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和诊断

合集下载

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动脉内膜下斑块形成或狭窄导致动脉腔狭窄。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分度:
1. 第一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小于30%。

2. 第二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30%~50%。

3. 第三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50%~70%。

4. 第四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大于70%。

诊断颈动脉狭窄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能够直接观察到颈动脉内膜下斑块和狭窄的程度。

2. CT或MRI:CT或MRI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对脑部供血状态的影响。

3. 血流动力学检查: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等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前后的血流速度、阻力等参数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对脑部供血的影响。

总之,对于可能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综合检查以明确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主动脉内腔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症状。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出现头晕、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

此外,颈动脉狭窄还可引起上肢活动性或静息性血流不足,出现上肢无力、麻木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发现颈动脉内腔狭窄情况,包括狭窄程度、斑块形态、斑块质地等。

2.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腔情况,对于狭窄程度、斑块形态等有较好的显示。

3. 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能够准确显示颈动脉内腔狭窄情况,对于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形态、斑块位置等有较好的显示。

三、血管内压力测定。

通过颈动脉内压力测定,可以了解颈动脉内腔压力情况,对于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2. 心电图(ECG),对于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一定帮助,排除心脏疾病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3. 脑电图(EEG),对于了解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有一定帮助,排除脑部疾病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以上即是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管内压力测定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颈动脉狭窄,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练掌握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

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临床上,医生会通过一些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1. **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是血压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以反映心脏对动脉内血液推动的力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由于动脉狭窄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通过狭窄处,因此收缩压和舒张压可能会升高。

2. **心脏指数**:心脏指数是血液流经心脏的总量,通常以每分钟升的形式表示。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脏指数可能会降低,因为心脏需要更大的负荷来克服颈动脉狭窄带来的阻力,从而导致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3. **周围血管阻力**:周围血管阻力是指血液流经动脉和静脉时所遇到的阻力。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周围血管阻力可能会增加,这会使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4.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是心脏每分钟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循环系统的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排血量可能会减少,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克服颈动脉狭窄带来的阻力,从而降低了心脏的泵血效率。

5. **心脏负荷**:心脏负荷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负荷大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脏负荷可能会增加,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推动血液通过狭窄处,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荷。

通过以上几个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颈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诊断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下层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言语不清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者脑卒中。

另外,颈动脉狭窄还可表现为颈部血管杂音,这是临床上诊断的重要体征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多普勒(Doppler ultrasound),超声多普勒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形态,同时还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下层斑块的形成情况。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评估也非常有帮助。

三、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疾病风险。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脂、凝血功能、血糖等。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颈动脉压力测定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状况。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时,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超声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腔狭窄超过50%以上,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其进行分度和诊断。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分度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滑度: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光滑度是指动脉壁表面是否平滑。

正常情况下,动脉壁表面应该是平滑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斑点状的光滑度降低,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2.血管内膜粗糙度: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膜粗糙度是指动脉内膜表面是否平整。

正常情况下,动脉内膜表面应该是平整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不平整的血管内膜粗糙度增加,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3.斑块形态: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形态是指动脉斑块的形状。

正常情况下,动脉斑块应该是规则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不规则的斑块形态,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4.斑块质地: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质地是指动脉斑块的密度和组织结构。

正常情况下,动脉斑块应该是均匀的,如果出现不均匀或混杂的斑块质地,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5.斑块面积: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面积是指动脉内斑块的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面积越大,狭窄程度越严重。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分度可根据斑块内径和斑块面积来判断:一般通过测量斑块内径和斑块面积来确定狭窄程度。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超声颈动脉狭窄分为四个等级:1.轻度狭窄:斑块内径小于30%和斑块面积小于20mm²,狭窄程度较轻。

2.中度狭窄:斑块内径30%~49%和斑块面积20mm²~49mm²,狭窄程度中等。

3.重度狭窄:斑块内径50%~69%和斑块面积50mm²~69mm²,狭窄程度较重。

4.极重度狭窄:斑块内径大于70%和斑块面积大于70mm²,狭窄程度非常严重。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首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比如颈部不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恶心等症状。

2.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动脉内腔狭窄的程度,包括斑块内径、斑块面积等。

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及诊断标准共识

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及诊断标准共识

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及诊断标准共识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颈动脉狭窄的双功超声标准,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通过超声的频谱形态比较动脉造影而建立的,结果导致多普勒狭窄分类比较宽,诊断50%—99%的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90%~95%之间。

华盛顿大学制定分类标准,该标准检测颈动脉疾病敏感性为99%,识别正常动脉特异性为84%。

华盛顿大学标准中颈动脉狭窄的分类早在CEA试验之前确定,方法是比较狭窄点颈内动脉残余内径,和正常颈内动脉球部管径的估值。

球部管径大于ICA远端,两种血管造影狭窄的测量方法,不能给出相同病变的的相同狭窄百分比。

以ICA远端作为参考血管造影狭窄程度比以球部作为参考部位的更低,这种影响中等狭窄病变尤为明显。

标准选择正常:PSVICA<125cm/s,EDV<40cm/s,PSVICA/PSVCCA<2.0,无可视斑块或者内膜增厚。

狭窄<50%:PSVICA<125cm/s,EDV<40cm/s,PSVICA/PSVCCA<2.0,有斑块或者内膜增厚。

狭窄50%-69%:PSVICA 125-230cm/s,EDV 40-100cm/s,PSVICA/PSVCCA 2.0-4.0,有斑块。

狭窄70%-99%但不到接近闭塞:PSVICA>230cm/s,EDV>100cm/s,PSVICA/PSVCCA>4.0,有斑块,灰阶图和彩色图可见管腔变窄。

PSV越高,病变狭窄越严重。

接近闭塞:速度参数可能不适用。

“闭塞前”病变可能伴随流速高、低或者无法检测,诊断接近闭塞主要靠彩色多普勒显示狭窄的管腔,在一些接近闭塞病变,彩色或能量多普勒可以通过显示一缕血流穿过病变,来区分接近闭塞和闭塞。

闭塞:灰阶图无明显的管腔显示,脉冲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无血流。

只使用灰阶超声和脉冲多普勒时,接近闭塞病变会被误诊为闭塞。

诊断标准是适用于颈内动脉ICA,在于病变多发生在球部,对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评估,并不完全适用,但可以参考。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度:
1. 无狭窄:颈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没有任何狭窄表现。

2. 轻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减小,但血流速度未达到狭窄的临界值。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30%-49%。

3. 中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进一步减小,血流速度增加,出现湍流现象。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50%-69%。

4. 重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明显减小,血流速度显著增加,湍流现象明显。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70%-99%。

5. 完全闭塞:颈动脉内膜完全闭塞,没有通过血流。

在超声检查中,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标准主要有两个: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和颈动脉血流速度升高。

根据颈动脉内膜直径的缩小程度和血流速度的改变,可以确定狭窄的程度。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常根据狭窄比例、血流速度及溃疡斑等来确定。

比如,根据美国血管医学学会(SVS)和美国超声学会(AIUM)的标准,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50%、颈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25%或颈动脉估计狭窄流量≤40 ml/min都可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其他专业组织和研究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只是初步判断,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方法来综合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分离有时因动脉狭窄或闭塞 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而引起脑缺血, 更常见的是血栓造成的远端栓塞,偶 见同侧脑神经麻痹,其中最常见的是 舌下神经麻痹。 动脉血管造影可见动脉不规则狭窄、 “波纹状带”现象、严重时呈“线样 征”

二、动脉夹层

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MR征象是 偏心性狭窄的管腔和相邻的半月 状高信号(新月征),表明血管壁内 有外渗的血液
FMD
ⅡB型狭窄伴瘤样扩张
Ⅲ型半圆周损害呈皮纹样
四、Moyamoya Disease
四、Moyamoya Disease
五、Takayasu大动脉炎

一种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大血管动脉炎, 常见于年轻女性 原因未明,一种大动脉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其次是颈总动 脉及其分支,常累及多根动脉
颈动脉狭窄的 筛选和诊断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 丁素菊



颈动脉狭窄与卒中有着密切 的关系
西方报道缺血性卒中30%是由颈动脉病 变引起 既往认为亚洲人卒中以颅内病变为主, 但近年来少量报道认为亚洲人颈动脉 颅外段病变有增多的趋势


颈动脉狭窄的原因不同
超声检查、DSA、MRA、CTA和有关生化 因子的测定,进行筛选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 动脉内皮的溃疡、附壁斑块的情况
病理学表现为动脉全层炎症反应,动脉广 泛不规则纤维化,动脉管腔不规则狭窄, 内膜纤维性增厚,表面粗糙,易导致继发 性血栓形成


五、多发性大动脉炎
AJNR 2002
•支架植入2年后随访
六、其 他
放疗:
如鼻咽癌和其他头颈部肿瘤放疗后
以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最为常见,其次为
颈外动脉和椎动脉 患病率约60% ,其中38% 的狭窄超过50%


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
75%的脑缺血病 人有颅外动脉病 变 其中40 %的病变 单独在颅外段颈 动脉膨大部及分 叉处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由于颈动脉球的独特解剖,其分流作 用、血流停滞作用、颈动脉分叉处血 液流动缓慢、管径急速伸展,血液分 流而产生涡流,脂质滞留时间增加, 使脂质易于沉积且会使血管壁受到损 害,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并 由于动脉壁振动或侧壁压力的局部增 加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得到加重
影像学检查
卒中性质及缺血的组织学
变化 狭窄是否导致脑缺血 狭窄本身影像
影像学检查脑缺血后组织改变
CT
MRI Flair 弥散MR
FLAIR MR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 MR image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结合水较多的病灶信号
抑制游离水信号背景,突出显示含
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动态测量MR信号 改变分析血流灌注 定量分析


CBF, CBV, MTT, TTP
缺血 MTT CBF CBV 侧支循环 MTT CBF CBV 再灌注 MTT CBF CBV

定性分析




半暗带
PW-MR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8; 1747-1752
双功能超声检查通常能提供因动 脉夹层造成远端的狭窄或闭塞 B型超声有时能直接发现内膜瓣

三、肌纤维发育不良
一种常见的特发性全身血管病
以中小动脉非动脉硬化性平滑肌和
弹性组织异常为特征 患病率为3.7% ,女性多见 发病年龄为2~83岁,通常在40~ 60岁时确诊
三、肌纤维发育不良
原理:CO2蓄积导致血管自动扩张,而 已经缺血区域的脑血管已经极度扩张 (脑血管贮备消耗殆尽),采用药物升 高CO2, 缺血区血管不扩张,而正常供 血区血管扩张,造成盗血。 药物:乙酰唑胺 acetazolamide 脑灌注或血流监测:Xe-CT, TCD等 意义:脑血管贮备耗尽更易发生卒中

1周后DWI信号为等、杂或囊性信号, 结合T2WI可以区分新旧梗死
DWI
M70 右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后,无症状
DWI区分脑梗死类型 Stroke. 2001;32:1323-1329
A
B
C
D
影像学检查-脑血流灌注
Xenon-CT
SPECT
灌注CT 灌注MR
PET
PWI
左侧颈内动脉90%以上狭窄支架成形前后
DW-MR, 增强Flair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1; 22:1590
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后27分钟出现症状
Perfusion CT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通过动态分析脑组织 密度增强值间接得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定量分析脑血流灌注 4个主要血液动力学参数
干扰伪影多
增强MRA
对严重颈动脉狭窄评估准确率达98% ~100% ,轻度狭窄准确率为60% ~80%
DSA



有创 1% Golden Standard 了解溃疡差 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 DSA是目前血管检查的 金标准,能显示颈动脉 和椎基底动脉的颈部和 颅内血管,能准确检出 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区别梗死及半暗带
梗死 CBF及CBV均下降 半暗带CBF降低,CBV正常

Perfusion CT
左侧偏瘫后40min 左侧偏瘫后40min
灌注CT及氙CT对比
Moyamoya Disease
Perfusion CT
XnCT
SPECT
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
Tc-99m-
HMPAO 定量分析脑血流及灌注
动脉狭窄程度的计算
狭窄程度
=(1-A/B) ×100%B
1级 2级 3级 4级 ≤25% >25% ~≤50% >50% ~≤75% >75%
A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

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约9O% 的颈动脉狭 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内皮的反复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 重要环节,许多因素,如湍流、高血压、 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感染等可导致 内膜慢性损伤。 动脉壁大小不等,黄白色粥样斑块


CTA
无创 良好的3-D影像 钙化显示好

钙化可能掩盖狭 窄观察 颅底骨质影响

CTA
原片更重要 钙化 溃疡

钙化严重及骨化, 发生卒中的比率 低
Jennifer L. Stroke 2002;33:1214
MRA
无创
了解颅内血管
夸张狭窄程度
显示钙化较差
二、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颈段是最常发生头颈部动脉夹层 的部位 动脉夹层分离是已确定的卒中原因之一 20%的青年卒中是动脉夹层分离所致 研究表明 约占首次脑梗死病因的2.5% 主要见于35~50岁的中年人 平均年龄为44岁
二、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分离与轻度颈扭曲或创伤, 如各种体育活动、剧烈咳嗽、性生活 和推拿按摩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 28%的病例伴有肌纤维发育不良,有 时还伴有其他动脉疾病,包括Marfan 综合征、alpha-l-抗胰蛋白酶缺乏、系 统性红斑狼疮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偏头痛和口服避孕药是动脉夹层分离 的独立危险因素
FLAIR MR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 Image
当水的弥散受限制时,DWI显示为高 信号,缺血时水的弥散受限制,DW可 以超早期发现脑梗塞(2h) CBF 35-40 mL/100g/min就可以造成 DW信号异常


(CBF<10, 数分钟梗死,10-22, 可能逆转,22-40 缺血)
Asymptomaf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committee:JAMA,l995,273:l42l~ 1428


*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


内皮反复损伤后,循 环血浆中的脂质,特 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进 入受损部位,被单核 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 胞,并刺激平滑肌细 胞增生。 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单核细胞和泡沫细胞 一起移到内膜下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SPECT
右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TCD
了解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
动脉狭窄时可能表现为血流速度增
快(中度狭窄),减慢(>95%狭窄), 血流紊乱,血流杂音 手术中监测微栓子 作为手术前后对照
TCD
MES:
microembolic signals 微栓子信号 和斑块的性状有关

Neurology. 1994;44:615 Stroke 2002;33:2014
和斑块的性状无关

TCD诊断颈动脉狭窄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狭窄越严重流 速越快,但狭窄<25%流速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血管杂音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 值(IPSV)是检测颈动脉狭窄最有价值 的参数
脑血管贮备
CVR-cerebrovascular reserve

CBV血容量 CBF血流量 MTT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TTP对比剂峰值时间

Perfusion CT
定量分析脑组织缺血程度 分析半暗带

Klotz 1999 Eu J Radiol rCBF (relative CBF) <0.20 均为梗死 rCBF 0.20-35中,肝素治疗后25%为半暗带,而 动脉溶栓后61%为半暗带
狭窄段动脉壁不规则提示斑块表面有溃疡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