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甘熙故居后感
甘熙故居导游词

甘熙故居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清代著名官员、学者甘熙的故居,也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传统四合院建筑。
甘熙,字子英,号拙庵,晚号绛云山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官员。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饱读诗书,精通经义。
后来考中进士,出任成都府推官。
他在官场上秉公办事,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甘熙的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
整个建筑群由前门、堂屋、正厅、后院等组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故居的建筑风格以朴实、大气为主,充满了传统的禅意和古典美。
首先来到故居的前门,大门两侧是石碑,碑上刻有甘熙的名言警句,传达出他崇尚道德、为政以德的思想。
进入大门后,就来到了一个宽敞的院落,院落中央是一个石砌的花坛,四周种满了花草,给人一种宁静、雅致的感觉。
走进堂屋,我们可以看到一排连接在一起的厢房,这是甘熙平日里起居的地方。
堂屋里摆放着一些陈设和家具,如桌椅、屏风、茶具等。
这些家具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雨,但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故居的正厅。
正厅是故居的主要建筑,是甘熙处理公务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正厅内部布置简洁大方,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字画,墙角处摆放着一些文房四宝,展示了甘熙的学者风范。
从正厅出来,我们来到了故居的后院。
后院是甘熙休息娱乐的地方,有一个小花园和一座假山。
花园里种植着各种花草,景色宜人。
假山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人赞叹不已,它象征着甘熙生活的“绛云山”,充分展示了甘熙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甘熙故居不仅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更是一座文化宝库。
在故居内设有甘熙纪念馆,陈列了甘熙的生平事迹和传世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熙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融汇了楷、行、草、篆等多种字体,书法造诣颇高,被誉为“天骄书法”。
除了书法作品,故居内还陈列了甘熙的文集、家书、手迹等珍贵文物,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甘熙的思想和人生境界。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内容摘要:南京甘熙故居是现存最大的民居,如今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防火通风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陵甘氏甘熙民俗博物馆正文:2011年11月5号,我在三山街附近参观了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现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是始建于嘉庆年间,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私人住宅。
它历经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金陵甘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据说祖先可追溯至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均为甘熙直系祖先。
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家后人是从甘贡三那一代才从甘家大院举家迁出来,后散落于各地。
甘熙,字实庵,为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平生著作甚丰。
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
他还曾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
甘熙博览群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
著述多种,其中《白下琐言》为后世所推崇。
甘熙之父甘福,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名扬东南的津逮楼即为他所建,藏古典善本甚丰。
道光初年,甘氏家族子孙颇多,于是在南京城南南捕厅一带修建住宅,这就是现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甘熙故居。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大战,甘家藏书楼——津逮楼被大火烧毁,只剩破瓦残石,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其实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后来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
解放初期,甘贡三率领全家搬出了祖宅,当时的金陵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老馆长造访甘家,建议他将藏书寄存在图书馆,并承诺辟出专区保存这些书籍。
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甘家大院!——精选推荐

⽢家⼤院!2011年,安徽黄梅戏团在华侨城华夏艺术中⼼演出《严凤英》,我也随亲友们前去观看,剧中写到了严凤英在解放前⼣流落南京,受到南京⽢家⼤院的少爷京剧票友⽢律之的接济和帮助,重新登上戏剧舞台的故事。
我有⼀个同事正好来⾃⽢家⼤院,她爷爷和⽢律之是同胞兄弟。
在学校时她曾叮嘱我以后回⽼家路过南京⼀定要到她的祖居地看看,这⼀说近⼗年了。
南京是六朝古都,古称建康、别名“虎踞龙盘”、“⽯头城”,是中国⽂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之⼀。
这近⼗年间我也多次路过南京但却没有长时间停留过,更不⽤说去找⽢家⼤院了。
这⼀次我们决定在南京住⼏天,⽢家⼤院便成了我们在南京观光的⾸选之地。
⽢家⼤院地处南京市中⼼,位于繁华的中⼭南路,离南京地标新街⼝只有两站路。
⽢家⼤院在南京的俗称是“九⼗九间半”!是中国古代庶民阶层最⾼等级的宅院,也是南京市保留下来的最为完整的私家⼤宅。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物保护单位。
⽢家⼤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地富绅⽢熙的故居,⽢熙对于⼤家来说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是南京著名的⽂化⼈,藏书家。
但他的祖上出了⼏位名⼈那可都是声名显赫,80年代的少年励志作品《⽢罗⼗⼆为丞相》⾥的⽢罗就是⽢家的祖先之⼀,⽢罗的爷爷⽢茂原是秦国的丞相,因政见与秦王有异⽽被贬,孙⼦⽢罗虽然年纪轻轻,但对当时的时政却有独突见解,作为吕不韦的门客,⼩⼩的⽢罗经常参政议政,并帮助秦国解决了好⼏件外交上的难题,所以他12岁便被拜为上卿,他爷爷也因为他的功劳被平反;还有三国时期的⽢宁也是⾮常有名,他也是⽢家的祖先,能⽂能武的⽢宁是敢于和关⽻关⽼爷争输赢的东吴名将!⽢家到民国末期已经衰败,但是⼏位少爷的⽂化雅趣却⼀点也没减免,他们尤其擅长摆弄江南丝⽵,喜爱京剧,因此⽢家⼤院也成了南京乃⾄江南⼀带京昆票友们的活动天地。
南来北往的梨园⼤⽼板包括梅兰芳都曾经光顾过这⾥。
早年的严凤英就是在这⾥学京剧,为其后来的黄梅戏⽣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五⼗年代初,⽢家⼤院被南京军管会收购,⽢家各房兄弟姐妹均搬出⼤院另⽴门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尘封多年的⼤院才重新被发现,当地政府动员⼤院⾥的住客全部迁出,逐渐恢复⼤院原貌,并将这⾥辟为南京市的民俗博物馆。
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参观民俗博物馆心得

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参观民俗博物馆心得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篇1星期天的下午,大伯带着我和妹妹俩去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
刚进博物馆,就看到一个铺着石子路的大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大竹林,竹子非常茂密,让我感觉心情非常的舒畅。
向里走,就能看到一间间古老的平房,和一个个有趣的铜雕像,这些雕像和平房里都记载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旧俗。
我先来到了一间平房里,这里放着许多古老的乐器,如排箫、大鼓等等,我试着用了一下每个乐器,它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有的声音非常低沉,有的声音却非常的高昂。
紧接着,我又看到了所谓民俗“抓周”,在旧时,每当小朋友过一岁生日的时候,都会躺在一个大箩筐里,箩筐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大人们就会让给小孩子们去抓,抓到不同的物品就预示将来孩子的职业是什么,有农夫的锄头,做官的官帽,商人的算盘,女孩的针线,当兵的兵刃,读书人的毛笔等等,真有意思。
我还看见了不一样的称体重的物品,还亲自尝试了坐轿子的感觉我更不可思议的是还看见了旧时妇女们裹小脚穿的小鞋!这小鞋看起来很高,前面的鞋头很尖,整个鞋子看起来非常的小。
我低头看了看我和妹妹的脚,发现这鞋比妹妹的脚大不了多少。
我心想:过去的妇女裹脚真的很痛苦啊!不禁又让我想起孙中山废除了这个习俗是多么的伟大啊!不然我们现在的女孩子们不是还要受着裹小脚的痛苦吗?最后,我把这些旧时习俗都拍成了许多照片带回去让妈妈看了,也把这里许多我知道的故事讲给了妈妈听了,妈妈听后对我说:“下次我一定也要亲自去看看!”那我一定也还会去,因为我可以给妈妈当上一回小导游啦!参观民俗博物馆作文篇2一月三十一日,晴,我和花木兰雏鹰小队成员一行六人相约参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
下午两点,天空开始飘落片片雪花,雪越下越大,地上房上都是雪,整个大院银装素裹,我和张可润、施嘉怡等花木兰雏鹰假日小队队员走进甘家大院。
我认为这个地方又大又美,因为下雪一切都那么朦朦胧胧在讲解员阿姨的引导和讲解下,我们知道了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

⽢熙故居:中国最⼤的私⼈民宅 ⽢熙宅第⼜称⽢熙故居或⽢家⼤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积9500多平⽅⽶,建筑⾯积8000平⽅⽶,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城明清三⼤景观,具有极⾼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积最⼤,保存最完整的私⼈民宅。
“九⼗九间半”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中国最⼤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紫禁城,为“九千九百九⼗九间半”;中国最⼤的官僚府第是⼭东曲⾩的孔府,为“九百九⼗九间半”;⽽中国最⼤的平民住宅则是南京的⽢熙故居,为“九⼗九间半”。
⽢熙故居地处南京市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板巷42号、46号,在最繁华的新街⼝附近。
1982年,南京市⽂物部门在⽂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物,为有效利⽤并再现明清江南民居风貌,⽂物部门修复了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92年11⽉对外开放。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其实⽢熙故居总共有300多间屋⼦,却被称为“九⼗九间半”。
原因是九是最⼤的阳数⼜是吉数,过九到⼗就到了头,⽽到头就意味着⾛下坡,“九⼗九间半”既表⽰没达百间的谦虚,⼜有仅半步就到⽬标的得意。
在居民家中发现“友恭堂碑” 在居民家中发现 ⽢熙故居因有两块题为“江宁⽢⽒友恭堂记”的碑⽯,旧时也称“友恭堂”。
清朝乾嘉之际,南京丝织业盛⾏,⽢国栋(⽢熙的祖⽗)率⼦⾏商,经过多年努⼒,家境变得殷实。
嘉庆四年(1799年),⽢家搬迁到南捕厅,创⽴了“友恭堂”。
也就是在这⼀年,⽢国栋去世,长⼦⽢福(⽢熙⽗亲)开始主持家政,在旧宅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熙故居才有了较⼤的规模。
“友恭”⼆字源于“三字经”中的“⽗⼦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意思是家族、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爱其弟,弟敬其兄,⽗⼦长幼之间也应这样,这样才能产⽣家族凝聚⼒。
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 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 ⽢熙故居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带有明显的北⽅建筑风格。
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民居中,极为少见。
浅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

浅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作者:周雨萱许子杨狄文和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17期摘要:甘熙故居作为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以其精巧的建筑构思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被称为“民俗瑰宝”。
本文浅析甘熙故居的建筑设计特征及民俗文化,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意蕴,旨在为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九十九间半;甘熙故居;建筑设计;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7-0021-040引言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东西跨度较大,从中山南路往西至大板巷,由中间的南捕厅三户及大板巷两户建筑组成。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嘉庆年间,甘熙故居占地近百亩,是我国现存的清代民居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代表之一。
目前它已成为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设计特征1.1多进穿堂式的构造形式甘熙故居规模庞大,装饰富丽,属于江南多进穿堂式建筑。
它在规制、格局等方面沿用了官室建筑“前堂后寝”“中正无邪”的特点,以砖石木为原料,木结构为承重体系,平面三开间,前悬后廊,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重。
纵向延伸的房屋称为“进”,进与进之间由院落连接。
多进纵深串联,再以砖石砌墙,形成封闭组成住宅(如图1)。
1.2严谨对称的平面布局甘熙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
空间沿三条主要纵向轴线分布,正落位于突出的中央轴线,是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同时也供士绅阶级家族长辈及统治人物居住使用。
中轴线两侧并列的次要建筑,称为“边落”,相对于正落而言,没有正厅,也没有直接与大门贯通的廊道,主要为下房、柴房等次要房屋。
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对纵深空間进行了明显的编排,而横向空间则组织无序、较为自由,尤其是边落布局略显凌乱。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空间有了丰富的组合层次,展现出了端庄且灵活的空间美学特点,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
夜色下的甘熙故居西南里句子

夜色下的甘熙故居西南里句子1. 夜色下的甘熙故居西南里呀,就像一本神秘的古书,每一页都藏着故事。
我刚一走进,就感觉像是掉进了旧时光的漩涡。
比如说那斑驳的墙壁,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的喜怒哀乐。
2. 你知道夜色下的甘熙故居西南里有多迷人吗?它就像一个沉睡的老人,虽然安静,却有着无尽的韵味。
我看到巷子里有个小孩在追着一只小猫跑,那小猫一闪就躲进了墙角的阴影里,像个调皮的小幽灵。
3. 甘熙故居西南里的夜晚,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那一盏盏昏黄的路灯,就像散落在人间的星星。
我和朋友漫步在其中,朋友突然感叹:“这地方,就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可不是嘛,每一处角落都透着一种古朴的美。
4. 夜色笼罩下的甘熙故居西南里,像是一个被遗忘的梦。
我独自走在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前面有个老人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远方,他是不是也在回忆过去的岁月呢?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陷入自己的回忆中无法自拔。
5. 哇,甘熙故居西南里的夜晚可太有味道了。
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惊喜。
我在一个小院里看到一群年轻人在讨论古建筑的美,一个姑娘说:“这房子的结构,就像一首精致的诗。
”我听了特别赞同。
6. 甘熙故居西南里在夜色里别有一番风情。
这儿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过去的一切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我碰到一个导游在给游客讲解,游客好奇地问:“这里以前是不是住过很多名人呀?”导游笑着回答:“那可太多了。
”7. 你要是没在夜色下看过甘熙故居西南里,那可真是一大遗憾。
它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佳人,充满了神秘。
我和一个当地居民聊天,他自豪地说:“我们这儿的每一块砖都有故事。
”听他这么一说,我对这里更加好奇了。
8. 夜晚的甘熙故居西南里,就像是一个魔法世界。
灯光和阴影交错,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我看到两个小孩在玩捉迷藏,一个躲在柱子后面,另一个找了半天没找到,着急地喊:“你是不是变成小妖怪飞走啦?”9. 甘熙故居西南里的夜色,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
甘熙故居的文脉分析

•
故居的布局严 谨对称,主次 分明,中高边 低,前低后高, 循序渐进,步 步推向高潮。 每落位于主轴 线上的明间较 两侧的开间略 大,而整个住 宅的入口位于 正落中间
技术类型
• 民居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屋面 和楼面重量,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 建筑,民居的基本单位为间。用三—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 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 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 宅。甘熙故居就是这样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传 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小 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 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 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 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 占地约14060m2,建筑面积约为5400m2.共房间 300余间 • 甘熙故居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民间俗 称九十九间半。该建筑个性明显。位于南捕厅的 宅第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第坐东朝西。因 甘氏从安徽来宁靠经商起家,故依“图宅术“的 记载而避讳。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左、中、右三条 轴线为一组的对称形式,由北向南分置门厅、轿 厅、大厅、后厅和后堂五进,各厅都有不同的使 用功能;在建筑装饰上,绝大多数房屋都是格扇 门、和合窗,裙板上装饰多为吉祥如意的图案; 每一组建筑左右相邻院落之间都砌有高大风火墙。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甘熙故居
历史背景
• 甘家大院位于升州路附近的南捕厅路十九号,一条不太 起眼的巷内。过去我们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甘熙故居后感
最近,我与同学一行一起参观了位于南京城南一条小巷里的甘熙故居。一进园我就被她
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的建筑风格给深深吸引了。她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
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
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
三大景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代古民居,总占地21000
余平方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
逮楼。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
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她
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贡三及其子女则以宏扬京昆艺术为一生事
业。今甘熙故居复原开放,同时也成立了京昆研习社,在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汪剑耘之
女)的主持下,团结南京票友,开展艺术活动。
解放初期,以甘氏为主的新生社联合华社、中联社,成立了“友艺集”。遂后,甘律之、
喻志清、徐新月、陈振杓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在南京市政协和文联的领导下成立“南
京京剧艺术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剧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后来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
苏省京剧院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钟山业余京
剧培训班,为南京票界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轩、汪剑耘、甘涛、甘律之等已相
继去世,所幸,汪剑耘的女儿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绍箕裘,继承了乃父的
梅派青衣艺术。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
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
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
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
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
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甘熙故居这三大贡献是不朽的。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门厅:在多
进大院中第一进,并列的房间还包括过厅、门房、账房。
在大门两侧我们可以看到墙面光滑平整,据称,工匠们用刨子刨平砖块的方法,使墙面
异常平整,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些砖又称刨砖,这种工艺我们称之为磨砖对缝。
轿厅: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厅15号一进),是供客人和主人
上下轿的地方。
大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筑群体中的主体,为了加大进深,突
出建筑物的高度,大厅一般都采用抬梁结构,以显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内部建筑构造精巧,
装饰华贵。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
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壁设板壁(也称屏门),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
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
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服务人员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
南捕厅19号大厅(也称响厅):大厅建筑物下端设台阶,室内原来在灰色的水磨地砖
四角下都倒扣着一只只兰盆子或坛子,大厅地坪下排放着的上百个兰盆子,能使室内产生较
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才用这种方式。同时建筑整体上的垫高,
也增加了大厅的雄伟和庄严感。
内厅:设在第四、五进中,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
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厨房及其
她服务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通过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间环境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多进
穿堂式从空间的虚实变化来看,实的是民居中的建筑物,虚的是向上开敞的庭院空间。庭院
从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大多数庭院进深较浅,与建筑物的高度相比约
为1:1左右,结合建筑物的围廊、挑檐,使整个住宅内部的交通面积减小,节省了用地,
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阳光,冬季由于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证室内充足的日照。庭院内绿化较园
林简洁典雅,不致形成空间的堵塞。南捕厅15号花厅前的院子,内部设假山、花石,用花
墙隔断起调节气温,通风的作用。庭院的绿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组成的欢快的色 调与建筑物
内部的调和与安宁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民居内部空间变化无穷。 封火墙:高大
的封火墙使建筑外形美观、雄伟,有效地防火防风,把建筑空间隔开,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
功能得以划分。
备弄:各落建筑间有一条宽约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称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
用途,如遇火势,人们可以从这条备弄穿行救火;另外,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长幼有序,
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备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
从这儿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女姓、劳动人民的歧视。
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
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
辉煌的劳动创造和勤劳的累积,为后人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雕刻题材多样,内容
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荣禄”之
意,“郭子仪拜寿”表示 “福寿”之意。在梁坊等处还雕有钱蝠(全福)、柏鹿(百禄),柏树
绶带鸟(百寿),蝠磬(福庆)、蟠桃与鹤(鹤寿)以及玉堂富贵、吉庆有余、万事如意、
平升三级,平安富贵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木雕刻工精细,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显得典雅
古朴,称得上是木结构装饰中不可多见的艺术品。室内还装饰有落地罩、挂落等,代表琴棋
书画,梅兰竹菊。
在大厅前的门楼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砖雕装饰,如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其形式和内
容相当丰富,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曲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这次游览了甘熙故居后我受益颇深,尤其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简约又不失贵气,看似平
凡的她却又透露这个不一样的美丽。外表上她是那么的古朴,让人不会有再看一眼心情。直
到你耐心的了解她、读懂她你会发现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你要向她学习的也是无穷的,我惭
愧不能第一眼看到她的美。我会把我这次学到的运用到我以后的创作中,把她的美传达给更
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