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部编版

认识不一样的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词的声韵美。
2、品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词中的浪漫风格。
3、助读,领悟作品的情感美,体验诗词中的豪迈气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同学们一起背诵课外古诗词《如梦令》(屏显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刚才大家吟诵了李清照的词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代表作有《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现存诗文集《漱玉词》等。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流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二、吟诵,感受音韵。
师:刚才大家诵读的《如梦令》,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语,道出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渔家傲》,学习一首不一样的《渔家傲》,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传屏一)师:(完成学案中的基础达标)我们来读读《渔家傲》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词的押韵可疏可密,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二读,读通词义,读清节奏。
平仄相间起起伏伏,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三、品读,品味意境。
活动一:小组合学。
活动任务:品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活动要求:组内选出一人负责生动地描述,一人负责有价值地追问,一人负责恰当地演读。
示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述:“我”透过迷蒙的晨雾,看到云雾弥漫如波涛翻滚;“我坐的船儿在风浪中颠簸,滚滚银河似有千帆竞渡。
(描述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添加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呈现一幅画面,一个场景。
)追问:哪些词语可读出大气磅礴之势?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李清照?写苍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这几个名词描绘了景象的壮丽。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优质课教案_13

《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背诵诗词。
2. 通过素读、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内容,理清思路,感受词的意境和风格。
3. 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素读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ppt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宋祖英演唱的《一剪梅》导入: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名吗?这是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作词,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一剪梅》。
听完之后,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这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她豪放派的代表作《渔家傲》。
(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乐,快速将学生带入诗词情景,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同时,激起学生探究其豪迈风格作品的兴趣。
二、读文晓韵,感受风格一读:自由读,读准字音二读:听读,明确节奏,感受风格三读:互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情感设计意图:诵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学生在感悟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三次分层次的读,在逐渐走向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再读诗词,理解内容(一)素读感知教师活动:这首豪迈风格的词,还没有题目,大家素读本词。
反复地读,朴素的读。
试着从该词中选取只一个字作为题目,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学生活动:“梦“设计意图:素读是从文本感知诗词,避免“知人论世”蜕变为“以背景、生平解诗,引导学生注意从词内部理解诗歌。
教师活动:对,你们从词中哪句找到的。
预设学生活动:仿佛梦魂归帝所教师活动:那我们再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飘渺、梦幻。
(二)细读解词教师活动:这首词整篇都是个梦,我不禁想问:她梦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他的梦境,我们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要求:1.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词的内容2.遇到不懂的词句,与小组成员探讨3.集体交流,合作探究预设学生活动:梦到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梦到了与天帝的对话明确归类:梦中所见、梦中所至、梦中所闻、梦中所语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二。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优质课教案_4

《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晓作者:1.齐读《夏日绝句》。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介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是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是婉约词派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渔家傲》是她唯一一首豪放词。
二、诵读诗文,品韵律: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3.读出情感活动一、揣摩诗意,读出情感活动二、思考探究:1.诗人现在在哪?她梦到了什么?她想去哪里?2.请你和同桌模拟梦境。
3.配乐诵读。
三、知人论世,解诗情:1.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与其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漆似胶。
“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侵,李清照夫妇二人随难民流落江南。
后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本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解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①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②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渔家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她人生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为今后鉴赏她的诗词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词作,结合资料探究学习《渔家傲》,在理解文本思想主旨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词。
3、情感价值观:对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品味她跌宕起伏的人生,领会她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难点:熟读词作,结合资料探究学习《渔家傲》,在理解文本思想主旨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词。
课前任务:1、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结合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和所给表格,赏读学案上的其他诗词,在感知其不同时期词作情感的基础上,自选诗词有感情的朗诵。
一、课前展示:朗诵李清照的诗词。
二、探究自学(小组合作形式探究问题):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2、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熟读全词。
3、句首的几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在词人的梦境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为什么?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何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是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三、课堂总结四、练习背诵五、比较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和《渔家傲》六、作业布置1、练习《渔家傲》背诵默写。
2、完成学案上的诗词鉴赏习题。
3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解读了她的代表作,想必你对她产生了一些兴趣,你想对她说什么?你怎样看待她呢?请你写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200字左右。
赏析作业: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优质课教案_5

授课时间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渔家傲》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整首词的主要内容。
2、通过情景对话,切身体会词人内心情感。
3、品味语言,感悟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感悟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对话,结合社会背景,深刻体悟词人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
--天帝(好奇):既然路程如此遥远,你为何还要前去呢?
--李清照(无奈摇头)纵然我饱读诗书,可在茫茫人世间却无用武之地。(意志坚定)我愿像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趁着这无休止的风,驾着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前去。
3.引导学生关注括号里的内容,有何作用?
(1)殷勤:反映词人在现实中孤苦无依,无人关心
(2)嗟:感叹,体现出词人内心的忧虑和彷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知识预热
1、读诗识人
《如梦令》——一个活泼的少女;
《减字木兰花》——一个幸福的少妇;
《武陵春》——一个愁苦的老人。
同学们,这三首词是同一位词人所作,她就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那么,通过读上面三首词,你们心目中的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文学常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宋代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帝所:辽阔壮丽
天帝:想象浪漫
渔家傲惊人句:自信巾帼英豪
(豪放词)谩有:怀才不遇
三山:理想远大
五、结束语:
在那样一个朝廷积弱、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年代,别说是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会怀才不遇,就连陆游也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就连辛弃疾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多少好男儿也只能把报国的志向寄托在梦里。同学们,今天的我们有幸身处新时代,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正是你们奋发读书时,老师也衷心希望你们,认真读书,有才情、有诗情,也有一腔投身祖国建设的激情。谢谢大家,这节课就到这里。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优质课教案_2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
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 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
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会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
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3.读出节奏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1.读梦明确: 《渔家傲》记梦之作。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2学情分析学生不太好理解背景,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3重点难点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渔家傲一、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活动2【讲授】渔家傲二了解作者作品1.走近才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可谓“空前绝后”。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著有《漱玉词》。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擅长诗文。
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的多才多艺。
她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18岁李清照和宰相之子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
两人情趣相投,艺术上相互砥砺。
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过着平静、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
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
死后三日,被弹劾生前有贪污之嫌,几遭灭门之祸。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
此时,李清照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1127年,金灭北宋。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辗转南渡到建康。
1129年,赵明诚因病去世。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难点解释: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学生对词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赏析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举例:《渔家傲》的词牌特点在于其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学生需掌握其七言上下片的格律,了解其作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2)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举例:词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意象叠加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古代女性词人的才情与智慧。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渔家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词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短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家傲》的词牌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李清照的词风清丽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情感,学生需了解其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背景,理解其词作中的家国情怀。
2.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和停顿节奏,初步读出诗人内心蕴含的情感。
2.通过纵向挖掘,组诗读人,在比较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会诗人复杂的悲愁情感。
二、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和停顿节奏,初步读出诗人内心蕴含的情感。
2.通过纵向挖掘,组诗读人,在比较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会诗人复杂的悲愁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
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与以往学过的词的不同之处。
【明确】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在他们眼中的特别之处:内容为记梦;女词人……
(二)三读诗歌,层层递进:读字音、读节奏、读情感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读好节奏。
重点关注:九万里风/鹏正举。
3.三读: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在这首记梦之作中,你读出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活动:圈画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说一说其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参考内容:
“风休住”――已觉身无所归、心无所归、情无所归,想要借风之力去往理想之地。
“嗟”“谩”――内心的迷茫、对自己的否定,自觉空有才华却一无所用。
“路长”“日暮”――感慨年华老去,抒发晚年孤苦无依的苦闷。
“归”“去”――迫切、急切地想要逃离现状,是现实中悲愁、苦闷心境的反映。
“殷勤”――现实中内心孤独的补偿。
【意图】通过三次诵读,层层深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诵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学生在语感丰富的基础上,渐渐走进历史语境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探索作者当时内心的悲愁之情。
(三)纵向挖掘,组诗读人
1.发问以观世。
活动:请简要说说你所了解的李清照和她的生平背景。
【明确】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前期生活优渥,后期家亡国破。
【意图】学生经过自读与教读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感悟。
但是微观的作品分析需要结合宏观的历史语境才能达到较高的理解层次,所以在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渔家傲》置于历史的情境中,还原当时的个人遭遇和国家变动。
2.组词以读人。
(1)南渡前、出嫁前――李清照的“闺阁情”。
提问:说说这首词是怎样体现少女闺阁之情的。
李清照少女时期是一位聪慧颖悟的女子,出生于环境优渥的士大夫之家。
十多岁的她热爱生活,常寄情于自然,词作意境优美、富有情趣,词风婉约含蓄,例如这篇《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明确】词作是作者回忆在溪亭的一次游玩,少女天真烂漫的活泼情态明显。
这是诗人早期词作的代表,也是生活优渥安定的写照,词作主要抒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2)南渡前、新婚后――李清照的“相思愁”。
提问:说说这首词的“愁”因何而来,体现在哪里。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公元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醉花阴》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键词句点拨:
“佳节又重阳”――思念丈夫。
“把酒黄昏”――黄昏独自饮酒,最孤独的愁绪。
“西风”――秋风之萧瑟,最易引起内心凄凉之感。
“凉初透”――深秋半夜天气的凉,加之内心的凄凉,双重孤独寂寞之情。
【明确】这是一种思念丈夫的少妇相思之愁。
这种愁是可以消解的,只要丈
夫回来,这愁便不再了。
然而,有一种愁是难以化解的(引出后期生平经历)。
(3)南渡后、明诚去世后――李清照的“家国愁”。
金兵入侵中原,掳走了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当时全城百姓数万人挽车驾曰:“陛下不可出。
”百姓悲泣,宗也悲泣。
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背井离乡南渡。
1129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时,却不料赵明诚在赴建康途中突然病逝,她与丈夫花毕生心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全都散失。
心爱之国、心爱之人、心爱之物,全都灰飞烟灭,烟消雾散。
无限悲愁之下,她写下了这首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南渡前与南渡后的不同遭遇致使李清照的内心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变动,她从一个生活优渥的少妇成了一位饱经风霜、内心苦楚的妇人。
唯有这无拘无束的梦里想象,才能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美好追求得以短暂的慰藉。
诗人找不到任何可以化解悲愁的方式,唯有选择以虚幻之“梦”来化解。
记梦写词是唯一解愁的途径。
【意图】南渡前和南渡后的三首不同风格的词作,分别反映了李清照的三种心态。
三首词均是“有我之境”,诗人在词中的性情很真实、很直接,也易于被学生发现。
学生将其词作进行纵向挖掘,对比阅读,便能将诗人独特的精神轨迹领会于心,从而为《渔家傲》所产生的情感找到合理的依据。
同时,将同册教材中作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如梦令》组合在一起进行联读,更好地解决了教材编排中缺少体系的问题,也让学生建立起相对立体的古诗词阅读方式。
(四)原点生发,拓展阅读
1.引入《金石录后序》中描写“南渡”之前美满生活的回忆: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明确】这些美好的生活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而又情趣高雅的真实情景。
虽然婚后生活并不富裕,然而诗人的理想从未被忘记。
2.对比《金石录后序》中“南渡”之后无限凄凉的心境: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
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明确】诗人在流离之间看着自己与赵明诚毕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不断流失,感慨文物的难得而散失却是那样容易。
这都是动荡年代之下的悲剧,而理想的幻灭,正是因为不可改变的国家遭遇。
【意图】《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晚年回忆所作,文中她一生的坎坷遭遇一览无余,对《渔家傲》的悲愁情感理解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拓展阅读并非任意拓展里引入《金石录后序》中关于李清照前后截然不同的遭遇进行对比,是由《渔家傲》这一原点生发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最终目的是指向诗人晚年心境之无限悲凉,将学生对《渔家傲》的情感推向高潮(以尺八音乐《鱼山逸韵》为背景音乐)。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是在读诗,更是在读一个丰满的、具有时代性的诗人,一个志趣与情怀不灭的李清照。
【意图】作品的阅读,需要学生跳出微观的文本局限,找回当时的作者。
古典诗词的受众是现代群体,这本身就是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个矛盾,唯有进入矛盾本身,纵向挖掘作者的作品群体,拓展阅读作者的其他资源,才能真正做到、做好“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