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_省略__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_刘岩

合集下载

风险社会——精选推荐

风险社会——精选推荐

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2.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3.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4.一般来讲,所谓风险社会,即是指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风险与社会政策1风险社会的风险管理理念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化的“风险社会”5.因此,一些学者又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34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6.在这样的社会,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外有些学者也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认真区分“怨天”与“尤人”

认真区分“怨天”与“尤人”

受,它缺乏一个“纯客观”的度量——风险是 是要“怨他人”的情形,这就属于典型的社会
一回事,对风险的感知及责任划分是另一回 学问题了。本书作者所侧重的,正是从社会科
事。前者是科学性的,后者是社会性的。然而 学的新成果出发,探讨大众对于风险的感知与
两者都可以造成较大范围的后果。作者在书 接受问题。
中援引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即阿马蒂亚·森
对 于 第 三 种 认 知 科 学 方 法,作 者 用 了 第 三、第四章来介绍和回应,可见其影响之盛。 比如“侥幸心理”和“豁免心理”就是其中很 典型的代表。侥幸心理是自然演化筛选的结 果:通过忽视概率较低的风险,人类将“节约” 下来的精力与心力集中于更为重要的生存任 务上。但是,进入现代风险社会以后,人们暴 露于风险的概率成倍地放大了。比如,原始社 会根本不会出现的高空作业,如今却成了摩天 大楼窗外的现代人为了工作与生存而不得不 挑战的风险。这说明我们数万年来演化出的 本能,特别是自然演化所筛选出来的心理与 适应能力,未必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特 别是难以抵御更加细密复杂的风险。“豁免心 理”也与侥幸本能相关,这是一种“不会摊到 我头上”的心理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交通 事故,比如嫌戴头盔麻烦而选择不戴,对一个 具体的个人而言,发生事故或许只是小概率事 件,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车祸则是一个大规模 发生的风险事件。种种认知心理的研究都彰 显出人类本能与现代社会不相匹配之处,因为 风险本身的量度,未必可以决定风险可接受的 程度,而且认知偏差所导致的人对风险的感受 和其危害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足以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超出认知范围 人类学、文明比较研究与观念史研究融合起来
的危险上。”相比日常生活里的“中等风险”, 的架势了。不过作者显然没打算深入探讨,而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易承志 龙翠红内容提要 风险社会是与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代化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显的各种风险。

当前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风险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风险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给社会成员带来了结构性、系统性的社会风险,此类社会风险不是分散和个体性的,而是普遍性地涉及所有社会成员。

面对社会风险可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潜在损失,需要通过韧性治理进行有效地应对。

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风险治理模式,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并以国家治理能力为支撑。

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需要从理念重塑、结构优化和法治践行三个方面推进风险社会的韧性治理。

关键词 韧性治理 风险社会 国家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2-0078-09 现代化在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显的各种风险。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阶段,风险自身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风险社会带来了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社会风险,需要有效的治理予以应对。

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风险治理模式,依托于国家治理能力并反映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在现有风险社会及其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背景,着重对风险社会、韧性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逻辑和互动路径进行分析。

一、对风险社会及其治理的研究梳理风险社会是与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概念。

贝克在其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风险社会理论。

在他看来,现代化分为传统的现代化和工业社会的现代化,或者说古典的现代化和反思性的现代化。

①风险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对应的是反思性的现代化,在这一现代化阶段,“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

②经过贝克的阐述,风险社会理论很快受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运用在研究中。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社会哲学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田 国 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突飞猛进,指向启蒙运动基础的、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讨论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世界风险社会理论 异军突起。

运用风险社会视角深思并反省中国社会的未来道路,观察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不失为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方式。

但是,多数学者关注的是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而对其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则着墨不多。

本文强调风险社会具有双重特征,并特别关注风险社会对当代中国人个体生存的积极意义。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risk)一词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对风险概念进行了精心的推敲,拓宽了理解风险的视野。

首先,风险是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贝克指出, 对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 的地方。

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出了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

(贝克,2004年,第175页)风险指涉的是一种特殊的现实状态可能永不但也可能 ,不再信任(安全)但尚未毁坏(灾难)。

风险是一种现实,但它不是全然本体论意义上的,必须有认识论的参与,也就是说人们需要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思考风险。

其次,风险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方式。

很多时候,风险并不在眼前和当下,而是某些发生在将来的可能性。

风险成为一种驱赶人的力量,风险思维强迫人们活在未来,因为风险都是预见性的,是可能在未来影响人们生活的,使得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甚至提前作出准备,以防不测。

再次,风险是事实声明与价值声明的混合评估。

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的声明。

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某些物, 风险直接和间接与文化定义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联系。

风险社会——贝克

风险社会——贝克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新图C91/1571、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关。

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威胁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

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

(P19)2、暗含的因果关系常常维持着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和暂时性。

因此,我们甚至在风险的日常意识中,都是在处理一种理论的进而是科学化的意识。

(P27)3、即便在风险穿着数字和公式的外衣无声无息地接近我们的地方,它仍旧在根本上是局部化的,是值得去过的生活的受伤形象的数字浓缩。

这些观念必须再度获得信仰,就是说,它们不能像那个样子被经历。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是客观化的乌托邦的消极意象,在那里,人类(或者还会剩下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保护和恢复。

(P27)4、就此而言,风险社会控制了冲突和一致的新的源泉。

消除短缺的位置被消除风险所代替。

即使仍旧缺乏旨在消除风险的政治组织的意识和形式,你仍可以说风险社会通过它释放的带来威胁的动力而削弱了民族国家以及那些军事同盟和经济集团的边界。

阶级社会能够被组织为民族国家,风险社会则带来了“危险社区”,它最终只能被组织为联合国。

(P54)5、首先,风险的科学化程度在增加;其次,并与之相互联系,与风险的交往在增长。

对现代化危险和风险的证明远不仅仅是批判,它也是一种首要的经济发展要素。

在风险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被明确地去掉了它们最后的自然因素的支撑,并进而去掉它们的有限性和可满足性。

(P65)6、在西方福利国家,反思性现代化消解了工业社会的传统参数:阶级文化和意识、性别和家庭角色。

对具有身份特征的社会阶级的“脱离”,结合着一种对性别身份的“脱离”,这首先表现在妇女变化了的状况上。

(P108)7、个体化的存在通过很多定性访谈和研究已经在经验上得到证明,它们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关注点:对控制个人自己的财富、时间、生活空间和身体要素。

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与行动方向

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与行动方向
一、提升社区治理韧性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基础
■韧性”的原意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用来形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样顽强 持久、坚忍不拔的意志。提升社区治理韧性要求社区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持续的风险时具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 力[51当前,社会运转方式高速转换,社区因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表现出脆弱性[6]。社区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 必须着力改变社区场域的行为交互逻辑,增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的稳健性,提升组织弹性与功能完整性,实现 多场景治理扩容[7],推动社区治理向韧性治理机制的转向[8],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⑼的前提下加强社 区治理模式创新。
三、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行动方向
(一)提高基层党委的领导力
社区党组织建设及领导是风险防控机制发挥出效能的基砒,遹过社区党组织的引领机制,将有效克服因沟通不 畅、群众不理解所造成的政策悬浮风险。
.强化基层党组织风险防控的指导功能。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战略堡垒,社区党委的领导力至关重要,如果 社区党组织处千悬浮状态,必将造成群众意见积压、诉求和矛盾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为保证社区党组织领导功能 的发挥,社区积极树立党组织权威,有效统合社区政治和自治功能,提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指挥能力[14]。基层 党组织书记是社区风险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全面领导、指挥社区风险防控的重任。应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 治领导功能和在紧要关头的决策能力,确保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社区党委应急群众之所急,难群众之所难, 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将人民安全宗旨贯彻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干群工 作的温度,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砒。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识力
风险刺激与反应的互动核心在于人对风险的直接感知。由于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每个人对风险的感知 均存在差异。当人民群众对风险治理效果感知较高时,将自动降低风险带来的心理压力,激发对组织的认同与共识 情感

从《风险社会》看风险的社会话语权力开放与争夺

从《风险社会》看风险的社会话语权力开放与争夺
[ 稿 日期 ]0 0 - 2 收 2 1- 8 0 1
[ 项 目] 育 部 哲 学 社会 科 学重 大攻 关 项 目 “ 型期 社 会 风 险 与 公 共 危机 管理 ” ( 6Z O 3 . 基金 教 转 0 JD 0 4) . [ 作者简介1 超 ( 9 7 ) 凌 18 - ,男,河南郑 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2 0 0 9级硕 士生 ,主要从事风险社会 学研 究。
风 险的话 语权 力及 其开放
是使 用 这些 符 号 以确 指事 物 ” “ 是作 为 系统 地 , 而 形成 这些 话语 所 言及 的对 象 的实 践 ”l】 2 。当风 险的 话 语 不再 仅 是单 一 的 “ 文本 ” ,而 作 为某 些 主体 的
风 险 社 会 巾 的 “ 险 ” 概 念 ,其 意 义尽 管 直 风
克 在 《 险社 会 》一 书 巾 ,通 过 比较 财 富 与 风 险 风
的 分 配逻 辑 及 与 之 相应 的知 识 政 策 、分 析 个体 化 进 程 对生 活 形 式 和 传统 的影 响 、讨 论 科学 和政 治
部分 ,贝克谓之 “ 系统地 处理现 代化 自身 引致 的危 险 和不 安全 感 的方 式 ” 由 于风 险 本 身 来 自反 思 , 。 它具 有一定 意 义上建构 的性 质 。风险并 非是 那些 已 经发 生 的现 实 ,而是一 些不 明确 的威胁 、某 种怀 疑
பைடு நூலகம்
f 中图分类 号]9 2 C 1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6 4 3 5 ( 0 ) 5 0 7 — 5 17 - 6 2 2 1 0 - 0 7 0 1 接来 自于传统上 对 于 “ 险 ”的理解 ,但 又至 少有 风
自2 0世 纪 8 0年 代 始 ,在 社 会 思 想 领 域 后 现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2008-1-4 11:26:27 成伯清摘要:“风险”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观念。

作为社会问题的当代话语形式的风险理论,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不仅为把握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而且必将重塑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

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和个体化趋势,既对局限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社会学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也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以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新的直接性;而知识政治重要性的突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会问题;全球化;个体化;知识政治“社会问题”( social problems)向来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甚至还有这种看法,即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学科--当然,这种界说无疑把社会学狭隘化和工具化了。

不过,若就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和范式来说,我们或可这样断言:但凡有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有一种不同的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学理论,必定对社会的构成和运作机制持有独特的观点,相应地,在这种观点之下,对于何为社会问题、何以会有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也自有一套解说。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长期的学术积累,也使社会学内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传统”( social p roblems tradition) ,即一个相对稳定的表征社会问题的话语体系,虽然其中包含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理论出现以后,我们审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应如何转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风险社会理论本身的基本假设,也就是这种理论视角到底包含了怎样的观察维度;接着我们再进一步地去看,在这种理论假设之下,何种社会问题及其何种特性得到了强调;当然,我们也尝试着探讨这种理论视角对于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5期(总第160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 plo rationN o.5,2005Ser ial.N o.160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 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刘 岩,宋 爽(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现代社会的高度风险性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可以从现代性的结构变异的视角来分析风险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以及社会风险控制的结构困境。

两种现代性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异表明:风险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品质。

结构性风险是现代性结构变异过程中的增量,它是现代社会风险的特殊性所在。

走出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不仅需要从制度层次上来加以规避,而且需要建构合理的风险文化来加以自省。

关键词:现代性;风险社会;结构性风险;风险文化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5)05-0121-0320世纪后半期以来,现代社会的高度风险性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西方许多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如乌尔里希 贝克、安东尼 吉登斯、斯科特 拉什、卢曼等都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当代风险社会理论。

这些社会理论家虽然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现代社会的新特性,但都敏锐地预见到一个新的风险社会的来临。

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在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一些始料未及的风险或者说 副作用 ,在未来若干年内人类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生态危机[1](P53)。

本文试图从现代性的结构变异的角度来探讨风险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以及社会风险控制的结构困境,以拓宽和深化对当代风险社会的理论研究。

1.两种现代性的冲突与结构变异贝克认为,现代社会处于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据此他提出了 两种现代性的冲突 的论点:现代性现象中出现了断裂,古典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草案被否决,一种新的现代形态出现了,这种形态可称之为工业化的 风险社会 [2](P44)。

在19世纪,现代化解散了已不断肢解的农业社会,揭开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与此相似,当今的现代化勾销了工业社会的种种构想,在现代现象的连续性中,出现了另一种社会形态。

[2](P44)他认为工业社会是传统的封建社会价值的普通现代收稿日期:2005-01-20作者简介:刘岩(1977-),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研究;宋爽(198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研究。

化的结果,是现代科学和理性取代宗教和等级作为社会原则的社会。

在工业社会中,各种官僚的和技术的精英开始占据社会的知识和权力地位,他们的决策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关于组织和生活的大量风险后果。

风险社会就是在工业社会基础上进一步现代化的产物。

在风险社会里,理性和科学的第二次浪潮开始质疑工业社会没有受到挑战的工具理性和精英科学。

什么是理性 和 什么是科学 , 什么是权威 ,成为人们争论的问题。

怀疑论者批评科学,科学也开始质疑自己的方法和过程,理性不再是不证自明的可靠支点,知识沦落为权力的有用工具。

总之,在超越工业社会的风险社会中,理性、科学、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开始动摇,特别是理性和技术的 副作用 及其风险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迁。

个体生活打破了工业化稳定的标准生活形式;社会结构在新的分化中出现碎裂;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扩展;生活世界的制度性价值基础以及共识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动摇[2](P45)。

这种现代性的裂变及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共识的丧失深刻表明了社会结构的现代变异。

两种现代性的论点意味着质朴的现代化和反省的现代化的区分: 质朴的现代化指传统的理性化,反省的现代化指理性化的理性化。

[2](P44)从现代化的结构性划分来看,这种新出现的现代性就是 风险社会 ,它指涉的恰是 后现代主义 凸显的现代性危机。

对此,贝克指出: 在早期阶段,风险和对风险的感知是推动现代化的 控制逻辑 的 意外结果 现代化是由民族国家在技术上控制的一项社会规划。

[3](P47)贝克指出,帕森斯把现代社会形容为一个建构秩序和控制的企业,如果民族国家的控制主张出了问题,不仅是由于风险的全球性,而且也由于其固121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诊断上的不确定性。

韦伯虽然讨论了 意外结果 的概念,但没有认识到或探讨 风险 概念。

贝克认为: 在世界风险社会,在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构建和控制促进(社会)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安全机制越来越形同虚设。

我们越是想要通过风险部门的帮助来 开拓 未来,它就会越发脱离我们的控制。

在世界风险社会,已经不再可能使风险具体化。

[3](P47)由此可见,两种现代性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异表明,风险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品质。

2.风险社会的结构性特征风险社会的出现及其在理论层面的自觉,既是现代性自我变异的结果,又深深根源于现代性的自反性本身。

贝克、吉登斯、拉什认为现代性有着巨大的自反性(reflex itiv-it y),他们认为现代性正在由质朴的现代性转向自反的现代性。

鲍曼用 流动的现代性 (Liquid modernity)也表达了现代性具有的自反性特性。

对现代性的自反性特征的洞察,不仅表明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结构变异,而且表明结构性风险正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异的增量,是风险社会的特定属性。

因此,对风险社会的结构性特征的把握就成为理解当代风险社会的独特理论视角。

第一,理性的裂变 工具理性盛行和价值理性衰微。

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现代性的变异使得工具理性盛行和价值理性衰微,导致生活失去方向感。

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经济取代了传统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而成为确立新秩序的标准。

现代人实际上处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人们无法寻求生活的意义感,导致矛盾重重、焦虑深重,使生活失去了确立性和方向感,增加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第二,信任结构的嬗变 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

现代性使当今人们的信任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关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关系。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权力、传媒、制度等社会抽象体系。

在风险社会,人们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人,而是相信被机构化了、被制度化了的人。

第三,秩序标准的模糊 传统价值规范的失效与现代行为准则的缺乏。

现代性的变异导致现代社会秩序的标准变得模糊起来。

曾经是大多数人行动所遵守的行动模式、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现在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效力。

前代人的经验和道路,对于当代人已经不具备参考价值。

当代社会的秩序标准正变得日益模糊,人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的阴影之中。

3.结构性风险与社会风险控制的结构依赖贝克在 自由与资本主义 一书中指出: 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从而控制尚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4](P119)在贝克对 风险 一词的解释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社会风险控制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强调现代社会风险依赖于人的决定,即具有人为性,而人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的结构约束;另一方面风险的控制要通过创设各种社会结构来实现,依赖社会风险控制结构来控制这种结构性风险。

在这双重意义上说,当代社会的风险就是一种结构性风险。

对结构性风险的把握取决于对 结构依赖 和 结构互倚 的理解。

结构依赖指的是内在力量与外在结构构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内在力量与外在结构的联结关系是基于依赖关系而造成的。

具体来说,结构性风险是蕴藏于现代性社会结构内部的一种变异力量,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

因此结构性风险突出表现了现代社会风险的特殊性,它高度依赖于现代社会的结构,是现代性结构变异过程中的增量或者说附产品。

核风险、化学风险、基因风险、生态灾难等人造风险已经破坏了风险的可计算性,人们用自己制造出来的结构已经很难消化掉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风险,从而让人们奢望通过人类精心编制的所谓 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 就可以将所有的威胁和灾难一网打尽的想法成为了泡影。

贝克认为,在现代社会要控制、规避这种深层的结构性风险也必须依赖创设相应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对风险的内部控制力量同样也要依赖相应的外部社会结构。

这样,现代性一方面在不断地分化和优化社会结构,以期更好地适应外力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增加新的结构性风险。

所以从两方面结构依赖关系上看结构性风险及其控制又不是一种单线条的制约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互倚 关系。

每一种结构依赖关系都对应于特殊的制约关系及内部结构。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 结构互倚 更增加了现代社会结构的异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阐明这种互倚性,我们来分析贝克所提供的四组问题:第一,谁界定或决定有害产品、危险或风险?其责任在于谁?是那些风险制造者?是那些从中渔利者?是那些潜在的受影响者?还是那些公共机构?第二,涉及了哪一种对风险的原因、维度和行为者等的认识或无知?对于他们来说,有可以提交的证据和 证明 吗?第三,在一个充满随机知识的社会而且是有可能对环境风险进行争论的社会里,什么才算充分的证据?第三,谁决定对受害者的赔偿,决定用什么来构成未来灾害限度控制和管理的适当形式[3](P50)?在现代社会,这些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定性回答。

在威胁和危险就要变得更加危险和更加显而易见时,我们却处于两难的境地,越发不能通过科学的、合法的和政治上的方法来确定其证据、归因和补偿。

[3](P50)这实质上说明风险社会本身正在陷入困境。

一方面现代社会风险的特殊性在于现代性变异所引发的结构性风险;另一方面要控制、规避这种风险仍然要依靠创设相应的社会结构122来实现,这就相当于用自己的 盾 去防自己的 矛 。

换句话说,人类很有可能陷入一个怪圈:为了防止一个错误,却冒着犯更大错误的风险,再用另一个更大的错误去纠正前一个错误。

这只能不断增加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或一些始料未及的 副作用 。

也就是说贝克提出的要建立与自反现代性结构相适应的结构,其本身可能就是具有很大风险性的。

结构互倚 虽然看似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摆脱风险社会的路径,实质上,用结构去解决结构的问题却并未触及风险社会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即共同意识的丧失、价值理性的沦丧。

因此,单纯在社会结构的框架里理解风险社会并试图加以控制是难以摆脱这种循环论证的怪圈的,从文化上切入则成为一个重要的路径。

4.走出风险社会结构性困境的风险文化建构从文化上透视,风险社会实际上也涉及一个文化理解和意义认同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