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象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诗歌鉴赏技巧,常见的8种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技巧,常见的8种人物形象诗歌鉴赏:8种人物形象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5.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课件)(52张PPT)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 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例②读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 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 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 萧索的氛围;
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 (意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咏物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 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并规范组织答案。
分类别,明特征。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 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 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 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 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 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古代诗词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其独特的意境。
本文将以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为主题,分别从美女、英雄和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女古代诗人在诗词中常常借助美女形象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这些描写多是以花、月、水等自然景物来形容美女,以营造出优美、婉约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作者通过“举头望明月”以及“低头思故乡”巧妙地表现了美女在月光之下独自沉思的场景,给人以深深的思念之感。
此外,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形容了美女圆润的脸庞,使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英雄英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赞颂英雄的诗词往往表现出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杜甫的《登高》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通过“英雄竞折腰”这一描写,杜甫赞美了众多英雄在江山面前的忠诚和英勇。
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则展现了他面对忧国忧民之时的激情,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怒发冲冠,凭阑处”展现了英雄的气概和决心。
这些描写都通过雄浑有力的语言和激荡人心的情感,使英雄形象栩栩如生。
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它通过对山、水、云、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与自然的交互。
而人物形象在山水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诗词增添了一丝丝的活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更上一层楼”一句,诗人描绘了旅人登楼凭栏,欣赏山水美景的情景。
这一描写使人物和环境有了有机的联系,为诗词增加了层次感。
总结诗词意境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丰富多样,美女、英雄和山水诗中的人物描写是其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 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的性格。
鉴赏诗歌的形象
▪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 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 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 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 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 都是形象。
▪ 对于叙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 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 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 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 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 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 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 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 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 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 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塑造的人物形象
▪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 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 形象。
▪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 焦仲卿形象。
考法一 鉴赏人物形象
▪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 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 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 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 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 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 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 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 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 景,对把握诗歌的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事”。就作家所处 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 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 就作家的个人遭遇而言,由于个人的身世、 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 如赏析李白的诗歌,就要理解其跌宕 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诗人一生都在以 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无论何时何地, 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 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 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 难的忧患,在高昂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 现自身的价值。欣赏时应该抓住这些特点。
▪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 的形象。
▪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 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 象。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 传神。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 的拟立,诗歌题目更是常常能 传出很多重要信息。
(3)事物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具有象征性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 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中的松 ﹑竹﹑梅等。
【诗歌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看注释看诗人(知人)
看诗题看背景(论世)
诗眼看典故(题材)
看意象看手法(缘景)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 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 的人物形象。
(1)诗人形象
▪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 “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 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 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 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诗歌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
【考纲解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
塑造的形象,才能准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 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 能力。 其考查内容主要有: 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 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把握; 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 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 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
▪ 对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 象。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首先 要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 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