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100108106 张誉婷1、梁启超生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一、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政治新闻学的先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自23岁办《万国公报》始,到48岁办《解放与改造》杂志止,在长达25年,近生命一半的办报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10个报刊。

它们是:《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出至45期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停刊。

《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1901年12月21 日。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

《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办起的综合性半月刊。

《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新小说》,1902年11月14日—1906年1月。

梁启超有关小说的理论的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最早即载《新小说》创刊号。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重要的小说理论著述。

《新小说》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小说发展进入新阶段。

《政论》,1907年10月7日—1908年8月。

创刊于东京,月刊。

第2期后迁到上海发行。

该报是“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由梁启超等发起,1907年10月正式成立于东京。

)的机关报。

《国风报》,1910年2月20日—1911年7月16日。

旬刊,创刊于上海。

该刊是《新民丛报》后,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
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
“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
三‘为谁办报刊
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梁启超在第一期就开宗明义地阐明《清议报叙例》: (一)维持支那(“支那”是CHINA的日文译音,即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
(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亚洲的精华)。

四、报刊的职责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

中国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

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张好的报纸,“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1902
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7期上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

文中阐述:“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五、关于“喉舌”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还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报纸(馆)是“喉舌”,首创者当是梁启超。

1915年1月,梁启超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揭露“二十一条”的文章,警告日本帝国主义不得趁火打劫,瓜分中国。

他的文章,做了国家的“喉舌”,揭穿了帝国主义的阴谋诡计,表明了中国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侮,吹响了保卫国家主权的战斗号角。

梁启超还说,报纸是“喉舌”,可让读者“周知全球大势,熟悉本国近况”,从而使“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上,人才渐出”。

六、关于“时评”《万国公报》是梁启超作为主笔介入的第一份报纸。

从1895年8月起,此报除了转载清政府的奏章和在华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精华外,每期都有一篇由梁启超撰写的“论说”。

这“论说”就是后来被新闻界称作“时评”的文章。

他的“论说”不长,却有的放矢,满怀激情,言之有物。

梁启超后来被誉为“言论骄子”,就是从此“论说”开始。

与“论说”相通的,还有梁启超的政论文章,如在《时务报》上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

这篇文章痛陈亡国的危险,呼吁变法维新,成为时代强音。

在《清议报》第33期上,梁启超发表了《中国魂安在乎》,文中说:“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

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中国魂”就是指中华民族精神,由梁启超最先提出。

而他震撼中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鼓舞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七、关于新闻文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文章多为文言文。

在诸多报人固守“之乎者也”时,他却打破陈规,采用通俗自由的新文体,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启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为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的文章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并坚持以情动人。

他的新闻实践,近乎现在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八、关于舆论监督
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呼吁朝廷允许报刊“上自朝廷之措施,下及闾阎之善恶,耳闻目见,莫不兼收并论。

”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梁启超提出了具体的监督方法:“抑所谓监督之者,宜务其大者远者,勿务其小者近者。

”就是说,监督对象必须舍小取大。

梁启超敢说敢为。

他在《京报》发表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就是舆论监督“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杰作。

这篇文章还没有公开发表时,知道消息后的袁世凯派人带着20万元银票,去贿赂梁启超,求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断然拒绝。

文章发表后,护国运动开始,梁启超成了“再造共和”的功臣。

九、关于“副刊”、“广告”“副刊”如其名:处于“正刊”的附置。

梁启超是重视“副刊”的。

他在《清议报叙例》介绍的六方面内容中,其中的“哲学”、“政治小说”就属于“副刊”内容。

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中国未来记》等“鼓吹革命”的小说,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广告”对于报刊非常重要。

梁启超在《清议报》创刊的尾页,就刊登了招揽广告的《告白价目》。

1899年4月30日《清议报》出版第十三期,刊末是该报发布的招登广告的稿件,题目为《记事扩张卜广告募集》。

由此可见,梁启超具有广告的超前意识。

据悉,这是中国人在自办中文报刊上,最先使用的“广告”一词。

十、关于报刊“独立” 梁启超认为:经济独立乃报刊独立的保证。

他说:“凡办报者非于营业收入以外,别求不可告人之收入,则其报馆不得自存……无论受何方面金钱之补助,自然要受该方面势力支配,最少亦受牵掣。

吾侪确认现在之中国,势力即罪恶。

任受何方面势力之支配或牵掣,即与罪恶为邻。

”又说,“无论经费若何困难,(我)终不肯与势力家发生一文钱之关系。

”“强学会”刊物《中外纪闻》盛名京城时,李鸿章听到光绪帝赏识后,要求捐赠白银两千两加入“强学会”。

康有为和梁启超预防“得了人家的‘笔’软”,拒绝了“伴食宰相”李鸿章的入会和捐资。

十一、何为“新闻自由” 1901年,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一文中说:“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

”不过,梁启超认为,自由分为“文明人”的自由和“野蛮人”的自由,两者区别是有无受到制裁:“无制裁之自由,群之贼也;有制裁之自由,群之宝也。

”就是说,新闻自由是自由和制裁的统一。

报人在享受自由权利时,必须对社会承担义务;一切报道,必须在服从制裁的前提下进行,“服从之点有三:一曰服从公理,二曰服从本群所自定法律之法律,三曰服从多数之决议。

”只有服从社会公理,服从社会法律规范与群体的整体利益,才是真自由。

十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1910年2月,《国风报》(旬刊)在上海创刊出版。

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阐述了办报的“五本”、“八德”。

“五本”:“一曰常识”,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二曰真诚”,要以真诚的态度发表意见:“三曰直道”,必须不畏强权;“四曰公心”;不能怀有党派偏见;“五曰节制”,不要狂热炒作。

“八德”:“一曰忠告”,无论对政府还是国民,都不能偏袒;“二曰向导”,政府、国民兼而俱之;“三曰浸润”,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宣传;“四曰强聒”,不能因为对象一时不能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放弃;“五曰见大”,新闻舆论的对象要有所选择,分清先后主次;“六曰主一”,形式可多样,但要围绕一大主旨;“七曰旁通”,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判断;“八曰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便于受众接受。

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

梁启超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明确而全面的要求。

“五本”、“八德”,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职业道德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