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合集下载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

“⽢熙宅第”
“⽢熙宅第”—— 就是南京的“⽢家⼤院”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俗称“九⼗九间半”,是⼀座名门望族的私⼈宅院,户主名叫⽢熙。

“⽢熙宅第 ”—— 坐落在南京现最繁华的新街⼝附近的南捕厅,庭院共有房屋三百多间。

但据记载因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熙曾在朝为官,深知法规,故对外宣称“九⼗九间半”,俗称由此得名。

院内亭栏楼阁皆为⽊雕,典雅⼤⽓;庭院⼩桥流⽔,树⽊成荫;信步在院内,给⼈的感觉就是 —— 恬静的淡雅、平和的宁静。

⽢家⼦孙热爱戏曲,因此院内有⼀座古⾊古⾹的⼩戏台,可品茶听韵。

家喻户晓的 “树上的鸟⼉成双对”,出⾃于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的⼝中,⽽严凤英就曾是这家的⼉媳妇。

如今伊⼈虽早已作古,但这⾥还保存着她的起居卧室,整洁⼲净。

现在,“⽢家⼤院”⾥已建成了民俗博物馆,游客在欣赏宅第优雅精致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南京民俗⽂化的深厚底蕴。

南京古建筑群

南京古建筑群

南京古建筑群在已经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被列为“国保”的南京古建筑,只有八处,分别是南京城墙、栖霞寺舍利塔、瞻园、甘熙宅第、七桥瓮、蒲塘桥、朝天宫、杨柳村古建筑群。

其中最美、最重要、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的古建筑,应该就是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山舍利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隋文帝杨坚仁寿年间为了供奉佛舍利,而在全国各地起建的一百多座舍利塔之一。

瞻园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

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全园面积25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

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是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

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黔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中。

朝天宫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这里建造城墙,并设置冶铸作坊制造兵器,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从而形成了原始城邑。

后人遂称此山为“冶山”。

把朝天宫所在的山称作冶山,城墙合围的城市叫冶城。

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

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

朝天宫其布局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壶祠。

朝贺天子礼仪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中国著名的明史专家指导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编排的。

共有6场11项程序,即驾幸、进表、传制、进见、乐舞升平、还宫。

演员阵容达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戏、丹陛大乐和中和韶乐等,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重读南京选择题

重读南京选择题

重新认识南京、了解南京,从而更加热爱南京“重读南京”百题知识竞赛答题及答案共享一、单项选择题:(因版面有限,仅刊登正确答案)1、中国现存最久远的猿人头骨化石——南京江宁汤山猿人头骨化石的距今年代是:(C、约60万年)2、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城是:(B、越城)3、东吴立国、定都南京,开创南京都城史的是:(C、孙权)4、公元247年,孙权为印度僧人康僧会修建的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是:( A、建初寺)5、以下哪个朝代在南京的建都时间最长?( A、东晋)6、在南京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的祖冲之,生活的时代为: (C、南朝)7、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的东晋名将是:( C、谢玄)8、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的是东晋大军北伐,灭掉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与长安的壮举,当时的领军主帅是:( B、刘裕)9、南京栖霞区的栖霞寺舍利塔的建造年代是:( C、南唐)10、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喜爱南京,他一生中曾七次来到南京,创作了与南京有关的诗歌共有:(B、一百多首)11、南京的哪座寺院在隋唐时被称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A、栖霞寺)12、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夫子庙始建于:(C、北宋)13、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以下哪个朝代不在“六朝”、“十朝”之列?(C、南宋)14、昆曲之乡在昆山,昆曲之都在南京,昆曲名家并被称为秦淮八艳的是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等,下面不属于秦淮八艳的是:(B、潘玉良)15、成语“青梅竹马”出自哪位诗人的诗句?(C、李白)16、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创立的金陵刻经处,是世界性的汉文木刻佛经出版中心,已被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刻经处迁至现白下区延龄巷现址的时间是:(B、1897年)17、南京虽为“六朝古都”,但遗存的六朝遗迹很少,这与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最为有关?(C、隋朝灭陈)18、按照一般的理解,南唐王朝最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C、词)19、“新亭对泣”是出自南京的成语,它与谁的事迹有关?(B、王导)20、地处南京玄武区成贤街的明代“国子监”是当时的:(C、中央教育机构)21、南京大行宫与以下哪位清朝皇帝有关?(C、乾隆)22、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时间开始于:(A、1853年)23、太平天国定都时期的南京称为:(C、天京)2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
门外甘熙路19号,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

该建筑为明清两代南京文人名士的居所,曾先后居住了严复、张廷玉、龚自珍、唐才
常等多位文化名流。

甘熙故居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江苏省文物
保护单位。

甘熙故居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仿古门楼和联塔布局,石雕、砖雕、木雕、彩画等装饰极为精美,是江南地区卓越的传统建筑代表之一。

建筑面积共有40余个房间,内部设计精妙,在建筑和装饰方面都有独
到之处。

故居正厅高大宽敞,四周围以八个房间,厅内设有后厅、偏
厅和正房,为南京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故居外院有花园和假山等极具
景致的园林景观。

甘熙故居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名胜之一,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全世
界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春夏之际,还会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活动,
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为游客提供了领略南
京文化的机会。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甘熙故居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市政府曾在甘熙故居开办了南京市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此外,甘熙故居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重点,南京市政府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甘熙故居一定会更加美丽和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甘熙故居(津逮楼)

甘熙故居(津逮楼)

⽢熙故居(津逮楼)据资料记载:⽢⽒⽗⼦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阁”⽽建,天⼀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津逮楼语出《⽔经注·河⽔》“河⽔有层⼭,其下层岩峭举,壁岸⽆阶,悬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珍籍和⾦⽯⽟器等也随之付于⼀炬。

前⼏年修复⽢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

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

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前有⽢家花园,后有⽢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古⾹的⼩楼,门前有古⽼的榆树,该是昭⽰着年年有余吧。

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深为叹惋。

⽢熙精于堪舆风⽔之术,但未能像范⽒⼀样为藏书楼取⼀“⽣⽔”的名字以防⽕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失吧?在“津逮楼”,我意外地发现了《⾦⽯录》的介绍。

《⾦⽯录》三⼗卷,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隋唐五代以来,钟⿍彝器的铭⽂款识和碑铭墓志等⽯刻⽂字,是中国最早的⾦⽯⽬录和研究专著之⼀。

全书共三⼗卷,前为⽬录⼗卷,后为跋尾⼆⼗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书画也有相当⾼的造诣,《⾦⽯录》⼀书,实际是夫妇⼆⼈的合著。

李清照在《⾦⽯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取半千钱,步⼊相国寺,市碑⽂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谓葛天⽒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

赵明诚出仕后,⽣活好转,夫妇⼆⼈节⾐缩⾷,有“穷遐⽅绝域,尽天下古⽂奇字之志”,“每获⼀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他们⼀起搜集⾦⽯书画,⼀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神往。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占领汴京,河北、⼭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南京名人故居介绍

南京名人故居介绍

南京名人故居介绍
南京名人故居众多,其中一些著名的包括:
1.魏源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龙蟠里22号,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路左边竖着一块石碑,上刻魏源故居"四个绿色的字,下面的红色小字标明为1992年3月立的碑。

2.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 -1820年) , 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3.龚贤故居:又名扫叶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南麓、清凉山公园西南角。

4.傅抱石故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傅厚岗6号。

此外,南京还有许多其他名人故居,包括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及文化名人的故居。

这些故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甘熙故居介绍

甘熙故居介绍

甘熙故居简介甘熙故居,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偏于闹市一隅,入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块碑文,一串灯笼,标记着这就是老南京的历史记忆之一。

宅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私人宅第。

整个建筑体现了南京自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的形制上也反映出清朝大户人家的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

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其内部宅第与园林按照史料修缮复原,一派古色古香;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成为南京城历史的全面展示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

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

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

现保存大体完好,部份经整修后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

建议:坐地铁到三山街下,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三四分钟,看到路西边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那后边就是甘熙故居了。

初游甘熙故居

初游甘熙故居

初游甘熙故居在这里,繁华热闹的市中心的一角,有一座数百年前私人民宅,它安静地坐落着,很少有人去打扰它。

它就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的建筑特点基本反映了南京清中、晚期及民国初年南京的民居特色。

初次来到甘熙故居,不免发出一声惊叹,映入眼帘的是与学校风格一致的花园,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

颇有苏州园林的风味,使人无不产生“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但比较可惜的是,甘熙故居目前正在重新装修改造,只有几个展厅能够开放,所以,我没能一睹它“九十九间半”的风姿。

但是,因祸得福,我有幸获得了另一种收获。

甘熙故居还有另一名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一条弯曲的小径,带我来到了民间艺人展演区,一间间房屋错落有致地被安排在甘熙故居的一角。

原来这里别有洞天、卧虎藏龙。

每一间屋中,总是坐着几位心灵手巧的工艺大师,原来他们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总是面带笑容地为游客介绍珍贵的文化,并希望这些文化能被后人所传承下去。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已经75岁高寿的马连喜先生。

他是第一届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11岁学习剪纸至今,广泛吸收中国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在构图上多采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见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手法。

作品线条流畅、圆润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清新的时代气息。

尤其擅长花、鸟、鱼、虫等传统剪纸技艺。

在他的桌前,摆放着许许多多他自己制作的精美剪纸。

桌旁立着精美生动的十二生肖剪纸,若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相信有人能做出这样细致生动的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宅第现已开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

相传甘氏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册,建藏书楼,名津逮楼,并因此留名青史。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讲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洋为中用,南京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一个典型。

只是关于她的记忆太多也太繁杂,以至于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些线索来追
忆,这线索,或者是隐没在市井街道中的才艺高人,或者是一段道听途说的模糊故事,或者是一串破碎支离的音乐符号,或者是掩映在梧桐树下的古旧建筑……南京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闹市之中,不起眼的在一条巷子里,白墙灰瓦,挂一串红色灯笼,标记着南捕厅十九号——甘家大院。

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间半”——清代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的甘熙宅第,在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如今依旧静静得卧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