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术道德失范的分析与探究

合集下载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学术道德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学术界的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和学术氛围。

本文将从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浅析。

谈到学术道德失范,就不得不提到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数据、论文造假等,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也频频被曝出学术不端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给社会和学生们树立了不良榜样。

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给高校的学风和学术氛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学术诚信危机。

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根源究竟在于何处?笔者认为,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利益和竞争的压力。

随着高校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校之间学术成果的竞争日益加剧,一些学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

还有一些高校存在着“唯SCI论文、唯项目资助、唯高水平期刊”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也给学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学术压力,使得一些人不得不采取不端手段来应对。

如何应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笔者认为,校方、学者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和学术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和研究人员对学术道德的敬畏和尊重。

高校应加强对学者的评价体系改革,不再唯SCI、唯项目资助,更加关注学术的品质和独特性,减少学者们的学术压力。

加强科研项目的审查和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严惩不贷。

整个社会也需要形成共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力度,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严惩不贷。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校方、学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减少学术竞争的压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才能切实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维护高校的学风和学术氛围,提升学术的品质和水平。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行为失范的现象,表现为学术不端、学术不诚信、抄袭等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学术形象,还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术道德意识。

学术道德是学术界成员应当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知识产权、平等互助、科研公正等。

在高校教育领域中,一些人对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学术道德规范存在漠视和违背的行为。

这种情况在一些学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高校较为突出。

学术评价机制的失衡也是导致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普遍偏重于论文数量和篇幅等指标,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这导致了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评价机制还存在着以业绩指标为导向的弊端,容易引发学术造假等现象。

高校需要重视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学术质量和学术道德的双重要求。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还与现实利益的压力有关。

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和科研经费的不足,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项目支持而出现学术不诚信行为。

有的教师会夸大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有的研究人员会伪造实验数据以获取更高的发表论文数量;有的团队会集体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的纯粹性和正直性。

对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治理需要多方合作。

一方面,高校需要强化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加强学术道德意识的培养,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界应推动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和惩戒机制。

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关注,形成合力,共同维护高校学术道德的纯洁和正义。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加强学术道德意识、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减少现实利益压力以及多方合作等方面入手,共同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违背了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行为。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教育品质,也损害了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竞争压力。

高校之间的竞争激烈,让一些学者为了争取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职称晋升等而不择手段。

一些学者可能会选择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甚至伪造数据等行为。

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追求使得学术道德被置于次要地位。

对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监管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术界监管机构普遍缺乏力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缺乏统一标准。

一些学者利用这个漏洞,敢于冒险违规行为。

一些学术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忽视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导致一些人为追求考核指标,而不顾学术道德。

资金压力也是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原因。

由于科研经费、项目资金等稀缺,一些学者会通过捏造数据、夸大研究成果等手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资金压力导致了学术道德的崩溃,让一些学者失去了为真知识而奋斗的初心。

对于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学术界应该加强监管机构和规范,建立统一的学术道德准则和惩罚机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学术评价体系也应进行改革,重视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减少对数量指标的依赖。

高校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观念和规范意识。

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课程、举办学术伦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社会全面加强对高校学术研究的监督。

社会应该对学术界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关注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学术道德的遵守。

各界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评估和监督,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及时举报。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提高高校的学术声誉和教育品质。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存在对高校和整个学术界造成了重大影响。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指高校中出现的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不端行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公信力和质量,还对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学术造假、抄袭与剽窃、学术不端评价、学术套利等几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浅析。

学术造假问题在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

学术造假是指在科研活动中伪造、篡改或者偷盗数据、结果等,以获取不当利益或者提升学术地位。

学术造假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科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得学术界出现信任危机。

造假者不仅失去了学术界的尊重,还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抄袭与剽窃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抄袭与剽窃是指未经授权,将他人的学术成果、文章等内容用作自己的成果进行发表或者使用。

抄袭与剽窃行为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公平竞争和创新精神。

这种行为不仅对原作者的权益构成侵犯,也对读者的知识获取造成了误导。

学术不端评价也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大表现。

学术不端评价包括虚报成果、夸大科研价值、与硬性指标勾结等行为。

这些不端评价往往是为了获取科研经费、获得奖励或者提升学术地位而进行的。

学术不端评价不仅违背了科研的真实性原则,还损害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科研工作的公平性。

学术套利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个突出表现。

学术套利是指以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为名,从中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在高校中,学术套利主要体现在以发表论文为目的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

一些无良商家钻了这个空子,设立了一些低水平、非正规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以发表论文的名义收取高昂的费用。

这种学术套利行为不仅诱使学者追求低水平的成果和形式,降低了高校教育的质量,也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社会资源。

针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和学生牢固树立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高校应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和审查机制,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抄袭、剽窃、捏造实验数据、买卖论文等。

这种失范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和学术诚信,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与现代评价体系的压力有关。

在当前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被看作是评价学者和学校绩效的重要指标。

这使得一些学者和学校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地以抄袭、剽窃等捷径来获取论文数量和学术声誉。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导致了学术道德失范的出现。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与学术竞争压力有关。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竞争日益激烈,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审都与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密切相关。

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些教师和学生不惜采取违背学术道德的手段,比如购买论文、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学术竞争的压力使得一些人选择了学术道德失范来获取利益。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与制度性缺陷有关。

在现行高等教育制度中,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违规和惩罚机制不够健全。

一方面,学校和学术界缺乏足够严格的监管和惩处机制,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惩罚。

现行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和纠正,过度注重论文数量和权威期刊发表,对学术道德的重视不够。

解决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高校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学术诚信意识,加强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宣传和培养。

高校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对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重视,重视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加强学术监管和惩处机制,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还需加强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的自律和管理,加强对论文的审查和查重工作,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整个社会应加强对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关注和监督,提高对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与现代评价体系的压力、学术竞争压力以及制度性缺陷有关。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术研究也日益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高校学术研究领域中,道德失范问题也愈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功利心理过强一些高校教师为了个人利益或职称评定等目的,存在论文造假、抄袭等现象。

这些人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手段,为自己谋取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学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些高校教师在研究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追随主流观点或热点话题,忽视了科学性和思辨性。

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不仅容易导致知识的浅尝辄止,也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三、缺乏团队精神在高校学术研究领域中,分工合作是一种普遍模式。

然而,一些高校学者在团队中缺乏合作精神,不仅影响了团队合作的效果,也损害了学术道德的规范。

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流行,对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质量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一、损害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和严谨性论文造假、抄袭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度,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这种损失不仅影响了个人的信誉,也影响了高校学术研究的声誉和质量。

二、误导了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高校学者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他们学习和追求的典范。

然而,论文造假等行为不仅误导了学术研究,也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三、危害了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应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

一旦高校学术研究领域出现道德失范问题,便会直接危害到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学者的学术伦理教育高校应该在培养学者的过程中,注重学者的学术伦理教育。

学生应该明确了解科学研究的性质和社会责任,树立理性和负责的学术精神。

二、加强高校科学研究的监管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研究的规范和制度,对论文发表、学术评定等环节实行科学规范化的要求。

同时应该加强对学者的管理和监管,加强道德监督和评估。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术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愈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理解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在学术领域中,个人或集体因为种种原因对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这些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造假、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并对学术研究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分析造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学术压力巨大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高校体制下,教师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压力,需要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的学术成果。

这种压力下,一些人便会选择不择手段,以求在学术竞争中胜出。

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忽视了其质量和原创性,导致一些人为了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术道德。

进而,我们需要探讨解决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需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学校和学术机构应该加强对师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而非单纯追求数量,以减少学术压力对学术道德的侵蚀。

需要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学术诚信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惩,并给予学术诚信者应有的奖励,从制度上减少学术道德失范的发生。

需要强调加强监管与执法。

学术界和学术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并对违规者进行严惩。

需要健全学术执法机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从根本上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秩序。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指在高校学术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符合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学术信誉和道德风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浅析。

一、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现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激烈的学术竞争环境下,一些学者为了追求研究成果和名声,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抄袭或剽窃。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原则,不仅伤害了原创性和学术创新精神,还破坏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二、学术造假也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大特点。

在科研评价体系的约束下,一些研究者为了迎合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不择手段地篡改、捏造研究数据以迅速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使得学术评价体系失去了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学风败坏也是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风败坏指的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缺乏严谨的态度和方法,逐渐形成了不正当的学风。

一些学生抄袭、作弊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学术诚信和道德自觉的培养;而一些教师以种种手段追求高评价和荣誉,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学术道德观念淡化。

针对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者和学生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加强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倡导科研真实性和创新性,减少对论文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的过分追求;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学术诚信的权益;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减轻教师科研压力,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自觉,提高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意识。

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推动下,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学术道德失范的分析与探究【摘要】学术道德失范对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危害性,一方面,它严重破坏了学术氛围,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影响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腐败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最终影响到未来人才的培养。

本文通过描述当前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分析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种种原因,试图提出防范学术道德继续滑坡的若干措施,从而净化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关键词】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对策An Analysis of Moral Decline in Academic FieldYANG Yan WU Jie(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Abstract】Academic moral decline is of great harm to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on one hand severely influences academic atmosphere, baffl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influences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b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corrupts the social atmosphere, generates kinds of corrupted actions, and gives rise of a series of social ethical problems, and in turn influences the cultivations of persons with ability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ut out main academic moral declines today and mak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academic moral declines, so as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moral declines to depurat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atmosphere.【Key words】Academic moral;Decline;Cause;Countermeasure随着当今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学术成果颇为丰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活跃,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着社会,学术界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

在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可以说,从学者抄袭剽窃到知名教授弄虚作假,从伪造个人学术履历到科研成果的作假,各种丑闻数不胜数,给学术界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尽管现阶段的学术失范现象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理,它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一方面,它严重破坏了学术氛围,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学术是以求真、务实、严谨、诚实为基础的,而一些人通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轻易获得研究成果、学术荣誉甚至国家的巨额拨款,比如“汉芯一号”造假事件、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势必会对那些真正埋头研究的人产生负面、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效仿扩散,阻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严重时使之倒退。

另一方面,学术失范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严重地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对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1当前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大家知道,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前提是“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目的是“求是”,找到“规律”,探求真理。

因此,讲真情,报实数,讲实话,这是最基本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而弄虚作假则是科学工作者不能容忍的道德堕落。

科学研究的使命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探索真理比拥有真理更可贵。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1]在科学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因为发现真理而受到迫害,因为宣传真理而受到打击,因为坚持真理而牺牲生命。

在今天我们也应当提倡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涌现出大量学术失范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弄虚作假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表现形式却各有不同。

1.1低水平重复盛行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和投机心理使得一些年轻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缺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学术态度,不重视专业知识的积淀;没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学术功力,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滥发文章。

结果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和“成果泡沫”,这是目前学术失范行为的首要表现。

比如,有些高校教材的编写千篇一律,从教材内容、章节顺序和理论表述都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许多学术论文更是七拼八凑、掐头去尾,为了追求数量把一组相同数据或一篇同样内容的文章改头换面地写成多篇文章投向多处杂志社发表。

这样的粗制滥造、泡沫重复,制造出了一派虚假的空前繁荣景象。

1.2 抄袭剽窃成风许多抄袭剽窃者都把我国古代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一说法终究不是时代的主流,它不过是一些知识分子的调侃罢了。

我们不否认在古代“文抄公”是有的,但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学术著作都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珍品。

而现在的许多人受不了学习的清苦,耐不住研究的寂寞,信奉“剪刀加浆糊”的治学方式,伪造数据、拷贝文章、引文不加注释,甚至将网上的资料大段塞进自己的论文;也有采取“洋为中用”的方式,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过来,以自己的名义出版、发表。

可悲的是,这种现象现在不仅发生在一般人身上,而且在个别声名显赫的教授、博导中也时有发生。

所以,有人感叹:“‘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曾经在某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到似曾相识,一查是《语文报》上一个学生写的,后来跟同事谈起,同事说这篇文章抄自《读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写的。

唉!文章抄来抄去,这种制假之风何时了?”[2]1.3不当引文泛滥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借助于前人的积淀牛顿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科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

研究人员在撰写学术论著时,常常要引用同行或自己以前的学术成果,并标注于参考文献中,这就是引文。

目前,学界有少数作者故意隐匿自己学术论点的渊源,引用他人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时不加注明或者有意隐瞒,违反了学术论著引文标准,具体表现为“引而不著、著而不引、过度他引、不当自引、模糊著引”[3]等现象。

产生不当引文泛滥的原因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种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属于无意识过错;另一种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有些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采取非正当或超过学术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

[4]1.4关系-金钱学术走俏《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

他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波及学术界。

一些研究生为了完成导师和学校的任务花钱买文章、买版权;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做学问搞科研的本事,便利用“关系”和金钱为自己鸣锣开道,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奖项评审、成果鉴定等方面发挥作用。

只要自己愿意“努力”,即使“目不识丁”的人也可能成为“研究生”或“大学者”。

1.5“官本位”的介入“钱学森之问”疑惑的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但眼前却有很多会当官、能当官的专家学者,不免让人更加疑惑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师?当“官本位”介入高等教育、侵入学术评价系统,必然使学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也会导致官场风气的严重扭曲。

主要表现为,现在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学术利益,比如个别高级官员到名牌大学作挂名的院长和挂名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些高官到各大学拿博士学位。

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他要处理政务、出访、视察、开会,怎么会有时间来传道授业解惑,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去做博士论文?更有甚者,做了几年高官学术水平就突飞猛进,达到了授予院士这一光荣称号的地步。

官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是社会的精英,在从事公共服务之余研究学问、撰写论文,有益于决策水平、执政水平的提升。

但是,如果不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就成了祸害。

所以,权力之手不应把玩学术界,更不能让其摸脏了学术桂冠。

2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分析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学者个人的学术道德和素养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关,还与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关。

本质上是社会不良现象在学术界的反映,是社会转型期学术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充斥着各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一部分人沾染了“双重人格”的特征,本质上成了“单向度的人”,认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理所应当的。

特别是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少数个人和单位甚至管理部门不顾科学发展规律,急于出成果,急于出政绩;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的多少与文凭、职称等现实的物质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研究生来说,能不能发表论文、快出成果与文凭的尽快取得直接相关;对于科研人员来讲,能不能多出论文、著作和成果直接影响着评优、评奖和晋升职称。

在这种功利主义导向下,人们的道德素质滑坡、价值取向扭曲、科学良知丧失,对科学精神不再崇尚,不愿意再坐“冷板凳”了,而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追名逐利、浮躁浮夸,科学精神和诲人态度每况愈下。

总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职业和学术道德对教师、学者和学生的约束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