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概述

合集下载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 感染(如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后机 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细胞因子的炎症反应 有关。
病理
基本病变呈急性渗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肉芽 肿表现。主要累及弹力动脉,如主动脉及其主 要分支、肺动脉、冠状动脉等。约84%的患者 病变侵及2至以上动脉,以主动脉分支起始部 较显著,从动脉中层及外膜开始波及内膜的全 层动脉壁病变,呈节段性而不规则的增生和纤 维化,受累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 偶合并血栓形成。部分动脉壁弹力纤维和平滑 肌断裂,动脉壁变薄,是该处动脉局限性扩张 或形成动脉瘤。
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以下。 (2)间歇跛行。 (3)臂动脉搏动减弱。 (4)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2.67kPa(20mmHg)。 (5)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连接区有血管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 凡6项中有3项符合者可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 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疾病活 动时血沉增快,病情稳定血沉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 其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 之一。 (3)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 性链球菌感染,本病仅少数患者出现阳性反应。 (4)抗结核菌素试验 我国的资料提示,约40%的病人有活动性结 核,如发现活动性结核灶应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 的病人,要仔细检查,如确认有结核病的可能也应抗结核治疗。 (5)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 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比较少见。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生: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 或闭塞情况(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 等)。但对其远端分支探查较困难 。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

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其以“外膜起病”为特征,疾病早期主动脉外膜可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血管壁显著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扩张,直接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供血,出现相应的缺血表现,严重时造成脏器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为全球性疾病,最常见于亚洲青年女性,东亚的患病率为28~40例/百万人,90%为30岁以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全身症状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少数患者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可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出汗、体重下降、颈部疼痛、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成5种类型:01 头臂动脉型●升主动脉:有心悸、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可有夜间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颈动脉或椎动脉:可有颈痛、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脑缺血严重者反复黑矇、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

●锁骨下动脉:75%~89%大动脉炎患者累及锁骨下动脉,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少数缺血严重者可有肢体跛行、麻木、酸痛、发凉甚至肌肉萎缩。

02 胸-腹主动脉型●胸主动脉: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有血管狭窄或扩张,少数可有高血压、胸痛、背痛,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时胸痛剧烈。

●腹主动脉: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者有节段性肠坏死;腹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表现为下肢跛行和高血压。

●髂动脉: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乏力、疼痛、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03 主-肾动脉型20.5%~63.0%大动脉炎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萎缩、肾功能减退。

2023中国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2023中国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2023中国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大动脉炎(TAK)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起病早、病程长、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大动脉炎进行规范化诊治和全程化慢病管理十分重要。

但是国内外尚无大动脉炎慢病管理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牵头,联合国内风湿免疫科、血管外科、心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了国内首部大动脉炎全病程多学科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疾病概述A1.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早、死亡率高。

早期筛查A2.重视大动脉炎疾病的早期筛查,重点人群为中青年伴血压异常、脉搏减弱或无脉、颈痛或颈部血管杂音(专家评分:9.70±0.70)。

诊断与评估A3.在影像学明确大、中血管炎且除外先天性和继发性因素的前提下,建议采用2023年ACR/EU1AR分类标准诊断大动脉炎(9.49±0.80)。

临床标准1.女性+1分2.心绞痛或缺血性心脏疼痛+2分3.上肢和(或)下肢跛行+2分4.血管杂音+2分5.上肢动脉搏动减弱+2分6.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颈动脉触痛+2分7.双上肢收缩压差值>20mmHg÷1分影像学标准1受累动脉数量1支+1分2支+2分23支+3分2.双侧动脉成对受累÷1分3.腹主动脉伴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受累+3分满足准入条件后得分25分即可诊断为大动脉炎采用该分类标准的前提是已经诊断为大血管炎或中等血管炎,且排除模拟血管炎。

A4.建议通过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对大动脉炎患者进行评估(9.77±0.58)。

A5.评估的内容包括疾病活动性、血管损伤及血管损伤相关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疾病严重性、合并症以及生命质量(9.75±0.62)。

A6.建议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采用Kerr评分(9.13±1.04)。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一、引言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颞动脉多肉芽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头颈部动脉,尤其是颞动脉。

GCA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GCA 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及方法。

二、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标准•头痛:持续性头痛,多为颞部或枕部,剧烈而难以忍受。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搏动触诊异常或无搏动。

•血沉增快:血沉率明显升高。

2. 超声检查标准2.1 颞动脉•动脉管壁增厚:颞动脉管壁可出现明显的增厚,可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低回声带。

•光点征: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呈“光点征”,这是由于动脉壁内的伞状巨细胞堆积引起。

•血管腔狭窄:颞动脉腔可以出现狭窄,血流速度减慢。

•动脉壁异常回声:动脉壁可出现异常回声,如斑点状或较长的低回声区。

2.2 眶上动脉•眶上动脉增宽:眶上动脉直径增大,超过2.34mm可作为判断指标。

•光点征:眶上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

•眶上动脉膨隆:眶上动脉可出现局部膨隆。

3. 其他检查辅助标准•血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核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头颅MRI:MRI可发现颞动脉周围的炎症和增厚。

三、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方法1. 设备准备•超声设备:高频线性探头(7-15MHz)。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适当位置,面部朝向超声仪,保证头颈部露出。

2. 检查步骤2.1 颞动脉检查1.颞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颞动脉位置轻按,标记颞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2.探头放置: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颞动脉位置,调节角度和深度,使颞动脉尽可能完整地显示在屏幕上。

3.图像采集和保存:采集至少三个颞动脉纵断和横断的图像,并保存。

2.2 眶上动脉检查1.眶上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眶上动脉位置轻按,标记眶上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第12章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品种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大动脉炎(TA)PPT课件

大动脉炎(TA)PPT课件
(5)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 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比较少见。
16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若 侵犯胸主动脉,可见主动脉弓凸出、扩张,甚 至瘤样扩大,或者降主动脉变细内收及搏动减 弱等改变。
17
眼底检查
近年来有报道TNF-a拮抗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 西单抗治疗大动脉炎,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有好 转。
21
治疗
对静止期患者,因重要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脏 器供血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介入治疗、人工血 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清除术、肾切除术、血管 搭桥术等。对症治疗可用周围血管扩张药、改 善微循环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
22
预后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 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故大多数患者预后好, 可参加轻工作。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程度 及脑供血情况,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 极治疗可改善预后。其并发症有脑出血、脑血 栓、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主动 脉瓣关闭不全、失明等。死因主要为脑出血、 肾功能衰竭。
大动脉炎 (Takayasuarteritis,TA )
1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指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 塞 ,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出现 相应部位缺血表现。历史上有不同的病名描述 本病,如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等。
2
本病好发于亚洲、中东地区,西欧与北美 少见。发病年龄多为5-45岁,约90%患者 在30岁以内发病,多见于年轻女性。
3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 感染(如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后机

大动脉炎护理课件

大动脉炎护理课件

05 病情监测与评估
病情监测的方法与频率
监测方法
观察症状、记录生命体征、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监测频率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定期进行监测,一般建议每周至少一次。
病情评估的标准与流程
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 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VS
流程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了解病史、进行体格 检查、安排相关检查、综合评估病情、制 定治疗方案。
THANKS
免疫抑制剂
用于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甲 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 抑制剂等,通过抑制特定 的炎症因子,减轻大动脉 炎的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
感染风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 素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 感染的风险,应注意预防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 感染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的损害,进而引 起动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因受累血管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晕厥、胸 闷、心悸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02 大动脉炎的药物治疗
大动脉炎护理课件
目 录
• 大动脉炎概述 • 大动脉炎的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 病情监测与评估
01 大动脉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多发性、 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主动脉 及其分支的慢性疾病。
特点
多发于年轻女性,病程较长,可 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以主 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为主 要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相关。

临床表现
1.头臂动脉型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狭窄和闭塞。

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至卒中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可有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
血管炎症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甚至全主动脉。

头颈、上肢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

如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等。

下肢皮温低,阻塞远端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阻塞部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肢血压常明显升高。

3.主-肾动脉型
主要累及主动脉、肾动脉。

高血压为重要的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表现为头晕、心慌,因下肢缺血而有肢体乏力、发凉、间歇性跛行表现。

患者上下肢血压相
差>20mmhg时提示主动脉有狭窄。

大部分患者可于脐上部位闻及高调的收缩期杂音。

4.肺动脉-冠状动脉型
病变累及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可见于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且为多发性病变。

冠状动脉受累者少见,以前降支开口或其近段狭窄或闭塞。

以心悸气短较多,但比较轻。

冠状动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狭窄重的一侧呼吸音减弱。

5.广泛型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危害:
大动脉炎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周围粘连,管腔狭窄闭塞.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动脉,而肢体的中小动脉很少发生病变.病变常累及动脉全层,伴结缔组织增生和弹力纤维退行性变,可出现肉芽肿及囊性变动脉瘤形成.可根据病变侵犯动脉的分布,将本病分为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闭塞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是在初始活动期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盗汗,关节痛;后期血管闭塞期为头昏,头痛,乏力,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高血压.
1、全身危害:在局部症状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部分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危害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
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臂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
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沉增快多提示疾病活动时。

2.C反应蛋白
其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

3.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总数增高或血小板数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

(二)影像学表现
1.眼底检查
眼底改变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种特异性改变。

2.超声
可探查主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或闭塞,了解肢体血流情况,还可测定病变动脉的远、近端血流及波形,测定肢体动脉压力。

3.CTA检查
CTA检查可以明确主动脉及各分支受累情况,由于肺动脉型和冠状动脉型大动脉炎易被忽略,应注意相应部位的CTA检查。

4.血管造影
对头臂血管、胸-腹主动脉、肾动脉、肺动脉进行全面检查。

明确狭窄部位、程度、侧支情况等。

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

40岁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现一项以上者,应怀疑本病。

1.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2.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3.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二级以上高调血管杂音。

4.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

5.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鉴别诊断
1.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多见于男性,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见特定部位(婴儿在主动脉峡部,成人型位于动脉导管相接处)狭窄。

2.动脉粥样硬化
常在50岁后发病,伴动脉硬化的其他临床表现。

3.肾动脉纤维肌结构不良
多见于女性,肾动脉造影显示其远端2/3及分支狭窄。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
好发于四肢中小动脉、静脉的慢性血管闭塞性炎症。

5.结节性多动脉炎
主要累及内脏中小动脉。

6.胸廓出口综合征
随头颈及上肢活动,桡动脉搏动有变化。

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以内科治疗为基础,外科只治疗因该病引起的血管病变。

1.内科治疗原则
(1)抗炎治疗有效控制感染有利于阻止病情发展。

(2)激素对早期或活动期患者效果较好,短期内改善症状。

多口服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3)免疫治疗。

(4)扩血管药物以改善脑和肢体血运。

(5)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灵等。

(6)抗高血压药物本病对一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需要两种以上药物合并应用。

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目前已应用治疗肾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等,获得较好的疗效。

球囊扩张应用较广泛,但支架植入由于动脉炎特点,需慎重应用。

3.手术治疗
一般在病变稳定后采取手术治疗,包括体温、血沉、白细胞计数、IgG均正常。

手术原则是在脏器功能尚未丧失时进行动脉重建。

(1)对于头臂型可行胸外途径或胸内途径人工血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摘除术等。

(2)胸或腹主动脉严重狭窄者,可行人工血管重建术。

(3)肾动脉狭窄者,可行肾脏自身移植术或血管重建术,患侧肾脏明显萎缩者可行肾切除术。

(4)冠状动脉狭窄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

预防:
1.致残分析
(1)本病为全层动脉炎,终致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及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偏瘫、心肌梗死、肌萎缩等。

心、脑、肾功能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

(2)闭塞血管的后部因动脉壁脆弱,不耐内压增加而扩张形成动脉瘤,若血压控制不佳,便易破裂大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2.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
①防止可能的诱因,居室不宜过冷和潮湿,温度要适宜。

②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生活规律。

③加强营养,不可贪冷饮和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忌食辛辣食物和忌烟酒。

(2)二级预防:
①早期诊断较难,凡是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有下列一种情况,应考虑本病:全身发热,关节或肌痛,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头部缺血症状,顽固性高血压症状,血管杂音等,应及早就医明确诊断。

②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A.内科治疗:包括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应用,改善微循环,抗凝,降压药及中医辨证治疗。

B.外科治疗: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动脉转流术、瓣膜修复术及单侧肾脏切除术等。

(3)三级预防:目前大动脉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仍需加强全身营养、身体锻炼、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心情舒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