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概述与病例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CTA显示颅内血管显影良好,但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断,远端血管内尚有血流
病例2
图片7、左颈动脉造影 显示颈内动脉闭塞
图片8、椎动脉经通向左侧供血
根据DSA结果,判断颅内血运代偿较好,对于血管控制时间的要求较宽裕,术中可不使用转流管,但 要注意保护椎动脉与颈内动脉远端的交通支,故颈内动脉远端不能游离太高,并且血管夹及控制带不 能损伤交通支。
发生TIA的第一个月内的卒中危险约5%,一年内 为12%。
大脑半球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大于视网膜 TIA的患者。
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动脉闭塞的部位 、受累脑组织和视网膜组织的范围以及侧枝循 环建立情况。
临床表现
就诊原因: 1、体检发现颈部有杂音:约50%患者可听到杂音,
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手术指征:
二:无症状患者
1、对于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但需 结合患者合并症、预期寿命及其他个人因素综合考虑;
2、对于中度狭窄的患者,手术组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低于 药物组,但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
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2、伤口血肿 3、高血压 4、术后低血压 5、高灌注综合征 6、脑出血 7、癫痫
病例介绍
病例1:男,61岁。主诉头晕、肢体无力6个月。无神经 系统定位体征。
图片1、CT未见明显梗 塞灶
图片2、ECT显示双侧 基底节区灌注底下
图片3、MRA显示右颈 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术前评估,患者无脑梗塞病灶,但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ECT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灌注低下,MRA显示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故行进一步检查。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
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研究

汇报时间:
目录
• 引言 • 颈动脉狭窄诊断与评估 • 外科治疗方法概述 • 各种外科治疗方法比较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结论与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01引言颈动脉狭窄定义及危害
定义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径因斑块沉积或血管壁增厚而导致的管腔狭窄,通常 狭窄程度超过50%被认为具有临床意义。
危害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增加脑卒中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 痛、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外科治疗重要性
01
预防脑卒中
通过外科治疗解除颈动脉狭窄 ,恢复脑部正常供血,降低脑
卒中风险。
02
缓解症状
改善因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相关 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3
避免并发症
及时的外科治疗有助于避免狭 窄进一步加重,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探索有效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医学进步
通过对比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 方案。
不断优化外科治疗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和患者预后。
深入研究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 疗原理,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康复和预后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和预后,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率。
心理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 况,减轻症状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措施
01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 和行为模式,建立积极的应对 策略,以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
关于颈动脉狭窄相关问题PPT课件

14
正常颈内动脉
15
ICA均质、强 回 声 斑 块
16
颈动脉球部扁平斑块 不均质
17
CCA规则、扁平型、等回1声8
颈动脉球部扁平斑块 不均质
19
ICA 狭 窄
20
21
22
狭窄处 血流速度增大是狭窄处最主要频谱特点 。
23
斑块测量
24
术中斑块剥离前B超
术中斑块剥离后B不清楚
27
血管内中膜厚度(IMT)
正常CCA与ICA<1mm,CCA分叉处<1.2mm
28
正常颈动脉管径测值
颈总动脉内径6.0~8.5mm,平均7.0mm; 颈内动脉内径4.9~6.8mm,平均5.6mm; 颈外动脉内径3.9~5.2mm,平均4.5mm。 三者管径比较:颈总>颈内>颈外
45
CE-MRA
正常
ICA狭窄
46
脑血管造影(DSA)-金标准
确定狭窄程度 病变高度、部位 证实 ICA 是否闭塞 对侧闭塞 颅内病变 应含弓上所有血管 貌似有被CTA取代的倾向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3
诊断——体格检查
血管查体——血管杂音、血压是否对称 神经系统检查——中风体征
4
5
6
7
8
9
10
诊断——辅助检查
劲动脉超声 TCD CT(CTA、CTP) 磁共振(MRI、MRA、DW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7
脑灌注参数
➢ TTP:开始注射对比剂至浓度达到峰值的 时间 (s)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及其危害你必须知道

头晕、头痛、眩晕
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或协 调性下降
感觉障碍,如麻木或刺痛感
认知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或 注意力不集中
02
颈动脉狭窄的危害
脑缺血的危害
脑细胞损伤:缺血 导致脑细胞死亡,
影响大脑功能
语言功能障碍:说 话不清、理解力下
降等
认知功能下降:记 忆力、注意力、思
维能力等下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害
症状:头晕、头痛、视力模糊、 语言障碍等
危害:可能导致脑细胞死亡, 影响认知功能
治疗: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药 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头痛:剧烈的头痛,持续时间较长 语言障碍:说话不清,理解力下降 肢体麻木: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 视觉障碍:视野缺损,视力下降 平衡失调:行走不稳,容易跌倒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语言障碍,如说话不清或理 解力下降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及其危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颈 动 脉 狭 窄 的 症 状 02 颈 动 脉 狭 窄 的 危 害
01
颈动脉狭窄视野缺损 语言障碍、口齿不清
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 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 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脑卒中症状
脑卒中可能导致患者 出现认知障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
添加 标题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添加 标题
语言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语言能力下降,影响沟通和交流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概述1 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RST 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2 流行病学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
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3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4 定义01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神经指南_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

神经指南: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二)流行病学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农村脑卒中的死亡率为150.17/10万人,城市卒中的死亡率为125.56/10万人。
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左右,其中约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近50%,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三)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致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机制:(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粥样物质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2)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3)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4)动脉壁结构破坏致颈动脉夹层或内膜下血肿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在15–20%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疾病,颈内动脉狭窄50%或以上。
然而在一系列病例研究中,仅仅认为颈动脉狭窄是8%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患者的根本病因。
据估计,全球30-79岁的男性和女性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分别为1.8%和1.2%。
30-34岁男性人群患病率为0.5%,75-79岁人群患病率为6.9%,30-34岁女性人群患病率为0.3%,75-79岁人群患病率为4.3%。
尽管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据,但对症状性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改良的药物治疗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使得对颈动脉血运重建的获益提出了怀疑。
除了狭窄程度测量之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成像进一步提高了卒中风险患者的识别,这些患者更有可能受益于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包括一些以前认为没有卒中风险的人群。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选择是由大量随机试验的证据所决定的,但自这些试验结果发表以后,支架植入手术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技术进步。
支架植入术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中的作用仍不明确。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没有很好的症状表明许多接受颈动脉血运重建的患者能从中获益。
因此我们认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科学实践基础进行综述是必要的。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药物和有创性治疗的现有证据,强调了风险预测和治疗的进展,并指出了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为现在和未来的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了基础。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疾病,如夹层或纤维肌发育不良以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在本综述中讨论。
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多累及颈总动脉远端和颈内动脉近端;极少的情况下累及颈总动脉起始部和颈动脉颅内海绵窦段。
颈动脉狭窄引起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最重要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局部形成血栓或斑块碎片远端栓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估方法
颈动脉彩超 首选、无创、价廉 CTA或MRA 进一步明确诊断 排除其他潜在病因 判断斑块性质 DSA造影 治疗前最终诊断方法、金标准
治疗方法
内科药物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支架适应征
无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70%,有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50% 血管管径狭窄度小于50%,但有溃疡斑块形成 放疗术后或内膜剥脱术后、支架术后再狭窄 部分肌纤维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稳定期并有局限性狭窄者 颈部肿瘤压迫等导致的狭窄 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概述及病例展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黄华锰
卒中—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动脉狭窄与卒中
颈动脉狭窄的自然病史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ipsum d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ipsum d
62y.male.右颈内动脉狭窄60%,不稳定斑块
82y.male.右颈内动脉狭窄80%
82y.female.右颈内动脉线样狭窄
65y.male.左颈内动脉线样狭窄,TIA
61y.male.右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左侧肢体乏力12天
80y.male.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同期植入
小结
A 卒中是高发高致死致残性疾病
B 斑块破裂栓子清 除障碍
C 狭窄或闭塞后低 灌注
TOAST:大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对侧肢体乏力 对侧感觉减退或缺失 对侧同向性偏盲或同侧单眼失明 凝视障碍,双眼向受损半球侧凝视 言语障碍,表达或理解障碍 忽略综合征,特别是右侧半球受损 认知和行为障碍 头昏、头晕 意识障碍 双下肢乏力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脂血 症
糖尿病
A
B
C
高同型 半胱氨 酸血症
吸烟
缺乏运 动
D
E
F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狭窄/闭塞 支架后再狭窄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FMD 动脉壁间血肿 恶性肿瘤侵蚀动脉 血管炎 颈动脉急性创伤 放射性损伤
发病机制
A 狭窄并原位血缺血 性卒中
C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的有 效手段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