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发病因素的质性研究
牙周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牙周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牙周疾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口腔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探讨牙周疾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并会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病因牙周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1. 细菌感染:牙周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dental plaque)。
牙菌斑是一种由细菌聚集形成的黏膜附着物,主要由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组成。
这些细菌会释放酸和毒素,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
2. 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牙周疾病的病因之一。
过量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都会增加患牙周疾病的风险。
3. 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不正确的刷牙和清洁方法,以及不定期的口腔检查和清洁,都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和牙周组织的病变。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牙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人具有易感基因,使其更容易患上牙周疾病。
发病机制牙周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菌感染和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导致牙周组织的病变。
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细胞浸润以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会加剧病情并导致组织损伤。
2. 免疫系统紊乱:牙周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存在异常反应。
免疫系统紊乱会导致对菌斑内的细菌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加重炎症反应。
3. 组织破坏和骨吸收: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牙龈组织的破坏,使牙龈与牙齿之间的牙周袋变深。
同时,细菌和炎症因子的作用会导致骨质吸收,使牙齿失去牢固的支持。
4. 全身疾病的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和习惯性行为(如吸烟)也会对牙周组织产生影响,促进牙周疾病的发展。
研究进展牙周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口腔医学领域的热点。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对牙周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些研究发现,牙周疾病与特定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关。
例如,一项针对IL6基因的研究发现,某些IL6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牙周炎疾病研究报告

牙周炎疾病研究报告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会导致牙齿周围的组织受到破坏,可能最终导致牙齿失落。
近年来,关于牙周炎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将引述最新的研究结果,分析牙周炎的成因、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法,并引用专家的观点。
一、牙周炎的成因牙周炎是由牙菌斑(Dental plaque)引起的。
牙菌斑是一种由细菌、细胞、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生物膜,它会在牙齿表面形成。
如果不及时清洁,牙菌斑会变得越来越厚,并最终钙化形成牙结石(Dental calculus)。
牙结石会使牙菌斑更难以清除,从而进一步加重牙周炎的病情。
二、牙周炎的危险因素1.不良口腔卫生习惯。
不刷牙、不用漱口水、不使用牙线等口腔卫生习惯不佳的人更容易患上牙周炎。
2.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特定基因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生有关。
3.吸烟。
吸烟可引起口腔细胞组织的损伤,增加牙周炎的风险。
4.年龄。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牙周炎。
5.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问题等慢性疾病。
这些问题可能引起口腔卫生习惯不佳,从而导致牙周炎的发生。
三、牙周炎的治疗方法当然预防牙周炎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护好口腔卫生习惯。
有效刷牙、漱口水、使用牙线等,能有效降低牙周炎的发生。
但是,如果已经患上牙周炎,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
普通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牙周病理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其中牙周病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个治疗方法,牙周病理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理牙菌斑和牙结石等方法,使得牙齿和周围的牙槽骨组织能够重建。
此外,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牙齿周围牙槽骨破坏较为严重的患者,即通过手术的方式恢复牙齿周围的牙槽骨组织。
四、专家观点王昊教授指出,预防牙周炎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护好口腔清洁卫生,刷牙、漱口、使用牙线都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此外,合理饮食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上牙周炎的患者,及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但同时也需要控制好慢性疾病等危险因素,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牙周炎的复发率。
牙周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分析

牙周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分析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是牙周病菌,这种细菌寄生在牙齿周围的牙龈组织,引起炎症和组织破坏,进而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研究牙周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牙周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牙周病菌是一类好氧和厌氧的细菌,主要包括牙龈组织中常见的放线菌、厌氧球菌和黑色素沙雷氏菌等。
这些菌群在口腔中广泛分布,与健康的口腔菌群形成平衡。
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下,牙周病菌群可以快速繁殖,从而引发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牙周病菌的生存条件也十分苛刻,它们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
常见的放线菌主要寄生在牙齿表面附着的软斑文件上,而厌氧球菌则主要分布在舌面、颊面、硬腭等处。
在缺氧的环境下,其代谢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更容易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
二、牙周病菌的致病机制牙周病菌感染在口腔中只是个别的小细菌,但它们会影响口腔内的微生物平衡,从而导致口腔中的菌群发生变化,繁殖出大量的病原菌。
同时,牙周病菌可以释放出多种毒素,对口腔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引发口腔炎症并进一步导致牙齿周围组织的破坏。
牙周病菌的致病作用还在于其对主机免疫系统的影响。
在感染的初期,牙周病菌通过破坏口腔黏膜细胞、释放肠毒素等途径,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受体,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
与此同时,病原菌所产生的氧自由基、肽酶、胶酵素等物质可以直接破坏细胞膜,促进牙齿周围组织的自噬和坏死。
三、预防牙周病预防牙周病的关键在于保持正常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清洁牙齿和口腔,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平日里人们要注意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坚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不嗜烟、不饮酒。
特别是在注意家庭环境卫生方面,定时更换毛巾、擦拭器等物品,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总之,牙周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对研究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牙周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牙周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PD)是因牙周、牙龈等组织发生慢性炎症而引起的,属于口腔科常见病[1]。
据最新统计,我国的牙周病的发病率已高达90%以上,临床上伴有的牙龈红肿、出血、热痛等症状,甚者可能出现牙齿松动、咀嚼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饮食以及生活质量[2]。
PD疾病的发生不仅与牙齿周围的菌斑环境、食物堵塞以及患者本身的不良习惯有关,还可能与体内的内分泌失调、先天性口腔解剖异常等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在PD 的诊断治疗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本文将对PD的病因、诊断以及临床治疗展开系统综述。
1 病因1.1局部因素1)菌斑微生物:以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群长期滋养附着于牙齿的周围组织而难以剔除的细菌生物膜[3]。
其可通过细菌侵袭牙龈[4];寄生予宿主组织以繁衍;对宿主的非特异性防御进行抵抗;产生的代谢物或者酶类可与组织发生免疫反应,破坏牙周组织等[5,6]。
2)牙石:是指在存在牙齿表面钙化的菌斑或者软垢,主要是为菌斑的滋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利于牙齿的清洁,有损于牙龈组织[7]。
在临床上可分为牙龈上结石和牙龈下结石,上牙龈的结石沉积部位以及量的多少一般肉眼可见,但是下牙龈临床上一般需要通过探针观察后才能明确[8]。
3)食物镶嵌:食物镶嵌在牙缝里有利于细菌滋生,引起牙龈发炎、出血等,甚者可出现口臭、急性牙膜炎[9]等。
4)不良习惯:若不常清洁牙齿、偏食硬的食物等也可能不利于维持牙齿的良好环境,产生疾病。
1.2全身因素1)精神因素:研究表明,精神压力过高,很可能诱发体内炎症的发生,比如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等,是PD发生的诱因之一。
2)吸烟: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其血管收缩功能受损,其龈下微生物菌群失调;机体的免疫力降低等,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以及修复。
3)内分泌失调:研究表明,体内的IL-8[10]、PEG2[11]、糖皮质激素[12]分泌过多等,都可能增加牙龈炎症的产生。
牙周病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

牙周病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是由口腔中的微生物所引起,同时免疫学也是其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牙周病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微生物学研究牙周病的起因在于牙菌斑,也就是口腔中的悬浮微粒和细菌聚集在牙齿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生物膜。
这些细菌与免疫细胞之间不断进行交互作用,最后导致了慢性炎症和牙周组织的破坏。
研究发现,牙周病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复杂,约有700种以上的细菌存在于牙菌斑中。
这些细菌主要分布在龈沟、菌斑表面和菌斑深层等环境中,具备不同的代谢功能和相互作用。
举例来说,牙釉质脱矿作用的发生与菌斑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酸性细菌的代谢活动有关。
这些酸性细菌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滞留在牙齿表面会导致牙釉质的脱矿,进而导致龋齿的发生。
而在牙周病的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多的焦点则是放在了厌氧菌的研究上。
以放线菌为例,它可以在牙周袋中生长和繁殖,并和其他细菌共生。
研究显示,大肠杆菌蛋白SERPINA3-1/NL1在放线菌中的表达量较高,可以调控其对口腔黏膜的黏附能力,该黏附作用是造成牙周炎症状的重要因素。
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牙周病的病因,同时也为未来牙周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免疫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则是针对口腔和牙周组织的免疫反应及其调节机制展开的。
在口腔中,最重要的免疫系统是唾液腺和口腔黏膜的免疫反应。
唾液可以冲洗口腔中的细菌和其他病原体,而口腔黏膜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它们都可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护口腔环境的健康。
在牙周组织中,免疫反应主要分为炎症反应和免疫耐受反应两种。
炎症反应是受伤后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它可以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和维修受损组织。
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
因此,免疫调节是维护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牙周炎的免疫调节中,调节性T细胞(Treg)作为一种关键的调节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和促进免疫耐受的作用。
牙周病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牙周病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医疗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临床在免疫学、生物学以及遗传学领域研究更加深入,不断取得新突破。
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及经验总结发现,牙周病形成与牙菌斑感染有着密切联系。
据统计,人类口腔内的细菌高达上百种,而诱发牙周病的细菌约有十几种,如共生放线菌等。
相关研究显示,牙周病患者口腔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不同病菌对患者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为此,本文将分析牙周病病因,总结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为相关治疗夯实基础。
关键词:牙周病;病因;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牙周病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属于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牙龈、牙周膜等牙齿支持组织。
由于近年来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牙周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患者发病后常出现牙结石增多现象,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萎缩,甚至引起牙槽骨病变。
研究认为【1】,该病症是造成中老年患者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而牙周病主要以牙周炎和牙龈炎为主,因严重程度不同其症状也存在差异,牙龈炎阶段患者容易出现牙结石增多、牙龈肿痛;早期牙周病则会出现牙龈炎和牙槽骨轻度吸收问题,并形成牙周袋;进入中期后,会造成牙齿松动或移位;晚期则容易出现牙齿脱落,牙槽骨基本被完全损坏。
一、牙周病形成原因(一)口腔局部因素1.菌斑微生物研究表明,菌斑微生物是造成牙周病的重要原因。
当菌斑微生物吸附在牙齿表面时,会与宿主发生免疫反应,进而增大牙周组织病变风险。
目前,我国临床检验技术更加现代化,这为验证菌斑微生物成分夯实了基础。
多数结果显示牙周病常表现为以厌氧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不同种类的牙周病均可以检测出1~2种优势菌,在这些细菌的共同作用下,机体防御系统会收到干扰,牙周组织因此被破坏,引发牙周病。
如诱发慢性牙周感染的优势菌为齿垢密螺旋体。
1.牙结石所谓牙结石通常是指附着、堆积在牙齿表面已经矿化的菌斑。
通常根据堆积部位和性质分为两类,即龈上结石和龈下结石。
其中龈上结石主要集中在牙龈缘以上,且以牙颈部居多,上颌磨牙颊侧和下颌前牙舌侧最多,可以通过肉眼辨识。
牙周病研究报告总结怎么写

牙周病研究报告总结怎么写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研究牙周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本研究对牙周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在不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以牙龈炎和牙周炎为特征,严重影响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牙周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牙齿清洁不良、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糖尿病等。
为了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本研究对牙周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存在牙齿清洁不良、吸烟、饮食不合理等不良习惯,这些因素会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本研究还对牙周病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口腔拍片和组织切片的观察,发现牙周病患者的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牙周组织也出现炎症和牙周袋的形成。
进一步分析发现,炎症反应和牙龈组织的破坏是牙周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而牙周袋的形成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诊断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了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和出血情况等,影像学检查则通过X线和超声波技术观察牙周组织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牙周病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治疗策略方面,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干预治疗和口腔卫生教育,探索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干预治疗主要包括牙周病菌的清除、口腔卫生的改善、局部药物的应用等,口腔卫生教育则通过向患者传授正确的刷牙、漱口等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治疗和口腔卫生教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深入研究了牙周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病的发生与牙齿清洁不良、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相关,诊断方法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干预治疗和口腔卫生教育改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口腔医学中牙周病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牙周病的研究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
牙周病被广泛认为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程长,在口腔健康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论文将详细介绍牙周病的研究发展、病因和预防措施,并探讨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
一、研究发展牙周病的研究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牙周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确牙周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如细菌感染、牙菌斑和牙石等。
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牙周病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病因牙周病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牙菌斑和宿主因素等。
细菌感染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牙周病的典型特征是牙菌斑的形成,它是一种多种微生物群落的复杂结构。
许多研究表明,牙周病的发病与牙菌斑中的细菌类型和数量密切相关。
牙周病菌是一类特定的细菌,如放线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宿主因素也是牙周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年龄等。
三、预防措施牙周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日常口腔卫生是预防牙周病的基础,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使用漱口水等。
定期的口腔检查和牙龈保健也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合理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与牙周病的预防密切相关。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吸烟者和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口腔卫生,定期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和治疗。
四、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牙周病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此外,牙周病还与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并发症和早产等疾病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维护牙周健康对于保持全身健康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牙周病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口腔疾病。
牙周病的研究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揭示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了预防牙周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 附着丧失 1~ 2m m; ( 4 ) 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 1/3 ; ( 5 ) 可伴有 口腔异味 ;
关注 ,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 可对牙周病患者的病因进
明显下降 , 两组 间比较治疗 组的下降程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 肝纤维化属于“ 胁痛” 、 “ 髑积” 的范畴 , 为湿热邪毒 内侵 , 致肝
表 2 两组 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 四项指标 水平 比较( u g / L )
组 别 H A L N P C—I I I I V —C 治 疗 治疗 前 3 3 2 . 4 5 ' . 1 : 5 6 . 3 4 1 8 9 - 3 6 ± 5 8 . 6 6 组 治疗 后 l 4 6 . 3 6 : .  ̄ 5 6 . 4 4 1 0 8 . 9 8 ± 6 1 . 4 3 l 9 7 . 5 8 ± 5 9 . 6 5 2 2 0 . 1 5 : t 6 ' 1 . 2 2 l 】 9 . 7 6 ± 5 5 . 7 6 1 0 2 . 3 3 ± 5 6 . 8 5
牙周病发病 因素的质性研究
口 王 毅 孙克勤
o 3 o o 0 1 ) ( 山西 医科 大学口腔 医学系 山西 ・ 太原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牙周病患者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和深入访谈 , 分析牙周病的发病 因素, 争取早 期发现 , 及 时
关注, 及 时治疗 , 探 索防治牙周病的方法。方法: 采用 目行编制 的调查表对来我院就 诊的牙周病患者进行调查
( 1 ) 牙 龈有 炎症 和 探 诊 出 血 ; ( 2 ) 牙 周探 诊深 度 ≥3 mm;
质性研究( Q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 是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研 2研 究对象的选择 调在 自然 轻松 的环境下对研究客体进行有针对性 的访谈,然 其 中男 6名 , 女 8名 , 选择方法为 目的性抽样 , 选取标准如下 :
【 1 】 吴启文, 谭行 华, 林炳亮, 等. 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 疗慢性 乙型肝炎肝 纤维化 [ J ] . 热带 医学杂志, 2 0 1 0 , 1 0( 2 ) :
( n = 1 4 ) , 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牙周病的发病 因素进行 深入分析。 结果 : 通过搜集的资料进行类属分析 , 牙周病
的发病 因素与 口腔卫 生、 整体 因素、 局部 因素有关。结论 : 质性研 究用于此研 究, 不但 了解 了牙周病的病 因, 对医
患关系的和谐 、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巩 固治疗效果有很大作用。
1 4 6 . 7 6 ± 5 8 . 1 8 1 3 8 . 6
参考文献 :
4 讨 论
肝 纤维化是指 由各种致病 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
生, 导致肝 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 的病理过程 , 许多慢 性肝 脏疾病均可 引起肝纤维化, 临床 上主要有病毒性肝 炎、 酒 精肝、 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 等, 是 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 硬化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主要表现 为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 有恶心及呕吐,主要体征为肝区疼痛 。研究和治疗肝纤维化
关键词: 牙周病 质性分析 发病 因素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l 1 0 0 7 . 3 9 7 3 ( 2 0 1 3 ) 0 0 2 . 0 9 6 . 0 2 中图分类号: R 7 8 1 . 4
根据第二次全 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9 0 %的人 行深入分析 , 也有利 于一环的交流 。 群患有牙周病。牙周病是牙齿支持组织 ( 包括牙龈 、 牙骨质 、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现象学的方法 ,通过半结 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因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 。牙 周病可分为 构 式半 自由式的访谈 获得 牙周病患者发病因素 的全面 了解, 龈炎和牙周炎二大类 。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牙周病的 并深刻 的发掘与理解 , 发散性 的探索病 因, 获得牙周病 发病 的 致病 因素进行初步探索。 1质性研究简述 究方法 ,主要针对量的研 究的不足而提出来 的。质的研究强 后将访谈 内容打碎并编号,在对其进行归纳法分析。通过与 访谈对象 一对一 的互动 ,对研 究的内容和研 究对象的行为有 更深入的理解 。 深度访谈( I n . d e p t h i n t e r v i e w ) 过程 中访谈者 与 受访者进行板 结构是半 自由式的访谈 ,受访者会得到更多的 原因。此次研究重在与患者进行 轻松 自由的交流中获得丰富 的研究材料, 探索病因, 促进医患和谐交流 。 本研究选取来本 院牙周科就诊的牙周病患者 1 4名患者 ,
表2 。
失疏泄,气血凝滞于肝络而成 。软肝散从组方药物上 分析 具 有软坚散结、 活血调气 、 疏肝健脾 的作用, 用于治疗肝 纤维化 正对症 。现代医学亦证实方中柴胡 、丹参具有明显的抗纤维
化 的 作用 。本 文 通 过 观 察 软 肝 散 对 9 0例 慢 性 乙 型肝 炎肝 纤 维化 患者 的治 疗 效 果 , 发现 其不 但 抗 肝 纤 维 化 的 作用 明确 , 还 对肝 功 能 有 明 显 的 改善 作 用 , 且长时间应用后, 未 发 现 明 显 的
对 照 治疗 前 3 2 9 . 7 2 ± 6 1 . 4 9 1 9 2 . 7 6 ± 5 5 . 9 4 组 治疗 后 2 4 0 . 4 6 :  ̄ - 4 7 . 6 3 1 3 5 . 1 4  ̄ : 6 0 . 3 5
1 9 3 . 3 8 : t - 6 0 . 7 5 2 0 8 . 4 6 : t = 5 9 .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