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三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1.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1-1概念: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1-2类型:1-2-1以教养方式因素划分:“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向度(西蒙兹,P127)“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向度(施艾弗,P128)“以接受―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向度(马丁与麦考伯,P129)1-2-2 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专制型、溺爱性、放任型、民主型(鲍尔特温)(母亲性格)“细致的干预”型、“垂直的亲爱”型、“情动型”(森重敏) 1-2-3 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 1-2-4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交互组成四种类型民主权威型:中等程度的关爱与限制;态度温和;接纳孩子合理意见;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平等、尊重、鼓励独立与树立个人特质。

绝对权威型:很少关爱,最大限制;控制与服从;不尊重孩子的看法;要求过高,态度粗暴。

娇惯溺爱型:较多关爱,较少限制;具有过度保护倾向;以幼儿为中心,无原则宠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

忽视冷漠型:很少关爱,放纵孩子;缺乏交流,不予关注。

2.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2-1民主权威型的影响:儿童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性格2-2绝对权威型的影响:儿童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强、反抗性强、情绪不稳定2-3娇惯溺爱型的影响:儿童幼稚、神经质、依赖性强2-4忽视冷漠型的影响:儿童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社会性和创造性强3.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3-1家长本身特点 3-1-1夫妻关系的影响 3-1-2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父母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用溺爱型、否定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教育方式 3-2孩子本身的特点3-2-1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态度――自信或自卑3-2-2影响最突出的第二方面是孩子的情绪特征 3-3孩子的年龄一、选择题第 1 页共 8 页1.鲍尔特温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类,他划分的依据是( )A.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B.家长的人格特点C.家长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D.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2.与绝对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多为( ) A.榜样示范的方法B.训斥打骂的方法C.慈爱的形式出现的限制方法D.毫无控制的自然后3.马丁与麦考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宽松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其划分所依据的两个维度是( )A.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B.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C.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D.“关爱”和“权威”4.日本的森重敏认为,感情表现强烈,心情浮躁,情绪很不稳定,或喜或忧的母亲的教养方式类型是()A.“细致的干预”B.“垂直的亲爱”C.“情动型”D.“水平的亲和”5.日本的森重敏认为,性格一般带有阴郁性、易变性和神经质的倾向,往往过于沉湎于冥思、反思的母亲的教养方式类型是()。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第一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涵义(广义和狭义)P2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P3—5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P6—13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P14—17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审美教育(任务及要求)。

5、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P22—37环境熏陶法、兴趣诱导法、暗示提醒法、活动探索法、榜样示范法(含义及其注意事项)。

第二章学前儿童家庭的创造教育1、学前儿童创造力的概念及特点;P32—342、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价值;P34—353、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活动;P41—46游戏活动的常用形式;通过科技活动开展创造教育的要求;绘画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活动、想象活动、制作活动、编排活动。

第三章学前儿童家庭的情商教育1、学前儿童情商的概念P542、提升学前儿童情商的价值P54—563、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的任务P56—59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1、学前儿童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教育素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P75—822、家长教养态度的类型及影响日本学者奥平洋子对母亲“育儿态度”的分类:细微的干预、垂直的亲爱、情动、水平的亲和。

P82—83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关于家长教养态度的分类:完美型家长、仆人型家长、圣人型家长、殉道型家长、补偿型家长、庇护型家长、旺盛型家长、退却型家长、懒惰型家长、特权型家长。

P83—843、家长教养态度的调整与矫正P86—894、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P89—94第五章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1、20世纪80、90年代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及影响因素P101—1052、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P106—1073、家长如何增强了解孩子的能力P109—1114、家长如何提高观察孩子的能力P111—1135、亲子游戏的涵义、价值、种类及注意事项P118—1206、幼儿家庭学习活动的种类和形式P1217、社会互动的概念;常人方法论、印象管理论、社会交换论、参照群体论、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论创始人及其含义P147—152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活动1、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活动的价值P162—1632、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活动的原则P163—1643、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活动的方案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结构及其内容):家园(所)合作读书活动、家园(所)合作节庆活动、家园(所)合作游览活动、家园(所)合作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学考试复习完整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学考试复习完整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得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得对象p1(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得对象1、学前儿童就是指0~6岁儿童;2、学前儿童得家长指0~6岁儿童得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得祖辈老人、0~6岁儿童得非亲监护人;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得指导者与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与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得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与其她人员;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得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与其她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组织与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得具体过程p2包括学前儿童得发展过程、学前儿童得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得指导过程与家庭教育指导得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得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得生理与心理发展得过程;(二)、学前儿童得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得成长而展开得家长与子女之间得双向互动得过程;育指导得过程(目前我国主要就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得,发展方向就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得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得环境因素p3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指环绕着人类得外部世界,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得社会与物质条件得综合体。

从心理学得角度瞧,环境就是指对人得心理、意识得形成发生影响得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得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得运动与变化。

影响心理发展得体外环境,按其性质与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得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指导得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得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得环境因素与主观得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得家庭活动与家庭教育客观得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得物质条件,家庭成员得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得关系,家长得年龄、从事得职业与受教育得程度,家庭得政治经济地位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复习提纲.doc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复习提纲.doc
1-2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幼托教养机构、街道乡镇、企事业机关、大众传媒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任务、原则与对象
2-1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2任务:优化家庭环境、指导家长提高养育水平、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指导家长与 幼儿园合作、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2-3对象:家长与子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不同身份的家长
A.家长主体原则B.双向互动原则
C.分类指导原则D.共同成长原则
2.指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指导家长,影响家庭教育的做法,这是()
A.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B.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
C.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D.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
A.个别指导形式B.集体性指导形式C.分组指导形式D.介绍资料
6.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
4-4个别指导形式:
园内交谈、书信往来、电话联系、《家园联系册》的使用、家庭访问、专家咨询
4-5集体性指导活动:
家长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教育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家长辨析会
4-5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与提供
4-6指导形式的推广与发展
5.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与管理
研讨活动。
2.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的、以为主要对象的、以家 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
3.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主要包括的指导、社区的指导、企事业机关的指导和大
众传媒的指导。
4.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应改变单一性,提倡多样性;改变封闭式,提倡开放式;改变灌输型,
提倡家长。
5.家庭教育指导是教家长如何当孩子的教师的教育,因此带有一种的性
2-4原则:(P272-278)
双向互动原则:
家长主体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1-1四类对象学前儿童:0-6岁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组织管理者: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1-2四个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1-3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大背景客观环境因素:物质条件;各种关系;家长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主观环境因素:家长品德修养;养育态度和期望;家庭的心理氛围与家庭作风。

2.研究方法2-1情报研究概念: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2-2调查研究概念: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确定课题—判断类型—设计方案(抽样、内容、手段、统计)——实施调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

2-3经验总结概念: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精简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精简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精简版(同自考教材一致,已核对)第一章1、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a、学前儿童(0-6岁儿童)b、学前儿童家长(父母、祖辈老人、非亲监护人)c、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老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d、对学前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幼儿园、)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个要素构成3.学前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a、学前儿童的发展b、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c、学前儿童家庭的指导d、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者4.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5.调查研究:通过对已有的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6.调查研究的类型:a、现状援救、b、相关研究c、因果关系比较研究d、发展研究7.经验总结: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研究方法。

8.实验研究的变量:a、实验变量、b、效果变量c、无关变量9、行动研究的兴起起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10.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时间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研究方法。

11.学前儿童家庭的发展趋势:a、“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b、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c、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

12.教育的四大支柱四种基本学习能力: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学会共同生活d、学会生存第二章13.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14家庭的特征:a、两性结合,延续后代、b、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c、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1-1四类对象学前儿童:0-6岁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组织管理者: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1-2四个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1-3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大背景客观环境因素:物质条件;各种关系;家长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主观环境因素:家长品德修养;养育态度和期望;家庭的心理氛围与家庭作风。

2.研究方法2-1情报研究概念: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2-2调查研究概念: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确定课题—判断类型—设计方案(抽样、内容、手段、统计)——实施调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

2-3经验总结概念: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具体经验总结(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教育体会)——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2-4实验研究概念: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研究设计(类型、范围、数量、控制、观测、统计)——研究实施——数据统计分析2-5质的研究概念: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界定问题——选择场地——进入现场——资料搜集——撰写报告2-6行动研究概念: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过程: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来制订相应的行动步骤。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3-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3-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3-3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第二章家庭1.家庭的概述1-1家庭的概念: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

1-1-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1-1-2血缘是家庭的纽带1-1-3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1-2家庭的本质和分类1-2-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1-2-2社会发展的产物1-2-3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1-3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1-3-1血缘家庭1-3-2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制家庭、团体婚姻)1-3-3对偶家庭(个体婚制)1-3-4一夫一妻制家庭1-4家庭的生命周期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孕育孩子阶段——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孩子长大成人阶段——老年阶段2.家庭结构2-1概念: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成员分类、家庭成员多少)2-2类型:2-2-1核心家庭: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教育的特点:A 有较强的内聚力,容易协调,有利于为子女创造和谐的氛围。

B 父母与子女互动频率高,有利于达成一致的教育C 经济独立,有利于对孩子的物质投资D 经济压力大,无暇兼顾孩子的教育E 缺少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协助与补助2-2-2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教育的特点:A 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抚育孩子时间、经验和精力的不足B 代际差异造成家庭教育的矛盾C “隔代亲”造成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溺爱2-2-3残缺家庭:因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与子女组成的不完整家庭特点:A 丧父(母)学前儿童精神上形成创伤,产生心理偏差B 新家庭中形成的负面影响2-2-4隔代家庭:(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特点:A 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隔阂B 老人精力不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C 老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培养孩子现代意识和现代社会适应能力2-2-5联合家庭: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2-3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小型化、核心化3.家庭关系3-1家庭关系定义:所谓家庭关系,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2家庭关系的特点:A以婚姻血缘为纽带;B最持久、稳定;C连续性和承前启后性;D受法律保护和道德监督。

3-3家庭关系的类型:A夫妻关系;B亲子关系;C祖孙关系;D婆媳关系3-4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内部因素:家庭规模结构和人员素质;家庭中的代际情况;家庭传统及背景。

外部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法律和道德风俗;宗教4.家庭的功能4-1家庭功能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2家庭功能的类别:固有功能与历史功能(柏吉斯和洛克)固有功能:生育、性生活、抚养和赡养历史功能:情感交往、物质生产、教育、娱乐、宗教和政治4-3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法制;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生育观念)4-4家庭功能变化:生育功能逐渐退化;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教育功能的分化;赡养功能的弱化第三章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概述1-1家庭教育概念:1-1-1定义: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要地位。

1-1-2性质: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

1-1-3特点: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无固定模式;教育因素复杂多样1-1-4作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1-5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物质环境的影响;精神环境的影响。

1-1-6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2-2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2-1协调幼儿园与家庭教育A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教育工作重点,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B 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处理学生发展中的问题C 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2-2-2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2-2-3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2-2-4面向全体家长2-3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2-3-1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2-3-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2-3-3热心幼儿园工作,充当幼儿园教育的参谋2-4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区别2-5传播媒介的作用及其家庭教育3.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3-1家庭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条件A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B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C塑造新的生活形态3-2学习型家庭3-2-1概念: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它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家人进行共同的学习分享与活动。

3-2-2表现特征: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自主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第四章家长与子女1.父母职责1-1-1不可选择的家庭角色(母女、父女、兄弟姐妹);可人为选择的家庭角色(夫妻、婆媳、翁婿)1-1-2影响父母角色的因素: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成长经历。

简答题:A.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不同导致其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差异。

B.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知识面比较广,常用说理的方式教育儿童。

C.父母性格对子女最具影响力,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社会角色。

D.父母成长经历影响儿童的社会角色。

1-1-3父母的作用:健康成长(身心);第一任教师(直接模仿的对象);心理学、脑科学证明婴幼儿时代是感受母爱最关键的时期。

导致落后的原因是“缺乏母爱”。

简答题:为什么说父母是第一任教师?A.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其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B.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父母行为在孩子眼中都是对的,因此,父母的人格、道德修养等成了孩子的认知标准。

C.模仿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D.幼儿的可塑性很大,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起导向作用1-1-4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身体素质;道德品行、观念意识(儿童观);文化修养;人生态度1-1-5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传统角色分工:父亲赚钱供养家人,母亲在家养育子女、操持家务。

当代新变化:父母亲共同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父亲的教养作用:传统形象与作用:严格、权威、不苟言笑(父爱如山);为孩子制订目标,把握方向;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立足生活的本领,面对现实生活的坚强信念。

现代观念:重视子女自主行为;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理解子女,用相应教育方式促进孩子改恶扬善,引向成功。

父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能培养男孩阳刚之气。

父亲能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心理感受,增强孩子的兴趣与自信。

母亲的教养作用:现代观念: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孩子。

2.祖辈的职责2-1祖辈家长的定义:指比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2-2祖辈家长家庭类型:隔代家庭、主干家庭、监护人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一般说来,祖辈家庭类型以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为主2-3祖辈家长的作用: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精力);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经验),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