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3节城市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以下2题。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3.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的是(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B.加强城市管理 C.进行全面规划 D.控制经济发展4.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下图,回答以下3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更好的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②时期Ⅱ,在城郊地带建设工业小城镇,有利于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③时期Ⅲ,沿城郊交通干线建厂,交通便利④时期Ⅳ,在城区边缘建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建设时期Ⅳ拟将交通干线a、b、c、d作为其规划的工业地域发展轴。
从保护大气环境因素考虑,合理的发展轴线是( )A.a、bB.a、cC.b、cD.c、d7.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市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列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措施是( )①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②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③禁止外来人口的迁入④兴建别墅,提高居住质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010年5月5日以来,一波接着一波的罕见暴雨侵袭中国南方,各地洪水肆虐。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3节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牛刀小试]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 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解析:选 B 由图中城区范围的变化可知,城市用地面积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选 D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 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 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 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 水减少,故 A、B 两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 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 C 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 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 D 项正确。
3.动力机制
含义
表现
吸引人群来到城 5 __就__业__机__会__多_、社会福利保障程度
拉力
市的因素
高、文化设施齐全、 6 _交__通__便__捷__等
使得人群离开乡 人口 7 增___长__快_、土地压力大、收入
推力
村的因素
低、社会服务 8 _短__缺__、自然灾害等
4.意义 (1)带来 9 _聚__落__形__态__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0 _价__值__观__念__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
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黄河流 域特殊的黄土层以及夏季多暴雨的特点引发的水土流失,该区 域发展重化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第(4)题,城 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 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示范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3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1)

12.C 未来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中心,把 人的相互作用作为城市存在的依据,城市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 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13.D A、B、C 三项都体现了城市绿地的作用,而且可 以作为工业区与生活区或其他功能区的卫生防护带。
14.(1)③④⑤ (2)径流系数不断增加。城区面积扩大,使 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
解析:第(1)题,从题干的两个限制条件着手分析,一是洪 涝,洪涝的本质就是(雨)水无法及时排出而导致积水;二是城 市化发展,即题目要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活动对洪涝形 成的作用。①②为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③④⑤均不利于排 涝,符合题目要求。第(2)题,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北京城区暴雨径流系数不断增加。其原因是北京城区面积大, 路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城市化的________阶段,一些国家和 地 区 甚 至 出 现 了 ________ 现 象 ; 发 展 中 国 家 则 大 部 分 处 于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4)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 基 本 上 反 映 了 其 ________发展水平。
知识点 2:世界城市化进程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2010 年 3 月,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超 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达到 35 亿,农村人口目前为 34 亿。中 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城市化水平从 1980 年的 19%跃升 至 2010 年的 47%,预计至 2025 年将达到 59%。据此完成 6~ 7 题。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答案
解析
3.目前,很多城市建设中采用透水路面,下列城市中最适合的是( ) A.北京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答案 A
解析 采用透水路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减轻城市内涝。 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尤其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 城市内涝,故比较适合采用透水路面,A 正确。乌鲁木齐、银川位于我国 西北内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降水均较少,基本上没有城市内涝出现, 排除 B、C、D。
答案
解析
模拟综合探究
探究点一
城市化及其进程
读图一和图二,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一中,A、B、C、D、E 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 要标志。
(2)图一中 E→F 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 图二中甲属于________国家,乙属于____________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 就业结构特点。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 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 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 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 就业比例低。
答案
解析
2.导致山西与上海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
答案
解析
考点二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一、单选题半城市化是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A.第二产业比重B.户籍政策C.城乡差异D.人口密度某学校就该地区“居民常去哪里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该地区居民买衣服常去四个城镇,如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居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2.图中四个城镇规模最大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立交桥下、低洼地区往往积水成灾,出现交通中断,甚至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现象,影响城市正常运转。
读“某城区降雨径流与不透水面积关系图”回答下列两题。
3.该城区()A.降雨量相同,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径流量越小B.径流量相同,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降水量越大C.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单位降水量产生径流越大D.降雨量越大,不同透水面积比例对应的地表径流的差值越小读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4.决定图中曲线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质量B.交通条件C.地租水平D.建筑水平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结合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回答下列两题。
5.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A.水资源丰富B.农业发达C.地形平坦D.人口与产业过度集聚下图是中心地市场区域图,回答下列三题。
6.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答案
解析 城市病主要指由于城市人口过多等原因导致的城市环境质量下 降、交通堵塞,以及由于地面硬化而导致下渗减少,暴雨时地表径流量大大 增加而形成城市内涝。
答案
『活动点拨』 [教材 P31 读图思考]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英美两个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减缓,巴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印度 城市化水平缓慢提高。
4.两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 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 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 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两个 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 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 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地下降。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 区城市化现象。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 化程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教材 P38 活动]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意见
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 模式 a
城市的空气
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 城市内部
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 开辟一些
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 绿地
时更是如此
在模式 a 的基础上,绿 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
01自主预习固根基
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
一、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人口向 □01 城镇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 □02 扩大 、乡村变为 □03 城镇 的过程。
高中地理刷题首秧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A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A卷(基础巩固)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下表为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答案 B解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2.导致山西与上海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答案 D解析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读某地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上图说明该地区( )A.城市化程度很高B.城市人口是2 500万C.大约2.5%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答案 A解析图示该地区总人口数约为2 500万,而农村人口仅约250万,说明该地区城市化水平很高。
4.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 )A.孟加拉国B.印度C.英国 D.埃塞俄比亚答案 C解析英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5.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答案 B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读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答案 B解析乡村人口既可能转移到郊区,也可能转移到中心城区;2040年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大于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郊区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所占比例约20%;由于整个区域人口基数在不断地变化,虽然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例与2000年相等,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 )【解析】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在城市化过程中( A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017·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检测)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D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4.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C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解析】第3题,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第4题,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所以A、D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以B错;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
(2018·山东德州期中)耦合协调度是反映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耦合度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
读2000~2012年大连市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度变化曲线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期间大连市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A.逆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再城市化D.城市中心空洞化6.与图示时期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度变化关系较小的因素可能是( C ) A.绿地面积增加B.产业结构变化C.第二产业发展迅速D.经营管理理念【解析】第5题,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大连市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说明其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郊区逐渐演变成市区,此时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6题,图中显示大连市耦合度指标不断上升,说明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这与城市经营管理理念分不开,且城市中应逐步淘汰落后、污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地面积,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二、综合题7.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判断,世界城市人口在__2000___年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2)在绘出的柱状图上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__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___。
不同特点:①__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于发展中国家___;②__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___;__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___。
(3)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可以体现其__经济___发展水平。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分析导致其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原因。
__一方面是民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畸形发展,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
___【解析】结合图示推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之和在200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也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综合提升一、单项选择题读下面“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A )【解析】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城市功能区分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中心商务区,常住人口减少。
2.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C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解析】在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工业向郊区分散,工业污染应有所减轻。
(2018·河南洛阳诊测)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
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甲、乙、丙依次表示( B )A.美国、日本、德国B.美国、德国、日本C.日本、德国、美国D.德国、美国、日本4.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市化模式的明显优点是 ( C )A.城市数量少B.城市间竞争小C.“大城市病”不严重D.城市功能区多【解析】第3题,德国城市化起步早,开始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乙是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丙是日本。
甲、乙、丙依次表示美国、德国、日本。
第4题,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市化模式是中小城市发展模式,明显优点是“大城市病”不严重。
半城镇化是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
下图示意“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
读图,完成5~6题。
注:半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5.与半城镇化率高低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 D )A.人口密度B.第二产业比重C.户籍政策D.城乡差异6.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
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B )①生活成本低②基础设施完善③环境优美④收入水平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5题,根据半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可知,半城镇化率越高说明城镇中没有城镇户籍的外来人口占的比重越大,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农村。
在我国,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与乡村相比,城镇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城乡之间差异越大,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就越多,半城镇化率就越高,所以D正确。
第6题,甲地半城镇化率高,说明该地外来人口多,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
该地区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2018·江西上饶期末)建设“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先行。
图甲、图乙为同一城区道路网络(实线粗细表示道路主次等级)的两种规划方案。
图甲是专家们提倡的方案,图乙是不提倡的方案。
图丙是专家们提倡的合理的街区方案,该方案住宅临街分布,打破封闭的“大院式”小区。
据此完成第7~9题。
7.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C )A.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B.便于居民出行购物C.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D.提高土地利用率8.下列是图丙中街区方案的功能解读,不合理的是( A )A.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增加临街门店B.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C.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D.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方便人员疏散9.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A )A.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加剧B.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C.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D.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解析】第7题,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路网密集,但等级低,路口多,显然不是拓宽主干道;道路并非都指向商业区,故该设计虽然有利于行人通行,但不一定便于居民出行购物,故A、B两项错;由图可知,甲方案的路网密集,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但街区小,道路用地占比大,土地利用效率低。
据此分析选C项。
第8题,切角位于路口,路口最易发生交通堵塞,切角拓展了空间,便于修建分行道,使人、车都分道行驶,可以防止或缓解交通拥堵。
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也方便人员疏散。
但方块状街区的切角不适宜都作为临街门店,否则会加大交通拥堵。
第9题,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道路用地占比大,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减缓;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由于路网密度大,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由于小区的临街开放性,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据此选A。
二、综合题10.我国某中学的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问题感兴趣,他们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大城市病”出现较早的国家,因此研究性学习以英国为案例。
下面是他们搜集的两则材料,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氮氧化物(NO x)主要是由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
下图是“2004年夏天,英国南部定点测算的24小时内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比较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__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已变慢;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加快。
___(2)城市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水污染___、__噪声污染___等。
(3)结合材料二,描述图中不同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影响的自然因素。
__氮氧化物含量低、空气质量好的城市靠近海岸,原因是沿海风力一般大于内陆。
___(4)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不少于两点)__公交优先、合理规划道路、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___(5)城市化对城市局地小气候的影响一般有哪些?(试从气温和风俗两方面分析)__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升高;地面建筑的阻挡使城市的风速降低。
___ 【解析】第(1)题,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
第(2)题,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是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第(3)题,从图中看出,氮氧化物含量低的城市大多位于海滨,这与海滨地区风力较大有关。
第(4)题,可以从减轻交通拥挤和减少尾气排放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