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摘要:梁启超,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承了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并吸收借鉴西方新闻理论的成果加以发挥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思想、时代意义引言马克思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
”①“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②鸦片战争不仅是近代中国悲剧的开端,也是结束旧中国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状态的开端。
从此,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一是反抗侵略,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力;二是打破封闭,学习先进,追赶世界潮流,实现国家富强。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空前丧权辱国,使得举国震动、大梦惊醒,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主要代表的维新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奔走呼号,除向皇帝上书呈请变法处,还创办报刊杂志,办学堂学会,大造维新舆论,主张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兴民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改革。
加上年轻的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力图所作为,支持维新志士的活动,使维新思潮迅速发展并高涨起来。
虽然它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大,但却是一场巨大的思想启蒙,其影响是深远的。
维新思潮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此后这一思潮并没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
以梁启超阶级为代表,这一思潮通过自己的舆论阵地《清议报》、《新民丛报》和留日学生中的大批报刊,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人文科学知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诸如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改造,推陈出新。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梁启超的报刊客观性思想

基金 项 目 :上海 市 高校青 年教 师培 养 资助项 目“ 民 国报人 的新 闻专业 主义 理念 研究 ” ( 项 目编号 Z Z s z f l 3 0 0 8 ) ; 上 海政 法 学院 青
年科 研基 金 资助项 目“ 客观 性 : 民国报 人 的新 闻专业 主义 ” ( 项 目编号 2 0 1 3 X QN O 2 ) 。
作者 简介 :孙健 , 上 海政 法学 院文 学与 传媒 学 院讲师 , 传播 学博 士 ( 上海 2 0 1 7 0 1 ) 。 ① 梁启 超 : 《 ( 国风报 ) 叙例 》 , 见 李华 兴 、 吴嘉勋 编 : 《 梁启 超选 集 》 , 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 8 4年 , 第 5 5 9 — 5 6 1页 。
1 5 3
山东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益 为评判 标 准来发 表议论 , 这 一 点对 于 客 观反 映事 件 的本 来 面 貌是 极 为 重 要 的 。五 为 节 制 。 即在 新 闻报道过 程 中 , 报馆 及新 闻从 业人 员 一 定要 控 制 舆 论 的范 围和 强度 , 要 有 所节 制 , 防止 炒作 所 造 成 的
关 键 词 :梁启 超 ;报 刊 ;客 观 性
作为 中国早期 著 名 的报人 , 梁启 超 从事 报业 的 时间长 达 2 7年 , 他 创 办 和支 持过 的报 刊有 1 7家之 多, 如《 中外 纪 闻》 、 《 时务报 》 、 《 清议 报 》 、 《 新 民丛 报 》 、 《 新小 说 》 、 《 政论》 、 《 国风 报 》 、 《 庸言》 、 《 改造》 等,
新闻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
他初期的报刊思想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一: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
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
二: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
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梁启超后来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
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他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分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而他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
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的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思想新 而正”、 “ 材料 富而 当”、 “ 事迅而速”。 报
【 关键词 】 梁启超 ; 刊思想 ;政治 报
梁启超 ( 83 12 ), 17- 99 字卓 如 ,
越之视肥瘠 ,漠不相关 。言语不通 ,故 国家就相 当于聋 子 、瞎子 、哑巴一样 的
国事 ”
通 梁 启 超 对报 纸作 用 的认 识 是 极 其 间两 个方 面 论 证 了 “ ”则 国强 的事 自由、出版 自由为一切 自由之保障 。而 深 刻 的 。 “ 塞 求通 ,厥 道 非一 ,而 实 。从 历史上来看 ,三代所 以盛强 ,是 报馆正是躬 行了言论 自由和出版 自由 , 去
报 馆导其 端也 。 ” 为什 么要 “ 去塞 求 因为 “ 所以宣上德通 下情者 ,非徒 纪 因而报馆是普及文明 的方法之一 。 凡
通 ”呢? “ ”与 “ 塞 通”有着什 么样 的 述 ,兼有 职掌 ,故人 主可坐一室而 知四
二 、政府之监督者 ,国民之 向导者 1 0 年在 《敬告 我 同业 诸 君 》一 92 文 中 ,梁 启 超 提 出 了报馆 的 “ 大天 两
弊 与 利 呢 ? “ 莫善 于 群 ,莫不 善 于 海 。士夫可诵三百 而知国政 。”从 世界 道
独 。独故 塞 ,塞 故 愚 ,愚 故 弱 ,群 故 上 来 看 , “ 馆愈 多者 ,其 国愈 强 。 报
报馆 的创 办正是要 职 ”。 “ 日对于政府 而为其监督者 , 一 通 ,通故 智 ,智故 强 。” “ ”是 闭 日 :惟 通之故 ”。 “ 塞 ‘ 塞求通 ’,报 纸的传播恰好 能够纠 二 日对 于国 民而为其 向导者 。”政府是 去 塞 的 意 思 。思 想 不 与他 人 沟 通 就 叫做 “ ” , “ ” 就会 “ ” , “ ” 独 独 塞 塞 正 一 个 国家 “ 上下 不 通 ” 、 “ 内外 不 权力机构 ,如果权力过大 而又不受到约 束和 限制 ,就会 出现滥用 职权和腐败 的 就 会 “ ” , “ ”就 会 “ ” 。与 通 ”的弊病 ,所 以要 大力发展报 刊业 , 愚 愚 弱 梁启超正是身 体力 行了这个事业 。 “ 塞”相反 的则 是 “ ”。人 与人之 间 通
新 闻 史
W8 8 鞲G
论 梁 启 超 的报 刊 思 想
口 刘延苗
【 摘 要 】 梁启超是我 国近代著 名的报刊 活动 家,对 于报刊 活动有 着高度 的理论 自觉 ,其重要 的报刊 思想大约
有 以下几点 :报刊 可以 “ 去塞求通” , “ 有益 于 国事” ;报刊有客观 和主观两重性 ;报刊是政 府之 监督者 ,国民之
残疾人 ,闭 目塞 听 ,就会失去 方向 。报
号任公 。广东新会人 。著名 的资产 阶级 闽粤之 与中原 ,邈若异 域。惟 国亦然 ,
改 良派 政治活动家 ,思想家 、学 者 ,也 上下不通 ,故无宣德达 情之效 ,而舞 文 馆是 “ 人群 之镜 也 ,文坛之 主也 ,将来 是著名 的报刊活动 家。他前后 主编或参 之吏 ,因缘为奸 。内外 不通 ,故无 知己 之灯也 ,现 在之 粮也 。” 报 馆 的势力
情况 ,即使 是圣智也在所 难免 ,这是人
通 过相互交流 而取得思想上 的一致 叫做
梁 启 超 进 一 步 论 证 了 报 馆 的 重 情 之 常 。那 么 由谁 来 监督 政 府 ” , “ ”就 要 性 。梁 曾创 办 了 一份 报 纸 叫 《 议 呢?梁 启超认为报馆 能够起到这样 的作 群 通 通 清议 报 》之 事业 虽 用 。报馆监督政府 的职能是通过舆 论来 会 “ ”, “ 智 智”则 “ ”。这是传播 报 》 。他说 : “《 强
一 舆论无形 ,而发挥之 ,代 表 和沟通的最基 本的意义 和道 理 ,而报纸 小 ,而 报馆之 事业则 非小 。 ”⑧ 家报 完成 的。 “ 刊事小 ,但整个 报馆事大 。报 馆荟 萃 了 之 者 ,莫 若报 馆 。” 舆论 操控 着监督 的最基本作用就是传播新 闻和消息 。 梁启 超把 “ ” 与 “ ” 上 升 到 全国人之思想 和言论 ,是 国家的耳 目和 权 ,而舆论掌握在报 馆的手里 。报 馆是 通 塞 关乎 国家 强 弱 的地 步 。在 《 报 馆有 喉舌 ,一方 面传达政府 的意志 ,一方面 国民公意 的代表 者 ,代表 国民来监 督政 论
益于 国事 》一文 中 , 开篇 即说 : “ 他 觇 了解 民情 民意和 国内外信 息 ,从而起到 府 ,其 方式 方 法 要像 父 兄 对待 子 弟 那 宣德达 情” 、 “ 上下相通 ” 、 “ 内外 样 , “ 其不解事 也 ,则教导之 ;其 有过 国之强弱 ,则 于其通塞 而 已。血脉不 通 “ 教导与 扑责同时 相通 ”的作 用。如果没有 了报馆 ,一个 失 也 ,则扑责之 。” “ 则病 ,学 术不通则 陋。道路不通 ,故 秦
办 的报 刊有十多种 ,并且形成 了 自己独 知彼 之能 ,而守 旧之儒 ,乃鼓其舌 ,中 不谓不大 ,报馆 的责任不谓 不重 。”报
特 的思 想。本文试从 四个方面来探讨 梁 国受 侮数 十 年 ,坐此 焉耳 。” 一 个 国 馆是为政者之根本 ,是教师的教师 。 启超 的报刊思想 。
一
家 “ 上下 不通 ”,就会 小人作祟 ,国家
报馆还是普及文 明的方法之一 。梁
、
内外 不通 ” ,就不 能 知 己知 启超认为思想 自由、言论 自由 、出版 自 “ 去塞求通” , “ 报馆有益于 陋塞 ; “ 彼 ,国家就会受侮 。梁 启超从时 间和空 由此三大 自由为一切文 明之母 。而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