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 源(现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天一大联考山西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冬季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天一大联考山西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冬季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天一大联考山西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冬季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情色彩。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搜神记》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极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续齐谐记》中写人神(鬼)之恋,其中男女弹琴吟歌,凄清婉丽,赋予小说浓郁的抒情意味。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宋《云麓漫钞》说,它“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特征———浓郁的抒情色彩。

宋人洪迈称唐人小说“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强调了唐传奇鲜明的抒情特质。

明人则溯源至楚骚抒情传统,称唐人以其“奇宕不常之气,钟而为诗律,为小说”。

像唐沈亚之的《湘中怨解》《秦梦记》《感异记》,情节淡薄,通过穿插《湘中怨》《光风词》之类极富感伤色彩的楚歌酝酿凄迷情调,渲染绵长、哀艳的情绪。

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情色彩。

按照蒲松龄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大多数小说篇尾的“异史氐曰”中得到充分体现。

纪昀门人盛时彦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文人独创型作品的抒情性更为突出。

如作为明遗民,陈忱将楚骚抒情传统引入《水浒后传》,他自叹“穷愁潦倒,满腹牢骚,胸中块垒,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

像他这样以小说抒怀者还有不少,像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序》所谓“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佩蘅子《吴江雪》第九回所谓“英雄失志,狂歌当泣,嬉笑怒骂,不过借来抒写自己这一腔块垒不平之气”,都是自道其“发愤著书”的创作动机。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常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

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

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

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

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

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

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

”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y1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y1

现代文阅读
段落的作用
提问方式: 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 面入手)。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 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练习:《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 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 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 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 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 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 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 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 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 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明确所写对象并概括其特 点(修辞),指出作者情 感或观点态度。 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铺垫、伏笔、照应
如果开篇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 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 壶口的黄河 肖铁 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 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 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 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 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 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 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 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的黄河!

江苏省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新视野第84页

江苏省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新视野第84页

江苏省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新视野第84页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二单元基础巩固+类文阅读知识清单(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二单元基础巩固+类文阅读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类文阅读单元目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答案】B【详解】A.把“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改为“之一”;B.正确;C. 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把“写成的”去掉。

故选B。

【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D.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答案】D【分析】D:句意为: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断句应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啾.啾(jiū)辔.头(pèi)云鬓.(bìn)赏赐.(chì)B.金柝.(duò)溅.溅(jiān)朔.气(shuò)鞍鞯.(jiān)C.机杼.(zhù)阿姊.(zǐ)戎.机(róng)胡骑.(jì)D.策勋.(xún)可汗.(hán)霍.霍(huò)红妆.(zhuāng)【答案】C【详解】A. 赏赐.(cì);B.金柝.(tuò);D. 策勋.(xūn);故选C。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

浙江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C.“只有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推断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可知,主流灾害文化中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和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所以,不能说“只有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
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灾害相关地方性知识,比如各地流传的谚语、民间故事等,应挖掘和梳理这些谚语、民间故事等所蕴含的现代减灾意义与价值。应探索地方性灾害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自上而下灾害管理体制三者间的有机契合点,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
(摘编自孙磊、苏桂武《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
浙江省九校 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自然灾害与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有直接关系,然而,一种自然现象一旦被称为自然灾害,它就已不再是纯自然的了。“灾害”二字不论从其文字起源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服务价值的判定。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区分,把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相反,把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110107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110107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考试总分:6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5分)2.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大批灾区儿童重新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用上了崭新的木制桌凳,广大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B.我们要坚决反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各种腐败行为。

C.张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着我们。

D.邓小平在深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

3. 下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唯一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

B.看到长城、热爱祖国、安排任务、大家唱歌都是动宾短语。

C.《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中的“说”都是一种文体。

D.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三、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5.(5分) 默写。

(1)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3)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____________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6)子夏曰:“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7)《咏雪》中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

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

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

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逆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道,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鲑鱼的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

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么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

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使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

没有那种驱使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个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

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日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的手中。

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

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激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一种感情泛滥的经历。

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

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

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

一时,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那样一种浑融浩阔的情感,将我淹没。

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

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归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

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

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的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折转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

忽然间,他双眼含泪。

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

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

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

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析】《溯源》由一种鲑鱼的回归故地的生命之旅,引发对人、对自身的深刻思考。

鲑鱼的溯源经历是一种导引,与人类的归本还原比较,可从文中2、3、4、5自然段中归纳概括出答案。

【答案】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本能(或:那是生命本的根源感)。

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L 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通过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解析】第6自然段记叙一位身在外国的俄国老太太看到俄文报时的感动,表明了祖国的文字(或母语)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激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

第7自然段中记叙自己的一段经历,面对长江触动情感,感觉到自己回归_r本源。

第8自然段则写一位冷漠的朋友在故乡石径独行时闻到桂花香,勾起了儿时的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答案可从中进行概括。

【答案】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t的山川(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的往事、往事回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解析】第(1)句在原文第五段中间,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应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第(2)句原文第七段中是对长江的情感表达,体现出对长江的文化认同。

结合具体语境也能得出答案。

【答案】(1)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2)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结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地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解析】A项中引用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主要是强化对生命本能的根源感的认同。

而并没有如陶渊明的诗句所表达出的思念故土、田园的意思。

E项中后半句表述“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不恰当。

【答案】AE=============================================================================== ==老歌⑴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

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

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⑵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

丹佛也走了。

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

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

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

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

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

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

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take me home……”⑶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⑷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

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

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

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

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⑸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

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

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

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

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

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

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帖。

⑹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

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

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

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

“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

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

”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⑺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温情。

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

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

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