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完美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
诗歌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表现力。
1.2 人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特征和性格。
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
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描绘方法2.1 外貌描写描述人物的外观特征,如容貌、身材、衣着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描绘的形象性。
2.2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运用对话、独白等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世界。
2.3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其性格和情感。
运用动态的动词和形容词,生动描绘人物的动作。
2.4 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思想、感情、欲望等。
运用内心独白、梦境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物关系3.1 人物之间的互动分析诗歌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冲突。
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3.2 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分析人物与诗歌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3 人物与主题的联系分析人物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通过人物的形象和行为,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4.1 细致阅读与感知仔细阅读诗歌,感知人物形象的整体印象。
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述,捕捉人物形象的特征。
4.2 分析与解读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解读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4.3 欣赏与评价欣赏人物形象的描绘技巧和艺术效果。
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选取一首具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诗歌。
《登鹳雀楼》(王之涣)5.2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特征。
分析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人物与主题的联系。
5.3 实践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15分钟)1. 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 教学环节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5.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人物形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案例。
2. 诗歌案例: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完美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课设计【2010 高考考纲解读】2010 年《考试纲领》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能力层级为 E 级,即鉴赏评论。
【高考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讲解】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要擅长掌握形象的特色,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011 高考考点展望】2011 年高考,诗歌鉴赏还是重点,考察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鉴赏题可能有所增添,像2009 年湖南卷那样,把两首在某一点有相通之处的诗词放在一同比较异同;选材范围会有所扩大,不单有大师级诗人的作品,也会有不著名诗人的作品,不单有唐诗宋词,还会有清诗甚至是近代诗等非主流的作品。
整体上看,2011 年高考仍以 " 稳 " 为主。
【教课目的】: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课重点】: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课难点】:如何鉴赏人物(光景、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课前预习阅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建出来的生动详细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怀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情形)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抒怀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种诗歌常常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种诗歌常常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单高傲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拥有一致性的一面。
二、诗歌中的物象诗歌中的物象既能够是事物形象,又能够是光景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形象,比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第三课时通过上两节课的分析举例,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一、答题技巧1、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1)答题步骤。
分三步: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这个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这个形象是()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二、误区提示1、鉴赏诗歌形象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是对景物理解不准确。
要准确理解景物,解题时要注意把握准景物的特点,而景物的特点往往与其修饰词或动词有关,理解时应将诗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并结合人物的感情来分析。
二是对人物理解不准确,只是谈诗歌写了什么,而没有发掘蕴涵的东西。
要准确理解人物,解题时不仅要注意把握人物外在的东西,更要通过外在的东西去关注其内在的东西,如内心的感受、情感等。
三是分析形象程式化,未能具体分析。
2、备考胜经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术语,熟悉掌握鉴赏形象的基本方法。
(2)、.平时多读点评和评析式的诗歌欣赏,读时要有意识地感受、分析意象、意境或人物形象。
(3)、.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诗歌作家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志趣、代表作等);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诗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征,这样即使考题出了我们不熟悉的作家的诗歌,我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
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人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二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2.1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具体的描绘,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
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2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展示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语言描写可以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物心理3.1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示其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通过内心独白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动机。
3.2 情感表现情感表现是指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展示人物的情感状态。
通过情感表现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关系4.1 人物关系的基本类型人物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类型。
人物关系可以通过诗歌中的互动和描写来展现出来。
4.2 人物关系的作用人物关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可以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第五章:诗歌中的人物与环境5.1 人物与自然环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可以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5.2 人物与社会环境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和互动可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
【参考答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课时

:
1把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术。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
把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术。
:
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式与技术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XX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术;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 概念解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制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所谓“形象”确实是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图景,一样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要紧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试探。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确实是主人公自己,这种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固然,也有许多不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咱们能够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自我形象。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种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非作者本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渔翁确实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样不如小说中的形象饱满、完整,它能够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转变,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述,以精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教案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第四单元《诗歌与戏剧》中的《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歌,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2.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手法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画作,一幅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插画,另一幅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插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画作中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感觉?他们之间有何联系?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尝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物形象及情感。
a. 诗人形象:困顿、坚韧、乐观。
b. 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无奈、对理想的执着。
(2)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物形象及情感。
a. 诗人形象:英勇、豪迈、自信。
b. 情感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化对诗歌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2. 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形象——困顿、坚韧、乐观;情感——无奈、执着。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人形象——英勇、豪迈、自信;情感——忠诚、关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一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专题教案

古诗鉴赏一: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
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
专题(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即诗人自我形象,常见于写景、抒情类诗歌;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于写人的诗歌,如闺怨诗、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
前者例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例如《观猎》中的将军的形象。
古诗中常见艺术形象类别举例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011高考考点预测】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仍是重点,考查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鉴赏题可能有所增加,像2009年湖南卷那样,把两首在某一点有相通之处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选材范围会有所扩大,不仅有大师级诗人的作品,也会有不知名诗人的作品,不仅有唐诗宋词,还会有清诗甚至是近代诗等非主流的作品。
总体上看,2011年高考仍以"稳"为主。
【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课前预习阅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二、诗歌中的物象诗歌中的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事物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三、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二是品味诗中物象,三是明确解题思路1.人物形象的鉴赏(1)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
如鉴赏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应抓住第三句重点品析,其中"惊"字贴切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重病在身仍惦念友人的知音形象。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
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孤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为刻画诗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特殊意象,对表现诗人独坐敬亭山时流露出的孤寂情绪起到了映衬作用。
2.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3.解题思路步骤(1)立足关键词句概括形象(人物形象或意境或物象)特征(表述时一般要结合使用的表达技巧)。
(2)诗中形象的特点。
(3)形象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把握典型意象的基本特征和寓意】常见典型意象有这样一些分类:树木类。
黄叶:凋零。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兴亡之感。
红叶:传情之物,思念。
松柏:坚强,傲岸。
梧桐:凄凉,凄苦,悲情。
花草类。
花落:凋零,人生失意,生活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指国家昔盛今衰。
兰:清高,自傲,高洁。
菊:高洁品格,隐逸。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人生逆境。
红豆:爱情,友情。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志向,理想,追求。
鹰:刚劲自由,人生志向高阔,豪情壮志。
瘦马:漂泊。
沙鸥:飘零,伤感。
乌鸦(寒鸦):伤感,倦归,凄清。
孤雁:孤独,思乡念亲。
鸿雁:书信,思乡怀人。
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浪汹涌:人生逆境,江湖诡谲。
寒烟:境况惨淡,人生迷惘,理想不得实现。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人生挫折。
露:人生短促,时光易逝。
云:游子漂泊。
水:环境幽寂。
器物建筑类。
捣衣砧:妇女思夫。
西楼:闺怨,凄凉,悲情。
桑梓:故乡,思乡。
吴钩:宝剑,利剑,失意情怀,渴望建功立业,战场。
地点类。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的感慨,破败萧条。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厌俗,思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朴,美好安逸,宁静,闲适。
仙境:飘逸美好,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哀伤,思念故国、故乡、亲人,抑郁愤懑,不满现实。
桃源:乐土,理想,追求,厌俗,归隐。
其他类。
六朝旧事:往日繁华,昔盛今衰的感慨,讽喻现实。
击楫: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志向抱负。
碧血:忠心。
采薇:隐居生活,坚守节操。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物形象鉴赏。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阅读相关知识:常见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