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早已耳闻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有幸一次在超市的书架上看到余先生的这本书就痛快买了下来,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断断续续读了已经半年有余才算初步读完。
接下来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感悟吧。
何謂中国文脉,“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发展几千年来的一种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文学的等级没有像官阶、军衔、财富等这样的东西来界定,它由一种不太明显的东西来定,这种东西叫——品味”。
什么是品味,这里我给大家几个品味对人产生影响的例子。
我们常说一个人读过什么样的书在他的身上就会有这样的影子。
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事的风格等。
一个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车里肯定不会听着舒缓的softmusic。
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生也不会去带一条大金链子。
当今社会上某些“成功”人士扛着大师的旗号来以文炫已,以文训世的现象数见不鲜。
如某丹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多少人津津乐道,我当时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几次,甚至家里还买了他的书,最后听说因在北京大学演讲穿着暴露被轰赶下台。
现在还有很多顶着无数头衔到处给人送去心灵震撼的“大师”,请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盲目的背着并不理解的发蒙文言,例如《三字经》里边有些东西已经明显是错误的、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的讲述早就应该退出文化记忆的文化残屑、。
面对上述现象先生直言“文脉既隐,小丘成峰。
健翅已远,残羽冲鹏。
”因此迫切需要来搬开芜杂重新梳理中国文脉。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2《中国文脉》这本书是作家余秋雨在2013年写的,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作者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
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
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
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
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
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
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
”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
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
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
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
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
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
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
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
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
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
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中国文脉读后感2那种美是我从不曾目睹的,那种爱是迷失自我的岁月里,光辉的一笔,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语,是生存状态自然程现,就是她让我心里像点着了一场大火,让我的思考从平淡、消极、颓废,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
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
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
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
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
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
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
”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
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
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
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
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
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
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
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
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7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7篇)《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
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
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
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
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
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
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
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
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
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
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
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1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进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觉,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会也许,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会了一种注定要长期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状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四周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训练,何能自由取用?余秋雨进一步说:“假如不分凹凸,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伤,而是文学的名贵。
今日,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模糊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最终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头就布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奇,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通用19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教育,何能自由取用?余秋雨进一步说:“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
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
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
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
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
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
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
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
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在《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
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
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
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
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
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
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
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
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然而当我从“文脉”的本意在于“脉”出发,品读完了余文以后,却惶恐地感到,或许是我错误地理解了余先生对于“文脉”的定义!人家原本不是把“文脉”解释作“文学衍生”的脉络或脉搏,而应别有它意,否则不可能出现我上述那么多问题。
于是重新审视,哦,原来问题的症结点在于余先生强调的是“等级构成文脉”。
原来他不是在文学的长河里搜寻鱼群迁徙的痕迹,而是在比较哪条鱼最大!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大学排名录、富豪榜是世俗爱好的做法,用在文化上自然也可区分大树与细草,但却与文脉无关。
你完全可以在文学品相上区分等级,例如把先秦诸子分成孔子、孟子为第一等级,老子、庄子为第二等级,韩非子、墨子为第三等级,别人也可以见仁见智地作其他区分,但你却无法把文脉分成等级。
尽管你可以说文脉到了唐朝呈现得最为旺盛,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你却无法说唐朝文脉的第一等级是李白杜甫、第二等级是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是李商隐杜牧……
我认为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学者都是狭陋的,都不可能实现知识的全覆盖。
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概括,否则会时而显露知识的罅隙,留下硬伤。
当以文学人物的“吨位”为坐标来排序时,恰恰是舍弃
也就割裂了文脉。
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敬畏经典,对经典高山仰止,不啻是当今传承经典、保护经典,乃至延续中国文脉应该有的一种积极态度。
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从黄帝时的甲骨文开始,经历悠悠几千载,中间涌现过多少精彩的诗篇?雕凿过多少令人惊叹的石刻?描绘过多少美妙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