广植花卉树木。

甘熙故居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建筑“三大景观”。

故居及宅向概述甘氏家族世代以“友恭”为家训,至清代晚期甘熙一辈时成为以藏书、文学、地方方志闻名的金陵文化世家。

甘熙故居的建造者是甘熙和其父甘福。

建筑风格与徽州古民居相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

总体布局严格按照传统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等级森严。

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

位于南捕厅15号的“友恭堂”不仅是甘熙故居建筑群的肇始建筑,更是金陵甘氏堂庙所在,甘氏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如长辈议事、接待宾客、婚丧嫁娶等皆在此进行,至今友恭堂前天井内侧墙壁之上,仍保有举行各类活动时搭建遮阳棚所需的梅花形孔道,因此友恭堂的门向就是“九十九间半”建筑群的宅向。

与传统民居建筑不同的是,甘熙故居的宅向呈现坐南朝北的格局。

对于这种特殊现象,学术界历来多有讨论,如杨英在《甘熙故居中的儒学礼制》一文中依据《图宅术》中“商家门不宜南向……商金,南方火也……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水相生则吉”的表述,认为甘熙故居“坐南朝北”的特殊宅向主要受到传统风水学说的影响。

甘氏先祖来南京时依靠经商起家,为了逢凶化吉,故“坐南朝北”。

甘熙故居游记600字

甘熙故居游记600字

甘熙故居游记600字
我今天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的甘熙故居,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私家园林,也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甘熙的故居。

这座园林建筑精美,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甘熙故居占地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由前后两个园林组成。

前园是大门、石狮、牌坊等景观组成的,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穿过大门,我来到了后园,这里景色更加优美。

后园的建筑主体是一座三进五院的大宅院,围绕着庭院建有房屋、花坛、假山等景观。

庭院中心是一口井,井旁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有石凳,非常适合休息和聊天。

我坐在石凳上,感受到了园林的宁静与美丽。

园林内的房屋建筑精美,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有着红墙黛瓦、飞檐琉璃的特点。

房屋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墙壁上挂着古代名人的字画,屋内摆放着古代的家具和摆设,给人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园林的花坛、假山等景观也很精美。

花坛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鲜花盛开,芬芳四溢。

假山造型独特,山上有小径、亭台、石桥等,非常适合漫步和观赏。

除了景观,甘熙故居还有一些有趣的文物展览。

我参观了展览馆,
里面展示了甘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家族历史。

通过展览,我更加了解了甘熙这位伟大政治家的贡献和他的家族。

在甘熙故居游览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园林的美景,还了解到了甘熙这位伟大政治家的事迹。

这座古代私家园林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我非常喜欢这里,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熙故居简介
甘熙故居,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偏于闹市一隅,入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块碑文,一串灯笼,标记着这就是老南京的历史记忆之一。

宅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私人宅第。

整个建筑体现了南京自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的形制上也反映出清朝大户人家的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

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内部宅第与园林按照史料修缮复原,一派古色古香;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成为南京城历史的全面展示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

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

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

现保存大体完好,部份经整修后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

建议:
坐地铁到三山街下,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三四分钟,看到路西边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那后边就是甘熙故居了。

返回的时候建议继续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五六分钟到张府园站坐地铁,三山街站靠近夫子庙景区,人很多,节假日买票都要排队近半小时。

张府园站就没什么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