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性质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关系

原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关系

原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物质的性质千差万别。

从柔软的棉花到坚硬的钢铁,从透明的玻璃到不透明的泥土,从能够燃烧的木材到不能燃烧的石头,这些物质的性质差异如此之大,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与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就如同搭建房屋的砖块。

而原子的结构就决定了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

原子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中间有一个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我们称之为原子序数。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或者说轨道上。

这些轨道的能量是不同的,离原子核越近的轨道能量越低,电子越容易被原子核吸引而稳定地待在那里;离原子核越远的轨道能量越高,电子相对就更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那么,原子结构是如何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呢?比如说,物质的硬度。

以金属为例,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往往比较容易失去,形成一种叫做“金属键”的结构。

在金属键中,大量的金属原子共用自由电子,使得金属原子紧密堆积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像铁、铜、铝等金属就是如此。

再比如物质的导电性。

像铜、银这样的良好导体,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较自由,容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而像塑料、橡胶这类绝缘体,其原子中的电子被紧紧束缚在原子内部,难以移动,所以不导电。

原子结构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这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密切相关。

我们把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价电子的数目和分布决定。

例如,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很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形成钠离子,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而氯原子的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

当钠和氯相遇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氯化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过程。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课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课件

⑤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都随核电荷数的增大
而增大
⑥从Li到Cs,碱金属的密度越来越大,熔、沸点越来
越高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B.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解析:①对,钾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和空气中水蒸气、氧气、 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少量钾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②错,碱金属不可直接用手拿,否则会和手上的汗水反应生 成强碱而腐蚀皮肤。 ③错,碱金属中还原性最强的不是钾,而是铯。 ④对,金属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所以碱金属 阳离子中氧化性最强的是Li+。 ⑤对,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故碱 金属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⑥错,从Li到Cs,密度呈增大趋势,但K的密度小于Na;碱 金属的熔、沸点越来越低。 答案:C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依据 根据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根据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依据 根据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根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从它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解析:A错,F2和水反应生成HF和O2,Cl2、Br2、
I2与水反应均可用X2+H2O
HXO+HX表示。
B错,卤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卤
素氢化物都易溶于水,但它们的热稳定性随核电荷
数增大而减弱。
C对,卤素单质从F2
I2颜色逐渐加深。
D错,因F2极易与水反应生成HF和O2,故F2不能
例 2 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中,

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对于理解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化学元素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而电子带有负电荷,这种相反电荷之间的吸引力维持着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也称为元素的核电荷数。

原子中的电子以能级或轨道的形式存在。

每个能级具有一定数量的子壳,而每个子壳又包含一定数量的轨道。

每个轨道最多可以容纳一对电子,且电子在同一个轨道上自旋方向相同。

轨道按照能级从低到高排列,分为K、L、M、N等不同的字母表示。

二、元素性质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导致了它们的性质差异。

元素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例如,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与它们具有自由电子和紧密排列的结构有关。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原子结构中的电子配置。

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活性。

一般来说,内层电子较稳定,不易被其他原子接触,而外层电子较活跃,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三、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这正是因为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原子结构,才能体现出它们独特的性质。

1. 周期表和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原子序数和电子结构排列的方式。

通过周期表的布局,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显的规律,例如,元素的周期性重复性质。

这是因为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配置,导致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2. 价电子和化学反应价电子是指原子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也是参与元素化学反应的主要电子。

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梳理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遵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2)能级交错现象:核外电子的能量并不是完全按能层序数的增加而升高,不同能层的能级之间的能量高低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3)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6、d10、f14)、半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

如24Cr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而不是:1s22s22p63s23p63d44s2。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或 [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用方框表示原子轨道,用“↑”或“↓”表示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按排入各电子层中各能级的先后顺序和在轨道中的排布情况书写。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_________。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_________外,其余为_________。

He核外只有_________个电子,只有1个_________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质子数是固定的,称作原子序数。

但是中子数可变,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称为同位素。

原子的电子数也可以变化,同种元素的原子在电子数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结构先来说说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原子核直径约为10^-15米,它带有正电荷,故原子是带正电荷的。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是稳定的,因为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化不大。

电子壳层数量的不同会对原子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原子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这意味着带一定电子数的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比较容易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又例如,氧原子由8个电子构成,因此它比较容易接受两个电子成为负离子。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涉及它们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各种特征。

其中一些是: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倾向于接受、捐赠或共享电子的方式。

这对于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例如,氧原子是高度电负的,也就是它更倾向于吸收电子;另一方面,金属元素如铜和铁更倾向于捐赠电子。

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的质量、大小、密度和熔点等。

这些性质主要受到原子核和电子互相作用的影响。

原子的重量原子的重量可以通过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原子质量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相对的比率。

例如,氧-16的原子质量为15.995 u,相对原子质量为16 u。

同位素可以有不同的原子质量和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原子的原子半径来确定。

原子半径是从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化学领域,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结构指的是一个元素中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而元素性质则是指一个元素所特有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本文将从电子结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以及元素周期表的角度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紧密联系。

1. 电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电子结构由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组成。

首先,能级决定了原子的化学稳定性。

稳定的原子通常具有完全填满的能级,即每个能级的电子数达到该能级的容量上限。

例如,氢气原子中只有一个能级,其容量为2个电子,因此氢气相对较不稳定。

而氖气原子具有完整的第二能级,其容量为8个电子,因此氖气非常稳定。

稳定性对于元素的反应性、化合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原子的电子轨道决定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尤其是电子的运动行为。

不同轨道形状和能量导致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外界电场的响应。

例如,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电子在s轨道中呈现球形云集中的形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s轨道中的电子比其他轨道更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而p轨道有三个不同的形态,每个形态在不同空间方向上分布,这使得p轨道中的电子能够更容易发生能级跃迁。

因此,电子结构是化学反应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 质子和中子对元素性质的影响质子和中子是原子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量。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从而确定了元素的位置以及化学性质。

例如,氢气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因此它的原子序数为1。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其他元素存在较大差异。

而氦气原子有两个质子,因此它的原子序数为2,与氢气相比,氦气的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原子量的差异也导致了同位素的存在,同位素有着不同的核子组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中子的数量对于原子的稳定性和核反应有重要影响。

正常情况下,原子的中子数量与质子数量相等或接近相等。

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一、原子与元素1.原子:2.元素:3.同位素:因此同一元素具有不同的核素,即同一元素具有多种原子,既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

二、能层与能级核外电子因能量不同而在与核距离不同的能层(相当于电子层)运动,用___________等表示;同一能层中的电子能量不同和运动区域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能级,用______________等表示。

每一能层和能级中运动的电子数目是有限度的——电子层最大容量原理:若用n来表示能层数,则每一能层中运动的电子数目为______(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_________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_________个电子)。

ns、np、nd等能级中最多只能容纳的电子数:若s、p、d等分别用1、3、5等表示,则它们分别最大容量则是2、6、10等,即其所表示数字的二倍,但与n无关。

三、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就是电子的排布顺序,它遵循三个基本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排布总是尽先进入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稍高的轨道,原子的电子排布总是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E(1s)<E(2s)<E(3s);E(ns)<E(np)<E(np)<E(nd)<E(nf)能级交错现象:E(ns)<E[(n-2)f]<E[(n-1)d]<E(np)(2)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任何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都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分别用“↑”、“↓”表示不同的自旋方向)。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不同的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同步训练:1.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组成为AB2的离子化合物,则A、B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A.ns2np2和ns2np4B.ns1和ns2np4C.ns2和ns2np5D.ns1和ns22.某元素的原子3d能级上有1个电子,它的N能层上电子数是A.0B.2C.5D.83.比较下列多原子的各轨道的能量高低:(1)1s,3d (2)3s,3p,3d (3)2p,3p,4p4.下列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B.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D.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绕核旋转5.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清晰。

本文将介绍原子结构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相关内容。

一、原子结构的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被围绕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上,具有负电荷;质子位于原子核内部,具有正电荷;中子也位于原子核内部,没有电荷。

原子核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相等,使得原子呈现整体电中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电荷的不同,原子核和电子围绕的轨道处于静电吸引和斥力的平衡状态。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其特定的性质,这些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关系。

1.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一张表格。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元素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 原子半径与电子壳层原子半径是指从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

原子的外层电子越远离原子核,原子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也会影响原子半径,层数增加,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原子半径的变化会影响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能和金属特性。

3. 电子的能级与原子结合能原子中的电子被分布在不同能级上,每个能级上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的能级和分布方式直接影响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和原子的结合能。

原子的结合能是指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总和。

原子核越稳定,结合能越大,相应的,元素的化学活性就越低。

4. 元素的离子化倾向和电负性元素的离子化倾向是指元素形成离子的倾向程度。

原子的电子亲和焓和电离能是衡量元素离子化倾向的重要指标。

电子亲和焓是指一个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时释放的能量,电离能是指一个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时需要的能量。

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原子对电子的亲和能力,在化学键中起到重要作用。

电负性较大的元素会吸引其他元素的电子,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

5. 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与性质4、《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时间:6月16日【高考考点】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2、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4、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基础知识]1、用电子层、原子轨道、电子自旋来描述核电子的运动状态。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则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3、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表示方法有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4、元素周期律,对人们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指导意义,为寻找新材料提供科学的途径。

如:在ⅠA 族找到光电材料,在ⅢA 、ⅣA、Ⅴ A 族可以找到优良的半导体材料。

[知识要点]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排布、表示1、电子运动特征:高速运动、可以用电子云(电子出现的几率)来形象描述。

2、状态:电子层、原子轨道(s、p、d、f)、电子自旋(相反方向)。

3、排布:规律(2N2、8、18)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4、表示: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二、元素周期律: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原子半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三、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的判断依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事实举例事实举例1、置换出氢气 1、形成氢化物2、M(OH)n碱性 2、HnROm酸性3、置换反应 3、置换反应4、第一电离能大小 4、第一电离能大小5、电负性大小 5、电负性大小[典型例题]1、(08苏中四市)纳米技术制成的金属燃料、非金属固体燃料、氢气等已应用到社会生活和高科技领域。

⑴A和B的单质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大,可用作燃料。

已知A和B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表所示:电离能(kJ/mol) I1 I2 I3 I4A 932 1821 15390 21771B 738 1451 7733 10540①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B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右图所示,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

②写出A的电子排布式。

(解析)能量最低原理,1S22S22、(08徐二检)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D E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元素D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2)D、E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列于下表:元素 D E电离能/kJ•mol-1 I1 717 759I2 1509 1561I3 3248 2957比较两元素的I2、I3可知,气态D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

对此,你的解释是;(1)1s22s22p63s23p63d54s2 (2分)(2) Mn2+的3d轨道电子排布为半满状态较稳定 (2分)[课堂练习]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顺序正确的是①.道尔顿原子模型②.卢瑟福原子模型③.汤姆生原子模型④.电子云模型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2.在下面的电子结构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原子可能是 ( )A、ns2np3B、 ns2np5C、 ns2np4D、 ns2np63.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若以E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下列能量大小顺序中正确的是A.E(3s)>E(3p)>E(3d)B. E(3s)>E(2s)>E(1s)C. E(4f)>E(3d)>E(4s)D. E(5s)>E(4s)>E(4f)4.下列各组原子,彼此性质一定相似的是()A、1s2与2s2的元素B、M层上有两个电子与N层上有两个电子的元素C、2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与3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D、L层上有一个空轨道和M层的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元素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一样多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短周期中,其能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C.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主族元素,其能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D.所有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元素开始,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6. 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有关两元素的下列叙述:①原子半径A<B;②离子半径A>B;③原子序数A>B;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A﹤B;⑤A 的正价与B的负价绝对值一定相等;⑥A的电负性小于B的电负性;⑦A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的第一电离能。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⑦ B.③④⑥ C.③⑤ D.③④⑤⑥⑦7.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外p能级、d能级等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全空”、“半满”、“全满”的时候一般更加稳定,称为洪特规则的特例。

下列事实能作为这个规则证据的是()A、元素氦(He)的第一电离能远大于元素氢(H)的第一电离能B、26Fe2+容易失电子转变成26Fe3+,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C、基态铜(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而不是[Ar]3d94s2D、某种激发态碳(C)原子排布式为1s22s12p3而不是1s22s22p28.(12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上表所列元素中,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短周期元素是(填元素符号);元素j的最高氧化物的化学式为,元素i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2)已知与f在同一周期的元素R位于第p主族,则R的原子序数为(用p的代数式表示),R能形成气态氢化物,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3)根据构造原理,写出m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9.(14分)有A、B、C、D、E 5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

其中C、E是金属元素;A和E属同一族,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

B和D也属同一族,它们原子最外层的p能级电子数是s能级电子数的两倍,C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等于D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的一半。

请回答下列问题:(1)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_。

(2)C、D、E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按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B与D的电负性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C与E 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填﹥、﹤、﹦,用元素符号表示)(4)用轨道表示式表示D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A和B按原子个数比1 : 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6)用电子式表示D和E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0.(6分)钛和钛的合金已被广泛用于制造电讯器材、人造骨骼、化工设备、飞机等航天航空材料,被誉为“未来世界的金属”,钛有 Ti和 Ti两种原子,它们互称为。

Ti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周期,第族;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按电子排布Ti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分区中属于区元素。

11.有A、B、C、D、E、F、G七种元素,除E为第四周期元素外其余均为短周期元素。

A、E、G位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其余元素位于p区。

A、E的原子外围电子层排布相同,A的原子中没有成对电子;B元素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C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式为nsnnpn+1;D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列同周期主族元素第三高;F的基态原子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成单电子数的3倍;G的基态原子占据两种形状的原子轨道,且两种形状轨道中的电子总数均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D ,G ;(2)D的前一元素第一电离能高于D的原因:;1D2C3BC4D6AD7B8BC20.(12分)(2分×6)(1)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He、Mg ;元素j的最高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Cl2O7 ,元素i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3PO4或 HPO3 。

(2)R的原子序数为(用p的代数式表示)10+p,R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8-pR或RH8-p。

(3)m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 4s24p5 。

21.(14分)((1)~(3)1分×8 ; (4)~(6)2分×3)(1)A是_H_,B是_O_,C是_Al_,D是__S_,E是_K__。

(2)简单离子按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离子符号表示)_Al3+ <K+ <S2—_。

(3)B与D的电负性的大小关系是_ O>S __,C与E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是_ Al>K _。

(填﹥、﹤、﹦,用元素符号表示)(4)用轨道表示式表示D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5)写出A和B按原子个数比1 : 1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H2O2电子式(略) 。

(6)用电子式表示D和E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K2S形成过程(略) 。

22.(6分)(1分×4 ; 电子排布式2分)Ti和 Ti两种原子,它们互称为同位素。

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 IVB 族;属于 d 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2 2s2 2p6 3s2 3p63d2 4s2或[Ar]3d2 4s2。

[直击高考]1.(11分07海南)A、B、C、D、E代表5种元素。

请填空:(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元素符号为;(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B的元素符号为,C的元素符号为;(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亚层为半充满,D的元素符号为,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4)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E的元素符号为,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1分)⑴ N⑵ Cl K⑶ Fe 1s22s22p63s23p63d64s2⑷ 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2、(07上海)(B)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T 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所得溶液呈弱酸性X L层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2个Y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Z L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1)写出元素X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元素Z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2)写出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电离方程式(3)元素T与氯元素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a 常温下氯气的颜色比T单质的颜色深b T的单质通入氯化钠水溶液不能置换出氯气c 氯与T形成的化合物中氯元素呈正价态(4)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