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诗经》读后感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古人称之为“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的诗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作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内容涉及婚恋,农事,战争等方面,有很强的抒情色彩。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产生较早的古乐,语言和形式上都显得雍容典雅。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他是五经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端,在追求审美、抒情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为中国的诗歌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来到我们身边。

《诗经》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

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吸引我们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多么美好的祝词啊。

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

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句哀叹,每一次反复,都是至情的流溢,都是衷肠的表露,没有丝毫的委托虚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2淡淡书香,古朴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阳光,轻拂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

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是那午后明朗,风儿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1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

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

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

”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

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

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

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

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

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

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诗经》读后感1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

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

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

《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

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

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

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很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

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

”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

《诗经》读后感15篇《诗经》读后感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

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

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归,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

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

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

《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

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读后感(12篇)

《诗经》读后感(12篇)

《诗经》读后感(12篇)《诗经》读后感1今日,我又一次诵读完《诗经》,从第一篇到两百篇再到三百零五篇。

每一首诗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诵读佳作,欲罢不能。

悄悄地与《诗经》对话,与《诗经》中的人物沟通,在彷徨躁动时,照亮我前方的路途,于孤独迷茫处,拓展着我生命的体验深度与广度。

《诗经》之美在于纯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作为一首憧憬美妙的凄美爱情诗,《关雎》应当是《诗经》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作品了。

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

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朴实自然的本真。

而《关雎》既做了《诗经》的首篇,其中孔夫子的意图也就可见一斑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拂去历史的尘埃,照旧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潺潺流水、缓缓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月,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深情缱绻的爱情之花。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心无邪意,心归纯正。

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

爱的方式,隐忍却美妙。

《诗经》之美在情长。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为了君王的华贵生活,百姓们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迎着早晨的露水,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隐士以此表示自己返璞归真、归隐山林、远离城市喧嚣的愿望。

可是又有谁知道,看似恬淡闲适的生活,隐蔽着他们多少泪。

哪里是我不愿侍奉君王?只是,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悲。

若是君王能将他们当作坐上嘉宾,君臣一心的场景是多么令人憧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眼见之处,仿佛是一群小鹿在原野上悠然地吃草,还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叫声互相回应,让人觉得特别和谐动听。

这是怎样一位虚心好学、能接受看法的君主啊。

实在是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的《短歌行》。

这其中不仅有《鹿鸣》,还有化用《子衿》篇目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诗经》读后感1《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

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诗经》读后感2这是一首亡国之际抒发悲痛的诗。

本诗重章叠句,乍看起来似乎不知道在说什么。

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随风摇曳的庄稼,心中似乎有无限的情绪想要表达,但是又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只能反复哀叹——懂得人自然会懂。

联系“王风”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到,这是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之际,当时的亡国之民们悲凉哀叹的诗句。

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郁结”,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无奈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即使表达出来也无法缓解,于是悲凉哀痛、酸甜苦辣各种情绪就在胸中萦绕不散,让人非常痛苦。

他只能够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不已。

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东迁之后有人路过曾经的故都,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祖宗的宗庙旧址,现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产生的怀古悲今之情。

这并不是学界主流的看法,备此一说。

《诗经》读后感3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作者的见解很独到,结合生活感悟,所见所闻,写出了如此好的诗经中的植物书籍。

《诗经》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诗经》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诗经》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诗经》读后感范文一相比于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冲击感。

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而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

从刀耕火种,坎坎伐檀的时代里走来,沧海桑田,时间的屠刀亦无法磨灭的是属于诗经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初读诗经,便是从这首《蒹葭》开始的。

主人公辗转难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主人公的脚步了。

此情此意,纯朴真挚,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让我们从平庸琐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现如今我们缺少的那份纯朴的情感,这便是诗经所带给我的最初的悸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源于歌谣,却又不止于歌谣,因此,《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巅。

而今,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步履匆匆中遗失了原本属于我们最初的那份纯净。

言情小说、修仙小说各种网络文学泛滥,试问,读之又有何价值?在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里,还有多少人如诗经里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是啊,如今我们没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赋役,没有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我们甚至可以跨域空间和时间,不必如《蒹葭》里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险阻苦苦追寻,也不必像《卷耳》里的女主人公般隔却万水千山对远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们都不用了...可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里,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还被你所虔诚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经在觥筹交错间,随着碰撞的酒杯声一起遗落和破碎?你,还在吗?读《诗经》,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获得宁静,让人感受着来自华夏古老大地上的无穷魅力,“最美不过诗经”,而那些泛滥的“文学”,亦不过尔尔。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诗经》读后感1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

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

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

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

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

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

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

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

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

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

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

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

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

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

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邪之诗,大雅之经。

《诗经》
中国最早就是诗教,能说完整的句子时,父母就开始试图让我们背诵诗句。

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初吟诵这些,我们并不通晓其中寓意,并似懂非懂得应和着父母或深或浅地讲述。

当我们可以完整背出来《赠汪伦》、《回乡偶书》时,我们已经基本熟知其中大意了,也是从那时起,诗就扎根进我们的生活。

我很喜欢一个人对诗地评价:读有用之诗,是为了让你活着;读无用之诗,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唤醒诗性,是从《诗经》开始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不论是河中绿洲之上雎鸠和唱,还是南方乔木下不可休息。

不论是君子渴望得到面容清秀、风度娴雅的淑女,还是砍樵哥儿喜欢上了距他很遥远的汉家女,古人都用诗歌来表达对自己向往之人,向往之物的喜好追求。

君子日日夜夜思念着那个美丽的姑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愿意弹奏琴瑟,敲钟击鼓夺取美人一笑。

砍樵哥儿纵使感到对心爱的姑娘不可求,也想渡过又宽又长的江水。

即便姑娘嫁人,也想替她喂马。

两个痴情的人儿,为了心爱之人,甘愿付出。

后世之中,每当有人朗诵这两首诗,还是会让人对千古相思报以感动。

让我不禁想起崔护所作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爱情自古便是让人琢磨不透,不知何为爱,因何爱?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败给了相思。

相思之意,割不断,放不下,守住执念,以为一生。

《诗经》中不只有情,还有忧思。

在那个战火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士子们大多要摒弃儿女情长,转而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路上砥砺前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一个渴望归家却无家可归。

只得在行军道路上吟诵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乱和动荡已经改变最初家的模样,饥肠辘辘,哀默至极。

想起李后主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两首诗充满了悲恨凄楚,经过环境渲染,悲情便如涛涛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曰归曰归,却不知归往何地?曰归曰归,不得而归。

越是动荡,便越想寻到兼济天下的明主。

《诗经》主要是总结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作,那个年代,刚刚经历了令天下耻笑,后世嘲讽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要经历七国纷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可以平定天下,一统各国的名主。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乐见君子,邦家之光。

乐见君子,万寿无疆。

”乱世之中,愿得一明主,追随一生,成就后世佳话。

也愿君主能平安长寿,才能谱就传奇,定万世之邦。

《诗经》之中除了直抒胸臆的,也有一些借物讥讽的。

“硕鼠硕
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硕鼠贪婪不知回报,蜉蝣短命却生出漂亮的翅膀。

前者借硕鼠讽刺统治者蚕食百姓,后者讽刺骄奢官员没有亡国的忧患。

诗人以第二人称描写,妄图通过诗作来唤醒他们的良知。

比喻形象生动,使得后人论起老鼠,便是人人喊打。

《诗经》所著,一字一句寄深情,一行一篇皆深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谓孝子不能对父母养老送终而感到惋惜。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抒发怨妇对丈夫始乱终弃地决绝。

“心之忧矣,如匪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表达有志之士不得志的忧愁。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诅咒无耻之徒不讲礼仪,不顾廉耻。

《诗经》之中,感情丰富,变化多样。

既有喜,又有忧。

既有恨,也有伤。

这一切感情得阐述,都源自于古代不同阶级劳动者的智慧。

在《诗经》青灰色的天空下和沧海桑田的变幻中,远古的男男女女深知,不能仅仅实现生活上沉甸甸的富足,精神自由跟成熟更加重要。

要说《诗经》中的千古名篇,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每每读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脑海中总能浮现出“烟笼寒水月笼沙“之下一身姿曼妙的女子,在水的中央,翩翩舞蹈,隔着重重芦苇,一人一船一篙朝着水中央,缓缓前行。

一个远远的注视,便颠颠倒倒,扰乱心弦,撩拨内心蠢蠢欲动得美好。

宛在水中央的,不一
定是个美人,也可能是内心欣欣向荣的美好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个‘宛’字写尽了朦胧与曲折,似有非无,若隐若现。

正是这种‘仿佛’,才更使我们得以保留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不必担心失去。

人心都是脆弱的,总是妄图抓住什么,留下什么,最后可能都是徒劳。

回头想想,自己曾经拥有的,总是秉持一份得而复失,患得患失得恐惧,反而自己不曾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

正所谓,未曾得到,才是美好。

《诗经》唤醒了现代人沉睡的诗性和情感,唤醒了人们对美地表达和对现实地思考。

更加唤醒了人们的道德与良知。

在《诗经》之中,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地方方面面加以审度,并通过美丽语言加以阐述。

那股质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如同孔雀羽翼上色彩斑斓的花纹,熠熠生辉;那种人生感悟跟责任,都唯美得淋漓尽致。

先秦诸子中,对《诗经》地评价跟引用诸多,孔圣人就《诗经》多次提出:思无邪。

在我看来,这正正切合了《诗经》传达给我们的寓意,思维思考思虑要端正,真情性情才情要‘真我’。

先人留给我们了美好的寄予,希望我们活出真心,活得愉悦。

活出美感,活得健康。

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方方面面得美好,涤荡内心与灵魂的污浊。

与其爱恨交加,不如喜乐如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