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一、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政治新闻学的先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自23岁办《万国公报》始,到48岁办《解放与改造》杂志止,在长达25年,近生命一半的办报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10个报刊。

它们是:《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出至45期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停刊。

《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1901年12月21 日。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

《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办起的综合性半月刊。

《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新小说》,1902年11月14日—1906年1月。

梁启超有关小说的理论的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最早即载《新小说》创刊号。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重要的小说理论著述。

《新小说》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小说发展进入新阶段。

《政论》,1907年10月7日—1908年8月。

创刊于东京,月刊。

第2期后迁到上海发行。

该报是“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由梁启超等发起,1907年10月正式成立于东京。

)的机关报。

《国风报》,1910年2月20日—1911年7月16日。

旬刊,创刊于上海。

该刊是《新民丛报》后,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三‘为谁办报刊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身份
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
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而被人称作“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梁启超的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

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

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

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淋漓。

(3)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

这是他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所在。

他的文章也因此而具有了某种魔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说服。

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传播学当中一个著名的美国学者——麦克卢汉的一个理论。

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地方。

麦克卢汉曾经把我们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比作“地球村”,他说在当今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全世界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的频繁和容易性,就像是原来的一个村子里的村民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人体的延伸”的功能,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借助媒体可以看到;我们用耳朵听不到的,借助媒体可以听到……这样看来,媒体就像是人体的延伸,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媒体得到延伸。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介的缺乏,会是一个人像残疾人一样,在某方面会有缺陷。

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和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有着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都谈到了在开放的环境中,媒体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所不同的是,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内外之间的相通,而梁启超强调的是上下之间的相通。

也就是认为,报纸可以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即媒体既要做国君的耳目喉舌,也要做臣民的耳目喉舌。

由此,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日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喉舌论”的发展:“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上了,这个倾向从孙中山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都强调了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这样,就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尤其是当党和人民的利益出现矛盾时,新闻媒介一味地代表政党说话,而没有发挥出其作为一个社会机构所应该具有的下情上达的功能。

这时,“喉舌论”已经转变成一个专制色彩非常浓厚的说教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抹杀。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介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梁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曰:‘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
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

”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介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他们自诩为无冕之王,为所欲为。

这些都是夸大媒介作用的一些表现。

(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
另外,在梁启超到了日本以后,解除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

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

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

”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

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