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勾股定理习题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7.1 勾股定理 同步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7.1 勾股定理 同步习题(含答案)

17.1 勾股定理同步习题知识点1 勾股定理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半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上述四种情况的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图形个数是()A.1B.2C.3D.4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则下列关于a,b,c的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b2=c2-a2B.a2=c2-b2C.b2=a2-c2D.c2=a2+b23.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为()A.5B. 7C.2D.5或74.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A.5B.6C.8D.105.在△ABC中,AB=10,AC=2,BC边上的高AD=6,则另一边BC等于()A.10B.8C.6或10D.8或106.在△ABC中,AB=AC=5,BC=8,点P是BC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PD⊥AB于点D,PE⊥AC于点E,则PD+PE的长是()A.4.8B.4.8或3.8C.3.8D.5知识点2 勾股定理与面积的关系7.如图,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12B.13C.144D.1948.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3和4,则b的面积为()A.3B.4C. 5D.79.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48B.60C.76D.8010.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A.13B.26C.47D.94易错点考虑问题不全面而漏解(分类讨论思想)1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2=9,b2=16,则c2为()A.25B.7C.7或25D.9或16提升训练考查角度1 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12.如图,在△ABC中,CD⊥AB于D,AC=4,BC=3,DB=.(1)求DC的长;(2)求AB的长.考查角度2 利用勾股定理求三角形的面积13.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的面积.某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给出了下面的解题思路,请你按照他们的解题思路完成解答过程.如图,作AD⊥BC于D,设BD=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CD→根据勾股定理,利用AD作为“桥梁”,建立方程模型求出x→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再计算三角形面积探究培优拔尖角度1 利用勾股定理解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倍长中线法)14.如图,在△ABC中,D为AC边的中点,且DB⊥BC,BC=4,CD=5.(1)求DB的长;(2)求△ABC中BC边上的高.拔尖角度2 利用勾股定理解四边形问题(补形法)1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60°,∠B=∠D=90°,BC=6,CD=4,求: (1)AB的长;(2)四边形ABCD的面积.参考答案解:因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a,b,c,所以应用勾股定理可得a2+b2=c2.第一个图形中,首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第二个图形中,首先根据圆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半圆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第三个图形中,首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第四个图形中,首先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2.【答案】C3.【答案】D解:当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时,斜边长为=5;当斜边长为4时,另一条直角边长为=.故选D.4.【答案】C5.【答案】C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①所示,AB=10,AC=2,AD=6,在Rt△ABD和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8,CD==2,此时BC=BD+CD=8+2=10;如图②所示,AB=10,AC=2,AD=6,在Rt△ABD和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8,CD==2,此时BC=BD-CD=8-2=6,则BC的长为6或10.故选C.6.【答案】A解:如图,过A点作AF⊥BC于F,连接AP,因为在△ABC中,AB=AC=5,BC=8,所以BF=4,所以在Rt△ABF中,AF2=AB2-BF2=9,所以AF=3,所以×8×3=×5×PD+×5×PE,即12=×5(PD+PE),解得PD+PE=4.8.7.【答案】C8.【答案】D解: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正方形的边长为10,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正方形面积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差.10.【答案】C11.错解:A诊断:容易忽略a,c为直角边长,b为斜边长这种情况,故很容易错选A.正解:C解题策略:解答此题要用分类讨论思想.此题有两种情况:a,b为直角边长,c为斜边长和a,c为直角边长,b为斜边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12.解:(1)在Rt△BCD中,DC2=BC2-BD2=32-=,所以DC=.(2)在Rt△ACD中,AD2=AC2-CD2=42-=,所以AD=,所以AB=AD+BD=+=5.13.解:在△ABC中,AB=15,BC=14,AC=13,设BD=x,则CD=14-x,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52-x2,AD2=AC2-CD2=132-(14-x)2,所以152-x2=132-(14-x)2,解得x=9.在Rt△ABD中,AD===12.所以S△ABC=BC·AD=×14×12=84.14.解:(1)∵DB⊥BC,BC=4,CD=5,∴BD==3.(2)如图,延长BD至E,使DE=BD,连接AE.∵D是AC的中点,∴AD=DC.在△BDC和△EDA 中,∴△BDC≌△EDA(SAS),∴∠DAE=∠DCB,∴AE∥BC.∵BD⊥BC,∴BE⊥AE.∴BE为△ABC中BC边上的高,∴BE=2BD=6.15.解:(1)如图,延长AD,BC交于点E,在Rt△ABE中,∠A=60°,∴∠E=30°.在Rt△CDE中,CD=4,∴CE=2CD=8,∴BE=BC+CE=6+8=14.设AB=x,则有AE=2x,根据勾股定理得:x2+142=(2x)2,解得x=,则AB=.(2)在Rt△CDE中,∠CDE=90°,∴DE===4.∴S=S△ABE-S△CDE 四边形ABCD =·AB·BE-·CD·DE=××14-×4×4=.。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在△ABC中,∠C=90°,2∠A=∠B,∠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a∶b∶c等于()A.1∶2∶1B.1∶√2∶1C.1∶√3∶2D.1∶2∶√3答案C设∠A=x°,则∠B=2x°,∵△ABC中∠C=90°,∴∠A+∠B=90°,即x°+2x°=90°,解得x=30,∴∠A=30°,∠B=60°,设a=1,∴c=2,由勾股定理得b=√c2-a2=√4-1=√3,∴a∶b∶c=1∶√3∶2.故选C.2.如图是由5个正方形和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已知③号正方形的面积是1,那么①号正方形的面积是()A.4B.8C.16D.32答案C如图,根据勾股定理知④号正方形的边长为√12+12=√2,则②号正方形的边长为√(√2)2+(√2)2=2,⑤号正方形的边长为√22+22=2√2,则①号正方形的边长为√(2√2)2+(2√2)2=4,所以①号正方形的面积为4×4=16.故选C.3.(2016广西防城港期中)如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cm,3cm,12cm,则BD'=.答案13cm解析连接BD,则BD=√42+32=5(cm),故BD'=√52+122=13(cm).4.(2016江西宜春高安期中)已知Rt△ABC中,∠C=90°,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等于.答案24cm2解析∵Rt△ABC中,∠C=90°,a+b=14cm,c=10cm,∴由勾股定理得a2+b2=c2,即(a+b)2-2ab=c2,∴196-2ab=100,即ab=48,则Rt△ABC的面积为1ab=24cm2.2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图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在Rt△ABC中,若直角边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乙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图乙中的实线)是.答案76解析在题图乙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12,所以斜边长为13,所以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为4×13+4×6=76.2.(2014山东潍坊中考)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枯木一根直立地上,高二丈,周三尺,有葛藤自根缠绕而上,五周而达其顶,问葛藤之长几何?”题意是:如图所示,把枯木看作一个圆柱体,因一丈是十尺,所以该圆柱的高为20尺,底面周长为3尺,有葛藤自点A处缠绕而上,绕五周后其末端恰好到达点B处.则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尺.答案25解析由题意可知葛藤绕圆柱五周到达点B,故先把圆柱平均分成五段,将最下边一段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画出,并连接其对角线,则该对角线的长即为每段的最短长度,为√32+42=5(尺),所以葛藤的最短长度为5×5=25尺,故答案为25.3.(2016山东聊城莘县期中)如图,已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分别以其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答案24解析在Rt△ABC中,AC=6,BC=8,根据勾股定理得:AB=√AC2+BC2=10,则S阴影=S半圆AC+S半圆BC+S△ABC-S半圆AB=322π+12×42×π+12×6×8-522π=24.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4,DC=3,将△ADC按逆时针方向绕点A旋转到△AEF(点A、B、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F,则CF=.答案5√2解析△AEF是由△ADC旋转得来的,可得△AEF≌△ADC,所以∠EAF=∠DAC,AF=AC.则△C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CF=√FA2+CA2,又AC=√DA2+DC2=√42+32=5,所以CF=√52+52=5√2.三年模拟全练拓展训练1.(2016广东深圳翰林学校第一次月考,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20cm,点B到点C的距离为5 cm,一只蚂蚁如果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A点爬到B点,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答案25cm解析(1)当长方形NFGC与长方形CGAD展开在一个面上时,AB=√BD2+AD2=√152+202=25(cm);(2)当长方形NMDC与长方形CDAG展开在一个面上时,AB=√AG2+BG2=√102+252=5√29(cm);(3)当长方形NCGF与长方形FGAE展开在一个面上时,AB=√AC2+BC2=√302+52=5√37(cm).因为25<5√29<5√37,所以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cm.2.(2016河北保定模拟,23,★★☆)(1)如图①所示,分别以Rt△ABC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写出S1,S2,S3之间的关系(不必证明);(2)如图②,分别以Rt△ABC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确定它们的关系并证明;(3)如图③,分别以Rt△ABC三边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确定它们的关系并证明.解析(1)S2+S3=S1.(2)S2+S3=S1.证明:S3=π8AC2,S2=π8BC2,S1=π8AB2,∵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AC2+BC2=AB2,∴S2+S3=π8(BC2+AC2)=π8AB2=S1,∴S2+S3=S1.(3)S2+S3=S1.证明:S1=√34AB2,S2=√34BC2,S3=√34AC2,∵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AC2+BC2=AB2,∴S2+S3=√34(BC2+AC2)=√34AB2=S1,∴S2+S3=S1.五年中考全练拓展训练1.(2016湖南株洲中考,8,★☆☆)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边a、b、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半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上述四种情况的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图形个数为()A.1B.2C.3D.4答案D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2+b2=c2.(1)第一个图形中,首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2)第二个图形中,首先根据圆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半圆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3)第三个图形中,首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4)第四个图形中,首先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的求法,表示出3个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a2+b2=c2,可得S1+S2=S3.故满足S1+S2=S3的图形个数为4.2.(2016浙江杭州中考,9,★☆☆)已知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m和n(m<n),过锐角顶点把该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若这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三角形,则()A.m2+2mn+n2=0B.m2-2mn+n2=0C.m2+2mn-n2=0D.m2-2mn-n2=0答案C根据题意画图,如图.在Rt△ABC中,n>m且△ABE和△AEC均为等腰三角形,∴AB=BE=m,则AE=EC=n-m,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E=√2AB,即n-m=√2m,两边平方整理得,m2+2mn-n2=0,故选C.3.(2014广西钦州中考,12,★☆☆)如图,在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及其部分对角线构成的图形中,从A点到B点只能沿图中的线段走,那么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程的走法共有()A.1种B.2种C.3种D.4种答案C根据题意得出最短路径如图所示,最短路程为√22+22+1=2√2+1,则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程的走法共有3种.故选C.4.(2013四川雅安中考,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5,0),B(√5,0),点C在坐标轴上,且AC+BC=6,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C的坐标.答案(0,2),(0,-2),(-3,0),(3,0)解析如图,①当点C位于y轴上时,设C(0,b).则√(√5)2+b2+√(√5)2+b2=6,解得b=2或b=-2,此时C(0,2)或C(0,-2).②当点C位于x轴上时,设C(a,0).则|-√5-a|+|a-√5|=6,即2a=6或-2a=6,解得a=3或a=-3,此时C(-3,0)或C(3,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所有点C的坐标是(0,2),(0,-2),(-3,0),(3,0).核心素养全练拓展训练1.(2014浙江温州中考改编)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中的“面积法”给了小聪以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①或图②摆放时,都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①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①所示方式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图①图②证明:连接DB,过点D作BC边上的高DF,则DF=EC=b-a.∵S四边形ADCB=S△ACD+S△ABC=12b2+12ab,又∵S四边形ADCB=S△ADB+S△DCB=12c2+12a(b-a),∴12b2+12ab=12c2+12a(b-a).∴a2+b2=c2.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图②完成下面的证明.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②所示方式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证明:连接.∵S五边形ACBED=,又∵S五边形ACBED=,∴.∴a2+b2=c2.证明连接BD,过点B作DE边上的高BF,则BF=b-a,∵S五边形ACBED=S△ACB+S△ABE+S△ADE=12ab+12b2+12ab,又∵S五边形ACBED=S△ACB+S△ABD+S△BDE=12ab+12c2+12a(b-a),∴12ab+12b2+12ab=12ab+12c2+12a(b-a),∴a2+b2=c2.2.如图,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D作AB⊥BD,ED⊥BD,连接AC、EC.已知AB=5,DE=1,BD=8,设CD=x.(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C+CE;(2)请问点C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的值最小?(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x2+4+√(12-x)2+9的最小值.解析(1)√(8-x)2+25+√x2+1.(2)当A、C、E三点共线时,AC+CE的值最小.(3)如图所示,作BD=12,过点B作AB⊥BD,过点D作ED⊥BD,且AB=2,ED=3,连接AE交BD于点C.设BC=x,AE的长即为代数式√x2+4+√(12-x)2+9的最小值.过点A作AF∥BD交ED的延长线于点F,得长方形ABDF,则AB=DF=2,AF=BD=12.所以AE=√122+(3+2)2=13.即√x2+4+√(12-x)2+9的最小值为13.。

2022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作业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221

2022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作业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221
解:延长 AD,BC 交于点 E,在 Rt△ABE 中,∠A=60°,∴∠E=30°. 在 Rt△CDE 中,CD=4,∴CE=2CD=8,∴BE=BC+CE=6+8=14,设 AB =x,则有 AE=2x,根据勾股定理得 x2+142=(2x)2,解得 x=143 3 ,则 AB= 14 3
3
13.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中的“面积法” 给了小聪以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①或图②摆放时, 都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①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
∴12 b2+21 ab=12 c2+12 a(b-a), ∴a2+b2=c2. 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图②完成下面的证明. 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②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
证明:如图,连接 BD,过点 B 作 DE 边上的高 BF,交 DE 的延长线于点 F,
则 BF=b-a,∵S 五边形 ACBED=S△ACB+S△ABE+S△ADE=12 ab+12 b2+12 ab,又∵S 五边形 ACBED=S△ACB+S△ABD+S△BDE=12 ab+12 c2+12 a(b-a),∴12 ab+12 b2+12 ab=12 ab +12 c2+12 a(b-a),∴a2+b2=c2
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①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 证明:连接 DB,过点 D 作 BC 边上的高 DF,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F,则 DF=EC =b-a.
∵S 四边形 ADCB=S△ACD+S△ABC=21 b2+12 ab,
又∵S 四边形 ADCB=S△ADB+S△DCB=21 c2+21 a(b-a),
A. 3 B.3 C. 5 D.5

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应用勾股定理解实际问题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应用勾股定理解实际问题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解】(1)如图,过点A作AE⊥CD于点E,
则∠AEC=∠AED=90°.
∵∠ACD=60°,∴∠CAE=90°-60°=30°.


∴CE= AC=

DE=



km.∴AE=


km,
km.
∴AE=DE.∴△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
+ = = AE= ×
度为x尺,则可列方程为( D )
A.x2-3=(10-x)2
B.x2-32=(10-x)2
C.x2+3=(10-x)2
D.x2+32=(10-x)2
【点拨】
如图,已知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为x尺,即AC=x尺,
则AB=(10-x)尺,BC=3尺.在Rt△ABC中,AC2+BC2=
AB2,即x2+32=(10-x)2.故选D.
2.[2023·岳阳 新考向·传承数学文化]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
算术》中有这样一道题:“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
方版,令厚七寸,问广几何?”结合如图,其大意是:今
有圆形材质,直径BD为25寸,要做成方形板材,使其厚
度CD达到7寸,则BC的长是( C )
A. 寸
B.25寸
C.24寸
D.7寸
选B.
4.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
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脚的距离为0.7 m,顶端距离地面2.4
m.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
端距离地面2 m,那么小巷的宽度为( C )
A.0.7 m
B.1.5 m
C.2.2 m
D.2.4 m
【点拨】
如图,BC=2.4 m,AC=0.7 m,DE=

17.1_第5课时_勾股定理与图形的计算

17.1_第5课时_勾股定理与图形的计算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 AC折叠,点D落在点D′处,求重叠部分△AFC的面 积. 解:易证△AFD′≌△CFB, ∴D′F=BF,
设D′F=x,则AF=8-x,
在Rt△AFD′中,(8-x)2=x2+42, 解得x=3. ∴AF=AB-FB=8-3=5, 1 ∴S△AFC= 2 AF•BC=10.
(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应用勾股定理列出一个关于x
的方程; (4)解这个方程,从而求出所求线段长.
巩固练习
1.导学方案第41页基础巩固第3题。
2.导学方案第40页难点探究第2题。
3.导学方案第43页展示交流第1题。
4.导学方案第43页展示交流第2题。
课堂检测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8cm,∠A=60°, ∠ADC=150°,已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2cm,求 △BCD的面积. 解:∵AB=AD=8cm,∠A=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DC=150°, ∴∠CDB=150°-60°=90°, ∴△BCD是直角三角形. 又∵四边形的周长为32cm, ∴CD+BC=32-AD-AB=32-8-8=16(cm). 设CD=x,则BC=16-x, 由勾股定理得82+x2=(16-x)2 1 解得x=6cm.∴S△BCD= 2 ×6×8=24(cm)2.
D E
F 要用到方 程思想
设EC=xcm,则EF=DE=(8-x)cm ,B
在Rt△ECF中,根据勾股定理
C

x2+
42=(8-x)2

解得 x=3. 即EC的长为3cm.
【变式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 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 点A的对应点为A′,且B′C=3,求AM的长. 解:连接BM,MB′.设AM=x, 在Rt△ABM中,AB2+AM2=BM2. 在Rt△MDB′中,MD2+DB′2=MB′2. ∵MB=MB′, ∴AB2+AM2=MD2+DB′2, 即92+x2=(9-x)2+(9-3)2, 解得x=2. 即AM=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课件 (共1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课件 (共13张PPT)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有谁比谁更努力。
很多人都去了,回来的时候每人拎着一只鸡,大家都很高兴!
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越认真越深刻;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
一个土豪,每次出门都担心家中被盗,想买只狼狗栓门前护院,但又不想雇人喂狗浪费银两。
3.(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
的长为___5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__________.
4.求图17-1-1中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长度:b=____1_2___, c=____3_0____.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__边__的_平__方_. 勾股定理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a_2_+__b_2_=__c_2____.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 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 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 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 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 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生活,只有将尘世况味种种尝遍,才能熬出头。
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
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
如图17-1-7,一棵大树被台风刮断,若树在离地面9 m处折断,树顶端落在离树底部12 m处,则大树折断之前的高度为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习题课件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勾股定理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习题课件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勾股定理

A.4 B.16 7C..(1襄6 D阳.中25 考)已知 CD 是△ ABC 的边 AB 上的高,若 CD= 3 ,AD
9.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底边上的中线长为4,它的腰长为( )
D若.A最D=大2正,方=BC形=1与4,直,角则A三ABB角2=+形C的2D面A2=积C_和_,___求___.BC 的长.
2.如图,可以利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梯形.借助这个图 形,你能用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吗?
解:由图形可知12 (a+b)(a+b)=12 ab+12 ab+12 c2,整理得(a+b)2= 2ab+c2,a2+b2+2ab=2ab+c2,∴a2+b2=c2,由此得到勾股定理
知识点2: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3.(滨州中考)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勾为 3,股为 4,则弦为( A ) A.5 B.6 C.7 D.8
4.如图,在△ ABC 中,AB=AC,AD 是∠BAC 的平分线.已知 AB =5,AD=3,则 BC 的长为( C ) A.5 B.6 C.8 D.10
第4题图
(2)若a∶c=3∶5,b=32,求a,c的值. A.4 B.6 C.16 D.25
1(13).若(b2=02205,·雅.c=安(3)毕对,角求节线a的互中值相;考垂直)的如四图边形,叫做点“垂E美在”四正边形方,形现有A如B图所C示D的的“垂边美”A四B边形上AB,CD若,对角E线BA=C,1B,D交于点O. (知2)识如点果1a:=E勾1C6股,=定c=理22的0,,证则那明b=么___正_.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B )
6.如图,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 且AB=4,BD=5,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 D
A.6 B.5 C.4 D.3

17.1 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验证

17.1  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验证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拼图验证
(1) 如图 17-1-5 所示. (2) 证明:∵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 (a + b)2 ,又可表示为 c2 1 +4× ab, 2 1 ∴(a +b)2=c2+4× ab, 2 ∴a2 +b2+2ab=c2+2ab, ∴a2 +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拼图验证
新 知 梳 理
► 知识点一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 ,b,斜边长为 a2 +b2 =c2 c,那么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 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3∶2 . °,BC∶AC∶AB=1∶ ___________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拼图验证
图17-1-7
图17-1-8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拼图验证
2 2 2 2 2
[解析] (1)∵c =a +b =5 +12 =169 , ∴c=13. (2)∵c2=b2-a2 =42-32=7,∴c= 7. (3) 设 AC=BC= a, 则 AB= AC2+ BC2= 2a2 = 2a, 故 AC∶BC∶AB=1∶1∶ 2. (4) 设 BC=a,∵∠A=30°, ∴AB =2a,由勾股定理, 得 AC= AB2- BC2= (2a )2-a2= 3a, ∴BC ∶AC∶AB=a ∶ 3a∶2a=1 ∶ 3 ∶2.
[答案] 10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拼图验证
[解析] 如图17-1-3. 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正方形 A, B的面积之和为正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勾股定理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勾股定
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应用1(教师出示一组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的习题。

此题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第二种已知一边,一个特殊角求边长。

学生板演,集体点评。

目的:复习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例1、在Rt△ABC中,
(1) ∠C=90°,AC=9, AB=41, 求BC
(2) ∠A=90°,AC=4, AB=5, 求BC
63
(3) ∠C=90°,BC= ,AB:AC=2: , 求AB, AC
变式练习:在△ABC 中,AB=15,AC= 20,BC 边上的高AD=12,求BC 的长。

例2、已知△ABC 中,∠C=90°,BC=8, ∠ A =30 °,求AC, AB 的长。

例3、在Rt△ABC 中,
(1) ∠C=90°, ∠A=45° BC=5,求AB, AC
(2)∠A=90°, ∠B=45°CB=8,求AB, AC
变式练习: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是6cm , (1)求高AD 的长;(2)S △ABC
应用2(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5、在等腰△ABC 中,AB =AC =13cm ,BC=10cm,求△ABC 的面积和AC 边上的高
变式练习:如图,在△ABC 中,∠ACB=900,AB=50cm ,BC=30cm
,CD⊥AB 于D ,求CD 的长。

应用3
例6.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板ABC ,两直角边AC=6cm ,BC=8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点C 落到点E 处,求CD 的长。

变式练习:已知,在△ABC 中,∠C=900,AC=5cm,BC=10cm,将△ABC 折叠,使点B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求CD 的长度.
应用4(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学数学有用。


1.如图,在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 处有一只蚂蚁,现要向顶点B 处爬行,已知蚂蚁爬行的速度是1厘米/秒,且速度保持不变,问蚂蚁能否在20秒内从A 爬到B ?
拓展:长方体长5,宽4,高3
,蚂蚁从一个顶点沿表面爬到
到体对角的顶点,怎样爬路线最短?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为12cm ,底面半
径为3cm ,在圆柱下底面的A 点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 相对的B 点处的食物,
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

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 (三)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 知两边求第三边;
②已知一边和一锐角(30°、60°、45°的特殊角),求其余边
长; ③已知一边和另外两边的数量关系,用方程.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书本习题17.12、3、4、5、9、10
选做题:13、14
(五)拓展提升: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课题17.1勾股定理
应用1 应用2 应用3 屏幕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