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赠赵伯鱼(节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韩驹
确的一项是(3分)
荆州早识高与黄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
诵二子句声琅琅。 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后生好学果可畏,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仆常倦谈殊未详。 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学诗当如初学禅,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
思想内涵
节选的这一部分,除肯定与鼓励赵伯鱼勤奋好学、方 法正确外,韩驹在阐明他的学诗的方法,那就是“学 诗如学禅”。
这个道理用现代思想来解释,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只不过,韩驹不认为埋头闭门写诗不是真正的“量的 积累”,真正的“量的积累”在于从许多诗歌前辈那 里汲取营养。
三、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其二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未悟且遍参诸方。 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一朝悟罢正法眼,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
信手拈出皆成章。 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赠赵伯鱼(节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韩驹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荆州早识高与黄 ,
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 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 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表现诗歌的主题、抒发诗人的情感、陪衬其他人物等方面;寄寓的情感,指诗人在人物形象里,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愿望等。
人物形象意义或寄寓情感的分析,需要把握诗歌整体,知晓创作背景、目的等。
形象类型1.诗中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塞下曲》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使用比喻手法,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孑然一身,思乡怀亲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实用课件】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课堂总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①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风华正茂、 充满豪情的革命青年(2分); 陆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 爱国诗人(2分)。 ②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2分)。 评分建议:人物特点和人物身份各1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同学们,从以上诗歌鉴赏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 哪些答题的注意点?
小结
同学们,你们是通过哪些方法快速书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一项是( ) A.首联"蝉声"以动写静,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重""长"二字,表现主人并非附府 风雅,而是真心喜欢读书吟哦。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C.颈联以侍儿做衬,因长期耳濡目染,其
言谈应对知节有礼,更显出主人儒雅。
D.尾联暗合李将军心境,渴望建功立业却
不得重用,只得看书赏画,寄情自慰。
三、当堂巩固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三、当堂巩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 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 词作一赏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 “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 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 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 隐者。
方法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 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 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 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开合理联想 和想象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 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 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 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景物形象的鉴赏
(主要出现在借景抒情诗中)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古诗鉴赏(人物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 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 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 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 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 的聪明(机灵)。
的思想感情的
寄托和写照。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 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 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 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 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 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 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 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 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类: 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 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 “我”,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设题方式:
1、人物形象的 见闻、言行、心情、品质、追求等
2、对人物身份类别的判断
3、鉴赏塑造人物的 技巧。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3. 典型人物形象案例分析4. 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的作用5. 提高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诗歌人物形象,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3.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分析指定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评估其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理解深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其对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的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中运用丰富的人物形象,提升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用于分析和讨论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诗歌。
2.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案例。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中八种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中八种人物形象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5.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