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时代,与时代同步,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兼具思想深邃与务实的学者,他的思想主张以新学学派为基础,既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一、梁启超的思想1. “封建既死,则孔孟其肝胆。

”梁启超认为孔子与孟子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篇章,但他同时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需要摒弃孔孟思想中的某些非现代化的因素,比如等级观念与个人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冲突等。

而且,在他看来孔孟之道应该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因为在这种全新文化格局下,它的局限性和重要性都在逐渐显现。

2. “吾日三省吾身”梁启超崇尚“自由思想”,提倡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以便更好的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人格。

他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检验法,以此教育人们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 “古今中外,孔子与耶稣最为人类所共尊”梁启超认为孔子和耶稣是两位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二者不谋而合,在道德思想和人性价值上,二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爱、善、道德等多个方面,并对其强调“近人情”、“和平”,在为人处世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对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梁启超的贡献1. 德先生与学掌门作为一个教育家和思想家,梁启超非常关注青年的成长和教育。

他足迹遍及全国,担任了不少学校的重要教职,如北京大学、南洋大学等。

他在教育行业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倡“德先生、学掌门”教育理念,这套教育理念主张把德育和知识传授并重起来,将校园培养的学子作为德行优秀、知识丰富、具备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和领袖。

2. 提出“改革创新”的口号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家,他曾在1903年在《民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强调要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改革。

梁启超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分析

梁启超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分析

梁启超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分析梁启超虽未明确提出“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其办报活动中已经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梁启超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相悖离,因此有必要将梁启超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从而对梁启超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

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是在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商业化的大众报刊的兴起,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套关于现代新闻思想的话语体系,它与媒体的社会功能定位、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及专业操守为主要内容。

其主要价值在于维护媒体的社会公器的职能以及报道的中立性、事实的真实性等,表达的是媒体不受政治和经济权力控制的专业信念,是媒体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中实践新闻专业主义思想1 报纸的地位——独立的监督政府梁启超第一次明确提出报纸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职能。

他要求报馆要有与政府相平等的地位,不能成为政府的下属和附庸。

他认为报馆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应是,“故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教导与扑责,同时并行,而一皆以诚心出之,虽有顽童,终必有所感动,有所忌惮。

”与此同时,在梁启超看来,报纸应当监督政府的工作,避免因为政府人员的过多干涉而丧失这样的监督功能,否则报纸会成为“则视献媚权贵之某报”,从而沦为政府的附庸工具。

2 报道的要求——强调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梁启超在《时务报》发刊时提出了“博、速、确、直、正”五条原则用于作为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①“本报记事,以博为主。

……务期材料丰富,使读者不出户而知天下。

”②“本报记事,以速为主。

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务供阅者先睹为快。

”③“本报记事,以确为主。

凡风闻影响之事,概不登录,若有访函一时失实者,必更正之。

”④“本报记事,以直为主。

凡事关大局者,必忠实报闻,无所隐讳。

”⑤“本报记事,以正为主。

凡攻讦他人之阴私,或轻薄排挤,借端报复之言,概严屏绝。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才,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作为一个报人,一生参与创办多达29份报刊,有“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业之巨子”之称。

戈公振曾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有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社会地位、办报宗旨以及办报原则等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本文将浅析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的理论。

旨在对当今新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

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

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从此,开启了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报纸见证了梁启超的一生。

梁启超创办“强学会”,1895年主笔《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

1896年筹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义》等书。

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游历欧美,撰《新大陆游记》。

晚年,开始集中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主研究的活动。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政权交替的时代—清末民初,改良和革命并存,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其新民、爱国理想。

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

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

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

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

”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

”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

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

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

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

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

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

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

”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1975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

根据宪法规定。

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

”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

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

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

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

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

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

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

”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

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

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学史上的过渡人物。

他的一段论述很典型地表现了一代新闻学启蒙者的视角。

他写道:“抑今日之世界与昔异。

轮船、铁路、电线大通,异洲之国犹比邻而居.异国之人犹比肩而立,故一国有事,其影响未有不及于他国者也。

故今日有志之士,不惟当视国事如家事.又当视世界之事如国事。

于是乎报馆之责任愈益重”。

广大的政治胸怀和昂扬的政治热情,使新闻学的启蒙者们(主要是维新派)把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

相当程度上寄托于现代报纸。

“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亦高呼“中国各报馆万岁!中国万岁!”
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在百日维新失败后.转而思考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向国人提供了一系列现代新闻学观念。

然而,这些观念被模糊和销蚀掉了与儒家传统绝对不相容的成分。

就在他最集中论证这些新观念的文章里,报馆的作用被他归结为两条,即“政本之本”和“教师之师”。

梁启超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

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带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脱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

无论如何,作为新闻学的启蒙者之一他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他的有关新闻学的论文,不论带有多少中国的传统色彩,毕竟是创造性的。

正是通过这些文章。

现代新闻学的大部分观念被简单地介绍到中国。

他那带着感情的笔端所流淌的一系列西方新闻学观点.构成了新闻学启蒙和新闻学创立之间的必要的思想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