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

合集下载

巨细胞动脉炎科普宣传PPT课件

巨细胞动脉炎科普宣传PPT课件

病因
基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与巨 细胞动脉炎的发生有关
症状
症状
临床表现:巨细胞动脉炎病人常出现头 痛、发热、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
血管受累:巨细胞动脉炎可累及各类血 管,引起血管闭塞和组织损伤
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患者的 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诊断 化验检查:血液和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明确巨细胞动脉炎的诊 断
诊断
活体组织检查:活体组织检查是明确诊 断的关键
治疗
治疗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抑制剂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主要 治疗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血管严重受累 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 疗
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 辅助治疗有助于患者康复
预防与注意事 项
预防与注意事项
注意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 助于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 巨细胞动脉炎的发生 饮食健康:均衡饮食有助于维 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降低患病 风险
巨细胞动脉炎科普宣传 PPT课件
目录 简介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项
简介
简介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血 管炎症性疾病 本PPT将为您介绍巨细胞动脉炎 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 法
病因
病因
年龄因素: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50岁以 上的中老年人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巨细 胞动脉胞动脉 炎有助于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1. 发病年龄大于等于五十岁。

2. 新近出现的头痛,新近出现的或出现新类型的局限性头痛。

3. 颞动脉病变,颞动脉压痛和触痛,搏动减弱,除外颈动脉硬化所致。

4. 血沉增快。

5. 动脉活检异常。

活检标本是血管炎,其特点为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常有多核巨细胞。

符合上述五条标准中的至少三条,即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具体准确的信息。

巨细胞动脉炎预防和措施PPT

巨细胞动脉炎预防和措施PPT
巨细胞动脉炎的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2. 谁容易患巨细胞动脉炎?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 5. 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定义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大动脉的炎症为特征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可能导 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降低发病风险。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
控制基础疾病
及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疾病。
良好的基础疾病控制可降低巨细胞动脉炎的发生 率。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
心理健康
此外,有家族史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 也应提高警惕。
谁容易患巨细胞动脉炎?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 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谁容易患巨细胞动脉炎?
早期筛查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和血液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疾病加重的关键。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出现
如出现持续的头痛、视觉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 医。
医生将通过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
何时应就医?
定期监测
对于已被诊断的患者,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 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
何时应就医?
关注并发症
如出现新症状或病情加重,需立即就医。
避免并发症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颈部疼痛及疲劳等 。

浅谈巨细胞动脉炎

浅谈巨细胞动脉炎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的问题逐渐被大众关注,一些常见问题经常被误以为是因为“人老了”。

但您有没有想过,有一些可能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呢?比如颅外血管迂曲就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

如果患者不认识、不重视,耽误了治疗,可能导致永久的视力丧失。

颅外血管迂曲可能是由巨细胞动脉炎(GCA)导致,也被称为颅动脉炎和颞动脉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主要累及主动脉和大血管病变而被归为中大血管炎,是发生在动脉壁内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多样化,例如疲劳、体重减轻和视力障碍等。

衰老是发生GCA最大的危险因素,因为该病几乎不会在50岁之前出现,80%以上的患者超过70岁。

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裔美国人中发病率最高,是欧洲常见的血管炎,亚洲近年来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

患者男女比例3∶2,常发生在患有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身上,可有广泛血管受累,并造成受累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其中视力丧失是主要表现,2/3以上的患者有头痛,通常位于耳朵上方,但也可以是额头、枕部,除有患者特异性主诉在接触碰头皮时感到触痛外,大多数患者为单侧或广泛性头痛,头痛可进行性加重或时轻时重;咀嚼张嘴困难,或因咀嚼肌疼痛而停止吃饭,甚至下颌偏斜等;有时也可表现为耳聋或耳部疼痛,这是由于供血耳蜗的血管受损所致;大血管受累:主动脉及其主要近端分支亚临床性受累较常见,有10%~15%,尤其是在身体上部血管,造成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其次是胸主动脉以及大动脉狭窄、闭塞和扩张,也有累及上、下肢动脉血管,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上肢活动不良等。

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包炎;面动脉炎引致下颌肌痉挛,有时还会出现吞咽困难、味觉迟钝、吐字不清等。

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通常为低热,乏力,近端多关节痛和肌痛,肌肉萎缩、周围滑膜炎,偶尔还可出现肢体远端肿胀伴凹陷性水肿;30%患者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累及颈血管、脑血管而出现发作性脑缺血、脑卒中、偏瘫或脑血栓等,这也是该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护理PPT

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护理PPT
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护理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
定义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主要影响头部和颈部动脉的 炎症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
通常与颞动脉炎相关,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 并发症。
如何进行护理?
疼痛管理
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 适。
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如何进行护理? 营养支持
提供均衡饮食,帮助增强免疫系统和整体健 康。
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饮食计划。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 来的情感压力。
心理健康同样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症状出现时
一旦出现症状,患者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早期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何时进行护理?
定期随访
患者需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 化。
定期评估时
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及 疗效。
药物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行护理?
护理的结果是什么?
护理的结果是什么? 疾病控制
有效的护理能帮助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 生。
持续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
护理的结果是什么? 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综合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显著改善。
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是护理的重要目标。
护理的结果是什么? 患者教育
教育患者关于疾病和自我管理的知识,增强其自 我护理能力。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科普讲座PPT课件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科普讲座PPT课件
大约50%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会同时出现风湿性 多肌痛的症状。
谁受影响?
谁受影响? 年龄因素
这两种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成年人,特 别是白人和北欧人群。
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谁受影响? 性别差异
女性患风湿性多肌痛的比例高于男性,巨细 胞动脉炎的性别差异较小。
风湿性多肌痛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
心理健康对于疾病管理同样重要。
如何预防和管理? 患者教育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病情 。
教育内容包括症状识别、药物使用等。
谢谢观看
常用的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 )等。
何时就医?
专业医生
建议就诊于风湿免疫科或血管外科的专科医生。
专业医生能够提供更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如何治疗?
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
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
如何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以提高 整体健康水平。
巨细胞动脉炎与风湿性多肌痛科 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2. 谁受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 5. 如何预防和管理?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 多肌痛?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影响老年人的血管炎,主要 影响颈部和头部的动脉。
谁受影响? 遗传易感性
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这两种疾病。
尽管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仍 在进行中。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早期症状
如头痛、视力变化及肌肉疼痛等症状出现时,建 议及时就医。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危害及预防PPT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危害及预防PPT

研究进展
当前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方 法和预防策略。
关注相关研究动态,积极参与临床试验。
总结与展望
患者支持
建立患者支持小组,提供相互帮助和心理支持。
增强患者之间的联系,减轻心理负担。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学习疾病知识
了解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的相关知 识,有助于早期识别症状。
知识的普及能够提高公众的警觉性。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综合管理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需要综合管理,包 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结与展望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识别
当出现持续的头痛、视力变化或全身肌肉疼痛时 ,应及时就医。
及早诊断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何时需要就医?
随访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评估,以监测病情变 化。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何时需要就医?
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若感到焦虑或抑郁,应寻求心理 咨询。
两者关系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常常同时出现,且 具有相似的病理机制。
这两种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使得它们的临床表现 和治疗方法相似。
为什么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 多肌痛需要引起重视?
为什么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需要引起重视? 危害
这两种疾病都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包括 视觉丧失和长期疼痛。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心理支持对疾病管理也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 性多肌痛?
如何预防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巨细胞动脉炎护理PPT课件

巨细胞动脉炎护理PPT课件
巨细胞动脉炎 护理PPT课件
目录 引言 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 并发症与预防
引言
引言
巨细胞动脉炎概述:巨细胞动 脉炎是一种血管炎疾病,通常 影响中大型动脉,特征为血管 壁内的巨噬细胞破坏和炎症反 应。
巨细胞动脉炎的病因:尚未完 全明确,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 反应有关。
引言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 面部颌额部疼痛、视力障碍等。
谢谢您常反应,常用药物包括甲 氨蝶呤等。
药物治疗
长效糖皮质激素:用于维持激素替代治 疗,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频率,减轻 副作用。
并发症与预防
并发症与预防
合并动脉瘤破裂:密切观察动 脉瘤的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 进行治疗。 其他并发症:如视网膜动脉阻 塞、脑梗死等,注重早期发现 和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 的病情,包括疼痛程度、视力 变化、体温等指标。 提供舒适环境:保持适宜的温 度、湿度和安静环境,减少刺 激。
护理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案,避免食用过硬、 过冷、过热的食物。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炎症症状,常用药物 包括泼尼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

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

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

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

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

GCA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

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亟少。

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

我国较少见。

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

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

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

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

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

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

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

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

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

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

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

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

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

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

眼肌麻痹可能由颅神经或眼肌病变引起,出现时轻时重的向上凝视困难。

(3)间歇性运动障碍约2/3患者因面动脉炎,局部血供不良,引致下颌肌痉挛,出现间歇性咀嚼不适、咀嚼疼痛、咀嚼停顿和下颌偏
斜等;有时因舌肌运动障碍出现吞咽困难、味觉迟钝、吐字不清等。

严重的面动脉狭窄可导致下颌肌痉挛或舌部坏疽。

间歇性运动障碍也可影响到四肢,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上肢活动不良。

(4)神经系统表现约30%患者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而出现发作性脑缺血、中风、偏瘫或脑血栓等,是GCA主要死因之一。

由于神经血管病变引致的继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单神经炎、周围多神经炎、上、下肢末梢神经炎等。

偶尔表现出运动失调、谵妄、听力丧失等。

(5)心血管系统表现GCA躯体大血管受累约10~15%,可累及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因而可导致锁骨下动脉等部出现血管杂音、动脉搏动减弱或无脉症、假性动脉瘤、上、下肢间歇性运动障碍等。

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6)呼吸系统表现GCA较少累及呼吸系统(10%),可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咽痛、声嘶等。

可能是受累组织缺血或应激所致。

(7)其他精神症状表现为抑郁或意识模糊。

甲状腺及肝功能异常也有报道。

对称性关节滑膜炎很少见。

4 实验室检查:
(1)轻到中度正色素性贫血,有时贫血较重。

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血小板计数可增多。

(2)活动期血沉增快(常高达100mm/h)和/或CRP增高,约1%的患者血沉正常。

(3)白蛋白减少,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和 2球蛋白增高,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4)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正常。

5颞动脉活检是诊断GCA的可靠手段,特异性100%。

选择有触痛或有结节的部位,在局麻下切取长度为2~3cm的颞动脉,作连续病理切片。

此为安全、方便、可行的方法。

但由于GCA病变呈跳跃分布,后期又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活检的阳性率仅在40~80%之间,因此,活检阴性不能排除GCA诊断。

6影象学检查:为探查不同部位血管病变,可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核素扫描、CT或动脉造影等检查。

【诊断要点】
巨细胞动脉炎极易误诊或漏诊。

对有原因不明的老年人发热和血沉明显增快的,尤其有头皮触痛、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的,应考虑本病之可能。

巨细胞动脉炎的确诊有赖于颞动脉活检。

尽管在触诊时颞动脉无压痛或肿胀看似正常,但活检可异常。

即使一侧活检正常,另一侧活检可为异常。

由于该血管炎常呈节段性病变,因此,活检的血管宜在2cm以上长度,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1 诊断标准:
目前采用1990年ACR巨细胞动脉炎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50岁发病时年龄在50岁以上
(2)新近出现的头痛新近出现的或出现新类型的局限性头痛
(3)颞动脉病变颞动脉压痛或触痛、搏动减弱,除外颈动脉硬化所致
(4)血沉增快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50mm/h
(5)动脉活检异常活检标本示血管炎,其特点为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常有多核巨细胞符合上述五条标准中的至少三条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此标准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3.5%和91.2%。

2 鉴别诊断:
GCA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风湿性多肌痛(PMR)GCA早期可能出现PMR综合征表现,在此情况时,应特别注意寻找GCA血管炎的证据,以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2)中枢神经孤立性血管炎。

(3)大动脉炎。

(4)韦格纳肉芽肿。

(5)结节性多动脉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为防止失明,一旦疑有巨细胞动脉炎,即应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并尽可能弄清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等,依据病情轻重和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个体化调整药物种类、剂型、剂量和疗程。

1起始治疗:首选泼尼松1mg/kg/d,多数患者予以泼尼松60mg/d,顿服或分次口服。

一般在2~4周内头痛等症状可见明显减轻。

眼部病变反应较慢,可请眼科会诊,进行眼部局部治疗。

必要时可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免疫抑制剂一般首选环磷酰胺(CYC)。

根据病情可采用CYC 800~1,000mg,静脉滴注,3~4周一次;或CYC 200mg,静脉注射,隔日一次;或CYC 100~150mg,口服,每日一次。

疗程和剂量依据病情反应而定。

MTX 7.5~25mg,每周一次,口服或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用药。

也可使用硫唑嘌呤100~150mg/d口服。

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应注意定期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避免不良反应。

2 维持治疗:经上述治疗4~6周,病情得到基本控制,血沉接近正常时,可考虑激素减量维持治疗。

通常每周减5~10mg,至20mg/日改为每周减1mg,减到10mg/日之后减量更慢,一般维持量为5~10mg/日。

减量维持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步骤,减量过快可使病情复发,减量过慢有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关于免疫抑制剂的减撤亦应依据病情,病情稳定后1~2年(或更长时间)可停药观察。

血沉虽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但有时并不可靠,仍须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预后】
GCA预后随受累血管不同而异。

影响大血管者,有脑症状者预后不良,失明者难以恢复。

早期诊断与治疗,病死率与正常人群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