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剧本,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讨论剧本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剧本,让学生感受剧本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分析剧本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表演剧本,让学生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剧本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方法等。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表演法 让学生分组表演剧本,体验戏剧表演的乐趣和魅力,同时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枣儿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枣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提问学生对枣儿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1)剧本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① 剧本的定义和分类。
② 剧本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场景等。
③ 剧本的特点,如戏剧性、集中性、舞台性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①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②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方法。
1. 2. 3. 1. 2. 1. 2. 3. 1. 2.(3)剧本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① 剧本的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② 剧本的意义的分析方法,如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等。
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意义等问题。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十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枣儿》这篇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感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农村生活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枣儿》作者:X主旨:反映农村社会变迁,表现人们生活变化表达技巧: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农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所学表达技巧,展现农村生活的变化。
3.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枣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剧本的主题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剧本、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剧本创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剧本的主题和情节,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和内涵,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亲情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剧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讲解剧本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让学生掌握剧本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剧本的主题和内涵,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2023年《枣儿》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3年《枣儿》教学设计(通用13篇)《枣儿》教学设计篇1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尝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索。
3、体会并怜悯老人与孩子孤独孤独的无奈。
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犹如一颗绚烂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溢种种绚丽的色调;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耀着串串欢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净,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遐想。
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概括剧情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探讨后,老师引导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非常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溢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喊各自的亲人回来家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1、阅读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
“枣儿”尿老人一颈项尿。
“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尝人物)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状况,深化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孤独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
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华蜜生活的憧憬。
⑶有须要改进的地方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当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和善亲善饱经风霜、孤寂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相识剧本中的人物。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力和枣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课文中描写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
6.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生字、词语:留守儿童、枣儿、困境、挑战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围绕主题,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草房子》,了解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关爱他人的实践行动上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爱心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
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
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