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一条切线,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会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养成学生既能自主探究,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切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正确性.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的探究和运用.【教学难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的应用.五、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圆规、直尺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转动雨伞时飞出的雨滴,用砂轮磨刀时擦出的火花,都是沿着什么方向飞出的?(出示课件2)学生问:都是沿着圆的切线的方向飞出的.(二)探索新知探究一切线的判定方法教师问:如图,在⊙O中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作直线l⊥OA,则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多少?直线l和⊙O有什么位置关系?(出示课件4)学生答:这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就是⊙O的半径.由d=r得到直线l是⊙O的切线.教师问:已知圆O上一点A,怎样根据圆的切线定义过点A作圆O的切线?(出示课件5)教师作图,学生观察并思考:(1)圆心O到直线AB的距离和圆的半径有什么数量关系?(2)二者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出示课件6:教师归纳: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应用格式:∵OA为⊙O的半径,BC⊥OA于A,∴BC为⊙O的切线.教师问:下列各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出示课件7)学生观察交流后口答:(1)不是,因为没有垂直.(2),(3)不是,因为没有经过半径的外端点A.教师强调:在切线的判定定理中,“经过半径的外端”和“垂直于这条半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圆的切线.教师归纳:判断一条直线是一个圆的切线有三个方法:(出示课件8)1.定义法: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说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2.数量关系法:圆心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d=r)时,直线与圆相切;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出示课件9:例1 如图,∠ABC=45°,直线AB是☉O上的直径,且AB=AC. 求证:AC是☉O的切线.教师分析:直线AC经过半径的一端,因此只要证OA垂直于AB即可.师生共同解答:证明:∵AB=AC,∠ABC=45°,∴∠ACB=∠ABC=45°.∴∠BAC=180°-∠ABC-∠ACB=90°.∵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0)如图所示,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BAD=∠B=30°,边BD交圆于点D.BD是⊙O的切线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板演:解:BD是⊙O 的切线.连接OD,∵OD=OA,∠A=30°,∴∠DOB=60°.∵∠B=30°,∴∠ODB=90°.∴BD是⊙O 的切线.出示课件11:例2 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学生思考交流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连接OC(如图).∵OA=OB,CA=CB,∴OC是等腰三角形OAB底边AB上的中线.∴AB⊥OC.∵OC是⊙O的半径,∴AB是⊙O的切线.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2-13)如图,△ABC 中,AB =AC ,O 是BC的中点,⊙O 与AB 相切于E. 求证:AC 是⊙O 的切线.教师分析: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要证明AC是⊙O的切线,只要证明由点O 向AC所作的垂线段OF是⊙O的半径就可以了,而OE是⊙O的半径,因此只需要证明OF=OE.证明:连接OE,OA,过O作OF⊥AC.∵⊙O与AB相切于E,∴OE⊥AB.又∵△ABC中,AB=AC,O是BC的中点.∴AO平分∠BAC,又OE⊥AB,OF⊥AC.∴OE=OF.∵OE是⊙O半径,OF=OE,OF⊥AC.∴AC是⊙O的切线.出示课件14:学生对比思考.1.如图,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学生答:连接OC.2.如图,OA=OB=5,AB=8,⊙O的直径为6.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学生答:作垂直.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5)证切线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1)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2)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有切线时常用辅助线添加方法:见切点,连半径,得垂直.切线的其他重要结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探究二切线的性质定理教师问:如图,如果直线l是⊙O 的切线,点A为切点,那么OA与l垂直吗?(出示课件16)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切线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应用格式:∵直线l是⊙O的切线,A是切点.∴直线l⊥OA.出示课件17-18,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证法1:反证法.证明:假设AB与CD不垂直,过点O作一条直径垂直于CD,垂足为M.则OM<OA,即圆心到直线CD的距离小于⊙O的半径,因此,CD与⊙O相交.这与已知条件“直线与⊙O相切”相矛盾.所以AB与CD垂直.证法2:构造法.作出小⊙O的同心圆大⊙O,CD切小⊙O于点A,且A点为CD的中点.连接OA,根据垂径定理,则CD⊥OA,即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教师总结:利用切线的性质解题时,常需连接辅助线,一般连接圆心与切点,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题.(出示课件19)出示课件20:例1 如图,PA为⊙O的切线,A为切点.直线PO与⊙O交于B、C两点,∠P=30°,连接AO、AB、AC.(1)求证:△ACB≌△APO;(2)若AP求⊙O的半径.教师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我们易得∠CAB=∠PAO=90°,由∠P=30°可得出∠AOP=60°,则∠C=30°=∠P,即AC=AP;这样就凑齐了角边角,可证得△ACB≌△APO;(2)由已知条件可得△AOP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半径OA的长.师生共同解答:(出示课件21-22)(1)证明:∵PA为⊙O的切线,A为切点,∴∠OAP=90°.又∵∠P=30°,∴∠AOB=60°,又∵OA=OB,∴△AOB为等边三角形.∴AB=AO,∠ABO=60°.又∵BC为⊙O的直径,∴∠BAC=90°.在△ACB和△APO中,∠BAC=∠OAP,AB=AO,∠ABO=∠AOB,∴△ACB≌△APO(ASA).(2)解:在Rt△AOP中,∠P=30°,∴AO=1,∴CB=OP=2,∴OB=1,即⊙O的半径为1.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3)如图所示,点A是⊙O外一点,OA交⊙O于点B,AC是⊙O的切线,切点是C,且∠A=30°,BC=1.求⊙O的半径.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解:连接OC.∵AC是⊙O的切线,∴∠OCA=90°.又∵∠A=30°,∴∠COB=60°,∴△OBC是等边三角形.∴OB=BC=1,即⊙O的半径为1.(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4-33)1.如图,在⊙O中,AB为直径,AC为弦.过BC延长线上一点G,作GD⊥AO于点D,交AC于点E,交⊙O于点F,M是GE的中点,连接CF、CM.判断CM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4)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5)过直径一端点且垂直于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如下图所示,A是☉O上一点,且AO=5, PO=13, AP=12,则PA与☉O的位置关系是.4.如图,在☉O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AB是直径,∠BCD=120°,过D点的切线PD与直线AB交于点P,则∠ADP的度数为()A.40°B.35°C.30°D.45°5.如图,⊙O切PB于点B,PB=4,PA=2,则⊙O的半径多少?6.如图,△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边BC于P,PE⊥AC于E. 求证:PE是⊙O的切线.7.如图,O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点,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的⊙O与BC相切于点M.求证:CD与⊙O相切.8.已知:△ABC内接于☉O,过点A作直线EF.(1)如图1,AB为直径,要使EF为☉O的切线,还需添加的条件是(只需写出两种情况):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2)如图2,AB是非直径的弦,∠CAE=∠B,求证:EF是☉O的切线.参考答案:1.解:CM与⊙O相切.理由如下:连接OC,如图,∵GD⊥AO于点D,∴∠G+∠GBD=90°,∵AB为直径,∴∠ACB=90°,∵M点为GE的中点,∴MC=MG=ME,∴∠G=∠1,∵OB=OC,∴∠B=∠2,∴∠1+∠2=90°,∴∠OCM=90°,∴OC⊥CM,∴CM为⊙O的切线.2.⑴×⑵×⑶√⑷√⑸√3.相切4.C5.解:连接OB,则∠OBP=90°.设⊙O的半径为r,则OA=OB=r,OP=OA+PA=2+r.在Rt△OBP中,OB2+PB2=PO2,即r2+42=(2+r)2. 解得r=3,即⊙O的半径为3.6.证明:连接OP.∵AB=AC,∴∠B=∠C.∵OB=OP,∴∠B=∠OPB.∴∠OBP=∠C.∴OP∥AC.∵PE⊥AC,∴PE⊥OP.∴PE为⊙O的切线.7.证明:连接OM,过点O作ON⊥CD于点N,∵⊙O与BC相切于点M,∴OM⊥BC.又∵ON⊥CD,O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点,∴OM=ON,∴CD与⊙O相切.8.解:⑴①BA⊥EF;②∠CAE=∠B.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O于D,连接CD,则AD为☉O的直径.∴∠D+∠DAC=90 °,∵∠D与∠B同对,∴∠D=∠B,又∵∠CAE=∠B,∴∠D=∠CAE,∴∠DAC+∠EAC=90°,∴EF是☉O的切线.(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请与同伴交流. (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4.2.2第3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常见的生活情况入手,引入切线的概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又得出切线的判定方法及过圆上一点作已知圆的切线,又从另一侧面利用反证法,证明了切线的性质定理,这样,既证明了定理又复习了反证法.。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高中数学获奖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高中数学获奖教案

2.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人教A 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利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2. 掌握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及其解题过程;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想;2.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转化能力与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直线Ax+By+C=0(A ,B 不同时为0)与圆(x-a )2+(y-b )2=r 2(r>0)的位置关系及判断:2. 直线与圆C 交于A ,B 两点,设弦心距为d ,圆的半径为r ,弦长为|AB|,则有:(|AB|2)2+d 2=r 2,即|AB|=2r2-d2. 3.过某点的圆的切线方程问题: (1)若点P(x0,y 0)在圆上,利用切线和圆心与点P 的连线垂直求解切线方程;(2)求过圆外一点P(x0,y0)的圆的切线,常利用几何方法求解,即: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设切线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易错提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无法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同时ppt 动态演示复习内容,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提醒,为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问题引入新课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地正东40 km 处,则城市B 处于危险区的时间为多少?【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可以指导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三)讲授新课例3.如图是某圆拱形桥一孔圆拱的示意图.圆拱跨度AB =20m,拱高OP =4m,建造时每间隔4m 需要用一根支柱支撑,求支柱A 2P 2的高度(精确到0.01m).问题1.如何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大家分组讨论,给出方案)(教师展示学生方案,引导学生回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应该遵循的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坐标系。

北师版九下数学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导学案】

北师版九下数学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导学案】

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学习策略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4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知道怎么判定直线和圆位置关系吗?方法1:看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三二二丿I(I)(:!)(3)方法2:看直线到圆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G),G)I二新课学习l1. 如下图,AB 是00的直径,直线]经过点A,1与AB的夹角为La 当1绕点A 旋转.(1)随着乙a的变化,点0到1的距离d 如何变化?(2)直线]与00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3)当乙a 等千多少度时,点0到1的距离d 等千半径r?(4)此时,直线]与00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B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 做一做已知00上有一点A,过A作出00的切线.4· `(1)过A点的切线需要满足几个条件?(2)你能找到这几个条件吗?(3)你能根据条件作图吗?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如下图,从一块三角形材料中,能否剪下一个圆使其与各边都相切Ad(1)假设符号条件的圆己作出,则它的圆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那么圆心在这个三角形的什么位置上?(3)半径是什么?(4)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出几个?像这样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三尝试应用: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垂直千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B 圆有且只有一个外切三角形C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内切圆,D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的3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是5c m1.2c m则它的外接圆.半径R='内切圆.半径r=3、已知在LAB C中,乙A=68°点I是内心,求乙BIC的度数.四.自主总结:l切线的判定定理:过半径且千半径的是圆的切线2像这样和三角形三边都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叫做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的交点五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垂直千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B.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经过切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圆心到某直线的距离等千半径,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2. 如图,Rt6ABC中,AB=lOcm,BC=8cm, 若点C在0A上,则0A的半径是()BA. 4cmB. 6cmC. 8cmD. 10cm3.如图,在!::,AB C中,乙BA C=28°以AB为直径的00交A C千点D,DEi/CB,连接B D,若添加一个条件,使B C是00的切线,则下列四个条件中不符合的是(A BCA.DE上ABB.乙E DB=28° DE=乙AB DD.OB=B C二、填空题4.如图,在LAB C中,AB=A C,乙B=30°以点A为圆心,以3c m为半径作0A,当AB=m 时,B C与0A相切B C5. 如图,6AB C的一边AB是00的直径,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 C是00的切线,你所添加的条件为B C6.已知R t6AB C的斜边AB=8,A C=4,以点C为圆心作圆,当半径R等千时,AB与00相切三解答题7.如图,等边6AB C的边长为6(1)作正6AB C的内切圆;(2)求内切圆的半径.AB c8. 如图,f:::.AB C 的内心为点I,外心为点0,且乙BI C=115°求乙B O C 的度数.A9. (1)如图(1),6.AB C 内接千00AB为直径,乙CAE =乙B,试说明AE 与00相切千点A.(2) 在图(2)中,若AB为非直径的弦,乙CAE =乙B AE 还与00相切千点A 吗?请说明理由.DAEDBE图-10. 如图,AB是00的直径,点D在00上,OC/1AD交00千E 点F在CD延长线上,且乙B O C+ LADF =90°(1)求证DE=BE: (2)求证CD 是00的切线--cD F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达标测试答案(第2课时)一、选择题1.【解析】由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千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与切线的定义圆心到某直线的距离等千半径,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即可求得答案.注意排除法在解选择题中的应用.【解答】解:由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千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故A B,C错误;由圆心到某直线的距离等千半径,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与定义此题比较简单,注意熟记定理与定义是解此题的关键2.【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 C=6c m然后根据圆的半径的定义求解【解答】解:. : 乙A CB=9°立2=6(c m),占A C=�2=·: 点C在0A上,:.0A的半径为6c m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千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与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也考查了垂径定理.3.【解析】利用切线的判定方法,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圆周角定理得出乙AB C=9°即可.【解答】解:A、:oE..l AB,DE//CB,:. 乙AB C=9°·:AB为直径,占B C是00的切线,故此选项错误;B、?乙E DB=28°以AB为直径的00交A C于点D,:. 乙B DE+乙A DE=9°·: LBA D=28°:. 乙BA D+乙A DE=9°: .DE..l AB,._. DE//CB,:. LAB C=9°·: AB为直径,: .B C是00的切线,故此选项错误;C、?以AB为直径的00交A C千点D,:. L.B DE+ L.A DE=9°·: 乙A DE=乙AB D,:. L.B DE+ L.AB D=9°占DE..l AB,._. DE//CB,:. 乙AB C=9°·: AB为直径,占B C是00的切线,故此选项错误;D、OB=B C,无法得出,AB_lB C,故符合题意故选DA B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以及圆周角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正确应用圆周角定理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4.【解析】当B C与0A相切,点A到B C的距离等千半径即可.【解答】解:如图,过点A作A D..l_B C千点D.·: AB=A C,乙B=30°: .A D=hB,即AB=2A D.又''B C与0A相切,: .A D就是圆A的半径,.'.A D=3c m则AB=2A D=6c m故答案是6B D C【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此题利用了切线的定义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的长度的.5.【解析】根据切线的判定方法知,能使B C成为切线的条件就是能使AB垂直千B C的条件,进而得出答案即可【解答】解:当DAB C为直角三角形时,即乙AB C=90°时,B C与圆相切,·: AB是00的直径,乙AB C=90°: .B C是00的切线,(经过半径外端,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故答案为乙AB C=9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开放题,解决本类题目可以是将最终的结论当做条件,而答案就是使得条件成立的结论6.【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过点C作C D上AB千点D,由R tDAB C的斜边AB=S,AC•BCA C=4可求得B C的长,然后由三角形面积可得C D=2�,即可求得答案AB【解答】解过点C作CB 千点D,·: R tf:::.ABC的斜边AB =S,AC =4 占CB=五百飞子森1 1 •:S L.Asc =----AC • B C =----AB •C D, 2 2:.C D = AC .. B C AB=2石,:.当半径R 等千2寸5时,AB与00相切.故答案为2"13 BAc【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问题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三解答题7. 【解析】(1)分别作乙BAC、乙ABC 的角平分线AE、BF 二者交千点o,以点0为圆心OE为半径作圆0圆0即是所求;(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乙OBE =30°L.OEB =90°BE=3,再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出OE 的长度,此题得解.【解答】解:(1)分别作乙BAC、乙ABC 的角平分线AE、BF 二者交千点o,以点0为圆心OE为半径作圆0(如图所示),圆0即是正LABC 的内切圆.(2)·: L ABC为等边三角形,AE平分乙BAC,BF 平分乙ABC,: .AE 垂直平分BC,LOBE =上LABC =30°21 : .BE=—BC =3, L.OEB =90° 2在R t L OBE中,乙OBE=30°乙OEB=90°BE=3, : .OE=BE•tan 乙OBE=3X 立.森:.内切圆的半径为,J3.A丘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内心的找法是解题的关键.8.【解析】如图,证明L.AB I=乙CB I(设为a)乙A C I=乙B C I(设为13);求出a+13=65°进而求出乙A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6AB C的内心为点I,:.乙ABI=乙CBI(设为a)乙A CI=乙B CI(设为13)':乙B I C=l15°:.a+ 3=180°-115°=65°:.L.A=l80°-2 (a+ 13)=180°-130°=50°:.乙B O C=2乙A=l00°【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切圆的性质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定理来解析解答对综合的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9.【解析】(1)根据圆周角定理由AB为直径得乙A CB=90°所以乙B+LBA C=90°由千乙CAE=乙B,则乙CAE+乙BA C=90°所以OA_l AE,则可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得到AE与00相切于点A;(2)作直径A D,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乙B=乙D,则可与(1)中的证明方法一样得到AE与00相切于点A.【解答】证明:Cl) ._. AB为直径,:.乙A CB=90°:.乙B+乙BA C=90°而乙CA E=乙B,:.乙CAE+乙BA C=90°即乙BAE=90°: .OA_l A E,: .A E与00相切千点A:(2) A E还与00相切千点A.理由如下作直径A D,如图2,:.乙D+L DA C=90°• :乙B=乙D,而乙CA E=L.B,:.乙CAE+乙DA C=90°即乙DA E=90°: .OA_l A E,: .A E与00相切千点A.【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千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10【解析】(1)证明弧相等可转化为证明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即证明乙B O C=乙C O D即可;(2)由(1)可得乙B O C=乙OA D,L OA D=乙O DA,再由已知条件证明L.O D F=90°即可.【解答】证明:(1)连接OD.·: AD //OC,:. 乙BOC=乙OAD,乙COD=乙ODA,·:oA=OD,:. 乙OAD=乙ODA.--:. 乙BOC=乙COD,:.D E= B E:(2)由(1)乙BOC=乙OAD,乙OAD=LODA.:. L BOC=乙ODA.·: 乙BOC+乙ADF=90°.:. 乙ODA+乙ADF=90°,即乙O DF=90°.·:oD是00的半径,: .CD是00的切线.cD F【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与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优秀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优秀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得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对应与等价,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请大家回忆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生]圆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圆的内部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圆的外部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因此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即点在圆上、点在圆内和点在圆外。

也可以把点与圆心的距离和半径作比较,若距离大于半径在圆外,等于半径在圆上,小于半径在圆内。

[师]本节课我们将类比地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讲解。

(一)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生]从已知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已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如图,C为直线AB外一点,从C向AB引垂线,D为垂足,则线段CD即为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二)探索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大家注意观察,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大家请观察课本中的三副照片,地平线和太阳的位置关系怎样?作一个圆,把直尺的边缘看成一条直线,固定圆,平移直尺,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生]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则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把直尺的边缘看成一条直线,则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2一. 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3.6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和相交两种情况,并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直线和圆的性质,为后续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之间的交点性质。

但对于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实践操作能力尚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和相交两种情况。

2.让学生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直线和圆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直线和圆有哪些基本的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5分钟)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直线和圆相切、相交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种位置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可以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理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请学生上台演示刚才的操作,并讲解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其他学生认真听讲,互相交流心得。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概述本节是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本通过操作、观察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提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联系,并突出研究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在本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用运动的观点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

二、设计理念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交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一一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一一相交、相切、相离的含义(3)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让学生们自主讨论通过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收获,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一一相交、相切、相离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五、教学难点: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径为r,点P到圆心的面知识,为探究新入新知距离为d如何用d与知识作好准备。

设情景索活动r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点P与©O的位置关系?欣赏《海上日出》图片,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公共点的个数,进行分类(分三议一议: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从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考虑,1个交点,2个交点,没有交活动一操作、思考第一层次: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九年级数学下册3.6.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

九年级数学下册3.6.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

3.6.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四、教学难点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线和圆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二)讲授新课探究1: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角为∠α,当l绕点A顺时针旋转时,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如何变化?你能写出一个命题来表述这个事实吗?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明确:∵AB是⊙O的直径,直线CD经过A点,且CD⊥AB,∴ CD是⊙O的切线.这个定理实际上就是d=r 直线和圆相切的另一种说法.探究2:从一块三角形材料中,能否剪下一个圆,使其与各边都相切?三角形的内切圆作法:(1)作∠ABC,∠ACB的平分线BM和CN,交点为I.(2)过点I作ID⊥BC,垂足为D.(3)以I为圆心,ID为半径作⊙I,⊙I就是所求.探究3:这样的圆可以作出几个呢?为什么?∵BE和CF只有一个交点I,并且点I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因此和△ABC三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出一个,并且只能作一个.定义: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并说明它们内心的位置情况.判断题:1.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各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3.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重合()4.三角形的内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探究归纳内心均在三角形内部(三)重难点精讲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 ∠ABT=45°,AT=BA.求证:AT是⊙O的切线.证明:AT经过直径的一端,因此只要证AT垂直于AB即可,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T=AB,所以∠ABT=∠ATB,又由∠ABT=45°,所以∠ATB=45°.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证∠TAB=90°,即AT⊥AB,故AT是⊙O的切线.例 2.如图,在△ABC中,点O是内心,(1)若∠ABC=50°,∠ACB=70°,则∠BOC的度数是 .(2)若∠A=80°,则∠BOC= .(3)若∠BOC=110°,则∠A= .答案:(1)120°(2)130°(3)40°(四)归纳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2.作三角形的内切圆.3.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的概念.(五)随堂检测1.如图,已知直线AB 经过⊙O上的点C, 并且AO=OB,CA=CB,那么直线 AB是⊙O的切线吗?2.如图,已知:OA=OB=5,AB=8,以O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相切吗?为什么?3.(黄冈·中考)如图,点P为△ABC的内心,延长AP交△ABC的外接圆于D,在AC延长线上有一点E,满足AD2=AB·AE,求证:DE是⊙O的切线.4.(德化·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O在对角线AC上,以OA的长为半径的圆O与AD,AC分别交于点E,F,且∠ACB=∠DCE.(1)判断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tan∠ACB=22,BC=2,求⊙O的半径.5.(临沂·中考)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AD,BD是半圆的弦,且∠PDA=∠PBD.(1)判断直线PD是否为⊙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PD ,求PA的长.(2)如果∠BDE=60,36.如图,某乡镇在进入镇区的道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处建造了一座镇标雕塑,以树立起文明古镇的形象.已知雕塑中心M到道路三边AC,BC,AB的距离相等,AC⊥BC,BC=30米,AC=40米.求镇标雕塑中心M离道路三边的距离有多远?【答案】1. 解:连接OC,C为半径的外端,因此只要证OC垂直于AB即可,而由已知条件AO=OB,所以∠A=∠B,又由AC=BC,所以OC⊥AB.∴直线AB是⊙O的切线.2. 解:过O作OC⊥AB ,因此只要证OC=3即可,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O=OB=5,AB=8,所以AC=BC=4,据勾股定理得OC=3.∴⊙O与直线AB相切.3. 证明:连接DC,DO,并延长DO交⊙O于F,连接AF.∵AD2=AB·AE,∠BAD=∠DAE,∴△BAD∽△DAE,∴∠ADB=∠E.又∵∠ADB=∠ACB,∴∠ACB=∠E,BC∥DE,∴∠CDE=∠BCD=∠BAD=∠DAC,又∵∠CAF=∠CDF,∴∠FDE=∠CDE+∠CDF=∠DAC+∠CAF=∠DAF=90°,故DE是⊙O的切线.4. 【解析】(1)直线CE与⊙O相切.∵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ACB=∠DAC ,又∵∠ACB=∠DCE,∴∠DAC=∠DCE,连接OE,则∠DAC=∠AEO=∠DCE,∵∠DCE+∠DEC=90°,∴∠AE0+∠DEC=90°,∴∠OEC=90 °,∴直线CE与⊙O相切.(2)∵tan∠ACB=22 ABBCBC=2,∴AB=BCtan ∠又∵∠ACB=∠DCE ∴tan ∠DCE=2, ∴DE=DC•tan∠DCE=1,在Rt △CDE 中,设⊙O 的半径为r ,则在Rt △COE 中,由222CO OE CE =+得22)3r r =+解得:r=5. 【解析】(1)PD 是⊙O 的切线. 连接OD,∵OB=OD, ∴∠ODB=∠PBD.又∵∠PDA=∠PBD.∴∠ODB=∠PDA. 又∵AB 是半圆的直径,∴∠ADB=90°. 即∠ODB+∠ODA=90°. ∴∠ODA+∠PDA=90°, 即OD ⊥PD.∴PD 是⊙O 的切线.(2)∵∠BDE=60°,∠ODE=90°,∠ADB=90°, ∴∠ODB=30°,∠ODA=60°. ∵OA=OD,∴△AOD 是等边三角形. ∴∠POD=60°. ∴∠P=∠PDA=30°. 在Rt △PDO 中,设OD=x,∴()2222x x +=∴x 1=1,x 2=-1(不合题意,舍去) ∴PA=1.6. 提示:AC ⊥BC ,BC=30米,AC=40米,得AB=50米.由a b c 304050r 10().22+-+-===米 得M 离道路三边的距离为10米. 六.板书设计3.6.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切线的判定条件.2.作三角形的内切圆.3.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的概念.例题1:例题2:例题3:七、作业布置课本P93练习1、2练习册相关练习八、教学反思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微生物的直径为0.000 005 035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为( ) A .5.035×10﹣6 B .50.35×10﹣5C .5.035×106D .5.035×10﹣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0.000 005 035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为5.035×10﹣6,故选A .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2.如图,将Rt ABC △绕直角顶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 B C '',连接'A A ,若120︒∠=,则B 的度数是( )A .70︒B .65︒C .60︒D .55︒【答案】B【解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AC =A′C ,然后判断出△AC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AA′=45°,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A′B′C ,最后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B =∠A′B′C .【详解】解:∵Rt △ABC 绕直角顶点C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 , ∴AC =A′C ,∴△AC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AA′=45°,∴∠A′B′C =∠1+∠CAA′=20°+45°=65°, ∴∠B =∠A′B′C =65°.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各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3.已知平面内不同的两点A (a+2,4)和B (3,2a+2)到x 轴的距离相等,则a 的值为( ) A .﹣3 B .﹣5 C .1或﹣3 D .1或﹣5【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点A(a+2,4)和B(3,2a+2)到x轴的距离相等,得到4=|2a+2|,即可解答.详解:∵点A(a+2,4)和B(3,2a+2)到x轴的距离相等,∴4=|2a+2|,a+2≠3,解得:a=−3,故选A.点睛:考查点的坐标的相关知识;用到的知识点为:到x轴和y轴的距离相等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或互为相反数.4.已知x﹣2y=3,那么代数式3﹣2x+4y的值是()A.﹣3 B.0 C.6 D.9【答案】A【解析】解:∵x﹣2y=3,∴3﹣2x+4y=3﹣2(x﹣2y)=3﹣2×3=﹣3;故选A.5.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于点E、F,连接CE,若△CED的周长为6,则▱ABCD的周长为()A.6 B.12 C.18 D.24【答案】B【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AD=BC,∵AC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点E,∴AE=CE,∴△CDE的周长=DE+CE+DC=DE+AE+DC=AD+DC=6,∴▱ABCD的周长=2×6=12,故选B.6.如图,在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热气球C的高度CD为100米,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的距离是()A.200米B.3C.3D.100(31)米【答案】D【解析】在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B点的俯角分别为45°,BD=CD=100米,再在Rt△ACD中求出AD的长,据此即可求出AB的长.【详解】∵在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B点的俯角分别为45°,∴BD=CD=100米,∵在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点的俯角分别为30°,∴AC=2×100=200米,∴AD=22200100-=1003米,∴AB=AD+BD=100+1003=100(1+3)米,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7.如图,一个斜边长为10cm的红色三角形纸片,一个斜边长为6cm的蓝色三角形纸片,一张黄色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红、蓝两张纸片的面积之和是()A.60cm2B.50cm2C.40cm2D.30cm2【答案】D【解析】标注字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B=∠AED,然后求出△ADE和△EFB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53DEBF=,即53EFBF=,设BF=3a,表示出EF=5a,再表示出BC、AC,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a的值,再根据红、蓝两张纸片的面积之和等于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正方形的边DE∥CF,∴∠B=∠AED,∵∠ADE=∠EFB=90°,∴△ADE∽△EFB,∴10563 DE AEBF BE===,∴53EF BF =, 设BF=3a ,则EF=5a , ∴BC=3a+5a=8a , AC=8a×53=403a , 在Rt △ABC 中,AC 1+BC 1=AB 1,即(403a )1+(8a )1=(10+6)1, 解得a 1=1817,红、蓝两张纸片的面积之和=12×403a×8a-(5a )1, =1603a 1-15a 1, =853a 1, =853×1817, =30cm 1.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利用红、蓝两张纸片的面积之和等于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是关键.8.轮船沿江从A 港顺流行驶到B 港,比从B 港返回A 港少用3小时,若船速为26千米/时,水速为2千米/时,求A 港和B 港相距多少千米. 设A 港和B 港相距x 千米. 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A .32824x x =-B .32824x x=+ C .2232626x x +-=+ D .2232626x x +-=- 【答案】A【解析】通过题意先计算顺流行驶的速度为26+2=28千米/时,逆流行驶的速度为:26-2=24千米/时.根据“轮船沿江从A 港顺流行驶到B 港,比从B 港返回A 港少用3小时”,得出等量关系,据此列出方程即可.【详解】解:设A 港和B 港相距x 千米,可得方程:32824x x=-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抓住关键描述语,找到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顺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9.已知抛物线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顶点为(4,6),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 2>4acB .ax 2+bx+c≤6C .若点(2,m )(5,n )在抛物线上,则m >nD .8a+b=0 【答案】C【解析】观察可得,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可得240b ac- ,即24b ac > ,选项A 正确;抛物线开口向下且顶点为(4,6)可得抛物线的最大值为6,即26ax bx c ++≤,选项B 正确;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4,因为4-2=2,5-4=1,且1<2,所以可得m<n ,选项C 错误; 因对称轴42bx a=-= ,即可得8a+b=0,选项D 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y=ax 2+bx+c 图象与系数的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本题难度适中. 10.估计624 ) A .5和6之间 B .6和7之间 C .7和8之间 D .8和9之间【答案】C【解析】先化简二次根式,合并后,再根据无理数的估计解答即可. 【详解】624562636=54=, ∵49<54<64, ∴54,∴6247和8之间,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估算出无理数的大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11.如图,AB是⊙O的直径,AC与⊙O相切于点A,连接OC交⊙O于D,连接BD,若∠C=40°,则∠B=_____度.【答案】25【解析】∵AC是⊙O的切线,∴∠OAC=90°,∵∠C=40°,∴∠AOC=50°,∵OB=OD,∴∠ABD=∠BDO,∵∠ABD+∠BDO=∠AOC,∴∠ABD=25°,故答案为:25.12.因式分解:a2b+2ab+b=.【答案】b2【解析】该题考查因式分解的定义首先可以提取一个公共项b,所以a2b+2ab+b=b(a2+2a+1)再由完全平方公式(x1+x2)2=x12+x22+2x1x2所以a2b+2ab+b=b(a2+2a+1)=b213.把球放在长方体纸盒内,球的一部分露出盒外,其截面如图,已知EF=CD=80cm,则截面圆的半径为cm.【答案】1【解析】过点O作OM⊥EF于点M,反向延长OM交BC于点N,连接OF,设OF=r,则OM=80-r,MF=40,然后在Rt△MO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F的长即可.【详解】过点O作OM⊥EF于点M,反向延长OM交BC于点N,连接OF,设OF=x,则OM=80﹣r,MF=40,在Rt△OMF中,∵OM2+MF2=OF2,即(80﹣r)2+402=r2,解得:r=1cm.故答案为1.14.在△ABC中,AB=13cm,AC=10cm,BC边上的高为11cm,则△ABC的面积为______cm1.【答案】2或2.【解析】试题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D=16,CD=5,再由图形求出BC,在锐角三角形中,BC=BD+CD=2,在钝角三角形中,BC=CD-BD=2.故答案为2或2.考点:勾股定理15.如图是测量河宽的示意图,AE与BC相交于点D,∠B=∠C=90°,测得BD=120m,DC=60m,EC=50m,求得河宽AB=______m.【答案】1【解析】由两角对应相等可得△BAD∽△CED,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两岸间的大致距离AB的长.【详解】解:∵∠ADB=∠EDC,∠ABC=∠ECD=90°,∴△ABD∽△ECD,∴AB BD EC CD=,即BD EC ABCD⨯=,解得:AB=1205060⨯=1(米).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1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9cm,则它的周长为__cm.【答案】1【解析】底边可能是4,也可能是9,分类讨论,去掉不合条件的,然后可求周长.【详解】试题解析:①当腰是4cm,底边是9cm时: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②当底边是4cm,腰长是9cm时,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4+9+9=1cm.故填1.【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17.如图,在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ABC中,BD=3,∠ADE=60°,则AE的长为.【答案】7【解析】试题分析:∵△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AB=BC.∴CD=BC-BD=9-3=6,;∠BAD+∠ADB=120°.∵∠ADE=60°,∴∠ADB+∠EDC=120°.∴∠DAB=∠EDC.又∵∠B=∠C=60°,∴△ABD∽△DCE.∴AB DCBD CE=,即96CE23CE=⇒=.∴AE AC CE927=-=-=.18.将抛物线y=2x2平移,使顶点移动到点P(﹣3,1)的位置,那么平移后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是_____.【答案】y=2(x+3)2+1【解析】由于抛物线平移前后二次项系数不变,然后根据顶点式写出新抛物线解析式.【详解】抛物线y=2x2平移,使顶点移到点P(﹣3,1)的位置,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2(x+3)2+1.故答案为:y=2(x+3)2+1【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由于抛物线平移后的形状不变,故a不变,所以求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通常可利用两种方法:一是求出原抛物线上任意两点平移后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二是只考虑平移后的顶点坐标,即可求出解析式.三、解答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19.某学校计划组织全校1441名师生到相关部门规划的林区植树,经过研究,决定租用当地租车公司一共62辆A,B两种型号客车作为交通工具.下表是租车公司提供给学校有关两种型号客车的载客量和租金信息:注:载客量指的是每辆客车最多可载该校师生的人数设学校租用A型号客车x辆,租车总费用为y元.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请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若要使租车总费用不超过21940元,一共有几种租车方案?哪种租车方案总费用最省?最省的总费用是多少?【答案】(1) 21≤x≤62且x为整数;(2)共有25种租车方案,当租用A型号客车21辆,B型号客车41辆时,租金最少,为19460元.【解析】(1)根据租车总费用=A、B两种车的费用之和,列出函数关系式,再根据AB两种车至少要能坐1441人即可得取x的取值范围;(2)由总费用不超过21940元可得关于x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后再利用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由题意得y=380x+280(62-x)=100x+17360,∵30x+20(62-x)≥1441,∴x≥20.1,∴21≤x≤62且x为整数;(2)由题意得100x+17360≤21940,解得x≤45.8,∴21≤x≤45且x为整数,∴共有25种租车方案,∵k=100>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1时,y有最小值,y最小=100×21+17360=19460,故共有25种租车方案,当租用A型号客车21辆,B型号客车41辆时,租金最少,为1946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正确列出函数关系式,会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最值问题.20.我市某中学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答题竞赛”,初、高中部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组成初中代表队和高中代表队参加学校决赛,两个队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决赛成绩如图所示. 平均分(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方差(分2) 初中部 a 85 b s 初中2 高中部85c100160(1)根据图示计算出a 、b 、c 的值;结合两队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分析,哪个队的决赛成绩较好?计算初中代表队决赛成绩的方差s 初中2,并判断哪一个代表队选手成绩较为稳定.【答案】(1)85,85,80; (2)初中部决赛成绩较好;(3)初中代表队选手成绩比较稳定. 【解析】分析:(1)根据成绩表,结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比较初中部、高中部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比较结果得出结论;(3)利用方差的计算公式,求出初中部的方差,结合方差的意义判断哪个代表队选手的成绩较为稳定. 【详解】详解: (1)初中5名选手的平均分75808585100a 855++++==,众数b=85,高中5名选手的成绩是:70,75,80,100,100,故中位数c=80; (2)由表格可知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平均分相同,初中部的中位数高, 故初中部决赛成绩较好;(3)222222++++=5S 初中(75-85)(80-85)(85-85)(85-85)(100-85)=70, ∵22SS 初中高中<,∴初中代表队选手成绩比较稳定. 【点睛】本题是一道有关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统计类题目,掌握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1.如图,已知AB是圆O的直径,F是圆O上一点,∠BAF的平分线交⊙O于点E,交⊙O的切线BC 于点C,过点E作ED⊥AF,交AF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DE是⊙O的切线;若DE=3,CE=2. ①求BCAE的值;②若点G为AE上一点,求OG+12EG最小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①23②3【解析】(1)作辅助线,连接OE.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只需证DE⊥OE即可;(2)①连接BE.根据BC、DE两切线的性质证明△ADE∽△BEC;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求得△ABE∽△AFD,所以23 BC CEAE DE==;②连接OF,交AD于H,由①得∠FOE=∠FOA=60°,连接EF,则△AOF、△EOF都是等边三角形,故四边形AOEF是菱形,由对称性可知GO=GF,过点G作GM⊥OE于M,则GM=12EG,OG+12EG=GF+GM,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F、G、M三点共线,OG+12EG=GF+GM=FM最小,此时FM =3.故OG+12EG最小值是3.【详解】(1)连接OE∵OA=OE,∴∠AEO=∠EAO∵∠FAE=∠EAO,∴∠FAE=∠AEO ∴OE∥AF∵DE⊥AF,∴OE⊥DE∴DE是⊙O的切线(2)①解:连接BE∵直径AB ∴∠AEB=90°∵圆O与BC相切∴∠ABC=90°∵∠EAB+∠EBA=∠EBA+∠CBE=90°∴∠EAB=∠CBE∴∠DAE=∠CBE∵∠ADE=∠BEC=90°∴△ADE∽△BEC∴23 BC CEAE DE==②连接OF,交AE于G,由①,设BC=2x,则AE=3x∵△BEC∽△ABC ∴BC CE AC BC=∴22 322xx x=+解得:x1=2,21 2x=-(不合题意,舍去)∴AE=3x=6,BC=2x=4,AC=AE+CE=8∴AB=BAC=30°∴∠AEO=∠EAO=∠EAF=30°,∴∠FOE=2∠FAE=60°∴∠FOE=∠FOA=60°,连接EF,则△AOF、△EOF都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OEF是菱形由对称性可知GO=GF,过点G作GM⊥OE于M,则GM=12EG,OG+12EG=GF+GM,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F、G、M三点共线,OG+12EG=GF+GM=FM最小,此时FM=FOsin60o=3.故OG+12EG最小值是3.【点睛】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比较复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利用数形结合解答.22.我市某中学举行“中国梦•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高、初中部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组成初中代表队和高中代表队参加学校决赛.两个队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决赛成绩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填写下表;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初中部85高中部85 100(2)结合两队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队的决赛成绩较好;计算两队决赛成绩的方差并判断哪一个代表队选手成绩较为稳定.【答案】(1)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初中部85 85 85高中部85 80 100(2)初中部成绩好些(3)初中代表队选手成绩较为稳定【解析】解:(1)填表如下: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初中部85 85 85高中部8580100(2)初中部成绩好些.∵两个队的平均数都相同,初中部的中位数高, ∴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初中部成绩好些. (3)∵,222222S 7085100851008575858085160=-+-+-+-+-=高中队()()()()(),∴2S 初中队<2S 高中队,因此,初中代表队选手成绩较为稳定.(1)根据成绩表加以计算可补全统计表.根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回答. (2)根据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分析得出即可. (3)分别求出初中、高中部的方差比较即可.23.如图,矩形ABCD 中,CE ⊥BD 于E ,CF 平分∠DCE 与DB 交于点F .求证:BF =BC ;若AB =4cm ,AD =3cm ,求CF 的长.【答案】(1)见解析,(2)CF =655cm. 【解析】(1)要求证:BF=BC 只要证明∠CFB=∠FCB 就可以,从而转化为证明∠BCE=∠BDC 就可以; (2)已知AB=4cm ,AD=3cm ,就是已知BC=BF=3cm ,CD=4cm ,在直角△BCD 中,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2BD•CE=12BC•DC ,就可以求出CE 的长.要求CF 的长,可以在直角△CEF 中用勾股定理求得.其中EF=BF-BE ,BE 在直角△BCE 中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由此解决问题. 【详解】证明:(1)∵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D =90°, ∴∠CDB+∠DBC =90°.∵CE ⊥BD ,∴∠DBC+∠ECB =90°. ∴∠ECB =∠CDB .∵∠CFB =∠CDB+∠DCF ,∠BCF =∠ECB+∠ECF ,∠DCF =∠ECF , ∴∠CFB =∠BCF∴BF =BC(2)∵四边形ABCD 是矩形,∴DC =AB =4(cm ),BC =AD =3(cm ).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得BD 5=.又∵BD•CE =BC•DC , ∴CE =·125BC DC BD =.∴BE 95==. ∴EF =BF ﹣BE =3﹣9655=.∴CF ==. 【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以及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灵活运用已知,理清思路,解决问题.24.某学校准备采购一批茶艺耗材和陶艺耗材.经查询,如果按照标价购买两种耗材,当购买茶艺耗材的数量是陶艺耗材数量的2倍时,购买茶艺耗材共需要18000元,购买陶艺耗材共需要12000元,且一套陶艺耗材单价比一套茶艺耗材单价贵150元.求一套茶艺耗材、一套陶艺耗材的标价分别是多少元?学校计划购买相同数量的茶艺耗材和陶艺耗材.商家告知,因为周年庆,茶艺耗材的单价在标价的基础上降价2m 元,陶艺耗材的单价在标价的基础降价150元,该校决定增加采购数量,实际购买茶艺耗材和陶艺耗材的数量在原计划基础上分别增加了2.5m %和m %,结果在结算时发现,两种耗材的总价相等,求m 的值. 【答案】(1)购买一套茶艺耗材需要450元,购买一套陶艺耗材需要600元;(2)m 的值为95. 【解析】(1)设购买一套茶艺耗材需要x 元,则购买一套陶艺耗材需要()150x +元,根据购买茶艺耗材的数量是陶艺耗材数量的2倍列方程求解即可;(2)设今年原计划购买茶艺耗材和陶艺素材的数量均为a ,根据两种耗材的总价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设购买一套茶艺耗材需要x 元,则购买一套陶艺耗材需要()150x +元,根据题意,得18000120002150x x =⨯+. 解方程,得450x =.经检验,450x =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150600x ∴+=.答:购买一套茶艺耗材需要450元,购买一套陶艺耗材需要600元.(2)设今年原计划购买茶艺耗材和陶艺素材的数量均为a ,由题意得:()()45021 2.5%m a m -⋅+ ()()6001501%a m =-⋅+整理,得2950m m -=解方程,得195m =,20m =(舍去).m ∴的值为95.【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要检验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25.制作一种产品,需先将材料加热达到60℃后,再进行操作,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min ).据了解,当该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关系(如图).已知在操作加热前的温度为15℃,加热5分钟后温度达到60℃.分别求出将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工艺要求,当材料的温度低于15℃时,须停止操作,那么从开始加热到停止操作,共经历了多少时间?【答案】(1);(2)20分钟.【解析】(1)材料加热时,设y=ax+15(a≠0), 由题意得60=5a+15, 解得a=9,则材料加热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9x+15(0≤x≤5). 停止加热时,设y=(k≠0), 由题意得60=, 解得k=300,则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x≥5);(2)把y=15代入y=,得x=20,因此从开始加热到停止操作,共经历了20分钟. 答:从开始加热到停止操作,共经历了20分钟.26.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C=90°,DE ⊥AC 于点F ,交BC 于点G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且AE=AC .求证:BG=FG ;若AD=DC=2,求AB 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AB=3【解析】(1)证明:∵90ABC ∠=,DE ⊥AC 于点F ,∴∠ABC=∠AFE . ∵AC=AE,∠EAF=∠CAB , ∴△ABC ≌△AFE ∴AB=AF . 连接AG , ∵AG=AG ,AB=AF ∴Rt △ABG ≌Rt △AFG ∴BG=FG(2)解:∵AD=DC ,DF ⊥AC ∴1122AF AC AE == ∴∠E=30° ∴∠FAD=∠E=30° ∴3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快速计算法中,法国的“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五五二十五”和我国的“小九九”算法是完全一样的,而后面“六到九”的运算就改用手势了.如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两只手伸出手指数的和为7,未伸出手指数的积为2,则8×9=10×7+2=1.那么在计算6×7时,左、右手伸出的手指数应该分别为()A.1,2 B.1,3C.4,2 D.4,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通过猜想得出数据,再代入看看是否符合即可.解:一只手伸出1,未伸出4,另一只手伸出2,未伸出3,伸出的和为3×10=30,30+4×3=42,故选A.点评:此题是定义新运算题型.通过阅读规则,得出一般结论.解题关键是对号入座不要找错对应关系.2.不透明袋子中装有一个几何体模型,两位同学摸该模型并描述它的特征.甲同学:它有4个面是三角形;乙同学:它有8条棱.该模型的形状对应的立体图形可能是()A.三棱柱B.四棱柱C.三棱锥D.四棱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有四个三角形的面,且有8条棱,可知是四棱锥.而三棱柱有两个三角形的面,四棱柱没有三角形的面,三棱锥有四个三角形的面,但是只有6条棱.故选D考点:几何体的形状3.一、单选题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BF分别是∠BAC、∠ABC的平分线,∠BAC=50°,∠ABC=60°,则∠EAD+∠ACD=()A.75°B.80°C.85°D.90°【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AD 是BC 边上的高,∠ABC=60°,即可得到∠BAD=30°,依据∠BAC=50°,AE 平分∠BAC ,即可得到∠DAE=5°,再根据△ABC 中,∠C=180°﹣∠ABC ﹣∠BAC=70°,可得∠EAD+∠ACD=75°.详解:∵AD 是BC 边上的高,∠ABC=60°, ∴∠BAD=30°,∵∠BAC=50°,AE 平分∠BAC , ∴∠BAE=25°, ∴∠DAE=30°﹣25°=5°,∵△ABC 中,∠C=180°﹣∠ABC ﹣∠BAC=70°, ∴∠EAD+∠ACD=5°+70°=75°,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4.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下列分式的值保持不变的是( )A .2x x y+-B .22y xC .3223y xD .222()y x y -【答案】D【解析】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3倍,求出每个式子的结果,看结果等于原式的即是答案.【详解】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知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3倍, A 、23233x xx y x y ++≠--,错误;B 、22629y yx x ≠,错误; C 、3322542273y y x x≠,错误; D 、()()22221829y y x y x y --=,正确;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式的值不变.此题比较简单,但计算时一定要细心.5.已知一组数据1、2、3、x、5,它们的平均数是3,则这一组数据的方差为()A.1 B.2 C.3 D.4【答案】B【解析】先由平均数是3可得x的值,再结合方差公式计算.【详解】∵数据1、2、3、x、5的平均数是3,∴12355x++++=3,解得:x=4,则数据为1、2、3、4、5,∴方差为15×[(1-3)2+(2-3)2+(3-3)2+(4-3)2+(5-3)2]=2,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算术平均数和方差,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6.某校举行运动会,从商场购买一定数量的笔袋和笔记本作为奖品.若每个笔袋的价格比每个笔记本的价格多3元,且用200元购买笔记本的数量与用350元购买笔袋的数量相同.设每个笔记本的价格为x元,则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2003503x x=-B.2003503x x=+C.2003503x x=+D.2003503x x=-【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设每个笔记本的价格为x元,根据“用200元购买笔记本的数量与用350元购买笔袋的数量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7.将抛物线y=x2﹣x+1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所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A.y=x2+3x+6 B.y=x2+3x C.y=x2﹣5x+10 D.y=x2﹣5x+4【答案】A【解析】先将抛物线解析式化为顶点式,左加右减的原则即可.【详解】,当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
灵城一中 陈世前
一、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相切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并且重要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是连接直线与曲线的桥梁,是研究三角形内切圆、切线长定理和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基础,学好本节课,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又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用“数量关系”确定“位置关系”的方法推导切线的判定定理,能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
(2)会运用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性质解决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d =
直线与圆相切”为依据,探究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逆向思维的角度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解决相关问题时怎样添加辅助线 五、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猜想、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圆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教学设计
大埔县华侨第二中学杨奕琴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之前的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圆有关的概念,如半径、圆周角、圆心角等,学习了圆的性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里将进一步讨论其中的一种情况:相切。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逻辑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学生思维活跃,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并用完整的话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气氛不是那么浓厚,学习不具有自觉性,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九年级初中下册数学第三章《圆》第六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

具体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1)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2)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的性质,懂得了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判断直线和圆属于哪一种位置关系,可以从公共点的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作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判断,还掌握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由上可知,判断直线和圆相切的方法有两种,是否仅此两种呢?本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活动内容: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2.做一做
3.如何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4.补充例题讲解
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如下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实际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圆,并画出直径AB,拿直尺当直线,让直尺绕着点A移动.观察∠α发生变化时,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意见.
以下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结论:
生1:如上图,直线l
1与AB的夹角为α,点O到l的距离为d
1
,d
1
<r,这时
直线l
1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当把直线l
1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l位置时,∠
α由锐角变为直角,点O到l的距离为d,d=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相切:当把直线l再继续旋转到l
2
位置时,∠α由直角变为钝角,点O到l的距
离为d
2,d
2
<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离.
生2:当∠α=90°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径.此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因为从上一节课可知,当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r时,直线与⊙O相切.
生3:这就得出了判定圆的切线的又一种方法: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
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做一做
已知⊙O上有一点A,过A作出⊙O的切线.
分析:根据刚讨论过的圆的切线的第三个判定条件可知: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而现在已知圆心O和圆上一点A,那么过A 点的直径就可以作出来,再作直径的垂线即可.
如右图.
(1)连接OA.
(2)过点A作OA的垂线l,l即为所求的切线.
3.如何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如下图,从一块三角形材料中,能否剪下一个圆使其与各边都相切.
分析:假设符号条件的圆已作出,则它的圆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因此,圆心在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上,半径为圆心到三边的距离.解:(1)作∠B、∠C的平分线BE和CF,交点为I(如右上图).
(2)过I作ID⊥BC,垂足为D.
(3)以I为圆心,以ID为半径作⊙I.⊙I就是所求的圆.
∵I在∠B的角平分线BE上,∴ID=IM,又∵I在∠C的平分线CF上.∵ID =IN,∵ID=IM=IN.这是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出的,所以I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因此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出一个,因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为圆心,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为半径,圆心和半径都确定的圆只有一个.并且只能作出一个,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inscribed circle of triangle),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incenter).
4.(补充)例题讲解
如下图,AB是⊙O的直径,∠ABT=45°,AT=AB.
求证:AT是⊙O的切线.
分析:AT经过直径的一端,因此只要证AT垂直于AB即可,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T=AB,所以∠ABT=∠ATB,又由∠ABT=45°,所以∠ATB=45°.由三角形内角和可证∠TAB=90°,即AT⊥AB.
证明:∵AB=AT,∠ABT=45°.
∴∠ATB=∠ABT=45°.
∴∠TAB=180°-∠ABT-∠ATB=90°.
∴AT⊥AB,即AT是⊙O的切线.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1.以边长为3,4,5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分别作圆与对边相切,则这三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2.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并说明与它们内心的位置情况?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2.会经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4.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概念.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必做:习题3.8 1,2题
选做:
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
求证:DC是⊙O的切线.
四、教学反思
1、运用课件创设最佳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

使师生,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大家都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2、教给学法,实现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在因素,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

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学,自由组合,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自主选择题目练习和表达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把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在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从学生学习效果上看,似乎并不是那么完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