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应用及护理

合集下载

白血病患者们 你们都带着PICC管吗

白血病患者们 你们都带着PICC管吗

白血病患者们你们都带着PICC管吗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最近我经历了一种治疗方法,被插入了一个叫PICC管的装置,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的日常生活。

PICC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长而细的管子,通常由职业护士插入体内的垂直大腿静脉,穿过股骨远端,并最终进入患者的上腔静脉。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可怕,但PICC管在治疗白血病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让医生将药物和其他治疗物质直接送至患者的中心静脉,以实现更有效的治疗。

对于需要经常进行输液、化疗或长期临床监测的患者来说,PICC管成为了一种便捷和持久的选择。

然而,对于刚刚接触到PICC管的患者来说,它可能会引发一些担忧和困扰。

首先,插入PICC管需要在手臂附近进行手术,可能会带来一些疼痛和不适。

幸运的是,大多数患者都使用了局部麻醉,以减轻插管过程中的疼痛。

与此同时,保持PICC管清洁和干燥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经常采用镇静剂和冲洗液进行清洗,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定期更换气球和敷料,以确保PICC管的顺利使用。

另一个考虑因素是PICC管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于PICC管直接与血管相连,需要保持固定和稳定。

这使得我们在日常活动中需要额外小心,尤其是在洗澡、锻炼和睡觉时。

我们需要避免过度拉扯管道,否则可能会导致PICC管被移位或脱落。

此外,我们还需要时刻保持清洁,以防止任何细菌或感染进入体内。

洗手变得更加重要,确保与PICC管接触的手部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遵循严格消毒程序的特定洗手剂。

尽管PICC管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它确实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了更方便和有效的治疗选项。

通过PICC管输液和化疗,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针头接触,减少疼痛和不适。

同时,医生和护士也可以更轻松地监测我们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当然,在使用PICC管期间,我们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和护士的监测。

PICC导管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

PICC导管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

PICC导管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摘要】目的为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等并发症。

方法采用外周置入式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65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较长,平均215天。

结论 PICC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有效顺利进行,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取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白血病化疗护理反复多次静脉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

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了反复穿刺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1]。

有效的保证了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

外周置入式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

PICC在直观下进行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

另外,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操作在床旁即可进行[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我科在对白血病的化疗过程中,有65例采取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现将PICC导管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对我科确诊为白血病需进行周期性化疗的65例患者施行PICC置管,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为14~68岁。

置管时间为7~360天,平均置管时间为215天。

PICC在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PICC在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巾。用肝素盐水预 冲导管及穿 刺针 , 用 可撕 裂式套管针穿刺 , 见 回血后 压低 角度再进针 2— 3 c m , 确认 导引套 管处于血 管
后, 撤出针芯 , 将导管均 匀缓 慢送人 中心静脉直 至测量长度 。
脉造成损害。传统 的静脉用药途 径为反 复浅静脉 穿刺给 药 , 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 而且不可避 免地造成药物外渗 , 导 致不
2 0 1 2年 1 2月收治的采用 P I C C技术 治疗 白血病的患者 5 O例。结果 : 应用 P I C C技术治疗白血病 过程 中, 经正 确护理后 , 患者均
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 未出现提前 拔管现象 , 未 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 在白血病 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 应用 P I C C技术可 以减少化 疗 药物 的不 良反应 , 减轻患者 的痛苦。经正确临床护理干预 , 能够减少患者使用 P I C C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并 发症 , 有利于患者康复 。 【 关键 词】 P I C C ; 白血病 ; 护理 ; 中心静脉 ; 并发症
定位不 良, 刺激上腔静脉丛有关 。护理对策 : 有心脏病史者 置 管前应进行 心电图检查 , 置管后心 电监护 , 并立 即拍摄胸 片了 解导管尖端位置 , 以免置管过深 引起 患者不适 。③空气栓塞 。 护理对策 : 拔除导丝 时反折导管 , 立 即套上 连接器 , 并 用注 射 器抽回血 , 然后套上肝素帽。④预 防穿刺 点渗血、 水肿 。发 生 原 因与静脉 选择不 当, 或穿刺 、 护理 不当或患者有 出血倾 向等 有关。护理对策 : 穿 刺前 检查凝血功能 , 选择合适的血管进 行

7 3 1 4・
吉林医学 2 0 l 3年 1 2月 第 3 3卷 第 3 4期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摘要】本文将围绕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展开讨论。

在将对该技术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

在将重点介绍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操作注意事项、护理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常见问题解决以及护理效果评估。

在结论部分将对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提高患儿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总结,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护理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应用护理、操作注意事项、护理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并发症处理、护理常见问题、护理效果评估、总结。

1. 引言1.1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概述白血病是一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患儿需要接受长期化疗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通过静脉置管给予药物,而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则是一种常用的静脉置管方式,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给药或频繁采血的患儿。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是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护理技术。

通过改良后的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儿童患者身上更加安全可靠,提高了难置入静脉管的成功率,减少了意外排列,防止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应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操作技术娴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和常见问题,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通过对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操作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PICC置管位置:在选择PICC置管的部位时,需要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和肌肉情况。

一般来说,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是常用的置管位置,但对于白血病患儿来说,通常选择锁骨下或股静脉为置管位置更为适合。

Picc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

Picc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

Picc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目的:探讨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对58例白血病患儿采用单腔导管,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至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

结果:置管成功率94.82%(55/58);52例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89.66%),3例插入右心房((5.17%),3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经调试后导管末端均位于上腔静脉内;留置时间28~365天,平均180天。

其中58例患儿中45例按计划撤管,无感染及出血,伤口愈合好;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接口处破裂5例,导管堵塞3例,经处理后均能正常使用;院外感染2例,导管员外脱出1例;治疗间歇期均带管回家,置管期间均无血栓性静脉炎发生。

结论:PICC作为一种方便、安全、高效的置管技术,适用于需要长期化疗的白血病患儿,为患儿提供了一条安全、长久的静脉通道,有效地降低了化疗药物对白血病患儿血管的不良反应。

保证了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及护士的工作效率,充分体现了PICC 的优势。

标签:PICC 白血病应用效果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

反复多次静脉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

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了反复穿刺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

有效地保证了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

外周置入式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

PICC在直观下进行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

另外,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臀部活动,操作在床旁即可进行。

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我科的58例白血病患儿。

研究方法:PICC置管术。

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避免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

方法: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进行输液,观察患者因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情况。

结果:36例白血病患者全部置管成功,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

结论:PICC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时间,减少患者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的发生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PICC 白血病护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是通过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固定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长期、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是保证白血病患者化疗顺利完成的前提。

近年来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治白血病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33.5岁。

全部病例都是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36例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输液化疗。

方法:①材料:采用PICC导管,均为单腔导管。

②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术前告知使用PICC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需要配备PICC配套盒、无菌敷贴、肝素生理盐水等。

③置管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选取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预测插管长度,穿刺点消毒,预冲导管。

扎止血带后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撤出针芯,送导引鞘,置PICC管,15~20cm后移去导引鞘,再缓慢将导管全部置入静脉,移去引导钢丝,修剪导管长度,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固定导管并覆盖无菌敷贴。

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结果36例患者中1次置管成功31例,两次置管成功5例。

有7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19.4%。

主要并发症有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堵管2例、局部糜烂1例,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顺利完成化疗。

护理更换敷料及肝素帽:PICC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24小时,期间随时评估敷料情况,24小时后采用无菌透明贴膜。

PICC在小儿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小儿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小儿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目的分析小儿白血病患儿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PICC护理的的价值。

方法对30例应用PICC及PICC护理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应用PICC及PICC护理后患者行为能力评分的改善及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接受PICC及PICC护理后各项行为能力评分均较接受PICC及PICC护理前明显改善,且具统计学意义(t=-5.023,P=0.000;t=-4.061,P=0.000;t=-6.255,P=0.000;t=-5.216,P=0.000)。

同时共有4例患者发生PICC并发症,分别为静脉炎1例,脱管1例,局部出血1例,局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13.33%。

所有发生PICC并发症患儿均可见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PICC及PICC护理可显著改善白血病患儿的行为能力,且并发症低。

标签:中心静脉置管;小儿;白血病;护理白血病是由于骨髓内大量增殖的异常原始细胞抑制了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的疾病,本病可继发肝、脾肿大,并可出现贫血、出血及感染等而危及患者生命[1]。

目前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其主要治疗方式仍为化疗治疗。

在化疗化疗中常规的外周静脉置管需反复穿刺,不但增加了患儿穿刺的痛苦,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2]。

我科近年来在小儿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应用在PICC,并给予PICC护理,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3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化疗治疗者,所有患儿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白血病,且年龄在2~14岁,并经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平均(6.36±0.7)岁;病程1~3年,平均(1.35±0.71)年。

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8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5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4例,慢性非淋巴性白血病3例。

所有患儿均根据病情,参照患儿体表面积及体重给予3~4种化疗药物联合化疗治疗。

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5例血液病患者行PICC置管。

结果 65例患者均置管成功。

结论 PICC置管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置管血液病应用【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59-0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 ral catheter,PICC)适用于5天以上的中、长期静脉治疗和静脉输入高渗性药物,尤其对于血液病患者,既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网的损伤,又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无痛穿刺的静脉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2012年,住我科的65例血液病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1~68岁。

其中淋巴瘤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

1.2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FPICC穿刺套件。

(1)选择静脉: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范围在肘关节下两横指内。

(2)测量长度:患者预穿刺手臂与身体成90°,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

(3)建立无菌区:打开无菌物品,戴无菌手套,在患者手臂下铺无菌巾。

打开PICC套件中一个连接器。

三支注射器均抽满生理盐水。

(4)预冲导管:使用注射器预冲导管、连接器和肝素帽。

将导管浸于生理盐水中。

并连接穿刺针排气。

(5)消毒皮肤:范围是穿刺点上下各10cm,两侧到臂缘。

(6)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

(7)更换无菌手套,并用生理盐水冲掉手套上的滑石粉。

(8)铺孔巾,暴露穿刺部位。

在穿刺点处用0.1~0.2ml利多卡因行局麻。

(9)静脉穿刺:以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持针穿刺,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血管平行,继续推进1~2mm,向前推进插管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避免因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

方法: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进行输液,观察患者因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情况。

结果:36例白血病患者全部置管成功,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

结论:picc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时间,减少患者脉管炎或组织坏死的发生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 picc 白血病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是通过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固定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长期、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是保证白血病患者化疗顺利完成的前提。

近年来对3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白血病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33.5岁。

全部病例都是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36例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输液化疗。

方法:①材料:采用picc导管,均为单腔导管。

②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术前告知使用picc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需要配备picc配套盒、无菌敷贴、肝素生理盐水等。

③置管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选
取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预测插管长度,穿刺点消毒,预冲导管。

扎止血带后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撤出针芯,送导引鞘,置picc管,15~20cm后移去导引鞘,再缓慢将导管全部置入静脉,移去引导钢丝,修剪导管长度,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固定导管并覆盖无菌敷贴。

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结果
36例患者中1次置管成功31例,两次置管成功5例。

有7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19.4%。

主要并发症有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堵管2例、局部糜烂1例,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顺利完成化疗。

护理
更换敷料及肝素帽:picc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24小时,期间随时评估敷料情况,24小时后采用无菌透明贴膜。

保持穿刺点皮膜干燥无污染,贴膜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也每周更换1次,更换肝素帽时导管要低于患者心脏水平。

封管:患者输液完毕后,用10ml肝素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正压封管,化疗间歇期未输液的患者,每周正压封管1次即可。

封管时,为降低血液反流,剩余1ml肝素生理盐水边推注边撤注射器,以防血液反流堵塞导管。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机械性静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导管方向的静脉发红、疼痛、皮温升高、静脉呈条索状。

因患者处于粒细胞减少状态,发现机械性静脉炎要及时处理,一般发生在置管后
1周内。

早期置管能大大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1]。

置管时首选贵要静脉,送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嘱患者抬高患肢,50%硫酸镁局部热敷,3次/日,必要是红外线照射,2次/日。

②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表现在导管入口周围红、肿、痛、有脓性分泌物,面积通常<2cm2,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血象升高。

立即做局部和导管内液细菌培养,给予抗感染治疗。

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规范操作,随时评估穿刺点周围皮肤,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③堵管:主要由于输液速度减慢或中断后,液体无法输入,无法抽到回血。

堵管重在预防,正确的封管方法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2]。

如果出现堵管,切忌用力推注或封管,可用肝素钠或尿激酶进行再通,不可强行向管腔内推注溶栓药,防止血栓脱落形成血管栓塞。

④局部糜烂:是picc
置入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先是穿刺部位红肿、疼痛,后局部面积加大,局部皮肤破溃。

发生局部糜烂,要立即做细菌培养,全身给予抗感染治疗,局部用利凡诺、硫酸镁加激素交替湿敷,必要是拔管后重新置管。

讨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用药多且多半具有高刺激性,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因静脉纤细,穿刺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且保留时间较短[3]。

picc是直接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且保留时间长,易于固定,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
的生存质量。

本文有36例患者采用picc置入,有7例并发症发生,发生率仅19.4%,但术后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顺利完成化疗,无1例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脉管炎或组织坏死,说明picc置入能有效减轻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妹.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6):1099.
2 庄艳云,谌朝辉,邱惠仙.白血病患者picc应用的对照研究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5-7.
3 闻锦琼,周永红.picc置管术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19-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