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精)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
1.主动脉壁增厚
大动脉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脉壁增厚。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主动脉壁厚度为1-1.5mm,而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厚度可达3-4mm。
此外,主动脉壁增厚还伴随着主动脉内膜的不规则增厚,形成“脂肪条纹”或“膜状影”。
2.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
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回声反射不均匀。
3.主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
直接观察到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4.主动脉瘤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
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5.颈动脉异常
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异常包括颈动脉壁增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颈动脉的异常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壁回声
不均匀、主动脉狭窄或闭塞、主动脉瘤和颈动脉异常等。
超声检查是
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
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其以“外膜起病”为特征,疾病早期主动脉外膜可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血管壁显著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扩张,直接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供血,出现相应的缺血表现,严重时造成脏器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为全球性疾病,最常见于亚洲青年女性,东亚的患病率为28~40例/百万人,90%为30岁以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全身症状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少数患者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可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出汗、体重下降、颈部疼痛、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成5种类型:01 头臂动脉型●升主动脉:有心悸、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可有夜间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颈动脉或椎动脉:可有颈痛、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脑缺血严重者反复黑矇、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
●锁骨下动脉:75%~89%大动脉炎患者累及锁骨下动脉,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少数缺血严重者可有肢体跛行、麻木、酸痛、发凉甚至肌肉萎缩。
02 胸-腹主动脉型●胸主动脉: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有血管狭窄或扩张,少数可有高血压、胸痛、背痛,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时胸痛剧烈。
●腹主动脉: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者有节段性肠坏死;腹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表现为下肢跛行和高血压。
●髂动脉: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乏力、疼痛、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03 主-肾动脉型20.5%~63.0%大动脉炎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萎缩、肾功能减退。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一、引言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颞动脉多肉芽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头颈部动脉,尤其是颞动脉。
GCA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GCA 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及方法。
二、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标准•头痛:持续性头痛,多为颞部或枕部,剧烈而难以忍受。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搏动触诊异常或无搏动。
•血沉增快:血沉率明显升高。
2. 超声检查标准2.1 颞动脉•动脉管壁增厚:颞动脉管壁可出现明显的增厚,可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低回声带。
•光点征: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呈“光点征”,这是由于动脉壁内的伞状巨细胞堆积引起。
•血管腔狭窄:颞动脉腔可以出现狭窄,血流速度减慢。
•动脉壁异常回声:动脉壁可出现异常回声,如斑点状或较长的低回声区。
2.2 眶上动脉•眶上动脉增宽:眶上动脉直径增大,超过2.34mm可作为判断指标。
•光点征:眶上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
•眶上动脉膨隆:眶上动脉可出现局部膨隆。
3. 其他检查辅助标准•血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核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头颅MRI:MRI可发现颞动脉周围的炎症和增厚。
三、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方法1. 设备准备•超声设备:高频线性探头(7-15MHz)。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适当位置,面部朝向超声仪,保证头颈部露出。
2. 检查步骤2.1 颞动脉检查1.颞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颞动脉位置轻按,标记颞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2.探头放置: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颞动脉位置,调节角度和深度,使颞动脉尽可能完整地显示在屏幕上。
3.图像采集和保存:采集至少三个颞动脉纵断和横断的图像,并保存。
2.2 眶上动脉检查1.眶上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眶上动脉位置轻按,标记眶上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大动脉炎护理查房课件

目录 介绍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的诊断与评估 大动脉炎的治疗与护理 预防大动脉炎 护理建议 交流与协作
介绍大动脉炎
介绍大动脉炎
什么是大动脉炎:一种罕见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 动脉 病因: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 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介绍大动脉炎
症状:疼痛、肿胀、疲劳等
大动脉炎的诊 断与评估
预防大动脉炎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以及对病情的及时 观察和评估
护理建议
护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议
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温 度适宜,减少噪音和其它刺激 因素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通报医生
护理建议
协助康复: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生 活自理能力恢复
教育患者: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大动 脉炎的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和管理疾病。
交流与协作
交流与协作
多学科合作:与医生、护士和 其他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共同 护理患者 提供信息:及时沟通和交流患 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计 划
交流与协作
团队合作:鼓励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和 补充,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大动脉炎的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 家族史和可能的暴露情况 体格检查:观察病灶部位的肿 胀、红斑等变化
大动脉炎的诊断与评估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诊断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了解对患者健康状 况的影响
大动脉炎的治 疗与护理
大动脉炎的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物、免 疫抑制剂等来减轻炎症和控制 免疫反应
疼痛管理:采取措施缓解患者 的疼痛,如物理疗法和药物镇 痛
大动脉炎的治疗与护理
饮食调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强 机体抵抗力 心理支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患 者积极面对治疗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为主的大中型动脉炎症性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盲风险。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动脉炎的确诊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1. 症状表现:大动脉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部或颅外动脉触痛、颞动脉肿胀、颞动脉周围软组织肿胀、颞部或颞下颌部局部压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发热、全身疲乏等。
2. 血液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常常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以下几项指标可供参考:- C反应蛋白(CRP):增高(正常值<10 mg/L)。
- 血沉(ESR):增高(正常值女性<20 mm/h,男性<15mm/h)。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 完全自身抗原血症(ESR):可能具有指导意义,但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
3. 颞动脉活检:颞动脉活检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活检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如颞动脉壁增厚、内皮细胞浸润和巨细胞聚集等。
活检是确认诊断的重要手段,在患者符合临床标准但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时尤为重要。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大动脉炎的辅助手段,帮助评估病变范围和相关并发症。
以下影像学检查可参考:-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病变,如炎症性增厚、壁病变、炎性梗塞等。
- 头颅CT血管造影(CTA):用于评估颞动脉及其分支的血管狭窄、闭塞和壁病变等。
5. 临床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于1990年提出的颞动脉炎诊断标准是目前最常用且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准。
根据ACR的标准,患者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 年龄大于50岁;- 新出现头痛;- 有至少一项以下临床指标:- 颞动脉或颞动脉分支触痛或颞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血沉大于50 mm/h;- 颞动脉活检显示巨细胞动脉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1.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2.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区域疼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种以下肢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等。
治疗方案包括戒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4. 血管炎性肠病
血管炎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大动脉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戒烟等措施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大动脉炎 ppt课件

ppt课件
7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和体征
头臂干或锁骨下动脉:无脉症, 上肢无力、发凉, 脉搏微弱,血压低
颈动脉和椎动脉:眩晕、视力减退甚至晕厥及脑卒中, 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视网膜萎缩、色素沉着及静脉扩张
ppt课件
8
临床表现
胸腹主动脉
血管杂音(肩胛骨间或脐周可),下肢动脉搏动及血压减 弱或消失
肾动脉
高血压(肾血管性),蛋白尿、肾功能减低
肺动脉
肺动脉高压, 心悸、气短,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
ppt课件
9
临床诊断
ppt课件
10
临床诊断
ppt课件
11
临床诊断
ppt课件
12
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正细胞性色素性贫血等,血沉是最常用于判断疾 病活动性的指标,但缺乏特异性,1/3活动期患者血沉正常
ppt课件
26
治疗
外科治疗
介入支架置入 外科旁路移植手术 处于活动期患者不宜外科手术治疗
ppt课件
27
总结
年轻女性(一般40岁以下),有大血管明显管壁较 均匀环形增厚,管腔狭窄
肺动脉、冠状动脉病变容易忽略
观察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支架术后观察支架内是否 血栓形成
CPR、VR、MIP多种后处理方式结合,重点横断面 薄层观察
大动脉炎
ppt课件
心外科
1
概念及流行病学
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来自临床诊断及分型CTA表现
鉴别诊断
治疗
ppt课件
2
概念
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动脉疾病,以节段性 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为特征
1908年日本人Mikito Takayasu报道了第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分泌学说
女性占优势,可高达90%以上;且好 发于内分泌不平衡最显著的青少年和 步人成年早期的女性 妊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病情 好转。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给家兔喂饲雌激 素,可诱发与TA相似的大中动脉病理 改变。 基础研究表明:雌激素可通过雌激素 受体介导机制调控心血管系统功能, 在正常代谢情况,发挥保护作用;代 谢异常,则产生损伤作用。
大动脉炎
(Takayasu’s arteritis )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陈适
历史
最早:日本人:高安动脉炎 1962年黄宛:缩窄性大动脉炎
流行病学
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多发 欧美少见 女性多见,90% 综合文献报道 14个国家 22 000 余例尸检结果,发病率为0.6% 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心肌梗 塞为主要死亡科手术
病情活动的观察指标
血管缺血的症状和体征加重 血沉加快 新出现的血管造影异常 出现发热等炎症指标
激素免疫抑制药物
适用疾病进展期患者 糖皮质激素1m g/kg/d连续8-12周,后 减量,维持6-12个月。 部分病人可加免疫抑制药物,可用 CTX2mg/kg/d,或MTX0.3mg/kg/w, 或CysA5mg/kg/d(1-2mg/kg/d)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1
分为: 头臂型 胸腹主动脉型 广泛型 肺动脉型
临床表现2
我院1990年1月-2001年12月112例
¢ × Ö ´ « Ì Ö å Ì Û Í ´ ·Ô Í Î Ó Á Ê ¦ Õ Ï ° ¤Î Æ Â ½ µ µ Í Î Ø Ô Ê î ¶ » ¯ º ó Æ ø ¶ Ì ¢ È · ý Ê À ý 48 70 41 38 20 23 34 % 42.9 62.5 36.6 33.9 17.8 20.5 30.4 ¢ × Ö ´ Þ Â Î ö « Ì Ö å Ñ ª Ñ ¹ ² î Ò ì ª ¹ Ñ Ü Ô Ó Ò ô ß Ñ ¸ ª Ñ ¹ Ø Í Ð ´ £ ¬ Ð Ä ¼  ¤Õ Æ î ý Ê À ý 84 82 82 62 7 4 % 75.0 73.2 73.2 55.4 6.1 3.6
血管介入和外科
适用于病情稳定患者 外科手术更适合于严重脑缺血或 恶性高血压时
预后
5年以及10年生存均超过90%。 NIH一项60例患者研究中,平均随访5.3年
患
20% 自限
60% 缓解
50%
停药复发
者
加免疫抑 制药物
80% 激素 23% 始终无效
40% 无效
40%
控制
谢谢大家!
病因学
自身免疫学说 遗传学说 内分泌学说
自身免疫性
22%活动性结核病变 IL-2 细胞免疫
增多
T细胞免疫 调节缺陷
CD4细胞增多
热休克蛋白-65
体液免疫
可以发现抗体
大动脉损伤
遗传学说
TA有种族,地理分布和时有报道的家 族发病如单卵双生病例的特点 印度与HLA-B5关联,日本病人中 HLAB52、B39.2、MB1和DR2的频 率显著增加;在美国则与HLA-DR4、 MB3关联。研究显示B39.2是一个与 TA关联独立而有意义的基因 但然而仅有59.4%的病人携带B52 或B39.2基因,较其它疾病相关基因 病的病人数少得多
病理学
全层动脉炎,常呈节段性分布。 早期受累的动脉壁全层均有炎症 反应,以外膜最重,中层次之。 晚期动脉壁病变以纤维化为主。
好发部位
病变的好发部位包括主动脉弓和弓上 分支,胸腹主动脉与其分支如肾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等 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动脉应力集 中分布于主干血管的分支开口附近 我院112例中以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内 动脉受累频率最高,22.37%, 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