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式起重机支腿受力分析
门式起重机支腿计算的算例

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体计算.. (1)一、总图及主要技术参数 (1)(一)主要技术参数 (1)(二)总图 (1)二、稳定性计算 (3)(一)工作状态稳定性计算 (3)第二章主梁计算 (8)一、载荷荷及内力计算 (8)(一)移动载荷及内力计算 (8)(二)静载荷及内力计算 (8)(三)风载及内力计算 (9)(四)大车紧急制动惯性力F大惯及内力计算 (10)二、主梁截面几何参数计算 (12)(一)主梁截面图 (12)三、载荷组合及强度稳定性验算 (14)(一)载荷组合 (14)(二)弯曲应力验算 (15)(三)主梁截面危险点验算 (15)(四).主梁疲劳强度计算 (16)(五)稳定性验算 (18)(六)验算跨中主、副板上区格的稳定性。
(19)第三章支腿设计计算 (24)一、支腿简图 (24)(一)刚性支腿 (24)(二)柔性支腿 (25)二、支腿截面几何参数设计计算 (27)(一)刚性支腿截面I-I (27)(二)刚性支腿截面II-II ............................................................................................................. 27 (三)柔性支腿截面I-I ................................................................................................................. 28 (四)柔性支腿截面II-II ............................................................................................................. 28 三、载荷以及内力计算 . (29)(一)主梁自重对刚柔腿的作用见下图 ........................................................................................ 29 (二)计算载荷对刚柔支腿的作用 ................................................................................................ 29 (一)马鞍和支腿自重对刚、柔腿的作用 .................................................................................... 30 (二)大车运行方向风载荷以及惯性力对刚、柔腿的作用 ........................................................ 30 (三)载荷组合 .. (38)(四)刚性腿截面I-I 和II-II 柔性腿截面'I I -和'II II -的强度I I -σII II -σ和'I I -σ'II II -σ计算 (40)第四章门型架的计算 (42)一、载荷及内力计算 ................................................................................................................................ 42 二、强度计算 ............................................................................................................................................ 45 参考文献 ............................................................................................................................................................ 47 致谢 .................................................................................................................................................................... 48 附录2:外文翻译 (49)第一章总体计算一、总图及主要技术参数(一)主要技术参数起重量:Q=20t小车自重:G=7t小小车轮距:b =2.5m小车轨距:K=2m起升速度:V=10m/min起=40m/min大车运行速度:V大大车轮距:B=8m跨度:L=30m悬臂(刚性支腿侧)全长:L0刚=7m悬臂(柔性支腿侧)全长:L0柔=7m悬臂(刚性支腿侧)全长:L=10m刚=10m悬臂(柔性支腿侧)全长:L柔工作风压; q=250pa非工作风压; q=800pa工作级别A6小车迎风面:垂直于门架平面8m2 ,垂直于支腿平面6m2小车车轮直径D=500mm ,2轮驱动n=4小车(二)总图如图1-1、1-2给出了整体结构及一些关键尺寸。
门式起重机柔性支腿稳定性分析

门式起重机柔性支腿稳定性分析李向东;夏明睿;梁章【摘要】This paper takes the flexible legs of a 300 t-43 m gantry cran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es the stability of the flexible legs b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Its stability meets the requirement.The three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flexible legs (section properties,slenderness ratio and wall thickness) are actively explored and the law of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flexible legs is found.These provide the basis for door crane safety evaluation research.%以某工厂300t-43m门式起重机柔性支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2种方法对柔性支腿稳定性进行分析,校核了柔性支腿稳定性满足要求.对影响柔性支腿稳定性的3个因素(截面特性、长细比、壁厚)进行了积极探讨,找出影响柔性支腿稳定性因素的规律,为门式起重机安全评估研究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年(卷),期】2013(042)004【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门式起重机;柔性支腿;有限元分析;稳定性【作者】李向东;夏明睿;梁章【作者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213.40 引言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间歇、重复、循环、频繁的起动制动的工作特点,易使得门式起重机发生局部失稳从而导致整机倾覆[1]。
大跨度门式起重机刚性支腿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分析

面的论述 中详细说明. 在发 现设计不满足规范要求 后就盲 目地加大结构尺寸 、 提高结构刚度的做法显 然是不明智的, 也是不经济的, 应首先考虑通过结构 上 的优化 改造 来 达 到预 期 效 果 . 文 通 过对 门式 起 本
重机 刚性 支腿 的设计 改 造 , 不增 加建造 成本 , 改 在 不 变 门 吊净 空 的基 础上 , 不但 使 主梁 的 刚 度满 足 规 范 要求 , 而且 极其 明显 地 改变 了 门式 起 重 机侧 偏 位 移 较大 的情 况 , 分 说 明 了刚性 支 腿 在 门 式起 重 机 结 充
第2 8卷 第 4期
21 年 l 01 2月
广 东工 业大学 学报
J u n lo a g o g Unv riy o c n lg o r a fGu n d n ie s fTeh oo y t
V0 . 8 No 4 12 . De e e 0l c mb r2 l
关键词 : 门式起重机 ; 刚性支腿 ; 吊车梁 ; 侧偏
中 图分 类 号 : U 2 T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12 2 1 )4 0 8 -4 0 77 6 (0 1 0 .0 30
随 着船海 工业 的发 展 , 度 、 吨位 吊车 的应 大跨 大 用越 来越 广泛 , 以满 足 造船 业 生 产 的灵 活性 和 建 造 大 型船 只时对 吊装 吨位 的需 求 . 型 梁 有 刚度 大 和 箱
构上 所起 的作 用.
图 1 门式 起 重 机 原 始 设 计 示 意 图
由结 构力 学 的分 析 易 知 , 1所示 结 构 在主 梁 图 受 到竖 向荷 载后 , 梁除会产 生 向下挠 曲 以外 , 会 主 还 产 生 向右 的沿 着 梁轴 向 的侧偏 . 小量 的侧偏 是 允 许
汽车起重机支腿压力实用计算

汽车起重机支腿压力实用计算汽车起重机是一种专门用于搬运、举升、装卸物品的机械设备。
在工作时,为了保证稳定和安全,汽车起重机通常会配备支腿用于增加支撑面积和稳定性。
支腿起着承重和分散压力的作用,因此对支腿的压力进行实用计算非常重要。
1.起重机的总重量起重机的总重量是指不包括荷载时的重量,通常可以从产品规格表中获得。
为了简化计算,可假设起重机的总重量均匀分布在支腿上。
2.荷载的重量荷载的重量是指需要起重机承载的物品或货物的重量。
荷载的重量可以通过称重设备或货物的重量描述中获得。
同样,为了简化计算,可假设荷载的重量均匀分布在支腿上。
3.支腿的数量和布置方式支腿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对于支腿压力的计算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汽车起重机通常配备3至4根支腿,支腿的布置方式有对角布置和平行布置两种。
对于对角布置的支腿,支腿的单边支撑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s=(T+M)/d其中,Fs表示单边支撑力,T表示起重机的总重量,M表示荷载的重量,d表示支撑面的长度。
对于平行布置的支腿,支腿的单边支撑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s=(T+M)/(2*n)其中,Fs表示单边支撑力,T表示起重机的总重量,M表示荷载的重量,n表示支腿的数量。
4.支撑面的长度支撑面的长度是指支腿与地面接触的面积的长度。
支撑面的长度可以通过支腿的长度和支腿与地面接触的距离计算得出。
支撑面的长度越大,支腿的压力越小。
5.支腿的长度支腿的长度是指支腿伸展出来的长度。
支腿的长度越大,支腿的压力越小。
在进行实际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起重机参数和支腿布置情况,结合以上公式进行计算。
此外,为了确保安全,计算得到的支撑力应该小于起重机和支腿的额定载荷。
门式起重机主要受力结构件"连接缺陷"案例的分析与探讨

一 是该 台 起 重 机 的 主 梁 与 支 腿 的 连 接 方 式 采 用 型 材 梁+法 兰 面+高 强 度 螺 栓 的 连 接 方 式 ,详 见 图1所 示 , 其 型 材粱 与 法 兰 面 不是 同一 材 质 ,同一 摩 擦 面 ,型 材 粱 与 法 兰 面 之 间存 在 斜面 空 间 ,没 有 加 斜 垫 片 (要 求 为 高 强 度 斜 垫 片 ),直 接 用高 强 度 螺 栓 紧 固 ,紧 固不 可 靠 ,所 用 的高 强 度 螺 栓 锈蚀 严重 。
理 得 恰如 其 分,起 重 机 制造 ,安 装单 位 能 够 引以 为鉴 ,做 到 门式 起 重 机 设 计 、制 造 、安 装 满 足 相 关 标 准 要 求 ,减 小 设 备本 体存 在 的 自身 缺 陷 ,确 实 保 障 门式 起 重 机 的安 装 、使 用 安全 。
式 越亘 嚣 艟 基 福 建 省 龙 岩 市某 高 速公 路 制 梁 厂 移 装 2台通 用 门式
注 意 项 门 式 起 重 机 主 梁 与 支 腿 的 连 接 方 式 。在 起 重 设 备
的 安装 监 检 过 程 中 ,检 验 人 员 应 重 视 对 主要 受 力 结 构件 高 强 度螺 栓 连 接 方 式 的 检验 检 测 ,重 点对 其 主要 受 力构 件 的连 接 首先 进 行 目测 检 查 ,看主 要 受 力 结 构 件连 接 是 否满 足 其设 计 图纸 的 要 求 ,主要 受 力 结 构 件 的 连 接 面是 否属 于 同 一材 质 ,同 一摩 擦 面 ,其 高 强 度 螺 栓 连 接 表 面 是 否存 在 明显 可 见 的 缺 陷 ,如 连 接 面 是 否 保 持 干 燥 、整 洁 ,连 接 面 是 否 有 飞 边 、毛 刺 、焊接 飞 溅 物 、焊 疤 、氧化 铁 皮 、污 等 缺 陷 ,其 连 接 方 式 和 高 强 度 螺 栓 的 数 量 是 否 与 设 计 图 纸 一 致 ;其 次 支 腿 与 支 腿 之 间 ,主 梁 与 支 腿 之 间的 高 强度 螺 栓 的 连 接 数 量 应相 对 应 ,应满 足 起 重 机 安 装 工 艺要 求 。
双箱梁通用门式起重机主梁与支腿连接处的结构分析

李 太周 张 骞 郑 州科润机 电工程 有 限公 司 郑州 4 5 0 0 1 5
摘
要 :依据通用 门式起重机 金属结构 的受 力特点 ,针对 主梁与 支腿传 统连接 形式 的不足 ,提 出 2种 改进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f o r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e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u n i v e r s a l g a n t r y c r a n e s ,t w o i mp r o v e d s c h e me s a r e p u t f o r wa r d a i mi n g a t t h e d e f e c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n e c t i o n t y p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g i r d e r a n d c r a n e o u t i r g g e r s ,a n d b o t h s c h e me s a r e e o mp  ̄e d i n a s p e c t s o f ma n u f a c t u r e d i f f i c u l t y,s t r u c t u r a l f o r c e ,e t c . 3 - D mo d e l i s b u i h b y P r o / E, w i t h t h e i f n i t e e l e — me n t a n a l y s i s b y An s y s s o f t w a r e . T h r o u g h c o m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i s ,a b e t t e r s t uc r t u r a l t y p e i s f o u n d o u t f o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
门式起重机带缺陷柔性支腿的静力学分析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c u r r e n t l f e x i b l e l e g o f 3 0 0 t × 4 3 mA g a n t r y c r a n e a s a s t u d y o b j e c t .t h e m o d e l s o f t h r e e c r a c k i n g
a n d p a r a l l e l t o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r e i n f o r c i n g r i n g i s t h e mo s t h a r mf u l t o t h e l e g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n e w me t h o d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b a —
0 引言
门式 起 重 机 ( 以下 简 称 门机 ) 的 主 体 为 钢 结 构 。 由于长 期 频 繁 使 用 ,起 重 机 的结 构 件 和零 部
件在 某些 薄 弱 部 位 或 主要 承 载部 分 可 能 会 产 生腐
H y p e r me s h和 A B A Q U S ,主要 研究 柔 性 支 腿 的 裂纹
门式 起 重机 带 缺 陷柔 性 支 腿 的 静 力学分 析
刘敬 知 殷晨 波 李 东 博 2 1 1 8 1 6 南京工业 大 学机 械 与动 力工程 学院 南京
摘
要 :以在用的 3 0 0 t × 4 3 m A型 门式起重机 的柔性支腿为研究对象 ,建立 了柔性支 腿的 3种裂纹 缺陷模
设 计 任 务 书起重机

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1)二、正文 (2)2.1 小车起重机械零部件的选用 (2)2.1 主梁强度及稳定性分析 (3)2.2 整体稳定性验算 (4)2.3 支腿的综合分析 (5)2.4 螺栓连接强度验算 (7)2.5 预算大车车轮的输出功率 (8)三、参考文献 (11)四、附图(总装图一份,大车主从动车轮零件图一份,电气控制图一份)设计任务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求设计一台5T龙门起重机(单梁门式起重机)。
其任务是将重物(80㎏以上而5T以下)在20m×50m的范围内起重吊运,吊钩起升高度为6m,电动葫芦的回转速度在两转以下,左右运行速度为15~30m/min,大车的运行速度大于8m/min而小于20m/min。
其他要求:⑴节约材料,所选设备费用低;⑵起重设施必须做超负荷试验;⑶设计结构合理,具有足够性和强度,稳定性好,安全可靠;⑷使用时,严禁歪拉斜吊,严禁超负荷起吊;⑸提供动力:50HZ,380V交流电。
正文龙门起重机的装配图及零部件图,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设计:小车、主梁、支腿、大车及其传动部分、电路控制、钢轨及其予埋等组成,从正视和侧视的外观轮廓是单梁门式起重机,其限起重为5T,我们称之为5T起重机。
以下六方面分析论证设计的合理性(查阅起重资料GB3811-83)。
1.1 小车起重机械零部件的选用1.1.1 电动葫芦及其吊钩其型号为CD15:行走速度:20m/min;行走电机EDY,21-4/0.8KW;起升速度8m/min;起升电机ED41-4/7.5KW;重量650㎏≈6.5KN。
1.1.2 钢丝绳其型号为6×37-15-185-Ⅰ;直径:¢15㎜;钢丝1.0;长度:21m;重量152.2㎏≈1.522KN。
2.1 主梁强度及稳定性分析为了增强主梁的强度、钢度,主梁设计为以工字钢为主体,δ8㎜钢板为辅料的焊接箱体结构,如图所示龙门吊的主梁危险截面一般是电葫芦位于跨中时的跨中截面和满载电葫芦位于支腿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式起重机主梁、支腿受力分析
一、主梁内力分析(主梁按简支梁计算)
1、垂直载荷引起的主梁内力 ⑴ 垂直固定载荷引起的内力计算 主梁的均布载荷为:
2
124
q zm L M q =⨯
1
2
Z zm Q q L =
式中:
L — 起重机跨度
Zm q — 主梁均布载荷
⑵ 移动载荷引起的内力计算(图4—2)
12GX G P P P ϕϕ=+
式中:
GX P — 小车自重 G P — 起重量:
1ϕ — 冲击系数: 1 1.05ϕ= 2ϕ — 动力系数: 4 1.1ϕ=
max
14C M PL = 12
C Q P =
图 4—2
2、水平载荷引起的内力 ⑴ 大车制动时引起的惯性载荷 ① 主梁自重惯性力
1
10
s m Zm q q =
② 小车自重及起重量惯性力
110
s
P P =
③ 弯矩
2
124
s s q
m L M q =⨯
114
s s
P M LP =
⑵ 小车制动引起的水平惯性力 ① 水平惯性力
()1
7D HX
G GX T
n P P P n =+ 式中:
GX P — 小车自重:
G P — 起重量: ② 最大弯矩
T HX M P h =
式中:
h — 龙门架平面投影高度:
⑶ 风载荷引起的水平力(只计垂直于主梁平面的风载荷) ① 工作状态正常风载荷
w P Cp A =ⅠⅠ
式中:
C — 风力系数;C = 1.2
p Ⅰ— 工作状态风压;2
150/p N mm =Ⅰ
A — 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面积;
0A A ϕ=
0A — 起重机构件外形轮廓面积; ϕ — 起重机构件迎风面充实系数;
② 工作状态最大风载荷
w P Cp A =ⅡⅡ
式中:
p Ⅱ—— 工作状态最大风压;2250/p N mm =Ⅱ
w P Cp A =ⅡⅡ
③ 弯矩
w w P q L
=
Ⅱ
Ⅱ 2
124
w w L M q =⨯ⅡⅡ
3、主梁强度计算
⑴ 垂直载荷引起的应力
max
q c cz
cz
XZL
XZL
M M M W W δ+=
=
∑
⑵ 水平载荷引起的应力
s s
q p w sz
sz YZL
YZL
M M M M W W δ++=
=
∑Ⅱ
⑶ 小车制动引起的水平惯性力引起的应力
T
Tz XZL M W δ=
⑷ 合成应力
()1.15cz sz Tz δδδδ∑=++
4、主梁刚度计算(见图4—3)
图 4—3
3max
L 48XZL P f EI
二、支腿内力分析(见图4—5)
1、龙门架平面内的内力分析(按一次超静定计算内力) ⑴ 移动载荷在跨中
图 4—5
11
22
A B V V P ==⨯
()2
3L 22223A B P H H hL k ⨯==
+
式中:
XZL XZT I h k I L
=⨯
龙门架平面内最大弯矩
max L A M H h =
⑵ 小车制动载荷
1
10
HX
XC P G = L CHX HX M P h =
2、支腿平面内的内力分析
⑴ 由起升载荷1Q ϕ和自重载荷22XC DL G G ϕϕ、引起的支腿垂直载荷V (见图4—6)
()1221
4
XC ZL V Q G G ϕϕϕ=++
⑵ 由大车制动惯性载荷HD P 风载荷W P 作用产生水平力A q 引起的弯矩(见图4—7)
工作状态最大风载荷
w z P Cp A =Ⅱz Ⅱ
式中:
C — 风力系数;C = 1.2
p Ⅱ — 工作状态最大风压;2250/p N mm =Ⅱ
Z A — 起重机支腿垂直于风向的实体面积;
w w P q h =
ⅡZ ⅡZ
支腿均布载荷
HD
G q h
=Z
式中:
G Z —— 支腿重量
弯矩
1
10A HD w q q q =
+ⅡZ 21
2
w A M q h =ⅡZ
图 4—6 图 4—7
⑶ 主梁自重、小车自重及起重量惯性力引起的弯矩
()114
s
s m p Lq p =+SZ
BS M p h =SZ
④ 支腿平面内最大弯矩
max 7
8
8
max
5.510 4.5110 5.0610z W Z BS
z
M M M M
N mm
=+=⨯+⨯=⨯Ⅱ
3、支腿强度计算
max max L Z I XZT YZT ZT M M V
W W A δ=++
三、 非工作状态下稳定性计算(图4—8)
1、倾覆力矩 主梁风载荷为:
w P Cp A =ⅡⅡ
支腿风载荷为:
2w z P Cp A =Ⅱz Ⅱ
小车风载荷为: w X P Cp A =ⅡX Ⅱ
图 4—8
倾覆力矩:
213w w w M p h p h p h =++ⅡⅡZ ⅡX 倾覆
2、自重力矩
1
2
ZZ M G B =自重
3、结论
>1M M 自重倾覆
当时,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