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_王东钢
巨细胞动脉炎伴发的头痛的治疗方案

04
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基线特征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
05
06
这些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制定适合患者的个 体化治疗方案。
方案制定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控制病情活动和减轻头痛。根据病情严重程度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需进行调整。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定期评估头痛严重程度、频率及 生活质量
患者教育和随访
01
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监测药物不 良反应
02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03
总之,针对巨细胞动脉炎伴发的头痛患者,制定和调整个 体化治疗方案是关键。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适 的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活动、减轻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常用药物
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都是常用的 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阿司 匹林在巨细胞动脉炎的治疗中可 能用量较大,需根据医生指导使
用。
注意事项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导致一些副 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出血等,
长期使用也需要注意肾功能。
糖皮质激素
效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抑制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有强大作用,对于巨细胞 动脉炎伴发的头痛,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
加强神经科、风湿免疫科、疼 痛科等相关科室的合作,共同 制定诊疗指南和规范,提高巨 细胞动脉炎伴发头痛的诊疗水 平。
THANKS
感谢观看
睡眠充足
保证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减轻 头痛症状。
Neurology病例:巨细胞动脉炎的超声检查结果

Neurology病例:巨细胞动脉炎的超声检查结果一名67岁男性患者在10天内出现痉挛性左侧颞部头痛,症状加重,无视觉障碍。
体格检查显示左侧颞部头皮压痛和颞动脉搏动减少。
神经和眼底检查结果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为3毫米/小时,C-反应蛋白为1.5毫克/分升。
紧急双重超声在左颞浅动脉(STA)腔周围(图,A 和C)显示低回声周向增厚(晕征),表明壁水肿。
患者立即开始服用皮质类固醇,症状完全消退。
STA活组织检查证实巨细胞动脉炎(GCA)(图,E和F)。
图:超声左颞浅动脉(STA)的颅外双相显示在轴向(A)和纵向(C)平面中以暗晕形式减少的颜色填充和血管壁增厚。
注意右侧STA在轴向(B)和纵向(D)平面中的正常颜色填充。
血流速度谱已被包括在C 和D中作为插入物。
左STA活组织检查(×100)显示涉及整个血管壁的炎性浸润,内膜增厚显着和内弹性层(E)的碎裂。
以更高的放大倍数(×400)(F)显示巨细胞的存在。
超声可以通过可视化STA壁中的特征性发现来促进GCA诊断。
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报道,单侧晕征在活组织检查证实的GCA中总体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91%。
50岁以上为巨细胞动脉炎(GCA)好发人群,年发病率为15~30/10万,以白种人多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随之增加。
目前GCA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炎性因子的活化等因素相关。
GCA的临床表现多样,82.2%的患者出现头痛,68.9%的患者有神经、眼科症状,48.8%的患者出现下颌跛行,44.4%的患者出现系统性症状,35.6%的患者出现风湿性多肌痛,17.8%的患者颅外血管受累,6.6%的患者伴有主动脉血管瘤。
临床表现(1)头痛:为最多且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出现尖锐而剧烈的烧灼样或打击样疼痛,可累及其他部位,少数患者疼痛位于后枕部。
(2)视力障碍:是仅次于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亦是GCA的首发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闪光及一过性黑矇等,若未及时诊治,可致永久性失明。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内科

第三节巨细胞动脉炎2015-08-11 69270 0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常累及一个或多个颈动脉分支,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49~ 27.3/10万人,患病率地区性差异甚大。
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约为2~4:1。
GCA多合并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theumatica,PMR),PMR也易发展成GCA。
GCA是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
【病理】GCA主要累及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颞浅动脉最常受累,其次是椎动脉、眼动脉及后睫状动脉。
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动脉炎,可见到血管壁全层的白细胞浸润,一般呈节段性或斑片状分布,常有内膜增生和内弹力层断裂。
于中层与内膜交界处可见巨细胞,病变血管可见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狭窄闭合。
【临床表现】GCA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起病多缓慢,有时突然发病,全身症状类似“流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疲劳、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等。
70%的患者表现为特异性头痛,一侧或双侧颞部头痛,头皮触痛,局部可有红斑,颞浅动脉增粗变硬,呈结节状,有压痛,偶尔枕后、颜面及耳后动脉亦可受累。
30%的患者有头颈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视力障碍、复视、眼肌麻痹,甚至失明,听力减退,眩晕,颞颌部间歇性运动障碍(长时间咀嚼或谈话时,患侧颞颌部明显疼痛、无力,休息后可消失)。
15%的患者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受累,可出现上肢缺血表现,麻木、无力、脉弱或无脉,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双上肢血压不等,颈部及锁骨上、下窝可闻及血管杂音。
40%~60%的患者伴有PMR,大多数PMR可单独存在。
PMR临床表现为颈部、肩胛带、骨盆带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及肌力减弱不显著,肌活检、肌酶谱、肌电图均正常,有别于多发性肌炎。
【实验室检查】血沉明显增快,可有贫血,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血清IgG和补体水平升高。
巨细胞颞动脉炎15例临床分析

巨细胞颞动脉炎15例临床分析
邓施平;高雪萍;陈岚;刘学政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018)023
【摘要】目的分析巨细胞颞动脉炎(GCA)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巨细胞颞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及对激素治疗反应. 结果15例均符合ACR的GCA诊断标准.平均年龄52.4岁,男:女为2:1;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低热,14例ESR增快(常高迭100 mm/h),7例CRP升高,全部病例均对激素敏感.结论中国人中GCA可能不是一种少见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不一定是诊断该病的必备条件.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有助于该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总页数】3页(P3491-3493)
【作者】邓施平;高雪萍;陈岚;刘学政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吉安,343000;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吉安,343000;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吉安,343000;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吉安,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3
【相关文献】
1.颞动脉炎24例临床分析 [J], 邓俊
2.彩色多普勒超声与64层CT血管造影在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张先东;李春敏;武乐斌;李吉昌
3.颞动脉炎20例临床分析 [J], 赵树;关华
4.巨细胞颞动脉炎误诊1例报道 [J], 肖志杰;周德生
5.颞动脉炎20例临床分析 [J], 柏雪;胡风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巨细胞动脉炎的科普知识

诊断
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磁共振和血管 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对巨细胞动脉炎的诊 断有重要意义。
治疗
治疗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巨 细胞动脉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它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剂:对于糖皮质激素 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 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
治疗
病因治疗:如果巨细胞动脉炎与感染相 关,则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巨细胞动脉炎 的科普知识
目录 概述 病因 诊断 治疗 预后
概述
概述
什么是巨细胞动脉炎:巨细胞 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血 管疾病,主要侵犯中大动脉。
症状:巨细胞动脉炎常表现为 头痛、颅内外胞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 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病因
预后
预后
巩固期治疗:巩固期的治疗非 常重要,可以预防病情复发和 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患者需定期随访,检查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病因
自身免疫:巨细胞动脉炎被认 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 疫系统攻击自身血管造成炎症 。
感染:某些感染也可能触发巨 细胞动脉炎的发作。
病因
遗传因素:遗传可能在巨细胞动脉炎的 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巨细胞动脉炎的典 型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 搏动消失、咀嚼肌酸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沉率和C反应蛋 白常升高,血液中的巨细胞数 量也增加。
2024年巨细胞动脉炎诊断与治疗PPT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诊断方法: 现有诊断方 法存在局限 性,如缺乏 特异性、敏 感性不高等
治疗方法: 现有治疗方 法存在局限 性,如药物 副作用大、 疗效不佳等
预后评估: 现有预后评 估方法存在 局限性,如 缺乏客观指 标、预测准 确性不高等
研究方法: 现有研究方 法存在局限 性,如样本 量不足、研 究设计不严 谨等
THANK YOU
汇报人:
临床表现包 括头痛、头 晕、视力下 降、听力下 降等。
诊断主要依 靠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和影像学检 查。
治疗包括药 物治疗和非 药物治疗, 如糖皮质激 素、免疫抑 制剂、生物 制剂等。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发病人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依据
症状: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耳鸣等 体征: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颞动脉触诊可触及结节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影像学检查:颞动脉造影、CT、MRI等 病理检查: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
板等指标
生化检查:观 察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等
挑战:巨细胞动脉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差异较大, 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应对策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积累 临床经验,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挑战:巨细胞动脉炎的预防和康复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应对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巨细胞 动脉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加强康复指导 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巨细胞动脉炎1例诊治体会

巨细胞动脉炎1例诊治体会摘要】巨细胞动脉炎又称颞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常累及一个或多个劲动脉分支,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该病老年人多见,现报告我院收治1例症状不典型巨细胞动脉炎的病例讨论和诊治经过。
【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炎;头痛;发热【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50-021 临床病例患者男性,68岁,因“头痛、左耳听力下降、反复发热20余天”于2014年2月10日入院,患者20天前因受凉后逐渐感双颞部疼痛,无明显搏动性疼痛,呈持续性、中等程度胀痛,逐渐发展至左侧耳后乳突区疼痛,伴有左耳进行性听力下降,持续发热,体温37.5-39.1℃,发热无明显寒战、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等伴随症状,在外院给予氨基比林、柴胡、萘普生等退热药效果不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滴后热退,外院查头颅MRI提示轻度脑萎缩,胸部CT示慢支、肺气肿表现,右肺间质性炎症表现,给予三代头孢抗炎、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治疗,其症状不见减轻,无视力障碍,无咬合关节疼痛,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无肌肉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心慌、胸闷,无流涕、鼻塞等表现,病程中饮食、睡眠正常,体重减少2kg。
入院查体:血压137/80mmHg,T:39.6℃,脉搏90次/min,神志清楚,反应淡漠,全身各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左侧乳突区压痛,左耳感音性耳聋,双肺听诊呼吸音略低,无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全身深浅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中耳CT示左侧中耳乳突炎;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率:95 次/分)2.正常心电图;腹部超声示肝光点细密,胆囊壁毛糙胰、脾、双肾、膀胱、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未提示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13.64×10^9/L、淋巴白细胞百分率2.3%、单核细胞百分率1.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5.50%、红细胞3.98×10^12/L;红细胞沉降率97.00mm/h、超敏C反应蛋白104.44mg/L,降钙素原0.16ng/ml;G试验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肥大反应阴性,高热时予以双上肢抽血进行血液细菌培养3次均未培养出病原菌,未找到疟原虫,为排除颅内感染给予腰穿行脑脊液检查提示脑脊液为无色、透明、蛋白质阴性、红细胞镜检0/ul、白细胞镜检0/ul。
巨细胞动脉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还可 以帮助医生发 现潜在的并发 症,提前采取 预防措施,降 低疾病风险。
0 4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添加 标题
鉴别诊断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添加 标题
准确判断疾病类型,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
添加 标题
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添加 标题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呼吸道症状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室检查:巨 细胞动脉炎的血 沉增快、C反应蛋 白升高,而感染 性疾病的血常规、 生化检查可能有
异常
添加标题
影像学检查:巨 细胞动脉炎的颞 动脉造影可见动 脉扩张、狭窄或 闭塞,而感染性 疾病的影像学检 查可能有肺部炎 症、胸腔积液等
表现
添加标题
与肿瘤性疾病的鉴别
添加 标题
鉴别诊断有助于 早期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
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减轻心理压
力
避免误诊和过度 治疗,减少患者 痛苦和医疗费用
帮助患者更好地 了解自身疾病,
增强治疗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0 4
病理学检查的鉴别
巨细胞动脉炎的 病理学特点:血 管壁增厚、内膜 增生、管腔狭窄
等
其他疾病的病理 学特点:如风湿 性关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
病理学检查的方 法:组织活检、 免疫组化、电子
显微镜等
病理学检查的结 果解读:根据病 理学检查结果, 结合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鉴别诊断
添加标题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 查,包括血压、脉搏、呼吸、 体温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尿 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交流】无脑脊液流出的腰麻成功28例分析祝力群 胡凤蕴 李晓君 白晓丽作者单位: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麻醉科 277011关键词:腰麻;无脑脊液;恶性肿瘤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1 我科在1995~1999年共实施腰麻326例,其中28例在腰穿后未见脑脊液流出,但注入局麻药物后产生腰麻麻醉效果,现将其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5~66岁。
其中16例拟施直肠癌根治术,12例拟施卵巢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为下腹平脐至耻骨联合正中切口,均拟在腰麻下行手术。
1.2 麻醉经过 本组术前常规准备,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侧卧位,取正中入路,用9号(20G )腰穿针常规穿刺,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继续推进有第2个落空感,则认为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拔出针芯后本组患者未见有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压迫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
因穿刺过程中已出现明显的解剖层次突破感,故取0.5%布比卡因3ml 在15s 内注入,然后患者仰卧,观察并记录麻醉平面的产生及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
1.3 结果 用酒精棉球测温法测试本组患者在注药后均产生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 5.03min ±1.33min ,从注药到麻醉平面固定平均时间为12.08min ±3.56min,麻醉平面上界最高至T 9.11±1.25,从麻醉平面固定至患者感切口疼痛时间为4.85h ±0.67h 。
典型病例男,66岁。
拟施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前BP100/60mm H g ,P65次/min,用9号(20G)腰穿针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正入路常规穿刺,经过2次落空感后,拔出针芯,观察30min 后无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按压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遂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15s 内注入0.5%布比卡因3ml,然后患者仰卧,监测BP 、P 、ECG 、S PO 2,观察麻醉效果,注药5min 后产生麻醉平面,12min 后麻醉平面上界固定于T 9,15min 后手术,术中经过平稳,手术时间120min,术后3h 患者感切口疼痛,6h 后麻醉平面降至S 1以下。
2 讨论成人脑脊液量约120~150ml,其中60~70ml 存在于脑室,35~40ml 在颅蛛网膜下腔,脊蛛网膜下腔内约25~30ml 。
脑脊液主要来源于脉络丛,也来自血管周隙,由血浆渗漏而来,脑脊液的液压侧位时0.686~ 1.67kPa(70~170mm H 2O ),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1]。
本组病例在术前常规准备中需要清洁灌肠,由于灌肠后体液的丢失,加上患者禁饮禁食,往往使患者近脱水状态,如未能及时补充体液,可使细胞外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降低,静脉充盈程度也会减少,造成静脉压下降,则脑脊液的生成就会减少,脑脊液的压力也会下降,腰穿时就不易流出脑脊液。
腰麻时通常在L 2~L 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局麻药物,产生麻醉效果。
如未见脑脊液流出,应重新穿刺。
经3~5次穿刺而仍未成功者,应改换间隙另行穿刺[2]。
如仍未成功,通常认为是操作者操作因素,未正确使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
本组在注入0.5%布比卡因3ml 后,产生较广泛的麻醉平面(平均上界至T 9.11±1.25),应认为是腰麻所产生的麻醉平面。
如果穿刺针未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在硬膜外腔等处,以这样量的局麻药物是不会产生如此范围的麻醉平面的。
本组病例提示临床上可有部分患者在腰穿时因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压力过低、量过少而不流出,虽然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但无脑脊液流出,此时需要根据穿刺时的手感做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26[2]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35收稿日期:2001-07-12;修回日期:2001-09-22 责任编辑:刘继烈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王东钢 钱江南 周华民 韩桐师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巨细胞动脉炎/治疗;头痛中图分类号:R 5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2 头痛是临床上病症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过如此体验,头痛的原因亦多种多样。
作者近年来临床诊治中发现,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并非少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
但由于目前在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选自1998-06~2001-05我科诊治的各种头痛患者618例,其中巨细胞动脉炎所致头痛26例(占 4.2%),年龄48~74岁(平均62.4岁),男17例,女9例。
临床表现:均具有头痛,以头顶、双颞及枕部为著,大多数以午后及晚间明显。
部分患者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查体: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颅神经及四肢未见异常,双颞部及后枕部皮肤触痛明显。
均经C T及M RI检查:未见出血和占位病变。
初步诊断:血管性头痛8例,神经性头痛6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枕大神经痛4例及脑炎3例。
先经抗感染、脱水降颅压及解热镇痛等治疗未显效。
最后经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
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症状很快缓解(平均用药后1~3d)。
症状完全缓解后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维持治疗4~12个月。
随访有2例复发,继续给予强的松治疗,仍能控制症状。
2 讨论巨细胞动脉炎(Gia nt Cell Ar ter tis)特征性临床表现是颈外动脉分支和眼动脉的炎症及闭塞性改变所致。
早在1890年由Hutchinson首先描述本病,1932年Ho r to n近一步阐述本病的表现,几年之后命名为颞动脉炎。
但病变不局限于颞动脉,可以广泛性累及很多的动脉。
本病的形态学特征是包含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巨细胞在内的小动脉炎症,小动脉内弹力碎片和扭曲。
但把此病命名为巨细胞动脉炎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小动脉内弹力层的变化比存在着巨细胞更具有普遍性特征。
尚有人称本病为颅动脉炎、老年性动脉炎或肉芽肿性巨细胞动脉炎等等。
发病机理,目前认为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着在血管壁特异性敏感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巨细胞动脉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居民发病率为1~4.6/万,年平均发病率2.9~9.3/10万。
丹麦、瑞典、英国等发病率较高。
尸检研究发现巨细胞动脉炎比临床更多见,Ostberg (1973年)尸检900例中,在颞动脉和主动脉弓的较多节段中发现巨细胞动脉炎者占1.7%,发病年龄50~85岁(平均70岁),女性多见,占65%左右。
巨细胞动脉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和风湿性多肌痛,其他较常见的症状有发热、下肢跛行、体重减轻、失明、贫血等。
巨细胞动脉炎最主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多数在起病时即有头痛,但亦有发生在病程的晚期。
头痛部位通常在颞侧,可为一侧或双侧,头颅的任何部位都可受累。
疼痛性质如烧灼或锤击,晚间较重。
头痛常为自发性,也可因碰触面颊及下颌部诱发,或因受凉、吹风、张口诱发。
早期颞部触痛、颞浅动脉变粗和迂曲,以后变硬、搏动减弱乃至消失。
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巨细胞动脉炎患者血沉加快,平均达100mm/h,证明此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且随病变进展而加剧。
碱性磷酸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增加,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增加。
经常见到轻度贫血。
颞动脉活检:血管内层发生纤维增生,内中层交界处可见巨细胞、可见内膜水肿使管腔明显狭窄,可发生血栓。
颞动脉活检是诊断巨细胞动脉炎的重要手段,个别病例临床典型可不需活检即可确症。
治疗与愈后:巨细胞动脉炎是自限性疾病,一般为2~3a,6个月多可自行缓解,极少数可持续7a。
该病主要治疗药物是考的松类激素,初期给予强的松60~90mg/d,分2~4次口服,服药后4~72h几乎所有患者的头痛及其他症状均有改善,此剂量要维持4~6周。
当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则可逐渐减少剂量,直到最低维持量。
方法为每2~4周减量10mg,直到40 mg/d,然后每2~4周再减5mg,直到20mg/d。
以后再减 2.5 mg直到5~7.5mg/d,维持用药几个月。
服药时间为1~2a,个别患者停药后复发,应重新给予大剂量强的松治疗。
注意长期服用激素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收稿日期:2001-07-14;修回日期:2001-09-23 责任编辑:刘继烈猫抓病23例分析徐敏雯关键词:猫抓病/诊断;治疗;误诊中图分类号:R5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1-02 猫抓病(Ca t-Scra tch Disea se,CSD)是通过猫的抓咬所致的良性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随着宠物饲养的增多,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将我院1993~2001年共收治CSD23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 ①有与猫或狗密切接触史,并存在被抓、舔或被咬破皮肤史;②猫抓病皮肤抗原试验阳性;③其他病因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④淋巴结组织活检存在革兰阴性,嗜银性杆菌及典型的猫抓病组织病理特点。
凡具备以上三项指标者,便可诊断为CSD。
本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7~77岁,<30岁13例,平均35.6岁;发病时间集中在9~10月份及2~3月份;潜伏期(指自抓伤至局部淋巴结肿大)7d~8个月;病程<3个月19例,6个月~1a3例,1.5a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23例均有被猫抓、咬伤史。
原发病损部位位于手部13例,前臂6例,腿部4例。
23例均有淋巴结肿痛,肘窝淋巴结肿大11例,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肘、腋窝淋巴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