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 超是 我国著名 的启蒙思想家 、 政 治家 和报 刊活动家 。 他 在二 十多年的办报 生涯 中形 成了 自身独特 的新 闻思想 。 其报
刊 活 动 的 思 想 和 实 践 为 我 国报 业 的 发 展
智” 而作 。 虽 然他的这些思想 均为实现他
声音 , 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 国际传 播, 增 强我 国媒介 的话语权。
3 、 “ 向导 国 民”和 “ 监督 政 府 ”的功 能
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 而阐述 , 但是却不能抹
杀 这 一 新 闻思 想 的 指 导 性 。启 迪 国 民 、 改 造 旧 国 民缔 造 新 国 民 是 梁 启 超 办 报 的 目
梁启超 认为 报纸有
“ 监 督政府 ”和
做 出了重要 贡献。 梁启超在新 闻业务方面
的。
梁启超所创办 、 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 种。 如果说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

种精英受众观 。那 么维新运 动失败后 , 目光投 向了广大的老百姓 , 内容 上更加丰
1 、 “ 开 民智 ”的 功 能
目前的 国际格局下 , 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
梁 启 超 的受 众 观 就 有 了平 民化 的特 点 , 将
的“ 顾客 ” 而言 , 媒体行业 称作 “ 受众 ”。 这是符合经 富, 文体 上 自南灵 活, 分类上不断细化 , 编
媒介纵横I N E W S W O R L D
梁启超 新 闻业务 思想 的现 实意义
。刘子 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摘
要】 梁启超的新 闻观点历久 弥新 本文从 目前我 国新 闻学研究 中的几个理论热点 的角度 对其新 闻业 务思想进行梳理和分
新 闻业务 新 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一、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政治新闻学的先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自23岁办《万国公报》始,到48岁办《解放与改造》杂志止,在长达25年,近生命一半的办报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10个报刊。

它们是:《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出至45期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停刊。

《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1901年12月21 日。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

《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办起的综合性半月刊。

《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新小说》,1902年11月14日—1906年1月。

梁启超有关小说的理论的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最早即载《新小说》创刊号。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重要的小说理论著述。

《新小说》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小说发展进入新阶段。

《政论》,1907年10月7日—1908年8月。

创刊于东京,月刊。

第2期后迁到上海发行。

该报是“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由梁启超等发起,1907年10月正式成立于东京。

)的机关报。

《国风报》,1910年2月20日—1911年7月16日。

旬刊,创刊于上海。

该刊是《新民丛报》后,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以为 报馆 有两 大天职 : 日 , 于 某 一 对
I●
政府 而为其 监督 者 ;二 日 ,对于 国 民 而为其 向导 者是也 。” 于政 府 的监 对 督, 他说 :此种 监督权 谁操 之 ? : “ 日 舆 论 操之 。舆论 无形 , 而发 挥之 代表之 者 ,莫若报 馆 ,虽谓 报馆 为人 道之总 监 督可也 。… 大抵报 馆之 对政府 , 当 如严 父之 督子 弟 , 无所 假借 。 对 于报 ” 馆 的向导功 能 , 他说 : 报馆 者 , 世 “ 作 界之动 力 , 养普 通之 物者也 。 ” 报 馆 “ 者, 救一 时明 一义者 也 。 “ 十年前 , ”二 闻西学 而骇 者 比比然也 。 言变法 者 及 起 ,则不 骇西学 而骇 变法 矣 ;十年 以
要 。想 要从众 多 的报纸 、 杂志 中脱颖
平易畅达 , 时杂 以俚语 韵语及 外 国语
而 出, 就应 以有 益 于读者 阅读和 了解 信 息为 目标 , 大到文 章 内容 、 版式 , 小 到 字号 、 字体 , 是报 纸杂 志发挥 创 都
法, 纵笔所至无不检束 , 学者竞效之,
号新 文体 , 辈则痛恨 , 老 诋为 野狐 。 然 其文 条理 明晰 ,笔锋 常带情感 , 于 对 读者 , 别有 一种 魔力焉 。” …体现 了他 对新 文体 的看法 和肯定 的评 价 。 “ 新
焉 ,而务 所 以喻亲 于道 , 孝子之 事 此
也 。”
“ 新文体 ” 的积极倡 导者 。 说 , 超 他 “ 启
素不喜 桐城 派古文 , 年为文 , 晚 幼 学
汉魏晋 , 尚矜 炼 , 颇 至是 自解 放 , 为 务
编 辑 之 友

烈 的竞争环境 , 具有 创新 精神 至关重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梁启 超 的新 闻价值 观
启 蒙思想 家 、 产 阶级宣传 家 、 育家 、 资 教 史学 家 和文学
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报刊 活动家 。从 1 9 年投身维新变 85
杨保 军先生在 他的《 闻价 值论 》 书 中给 出的新 新 一 闻价值 定义为—— “ 闻价值就 是指客体 的新 闻要素 、 新
军先生将其分为两个层次 ( 这一分法也 为笔者所 认 同) :
未停止一系列的办报活动。他参与创办的最后 一份报纸 是《 解放 与改造》 半月 刊 )后更名 为《 ( , 改造》 月刊 )该 ( ,
刊“ 鼓吹东方文化 , 对马克思主义 。” 日 反 由此可见 , 梁
第一 , 为人 和社会提供真实有效 的信息 资源服务——提
属性和功能对新 闻主体所产 生的实际效应 , 即对 新闻主
法运动开始 , 他便步人办报生涯 。梁启超参 与创办 的第

份报纸是 19 年8 1 他 协助 康 有为 创办 的 《 8 5 月 71 3 万 国公 报 》 后 改名 为 《 ( 中外 纪闻》 。戊戌 政变失 败后 , )
体 的作用和影响。” 在新 闻价值 的运动过程中 , 当今的研
“ 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 ” 新 与“ 是不 同的 。 闻的价值 新
是指报道 出来 的新 闻对主体 的效应 , 对主体 的作用 和影
响。新 闻的值不限于新 闻价值 , 还有其他方 面的价值 。
比如 : 新闻的宣传价值 、 闻的教育价值 、 闻的文 化价 新 新 值、 新闻的舆论价值 、 新闻 的审美价值等 等 , 它们 与狭义
由, 服从于公共利益 。他在《 民说 论 自由》 新 中说 :文明 1 5 “ 2
自由者 , 自由于法律之下 。 “ ”团体 自由者 , 个人 自由之积 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100108106 张誉婷
1、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1929年病逝于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其办报生涯自1985年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27年,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3、梁启超的新文体
主笔《时务报》期间,梁启超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形成风格,自成一派。

从《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问题被誉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

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

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

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
淋漓。

(3)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

这是他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所在。

他的文章也因此而具有了某种魔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说服。

新文体的特点的现实意义有:
梁启超当时采用与一般文坛不同的文风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方法。

很是值得现今的报业借鉴,打破陈规,使用清新生动,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文章能够激动人心,其原始传播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语言简单灵活,正是现如今报刊业的语言风格。

充满文章的感情才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能够拉近读者与笔者之间的距离,使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梁启超新闻思想
(1)喉舌论
“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传播学著名的美国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与此类似。

麦克卢汉曾经把我们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比作“地球村”,他说在当今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全世界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的频繁和容易性,就像是原来的一个村子里的村民那样。

媒体就像是人体的延伸,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媒体得到延伸。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介的缺乏,会是一个人像残疾人一样,在某方面会有缺陷。

他们的相同点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媒体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不同点是: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内外之间的相通,而梁启超强调的是上下之间的相通。

也就是认为,报纸可以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

而且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喉舌论”的发展:“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强调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这时,“喉舌论”已经转变成一个专制色彩非常浓厚的说教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抹杀。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介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梁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原意是指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P·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首次从法学角度提出“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介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他们自诩为无冕之王,为所欲为。

这些都是夸大媒介作用的一些表现。

(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梁启超提出了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
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5)在宣传方面,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6)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积极性:其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然而他的局限性则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的方法,更不足取。

任何事物发展历程都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一步步积累下来。

而其中所有代表性的东西都是值得现在新闻传播业批判学习并且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