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简史-完成版共39页

合集下载

语言学史概要

语言学史概要

创作背景
《语言学史概要》是作者根据其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授语言学史所编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内容和 材料安排的次序是参照苏联各高等学校语言学教师在《语言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意见加上作者的一些意见决定 下来的。
作品思想
作者认为,语言学史的对象是语言学(一般的和本国的)发展的历史,其中包括:语言研究一般情况和方法 论原则的发展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其任务就是了解 历史,明辨是非。指出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把语言学史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语言学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以及普通语言学史。作者对语言学 史的分期倾向于苏联契科巴瓦教授的观点,即科学前的时期(自古代到十九世纪)和科学时期(自十九世纪起)。 科学前的时期即古代语言学史论述的时期,它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科学的时期没有截然的分期, 而是历史比较研究和普通语言学齐头并进,因此分开叙述。
语言学史概要
20xx年岑麒祥出版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言学史概要》是中国语言学家岑麒祥创作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8年。
《语言学史概要》简要地讲述了一般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内容分为古代语言学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史和普通 语言学史三个部分。作者在书中对西方各个时期语言学家、各学派的理论特点与著作进行了介绍、评价或批判, 对中国语言学的情况、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语法学的发展历史,也有概略的论述。该书是中国关于 普通语言学史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园地,为中国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该书是作者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中国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作者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 的园地,为中国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参考资料。另外,作者把世界语言学分为四大源头,其中中国部分用相 当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的发展史,弥讣了欧洲学者“语言学史”类著作的空白。

语料库语言学简史

语料库语言学简史

语料库语言学简史语料库语言学及语料库方法的作用在今天已不容忽视,但是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却经历了一段长期曲折的过程。

以1957年Chomsky《句法结构》的发表为界,此前的语料库研究被语言学界广泛称为“早期的语料库语言学”;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语料库语言学进入低谷;从80年代开始,语料库语言学迎来了它的“复苏期”。

1 早期的语料库语言学利用真实语言资料进行研究,是词汇学家和语法学家的优良传统。

早在1747年英语词典编纂的鼻祖Samuel Johnson就发表了Plan of an English Dictionary,将前人收集资料的最好方法作了总结,他所编的英语词典含15万条以上的引证说明,可见其所收集的资料库已相当可观。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于1928年完成,所用的引证达400多万条,卡片1100多万张,还专门出版了中古英语手稿与文章350册,供编写OED时参考。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二版的编写参照了100多万条引证,第三版于1961年付印时,新旧引证共达1000多万条。

英语语法大师Jesperson在编写《英语语法大全》(1909-1949)时,所使用的卡片数目多达30至40万张。

(王建新,1998:52)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语言学家Boas在研究美洲印第安语言时就使用了语料库的方法(corpus-based methodology),后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更是如此。

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出现一个专门叫“语料库语言学”的词汇而已。

下面是早期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研究领域:1.1 语言习得研究19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就系统地对幼儿语言习得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都基于父母对幼儿话语及时记录的日记材料。

即使在现代,基于原始语料的语言习得研究也没有停止(Ingram,1978)。

在以日记材料为语料的研究风行过后(通常认为从1876年至1926年),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下面两种方式:(1)以大量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语言素材的来源(informant),进行语言发展和成熟的研究;(2)以少量的儿童为语言素材的来源,长期跟踪记录他们使用的语言而进行的历时研究(McEnery,Wilson,2001:3)。

西方语言学简史简介

西方语言学简史简介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

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

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中“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

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中外语言学简史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

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

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

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

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简史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了实用的目的的。

这与经济基础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先王之道”被认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法宝。

即使是提倡变法的王安石,也主张“当法其意”(《上仁宗皇帝书》)。

要法其意,也就必须通《经》。

通《经》必先识字;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非通过这个手段不能达到通《经》的目的,也就无从确知“先王之道”。

张之洞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韵始;欲通音训,必自《说文》始。

”这种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的前身是语文学(philology)。

语文学与语言学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又叫文献学、语史学、传统语言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

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有关系。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

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

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

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三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

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一、语文学的萌芽语文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去古未远,而且书籍很少,人们还不感觉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即还没有产生语言研究动因。

语言学史概要

语言学史概要

评价:他的理论虽然有不完善之处,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如他认为,语言有先进与落后
之分,孤立语最落后,曲折与最先进,这种看法有很大偏见。并且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晦 涩,抽象的推理多于具体的事例;但是他的理论影响了好几代语言学家如波特、施莱赫 尔等,对于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新语法 学派
心理社会学 学派
原始世界语言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我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发展
汉朝中叶 反切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分别取两个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拼合 成某个字的读音。如: “妈”是“魔法切”。“妈”的读音,取“魔”字的声母 “m”和“法”字的韵母“a” 拼合而成。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也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 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魏朝 李登 《声类》 我国第一本韵书 隋朝 陆法言 《切韵》 我国规模最大的韵书 《广韵》《集韵 》《五音集韵》等等 宋朝 等韵学(相当于现代语音学、音位学)和韵摄图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代表 人物
波特 (德)
《印度· 日耳曼系语 言领域内德词源研 究》
着重于就语音方面 去做语言比较研究 ,但着眼点扩大到 整个印欧语系。并 且把语音和语义结 合起来,寻求出印 欧系语言的词源,
第一期(1870年前) 施莱赫尔 (德)
《印度· 日 耳曼系语 言比较语 法纲要》
古尔替古斯 (德)
俗文学的兴起(但丁《神曲》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语言的研究
对语法的研究 规定性 就逻辑去研究语法 阿尔诺、兰斯诺 周德清 《中原音韵》 乐韶凤 宋濂 《洪武正韵》 毕拱辰 《韵略汇通》 樊腾凤 《五方元音》
波尔·洛瓦雅尔唯理语法及其方法论原则
近 古 时 期
我国元明时期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演变

语言学简史

语言学简史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

语言学简史-完成版

语言学简史-完成版

b. 默里的语法采用了英语的“现代传统”词类: 冠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 和叹词 (不再把形容词并入名词,不再把分词单独列为一个词 类)
科贝特--《英语语法》--1819 a. b. 以书信形式 理论框架和范畴与默里的语法极其相似
经验主义思想造就了不同语法地位 的独立性。
• 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 然结果 • 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世界通用语
原因:
• • • • • • • 拉丁语作为通用语受到的挑战 欧洲各民族语言得到充分的承认 海外语言的发现 推广知识,便于交往 促进贸易,统一新教各派 避免争论 自然语言的不清楚不确定 ?
人们有能力改造、创造语言来适应时代的需要
维尔金斯和库柏(Cooper):根据语义把词分 为两类
全义词(intergrals):本身具有确定的意义 小品词(particles):本身只能伴随、联系或者说明全义 词的意义
• 在法国波尔---罗瓦雅尔学校教育思想影响下:
18世纪的《唯理语法》 18世纪的“普遍语法”--阐述语法的一般理论 人类理智高于权力 笛卡儿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科的发展 ----一大争论
经验主义
• 理论核心: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自外部的,感官的印象, 以及大脑对这些印象所进行的抽象和概括等活动。 • 代表人物:培根(知识源于观察) 休谟、洛克和贝克莱(否定知识具先验成分)
唯理主义
• 理论核心:真实的知识,不是建立在感觉印象 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之上。 • 代表人物:笛卡尔(一定的天赋观念是人类知 识中任何真实性的基础,天赋观念包括数和形 的观念以及逻辑和数学概念)
古典时期
•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后来的诡辩学家以及 柏拉图:本质论(physis)与约定论(nomos)--词 的结构和意义以及词所表现的外形模式的研究 ,词源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